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单元B卷.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64592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单元B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单元B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单元B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选择题)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人们常用“月夜苦寒”来形容晚秋或寒冷。“月夜苦寒”是因为月夜( )A强B强C弱D弱【解析】第1题,“月夜苦寒”主要是因为夜晚晴朗,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差,大气逆辐射弱导致。图中代表大气逆辐射,故此题选择C选项。【答案】1C读青海省兴海县2016年12月12日15日气温变化表,据此完成23题。日期白天夜晚天气风力最高气温天气风力最低气温12日晴微风8晴微风-1713日晴微风4晴微风-1714日晴微风2晴微风-1715日晴微风1晴微风-192影响该时段气温变化的因素有( )地面辐射 弱冷空气 强冷空气 冰雪融化ABC D3该地气温日较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太阳高度大 白天气温高 大气稀薄 云量少ABC D【解析】第2题,表格中该时段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说明大气保温效应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影响该时段气温变化的因素有地面辐射,对。气温持续下降,且微风,说明是受弱冷空气影响,对。第3题,该地位于青海省(海拔高),大气稀薄,持续晴天,云量少,白天削弱的太阳辐射少,夜晚保温效果差,这些是气温日较差大的主要原因,对。【答案】2A 3B我国南方某地新建一小型水库,某日两时刻测得水库及其东西两侧气温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46题。4读图可知( )A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大B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小C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高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D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低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5水库与周围地区存在着气温差异,导致水库与周围地区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则( )A热力环流的方向整日不变B水库中心区始终存在上升气流C白天风由水库吹向四周D晚上风由水库吹向四周6下列图中与15:00水库东西两侧高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的是( )【解析】第4题,根据气温分布曲线可知,3:00东西两侧气温较低,水库中心区气温较高;15:00水库中心区的气温较低,东西两侧气温较高,所以水库中心区气温日变化最小。第5题,白天水库比热容大,升温慢,气温较周边地区低,形成下沉气流;周边地区升温快,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气流由水库流向四周。夜晚水库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周边地区降温快,气温较低,气流下沉,近地面气流由四周流向水库。第6题,15:00近地面水库中心气温低,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等压面向下弯曲。东西两侧近地面气温高,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等压面向上弯曲。【答案】4B 5C 6C沿海城市热岛效应和海陆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海陆风的影响范围可达上百千米。左下图为天津市某年春季、夏季、冬季和全年热岛强度日变化曲线图,右下图为天津市简图。据此完成79题。7左图中符合天津冬季热岛强度的是( )ABCD8天津热岛效应会导致陆风势力增强显著的地点是( )ABCD9夏季,海风会使天津热岛效应强度( )A增强 B减弱C先增强后减弱D先减弱后增强【解析】第7题,研究表明大城市冬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热远高于太阳辐射,热岛效应最强,夏季热岛效应较弱。第8题,两地的城市风风向与陆风风向基本相反,起到削弱作用;地城市风风向与陆风斜交,地城市风风向与陆风风向相同,对陆风势力起到增强作用。第9题,夏季来自海洋的海风,性质比较凉爽,对市区起到降温作用,从而降低与郊区之间的温差,会使热岛效应强度减弱。【答案】7A 8D 9B青海省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读图,回答1011题。10造成图示区域积温等值线弯曲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B纬度C夏季风D人类活动11歌谣与其反映的地理现象或解释对应错误的是( )A“山下百花山上雪”反映垂直地域分异规律B“一日须携四季装”地势高,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C“日愁暴雨夜愁霜”白天升温快,易形成对流雨;夜晚降温快,易凝结成霜D“日愁暴雨夜愁霜”受高原不稳定气流影响,天气多变【解析】第10题,图示积温等值线在兰州以西黄河河段向低值处弯曲,根据等值线“凸低为高”原则,可知兰州以西黄河河段积温比南北两侧高,其原因是位于黄河谷地,地势低洼,温度高;在祁连山段,等值线向高值处弯曲,气温低,其原因是海拔高。故A项正确。第11题,“山下百花山上雪”反映了随高度的变化气温也在变化,即反映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一日须携四季装”反映了该区域昼夜温差大,该地位于青藏高原,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日愁暴雨夜愁霜”是指白天降雨,夜晚结霜。青藏高原温差大,白天升温快,易形成对流雨,夜晚降温快,易结霜。故D项错误。【答案】10A 11D下图为某山地地形剖面图以及气温、降水量随地形分布。读图,完成1213题。12与山地乙坡相比,甲坡( )A位于背风坡B气温年较差大C降水量较多D日照时数较长13该山乙坡最热月均温0的海拔约为( )A6200米B5200米C4200米D3200米【解析】第12题,根据年降水量曲线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甲坡的年降水量大于乙坡,迎风坡降水多,所以甲坡为迎风坡,乙坡为背风坡,故选项A错误,选项C正确;气温年较差是1月均温和7月均温的差值,由图可知甲坡比乙坡气温年较差小,选项B错误;降水多的地区,日照时数较少,所以甲坡比乙坡日照时数少,选项D错误。第13题,根据1月均温和7月均温的数值可判断该地1月均温高,在月均温0作一水平线,与1月均温线相交如,过此相交点作一竖直线,与乙坡相交如,找出对应的海拔如,故选项B正确。如图:【答案】12C 13B在现代奥运会迎来第120个年头之际,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当地时间2016年8月5日8月21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顺利举行。据此完成1415题。14关于里约热内卢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太平洋灾害带 B沿岸有寒流经过C位于北京西南部 D地处大西洋西岸15下图为四种区域等值线示意图。与里约热内卢位于同一半球的是( )ABC D【解析】第14题,里约热内卢位于大西洋西岸,A错,D对;沿岸有暖流经过,B错;位于北京东南部,C错。第15题,山脉温度低,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是南半球;寒流水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是北半球;从锋面移动方向可以判断气旋呈顺时针方向运动,是南半球;山脉自转线速度大,向高纬度弯曲,是北半球。选择C。【答案】14D 15C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温度带界线和日平均气温稳定10日数(圆点)的变化。读图,完成1618题。16图示区域温度带界线发生变化的地理背景是( )A气候趋于干旱B气候趋于湿润C全球变暖D全球气温下降17图示区域西部温度带界线变化较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候B地形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18根据温度及温度带界线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地开始种植柑橘B两地气温差异增大C地农作物生长周期延长D地的结冰期逐年缩短【解析】第16题,图示温度带界线北移,表明同一地区温度升高,其地理背景是全球变暖。第17题,图示西部地区为秦岭山脉,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使秦岭成为温度带界线。第18题,地位于河南南部低山丘陵地区,温度升高,热量带由原来的温带变为亚热带,适合柑橘种植;地气温升高,地气温降低,两地气温差异减小;地气温升高,农作物生长周期变短;温度的变化不是平均的、持续的,D说法错误在于“逐年”。【答案】16C 17B 18A非洲大陆有甲、乙、丙三个气象测站,三地纬度大致相当,气候类型相同,但由于所处海拔、离海洋远近不同,温度与降水量存在一定差异。读图,回答1920题。19三个气象测站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是( )A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B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C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20三个测站部分月份降水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受到某一气压带或风带的影响。该气压带或风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东南信风带C西风带 D东北信风带【解析】第19题,定半球,三个气象测站7月份均为最低温,故为南半球;定热量带,三个气象测站最低温均在15以上,为热带;定降水类型,南半球的夏季多雨,故三个气象测站为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第20题,由上题可知,三个气象监测站为热带草原气候,在南半球的夏半年,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地被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因而形成降水。【答案】19D 20A北半球西风气流受青藏高原阻挡,分为南北两支。冬季,西风气流南移,其南支气流沿青藏高原南缘向东移动,带来暖湿气流。读图,回答2122题。21在我国,南支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冷空气势均力敌,相持不下,从而在昆明与贵阳之间形成( )A准静止锋B冷锋C反气旋 D暖锋22在图示天气系统控制下,昆明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为( )A阴雨连绵 B风和日丽C晴雨无常 D暴雨如注【答案】21A 22A下图中图a为北半球海平面某区域图,图b示意沿甲乙线的气压变化,图c示意沿丙丁线的气压变化。据此回答2324题。23根据图示信息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降水概率小于乙地B丙地近地面气压小于丁地C丙地近地面风速大于丁地D甲地气温日较差小于乙地24未来几天,乙地将要经历的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 )A气温降低,刮风下雨B气压降低,天气转晴C连续阴雨,风力加大D湿度增加,风和日丽【解析】第23题,根据a、b、c三图可知,该区域受低压槽影响,丁处位于低压中心附近,丙、丁位于低压槽线,可能存在冷锋。甲地位于冷锋锋线后,降水概率大,气温日较差小,乙地位于冷锋锋前,天气晴朗,气温日较差大,故D项正确,A项错误;与丙相比,丁处气压梯度大,风力更大,故C项错误;由图c可知,丙处气压(1016百帕)大于丁处气压(1006hPa),故B项错误。第24题,未来几天,乙地将要受到冷锋影响,可能出现降温、刮风、降水天气,故A选项正确。【答案】23D 24A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下图为美国五大湖区年平均降雪量(19712000年)的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第25题。25与大湖效应产生的降雪过程原理类似的天气系统是( )A暖锋 B冷锋C气旋D反气旋【解析】第25题,由材料可知,“大湖效应”产生时,水温高于气温,冷空气经过大湖湖面,变成了带有大量水汽的暖湿气团,在迎风岸遇到冷气团阻挡,形成降水。整个过程是暖气团主动前进产生的,与暖锋降水过程相似。故A项正确。【答案】25A第卷(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共50分。26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1)指出图中沿120E经线自南向北的气候类型。(2)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3)澳大利亚西北部1月和7月分别盛行西北风、东南风。从海陆热力差异等方面说明该地区盛行风向形成的原因及盛行风气流的干湿状况。(4)悉尼的季风气候特征不如上海典型,从悉尼季风气候特征不典型的表现和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答案】(1)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2)南回归线横贯东西,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西澳大利亚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了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3)1月:澳大利亚大陆比海洋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为西北风;来自海洋的西北风比较湿润。7月:澳大利亚大陆比海洋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处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从内陆吹来的东南风相对干燥。(4)表现:悉尼冬夏气温温差较小;降水的季节分配相对比较均匀。原因:澳大利亚大陆相对亚欧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相对较小。27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3分)材料一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温度高于郊区温度的现象。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地表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外围递减。材料二 几种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地表沥青混凝土砖石吸收率0.80.950.650.90.60.80.650.8材料三 不同风速的两个小区的温升值。(1)结合材料一说明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并用简图画出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2)根据材料二只从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考虑城市建设最不应该采用的材料是什么,为什么?(3)判断材料三中小区1与小区2的风速大小并说明原因。(4)小明是建筑规划的决策者,仅从风速角度考虑,为华北地区建房,应为什么走向?【答案】(1)城市地表导热率高;空气污染物多,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画图略)(2)沥青。在所给地表中沥青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最大,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和对流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多,引起的气温升幅度大。(3)小区1风速大于小区2。理由:风速越大,空气流动性越强,由风带走的热量也越多,温升值就越小。(4)西北东南走向。28下图中的阴影区表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的范围(适宜避寒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简述全球适宜避寒区的分布规律。(2)从气候的形成入手,分别说明A、B两处适宜避寒区狭窄的原因。(3)E、F两处适宜避寒区分别向低纬和高纬延伸,试分析原因。【答案】(1)主要分布于南北半球的亚热带地区,基本平行于纬线,呈带状分布。(2)A处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冬季受强大的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的影响,成为冬季世界同纬度较寒冷的地区。B处位于南亚地区,青藏高原的隆起,限制了适宜避寒区的北界。(3)E处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气温降低,使适宜避寒区向赤道附近延伸。F处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温升高,使适宜避寒区向高纬度地区延伸。29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两日天气图,图中H为高气压、L为低气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分别说明9月20日和21日赣州的天气状况,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2)在图中画出21日赣州的风向,说明其两日风力大小的变化及判断理由。(3)简述L1发展强烈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有利影响。【答案】(1)20日气压较低(或1006hPa1008hPa),气温较高,天气晴好。21日气压升高(或1008hPa1010hPa),风力增大,气温降低,出现阴雨天气。原因:20日冷锋过境前,赣州受暖气团控制;21日赣州正值冷锋过境(或受冷锋影响)。(2)21日赣州的风向为偏北风或西北风。21日的风力大于20日。理由:21日的等压线比20日的密集。(3)有利影响:带来降水和降温,有效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的伏旱天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