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第4课 戊戌政变(教案1).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167755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第4课 戊戌政变(教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第4课 戊戌政变(教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第4课 戊戌政变(教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第4课 戊戌政变(教案1)学习目标:1.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2.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1.重点:戊戌政变及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意义。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知识初探教材整理1新旧势力的交锋1原因: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2表现(1)旧势力慈禧太后解除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大部分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对新政抵制。荣禄等人暗中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2)新势力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任命谭嗣同等人担任军机章京,参与维新变法。谭嗣同等四人被称为“军机四卿”。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游说列强支持,最终落空。教材整理2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之后,急忙召见杨锐等人商议对策,并授以密谕。(2)谭嗣同带着密谕夜访袁世凯,后该事被袁曝光。(3)1898年9月20日,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2经过(1)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2)慈禧太后下令捕杀“戊戌六君子”。(3)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措施全被取消。3结果:“百日维新”宣告失败。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37“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谭嗣同这些言行反映了维新志士何种风貌?【提示】一方面表现了维新志士浓烈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对变法简单而偏颇的认识。教材整理3 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2)主观原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2失败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路程是行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3历史意义(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深度点拨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2)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维新派试图尝试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2.维新派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谭嗣同等人甘愿牺牲的精神可歌可泣。其失败说明当时中国改良的道路行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合作探究探究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史 料解 读史料一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注意引号中的内容,理解“传统”的含义。史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准确把握史料二前两句话的信息,如“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等。【史料应用】(1)史料一对戊戌变法性质的分析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提示】不正确。史料认为戊戌变法是“传统范围内的改革”,而康有为维新思想是西方政治学说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提出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政治主张;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2)史学界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提示】触动了传统中国的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史论拓展】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1)性质从背景和条件来看: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背景和条件下发生的,其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的政治运动。从纲领和内容来看: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一系列变法法令适应了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2)意义爱国性: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所以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进步性: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这些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启蒙性: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乃至掀起百日维新,这些活动使民众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思想,认识到封建思想的弊端,从而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课堂达标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雷颐维新的挫顿材料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材料三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材料四“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1)材料一、二所分析的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有何不同?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分析更为合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2)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四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两位作者有何共识?(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规范解答】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在近代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和材料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作答;第二小问,为开放性试题,任选取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和材料四“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进行归纳总结;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从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进行归纳。第(3)问,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可以从辩证的、历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等角度回答。【答案】(1)不同: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原因)。材料二:整体的社会环境(现实原因)。材料二的分析更合理。理由:戊戌变法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其失败是必然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2)侧重:材料三侧重于对民主革命的影响;材料四侧重于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共识:都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3)原则:全面性原则(一分为二);历史性原则(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课堂训练】1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A光绪帝没有实权B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D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地方官员支持变法人员较少,反映了封建保守势力的强大,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题干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表述绝对化而与史实不符,排除。【答案】C2“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从嗣同始。”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A烈士精神B种族成见C浪漫性格D厌世心态【解析】谭嗣同的话表明了他想以个人的牺牲来唤醒民众进行变法的决心,体现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烈士精神。【答案】A3维新变法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析】根据题干史料分析可知,B、C、D三项没有准确反映所学知识和题干材料之意,排除;故选A项。【答案】A4下列不属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的是()A形成了一批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B革新了中国政治制度C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D起到了思想解放,开创时代新风的作用【解析】戊戌变法过程中并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因此并没有革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故选B项。【答案】B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梦蕉亭杂记(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解析】第(1)问,题目中规定:“根据上述材料”,因此在做题时必须对材料进行仔细分析,特别是关键句子如“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中国)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富强可驾万国”,可以较容易地概括出变法的背景。同时题目还规定要结合所学知识,因此解答题目要将该事件放在特定的大环境中将前后历史相联系,从而分析出甲午战败,中国危机加深这一考点来。第(2)问是对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题目要求是对材料进行概括,因此解题关键是对材料进行解读,明确关键语句的含义。【答案】(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过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