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壮哉少年游》教案1 冀教版 .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78675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壮哉少年游》教案1 冀教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壮哉少年游》教案1 冀教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壮哉少年游》教案1 冀教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壮哉,少年游教案1 冀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司马迁、徐霞客、白居易、沈括的游历故事。2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3学做读书笔记。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搜集课外资料。课上小组研读,扫清字词障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集体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情感态度价值观:呼唤学生走进山水之间去陶冶性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难点:1学做读书笔记。2培养学生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并付之与行动。教学用具课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课件资料预设学生行为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去旅游过吗?都去过哪里?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多是在课堂中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古人的求知模式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许多名人、学者在他们最美好的青少年时期,就热衷于游历、考察、探索。课件1、2、3齐读课题自由二、整体感知三、由小组合作到独立完成读书摘记卡。四、联系生活,畅谈旅游经历和出游计划。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落实字音字义,将课文读熟。不懂的地方集体交流。2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作者对少年游历的称赞。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中国古代四位名人的游历故事。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现代社会,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重视少年游历。第四部分(第七自然段):作者呼唤青少年“去旅行”。现在我们就结合预习资料和同学们制作的读书摘记卡片了解课文人物和他们的游历故事。(小组成员讲解,各小组补充)人物司马迁著作史记编号1游历事迹二十岁时到祖国各地旅行,骑马、乘船、步行,走走游游写写。搜集掌故,仿古猎奇,考察史实,凭吊遗迹,旅行大大丰富了他的知识知,增进了他对祖国的真挚深沉的爱,后来撰著史记。3利用刚才学习的方法,独立完成剩下的几个人物的读书摘记。徐霞客人物徐霞客著作徐霞客游记编号2游历事迹从小爱读地理、旅游和探险书籍,立志亲自踏勘祖国的山山水水,探索大自然奥秘。从青年起三十多年没停止旅行,写成一部真实记录祖国山水地貌的专著徐霞客游记。白居易人物白居易著作大林寺桃花编号3游历事迹一生酷爱旅游,登高赏景时必吟诗作歌以倾泻自己满腔的激情。到大林寺游览,写下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佳句。教师可适当补充:诗人白居易还有许多诗篇都与游历有关: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宿紫阁山北村中“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忆江南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通过自己游历山水,作出千古名句,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沈括人物沈括著作梦溪笔谈编号4游历事迹沈括对白居易所作的诗满是迷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登山游览,当时正值四月,山下的桃花已经凋零,可山里的却正喷芳吐艳,不由得对白居易的诗句大加赞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旅游经历,体会置身于奇山秀水、民俗风情之中,心胸开阔、兴致勃勃的情怀。课件4到15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段落大意,培养学生理解,概括文章的能力。1小组先集体填写关于司马迁的读书摘记卡片。(卡片如下)2集体交流填写结果,阅读感受。重点体会:司马迁对旅游取出的标准就是只要能去的地方都去,不管它是否道路艰险,环境恶劣,不管它是否山清水秀、风光迷人。他的旅行目的不再于游山玩水,而是考察史实民情。司马迁是怎样旅行的。学生体会徐霞客旅行足迹之广,所到地方之多。同时讲解顿号与逗号的区别。感受沈括是在自己亲自游山中才真正找到答案的,感受游历的重要性。谈一谈自己的旅游经历,三、小结游历可以开阔眼界,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增长阅历,培养交往能力;使人心胸会更加开阔,生活会更加丰富,你的意志会更加坚强,理想会更加崇高板书设计14、壮哉,少年游直接点题-壮哉,少年游 司马迁-旅行写巨著 徐霞客-旅行写专著壮哉,少年游 列举实例 白居易-登高初诗句 沈括-游山解疑惑 发出号召-尽情尽兴的玩吧教学反思本文通过列举古代名人的具体事例论述了“壮哉,少年游”这一主题,说明了旅行可以让我们的阅历更丰富,心胸更开阔,生活更丰富,意志更坚强,理想更崇高等。文章写了旅行的作用,却没有详细地介绍怎么去旅行,但旅行的态度端正与否却是旅行能否取得有效成果的关键。在教学的最后,引导了学生对此问题的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