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表格版1-13课.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175599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表格版1-13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表格版1-13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表格版1-13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表格版1-13课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和动手实践活动的方法,学会了怎样设计观察方案和设计实验,并能在长期的观察中学会写观察记录,做出简单的实验记录。但是,四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还不能独立完成各种实验的设计与动手操作,需要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与教师、家长的指导,积极性较高,能主动去完成任务,也有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差,尚需督促与指导。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不够,还有待于进一步磨合与提高。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遵循儿童心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大多是常见儿童感兴趣的,能够亲自进行观察实验操作的,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与生活生产和社会实际的联系,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做到难易适度,分量适当,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改进教学,学生学得积极愉快,注意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能力,教科书注意本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纵向联系与其他各门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可以使知识之间的衔接,分工配合得到加强。其次选择内容大多是儿童能够亲自进行观察实验和操作的,在儿童接受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联系生活、生产社会实际,以便学生理解巩固和迁移所学的知识。本册教材书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到了难易适度,分量适当,注重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的能力,新教科书继承了现行教科书注重能力培养的优点,注重本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纵向联系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教学目标1、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2、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他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3、系统地学习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拓展与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教学重点1、注重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并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2、注重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教学难点1、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科学态度与情感。2、利用好集体备课资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教具准备单元序数一单元名称微小的生物教材分析生命世界是学生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一草一木,虫鱼鸟兽,伴随着他们的童年生活,让他们对生命世界产生了无限遐想和憧憬。儿童总是对生命世界多样性和复杂性产生神秘感,而科学则是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延伸,从对花草树木的认识扩大到对整个生命世界的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依据课程标准中对生命世界多样生物的要求: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了解病毒也是生物中的一类等内容编写了本单元,以扩大儿童对生物种类的认识,初步了解生物的分类,深刻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创造了纷繁多姿的生命世界。编写微小的生物单元的另一个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查找、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观察、实验等探究性的学习,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走进微观生命世界,不断扩大对生命世界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为他们后续的科学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单元包括四课,分别是病毒、细菌、馒头发霉了、食用菌。目标要求科学探究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2、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3、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对微生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5、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食品、衣物发霉的条件。6、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7、能对实验现象做出详细的记录和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想知道,爱提问。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3、在探究中意识到科学要尊重证据。4、愿意合作与交流。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科学知识1、了解病毒是生物中的一类。2、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3、初步学会利用显微镜对微观事物进行观察。4、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5、能通过观察知道蘑菇的结构特点。具体措施1、利用学校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课前准备的场所,提高学生的搜集有关科学资料的能力。2、做好各种实验的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3、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深入的各种信息,找准切入点,以便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4、提供网络空间,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搜集信息的能力。5、合理利用课堂上学生的自我评价,做好评价工作。课题第一课 病毒教学目标1、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能积极地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2、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3、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床染病的防治措施。教学重点认识病毒这一特殊的生物类型,让他们了解病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的热情。教学难点认识病毒这一特殊的生物类型,让他们了解病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的热情。教法学法信息搜集法 讲授法教具准备学生准备:搜集和调查病毒的有关资料。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关于病毒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的视频;病毒在其他生物细胞内进行繁殖的动画等。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提问1、教师谈话:小时候你们谁吃过“糖丸”?为什么吃“糖丸”?(可以预防“小儿麻痹症”。)2、激发提问:吃“糖丸”可以预防“小儿麻痹症”,从这个事例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简单的记录在黑板上。)3、教师谈话:学习了本科,你也许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板书课题:病毒。)二、交流、整理对病毒性疾病的认识1、谈话:课前同学们都对各种病毒性疾病进行了调查了解。你了解到了那些病毒引起的疾病?你了解了有关这些疾病的什么知识?根据老师为你们提供的表格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整理,过一会儿,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2、学生分组交流、整理病毒性疾病的有关内容。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适时指导。3、汇报、评价:各族选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整理记录进行汇报,各组间进行交流,互相评价、取长补短。4、补充、扩展:这一活动的最后,根据学会的汇报情况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病毒性疾病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借助图片向学生展示患各种疾病的人或动物、植物,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三、认识病毒1、谈话: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这么多,到底病毒是什么样的东西呢?2、交流:各小组交流邹忌的有关病毒的知识,教师了解学生搜集的资料。3、补充、扩展: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补充学生未搜集到的搜集不全面的知识。(1)、出示资料介绍病毒的发现过程。(2)、出示图片介绍病毒的几种基本形态。(3)、课间展示介绍病毒的活动特点。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你认为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5、解答疑问:利用所学的知识试着解答授课开始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四、制作剪贴报:1、谈话:同学们课前搜集到这么多有关病毒的知识,想办法把它们保存起来,好不好?有什么好的办法吗?2、制作:根据学生的“献计”情况制成剪贴报或用其他方法保存搜集的知识。五、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组织一次以预防病毒性传染病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三次备课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病毒的形态 (1)球状病毒;(2)杆状病毒;(3)砖形病毒;(4)冠状病毒;(5)丝状病毒 (6)有包膜的球状病毒;(7)具有球状头部的病毒;(8)封于包含体内的昆虫病毒。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1、 病毒 病毒的危害一、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病毒的利用极其微小二、病毒的特征 寄生在活细胞内能繁殖没有细胞结构,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成动物病毒三、病毒的种类 植物病毒细菌病毒教后反思课题第二课 细菌教学目标1、 通过对有关细菌资料的搜集、整理,提高学生整理资料和辩证的分析事物的能力;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描述。2、 学生能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关系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3、 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重点正确认识细菌的两面性:一是有害的一面,可以使人患病;二是有利的一面,如人们可以利用细菌制作酸奶和泡菜等。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细菌的两面性:一是有害的一面,可以使人患病;二是有利的一面,如人们可以利用细菌制作酸奶和泡菜等。教法学法信息搜集法 讲授法 观察法教具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细菌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为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奠定基础。教师准备:显微镜、三种形态的细菌永久图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课前你们搜集了有关细菌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现在你对细菌有了那些认识?同学们搜集的资料真不少。你们真是一群乐于参与科学探究的学生。(及时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前搜集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交流资料:1、出示搜集的有关细菌的图片、视频资料。2、学生观察在教师课前调好的显微镜上观察细菌图片。3、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汇报自己了解的细菌。4、总结:细菌有球形、杆形、螺旋形三种基本形态。三、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1、同学们,你们认为细菌是人类的朋友还是人类的敌人?学生讨论,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教师适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进一步让学生展开讨论。2、现在同学们对细菌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细菌不只是人类的敌人,更多的是人类的朋友,它可以说无处不在。3、人的肠道内也充满了细菌。有些细菌对人类有益;有的可以帮助消化食物;还有的则与致病的微生物搏斗,使有害病毒不能附着在肠道上,保持肠道健康。4、细菌的作用还远不止这些呢!请看资料卡。四、自由活动:办一期手抄报,做好宣传,防止病菌入侵。五、假如没有细菌,我们的自然界将会是怎样的?在一广口瓶中放一些土,把鸡或鱼的内脏埋入其中,过一段时间,观察有什么想象发生三次备课 细菌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部分构成,绝大多数细菌的直径大小在0.55m之间。并可根据形状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和螺形菌。细菌的发现者: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板书设计2、 细菌球菌细菌的形状 杆菌螺旋菌有益菌:生物制药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有害菌:世人患病教后反思课题第三课 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产生愿意合作交流和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愿望;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教学难点能通过实验认识食品、衣服等物品发生霉变的条件;认识霉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教法学法观察法 实验法教具准备、发霉和新鲜馒头、培养皿,手套、镊子。、放大镜、显微镜、霉菌切片。(课前调整好)、操作材料:新鲜馒头、塑料袋、小刀、线、黑色遮光纸、透明胶带。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出示霉馒头)我这里有块馒头,看,它怎么啦?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话题(板书课题:馒头发霉了)二、获取事实,认识霉菌(一)初步观察、安全教育这块馒头还能吃吗?对!发霉的馒头吃了对人体有害!不能吃!、明确要求现在我们来观察发霉的食物与新鲜的食物有哪些不同。在观察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不要让你的身体直接接触到霉菌。(演示)戴上手套,拿上镊子。辨别气味时,像我这样(演示辨别未知气体的方法)观察时请及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发放材料,学生观察记录、组织汇报好,让我们听听大家都有哪些发现。当其他小组同学发言的时候,请同学们认真听,对照自己的记录做好补充发言准备。(抓住闪光及时表扬)还有哪些不同的发现?(二)细致观察、放大镜观察因为霉菌,新鲜馒头与发霉馒头有了这么多不同。那么霉菌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下面我们借助放大镜再来看看,并做好记录。分发放大镜、收回新鲜馒头。学生观察描述组织汇报(收回材料)哪位同学愿意带上你们小组的材料,来和大家说说:放大镜下的霉菌是什么样的?看来霉菌有很多种,颜色不同,形状各异。、显微镜观察 同学们观察得这样细致,却没有人能告诉我霉菌有几个部分,怎么办?(用显微镜来观察)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不同的霉菌切片,调好了显微镜,想看吗?用显微镜观察的注意事项:注意,显微镜我已经调好了,同学们不要在调整它,挪动它,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最讲次序。观察得最认真,记录最直观形象。交流:把各组的记录在实物展示台上集合结合同学们的图画讲解:霉菌虽然很多中,但都有“孢子囊”、“菌丝”两部分。像霉菌这样用肉眼看不清,放大镜也看不清,要用显微镜来观察的生物,我们叫它微生物。三、牵引过渡: 我们还在什么物品上看到过霉菌? 关于霉菌你还想研究什么?四、对比实验(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讨论:霉菌在什么情况下生长得快?它的生长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有什么关系?独立思考,把你想到的列出来。在小组内小声讨论。汇报:随机简要板书:温度、水分、通风、光照等。(注意追问“什么关系”)(二)引导设计方案1、同学们认为霉菌的生长与这么多因素有关系,有些想法还互相矛盾,怎么证明你的猜想?2、引导设计方案教师以“温度”为例,引导设计实验就以温度为例吧,怎样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高低有关系?具体怎么做?出示两块品质不同的馒头,这样也行?看来实验中,我们还需要一些条件加以控制。(如果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就不用说了,直接让他们分组从各种因素中选取一个最感性区的条件设计方案,填写实验计划。 如果学生明白的少,指名说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最感兴趣的因素,设计验证方案。3、学生分组设计方案4、交流实验设计,对有争议的方案进行修正完善。让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更科学完善。提醒:为了便于区分,是否两块馒头是否该做点标记?(三)激发观察记录兴致,讨论注意事项。大家的方案都设计得很好,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还得靠实际的实验现象来证明,所以,我们应该每天观察记录馒头上霉菌的生长情况,及时做好记载。下一节课,用我们的事实(记录和实物)来证明,哪个小组更有科学精神!四、实验、整理、按照小组计划领取材料,进行实验。、整理实验桌。3、交流汇报4、教师总结 三次备课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象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霉菌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而且繁殖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虽然霉菌菌丝体上任一片段在适宜条件下都能发展成新个体,但在自然界中,霉菌主要依靠产生形形色色的无性或有性孢子进行繁殖。孢子有点像植物的种子,不过数量特别多,特别小。 霉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他比较青睐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一有合适的环境就会大量的繁殖,必须采取措施来阻止霉菌的繁殖或切断其传播途径,就可以摆脱霉菌的感染:板书设计3、馒头发霉了温度影响食物发霉的原因 水分空气真菌对人类的危害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真菌为人类提供的便利课题第四课 真菌教学目标1、 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亲身经历科学调查、观察、查阅和整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过程。2、 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学会分享、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3、 通过查阅书刊等信息源了解食用菌的种类;能通过观察知道蘑菇的结构特点。教学重点在学生对真菌世界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利用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观察、调查、交流等方式对食用菌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让科学走进孩子的生活,并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难点在学生对真菌世界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利用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观察、调查、交流等方式对食用菌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让科学走进孩子的生活,并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教法学法演示法 观察法教具准备1、 查阅有关食用菌的资料。2、 搜集平菇、香菇、金针菇、木耳、银耳等食用菌,了解其生活环境。3、 只能备好放大镜、镊子、水盆等。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食用菌的资料并采集到了部分食用菌,下面请各小组整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完毕后,组长负责介绍,其他同学可以适当补充,搞好配合,也可以到别的小组参观。学生整理、布置自己的展区,并到其他小组参观和交流。二、探究活动(一)、活动一:1、 谈话:通过课前的搜集和采集活动,我们已经对食用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刚才的整理和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的收获都不少,下面请同学们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对食用菌的认识。谁先来?2、学生分组汇报3、课前老师也搜集了许多食用菌的资料,下面我也汇报给大家看。4、小结:其实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食用菌,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蘑菇了。他们已经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了。(二)活动二:1、谈话:今天大家带来了很多食用菌,让我们分小组观察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观察工具分小组观察。同学们观察很仔细,知道的也不少,看来搜集资料真的很重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对信息搜集整理。三、自由活动谈话: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关于蘑菇的很多知识。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开来了两个问题。1、把成熟的蘑菇放在白纸上,轻轻地敲一敲,看看有什么新发现?2、阅读教科书中“如何识别有毒蘑菇”的资料卡,分小组观察分辨一下我们采集的蘑菇有没有毒蘑菇。同学们可以选择两个问题中自己喜欢的一个进行研究,也可以选择自己小组感兴趣的其他问题进行研究。学生自由活动。学生交流、展示研究成果,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四、拓展活动:谈话:食用菌的种类很多。我们课下继续观察食用菌,写一篇关于食用菌的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一个养蘑菇的方案,自己亲自养一养蘑菇。五、单元评价:谈话:这一单元的学习很快结束了,在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收获呢?学生自我评价,教师鼓励三次备课真菌(Fungus)一词的拉丁文 Fungus 原意是蘑菇。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个类群,世界上已被描 述的真菌约有 1万属12万余种(属与种都是单位,且属大于种),真菌学家戴芳澜教授估计中国大约有4万种(种为单位)。 与细菌和病毒区别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内都有细胞核,而微生物中只有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完整的细胞器,故又称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很少,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而病毒则没有细胞结构,属于原生微生物。所以,虽然有些真菌也很微小,也能使人生病,但它与细菌和病毒有着本质的区别。板书设计食用菌蘑菇的生长环境菌盖蘑菇的结构 菌柄(像一把小伞) 菌褶 菌丝(地下部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各种各样的食用菌单 元 备 课单元序数二单元名称物质的变化教材分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了解物质的变化是科学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同样五光十色、精彩纷呈,令人惊奇、迷惘和感叹。人们的生活总是与物质的变化息息相关。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通过改变条件来使物质发生变化,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而物质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物质的变化,本单元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建构了物质的变化这一单元,以丰富学生对多彩的物质变化的认识,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学会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本单元包括三课,分别是蜡烛的变化、食盐和水泥、铁生锈,是学生在三、四、五年级认识了身边常见物质,了解了常见物质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编写的,主要内容是探究物质的多样变化。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表达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的观点,为进一步学习物质内容奠定基础。 目标要求科学探究1、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2、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3、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4、能用简单工具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5、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6、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7、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8、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喜欢大胆想象。2、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3、愿意合作与交流。4、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5、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6、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科学知识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2、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3、认识物质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能根据物质的变化特征对物质进行分类。具体措施1、利用学校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课前准备的场所,提高学生的搜集有关科学资料的能力。2、做好各种实验的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3、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深入的各种信息,找准切入点,以便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4、提供网络空间,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搜集信息的能力。5、合理利用课堂上学生的自我评价,做好评价工作。第 5 课教学内容5蜡烛的变化教材分析本课活动是按照“观察蜡烛的变化根据现象分析蜡烛变化的特征探究其他常见物质的变化归纳物质的两种变化:一种仅是形态的变化,一种会产生新的物质制作面塑或泥塑”的思路编写的。 教学对象分析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为此编写了蜡烛的变化一课。之所以选择蜡烛为探究对象,是因为蜡烛在不同条件下既会发生形态的变化,又发生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同时蜡烛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又是一种便于准备的物质。目的要求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认识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教具学具学生准备:1:塑料盒或盘、橡皮泥2:有关面塑的分类和有关面塑发展历史的资料。教师准备:1:面粉、水、醋、纸片、蜡烛、火柴,烧杯、滴管、小勺、木条2:制作有关生介绍面塑的课件。教学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教法学法实验法 观察法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三次备课一、导课活动 二、探索研究一、导入新课二、实践与操作三、评价与反思四、作业设计与拓展一、导课活动 1、同学们,请你仔细的相互观察一下,新学期大家有什么变化没有,你今天有什么不同吗?看谁发现的变化最多!(学生可以自由进行2分钟观察) 2、交流(大部分同学选择了交谈这种方式来传达) 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你注意到变化后面隐藏的秘密了吗?我们这一章就要带这同学们来研究这种变化! 引导这是什么? 二、探索研究1、谁能让蜡烛改变一下?(让学生上台上来演示,注意后面的同学不能用与前面的同学相同的方式。) 小组为单位看能不能找出更多改变蜡烛的方法?同时请你注意观察现象,注意安全!(实验结束后添好书第三页的记录) 交流请个小组说说看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改变蜡烛的? 追问这些方法都一样吗?有什么区别?能给他们分分类吗?(学生思考回答) 讲述原来有些变化是形态上的变化,有些有些物质形成。 提问说说看生活中还有类似的变化吗? 引导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东西,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按照我的要求让他们产生变化? 打算怎么做?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稍微讨论一下。(学生进行讨论) 2、交流自己小组需要的东西和自己的研究计划。 做这个研究你们需要多长时间?(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进行调控,时间可以控制在15分钟左右,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适当延长一点) 请各个小组按照自己的研究计划到讲台前选取需要的实验用品。 实验结束后阅读书第3-4页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变化,今天我们就来亲手来试一试变化之一的面塑。你知道吗面塑在我们国家的历史可十分悠久呢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欣赏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已经完成的面塑作品吧 讨论:课前大家都搜集了资料,你能说说面塑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它有那些种类和技法呢? 二、实践与操作今天我们就用橡皮泥为材料,采用面塑的技法来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品吧 小组讨论:在制作是还要注意哪些要点? 游戏:比一比,赛一赛,哪一组变幻出来的造型最多,最美。 师巡回指导,及时表扬好的作品。 三、评价与反思 自己评,把你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互相评,谁的作品最有趣。 你最喜欢谁的作品,说出他作品的优点和你给他的建议。 在这一课的研究中,你和小组内伙伴的表现哪些地方做得好,值得大家学习?你自己哪些地方还需要向哪个同学学习? 让学生互相说优点。谈话导入让学生感受气氛。 教师出示蜡烛 这里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找出与众不同的方法。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到研究中来。学生思考举例 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分小组进行实验的过程前要讲清楚要求。 这一步是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这种思考,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更注意科学性,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观察欣赏艺术家创作的各种图片和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造型艺术。 这一点很重要,现在的学生在看到别人时,眼睛往往爱盯住人家的缺点,不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所以在这里让学生多说说别人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四、作业设计与拓展准备纸盘子、一次性木筷查找有关地球上水循环与玻璃制造的知识 1在水中加入盐;2点燃火柴教师提问:它们都发生了变化,它们的变化一样吗?今天我们就通过研究蜡烛来了解这两种变化。1提问:你知道蜡烛有哪些特点吗?讨论:蜡块加热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冷却后又发生什么现象?小结:蜡块加热时会慢慢边软,再变成液体,冷却后又慢慢变硬成为了固体。2提问:我们照着书上的方法做一做,看看蜡烛燃烧还能产生什么变化?(提示实验的注意点)板书设计5、蜡烛的变化形态变化:物质三态的变化 外形 实质变化:产生新物质面 塑: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教后记第 6 课教学内容6、食盐与水泥教材分析物质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是否可以恢复原状来讲,可以分成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两种。本课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食盐和水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并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的利弊。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四年级的水变咸了在五年级水循环等章节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简单的物质变化,但对变化的逆过程涉足较少。目的要求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3.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教法学法实验法 观察法教具学具学生准备材料: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一次性)、小勺、锤子等。教师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等物品以及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三次备课一、导课活动二、探索与交流三、拓展与思考一、引入新课二、实验探索三、评价与拓展四、作业设计与拓展一、导课活动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变化的知识,你能举出生活中产生物质的一些变化吗?(学生回答)2.今天我们来看看另外两种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师板书课题:2、食盐和水泥二、探索与交流3.首先我们来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在观察之前你能预测一下食盐和水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4.我们可以设计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同时给出研究表格)实 验 记 录 表物体名称实验方法现 象食盐水泥5.你采用了什么方法?食盐和水泥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6.请你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变化?看书第6页,看书回答问题。三、拓展与思考7.出示图片帮助学生思考请你说说刚刚大家说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带给我们的是利还是弊?第二课时一、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盐和水泥遇到水以后的变化,今天给大家看一样我利用物质变化自制的一样东西,自制的胶水,大家试试好不好用,这可是环保胶水啊,你也想要吗?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制作胶水二、实验探索1、分发仪器,准备实验2、师引导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根据所需的物品仪器来说)3、请大家注意制作的步骤,看看今天哪个小组制作的胶水最好用!(1)将40毫升的脱脂牛奶倒入一个杯子中,加入10毫升醋,搅拌一下,使其充分混合。(2)用纱布过滤上述混合物。(3)用玻璃棒将纱布中收集的固体物质倒入杯子中。(4)在杯子中加入适量的小苏打,搅拌。将各组做好的胶水,进行粘合实验,评出制作的最好的小组。交流调查、了解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评价与提高在这一课的研究中,你和小组内伙伴的表现哪些地方做得好,值得大家学习?你自己哪些地方还需要向哪个同学学习?让学生互相说优点。1.谈话导入让学生感受气氛。2.这里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预测。3.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到研究中来。4.这些物质的变化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特点?学生通过对前面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的分析、讨论,认识到食盐、水、玻璃等物质都可以在变化后恢复原状,是可逆的变化;水泥、种子、木头等在变化后都不能恢复原状,是不可逆的变化。5.分小组进行校园实验的过程前要讲清楚要求。在这里让学生多说说别人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四、作业设计与拓展准备铁钉一枚,纱布一块谈话导入让学生感受气氛。 这里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预测。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到研究中来。这些物质的变化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特点?学生通过对前面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的分析、讨论,认识到食盐、水、玻璃等物质都可以在变化后恢复原状,是可逆的变化;水泥、种子、木头等在变化后都不能恢复原状,是不可逆的变化。分小组进行校园实验的过程前要讲清楚要求。 在这里让学生多说说别人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板书设计6、食盐和水泥食盐+水 食盐水水泥+水 ?教后记第7 课教学内容7、铁生锈教材分析本课以图片的形式提示学生准备课上探究的典型材料,为课堂上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物质上的保证。结合前面的探究活动,学生预先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为课堂探究做准备。主要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活动二:怎样防止铁生锈?铁生锈是学生常见的一种现象,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同时又是一种可逆的变化。学生通过对铁生锈条件的探究既能巩固前两课所学的知识,又能丰富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比实验的能力,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目的要求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铁生锈的资料;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3.认识铁生锈的条件;认识铁生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认识铁生锈的条件。教学难点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认识铁生锈的条件。教法学法实验法 讨论法 观察法教具学具课前准备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准备材料:瓶子、油、醋、铁钉、生锈的铁钉、生锈的铝勺、脱脂牛奶、杯子、小苏打、纱布、筷子等。教师准备:各种铁生锈及预防生锈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等。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三次备课一、导入新课二、实验与探索三、延伸与应用四、拓展活动五、作业设计与拓展一、导入新课1.出示两枚铁钉,一枚有光泽,一枚已经生锈。2.这两枚铁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师板书课题:3、铁生锈二、实验与探索1.师引导:生活中在哪里看到过铁生锈现象?2.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展开新的探究活动。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然后设计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4.班内交流:请你说一说你想怎样实验?教师要有意识的提示学生注意对比实验的条件控制,使对比实验的设计更科学。5.实验中,可以采用相同的杯子或瓶子、相同的具有光泽的钉子,不同的是杯子或瓶子里的物质,可以选择空气、水、醋、油、盐水等,把钉子放入其中,观察钉子的生锈情况。6.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课下要注意观察钉子的生锈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在大约一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7.师问:通过实验都观察到哪些现象?说明什么?学生结合探究,先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探究结论。你可以把实验现象与实验条件结合起来思考。其实铁生锈所需要的条件主要是水、空气和酸、碱、盐。三、延伸与应用1.谈话:在知道了铁生锈的条件之后,生锈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怎样防止生锈呢?(结合学生的交流内容及时提供图片或视频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认识)2.提问:这样为什么可以防止生锈呢?提示学生利用已有的铁生锈的知识进行回答,巩固已有的知识。四、拓展活动1.同学们可以课下继续探究的问题:“查找资料,了解金属生锈的利与弊”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观察,巩固已有的知识,丰富学生对金属生锈的认识。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认识铁生锈这种现象。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相互之间进行补充,弥补自己设计的不足,然后展开探究活动。师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在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铁生锈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后,提出新的探究问题:“五、作业设计与拓展查找资料,了解金属生锈的利与弊,准备科学记录本。交流研讨、得出结论。可以安排学生分组汇报,要求学生把实验的装置带来,让全班学生都能看到不同条件下的现象,由此总结钢铁生锈的条件。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既然钢铁生锈与水、空气接触有关,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钢铁才能不生锈呢?待学生认识到防锈需要隔绝水和空气后,教师再介绍各种防锈方法,并出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还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尽量多地列举生产、生活中的防锈做法。如果学生提到铜生锈及防锈方法,教师可以简单解释,但不要讲得过多。这节课的内容也可以简化、分散到其他课中进行。板书设计7、铁生锈原因:水、空气、酸、碱、盐变化:铁变成了其它物质教后反思课题8、牛奶的变化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2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2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教学重点鲜奶发酵成酸奶。教学难点病菌的传播途径。教法学法讲授法 实验法 课时1教具准备现成的酸奶、视频、ppt课件及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及粉笔灰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喝牛奶吗?你知道为什么要喝牛奶吗?生答:喜欢喝牛奶。关于牛奶,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生答:因为牛奶中富含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生答:我还想知道牛奶与其它物质混合有什么变化;我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能空腹喝牛奶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牛奶有关的知识,看看牛奶和某些物质混合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板书设计:牛奶的变化二、猜想假设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猜想牛奶与其它物质混合后有什么变化。问: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三、制定方案1、师:同学们前面已经准备好了实验材料,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牛奶有什么变化?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汇报实验结果:(1)牛奶中放醋,出现混合物凝聚现象。(2)将啤酒放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有絮状物产生。(3)将食盐放入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没有变化。(4)将柠檬汁放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中有沉淀生成。四实施探究1、强调:做实验时一定要记录实验现象,遵守正确的实验步骤,以老师发给的表格开始实验。老师巡视指导。2、师:通过刚才的探究,大家都知道牛奶里放入不同的物质,发生的变化是不同的,谁能具体说说哪些东西能让牛奶发生哪些变化?五、展示交流师:大家的实验能力很强,观察记录细致,总结全面一)交流有关饮用牛奶的知识1、师:牛奶是我们经常饮用的食品,谁能告诉大家一些你了解的有关饮用牛奶的常识?生答:有人习惯空腹喝牛奶,这是不科学的。生答:牛奶不宜久煮或加热次数过多。生答:橘汁和柠檬会使牛奶中的蛋白质变性,降低营养成分。生答:过期牛奶可用来擦皮鞋。2、小结:大家知道的真多,有了这些科学的方法,我们在饮用牛奶的时候,就会更科学、更合理。(二)、用牛奶做胶水1、师:先展示自制的牛奶胶水,让学生试用,效果很好。2、讨论:如何制作牛奶胶水?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方法:第一步:将40毫升的脱脂牛奶倒入一个杯子里,加入10毫升的醋,搅拌一下,使其充分混第二步:用纱布过滤上述混合物。第三步:用玻璃棒将纱布中收集的固体物质倒入杯子中。第四步:在杯子中加入适量小苏打,搅拌。3、师说明: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制作或小组同学一起制作,制作完后大家相互试用一下,看谁的胶水粘性大。4、展示交流。三次备课学生通过对牛奶变化的探究,既能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又能丰富对物质变化的认识。这样解决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一)通过交流,指导学生科学饮用牛奶,关注饮食卫生,通过了解和交流过期牛奶的处理方法,使之变废为宝。(二)出示自制胶水,让学生试用,调动学生制作的积极性。通过展示,检查学生的制作成果板书设计牛奶的变化牛奶中放醋,出现混合物凝集现象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有絮状物产生。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没有变化。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中有沉淀物生成,教后反思 三单 元 备 课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静止和运动、距离和时间、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物体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等5课内容。本单元从学生的运动与静止现象切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探究物体静止与运动的有关知识,知道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学会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知道物体的运动方式包括移动、滚动、转动、摆动等,使学生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会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密切联系,静止和运动、距离和时间两课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让程序而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形式描述物体的变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以以前两课的探究为基础,让学生认识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的改变以及运动状态的变化特点,从而认识惯性。动物的运动着重从动物的运动方式上进行探究,让学生认识常见动物的运动特征,从而对动物的运动规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目标要求科学探究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2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的记录。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想像。2尊重证据。3愿意合作交流。4关心新科技等社会问题。科学知识1观察、记录生活中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事例。2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3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具体措施1、利用学校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课前准备的场所,提高学生的搜集有关科学资料的能力。2、做好各种实验的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3、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深入的各种信息,找准切入点,以便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4、提供网络空间,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搜集信息的能力。5、合理利用课堂上学生的自我评价,做好评价工作。第 9 课课题9、静止和运动教学目标静止和运动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已学过计算速度与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但是究竟什么是运动,如何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等知识却是学生所陌生的。本课作为本单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