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VII).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63457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V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V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V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VII)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小题)1. 社会形态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主要是: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按照这一原理,我国封建社会是A. 西周到1911年B. 战国到1840年C. 战国到1911年D. 西周到1840年【答案】B【解析】按照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我国封建社会是从战国到1840年。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2. 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西周时周王与诸侯的关系B. 周王室对诸侯失控C. 春秋时诸侯争霸D. 周代分封制崩溃【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诸侯对周天子应付的义务以及违反义务时周天子对诸侯的惩罚措施,是西周时期周王与诸侯的关系。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C、D项。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分派到地方的诸侯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通过分封,西周诸侯与王室之间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天子正是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统治。3. 在判定文明时代出现的具体标志时,有学者将其物化为:(一)以宗庙、宫室为核心的都城的设立;(二)王陵区的存在;(三)青铜礼器与青铜兵器被比较广泛地使用;(四)已能记载语言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A. 一万年前B.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C. 商周时期D. 秦汉时期【答案】C【解析】按照判定文明时代出现的具体标志,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商周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已有都城的设立、青铜器的使用和甲骨文的出现等。故答案为C项。A、B项不符合题干中的判定标准,排除;D项在商周以后,排除。4.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数目时,收集、使用了以下几类资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A. 汉书的记载B. 民间的传说C. 史学家的论文D. 秦简的记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是考查学生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在收集、使用资料这一点上,应该是最直接的文物最有说服力。分析选项,民间传说可信度是最差的。汉书和史学家论文也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只有D项最客观、最原始、最直接,也最可信。所以答案为D。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点评:此题难度很小,主要考查学生研究历史的方法问题,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有能力甄别不同类资料的可信度。5.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这是中国人熟知的朝代顺序表,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统一是主旋律B. 中国古代发展存在着间断C. 分裂造成了民族的隔阂D. 少数民族南下导致汉文化淹没【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反映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即使出现分裂也能重新走向更高程度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故答案为A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没有间断,一直延续,排除B项;分裂和战乱时期往往能促进民族融合,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南下的少数民族基本上接受了汉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排除。6. “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诗中体现的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察举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止博褒妃笑一场”描述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这说明春秋时期中国实行的依旧是分封制,答案选B,A C D三项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点评:本题从分封制的发展历程的角度考查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特殊地位,有关西周分封制考查的角度高考中涉及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分封制的内容分封制的目的分封制的作用和影响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必须准确把握。7. “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 井田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体现了宗族亲情的特点,故B正确。井田制,与材料无关,故A排除。分封制,主要是天子分封诸侯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8.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 严格的等级关系B. 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 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 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序列,周天子正是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西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并未涉及嫡长子继承制,排除B。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是商朝的政治统治特点之一,材料中只体现西周的等级制度,未体现神权色彩,排除C。血缘与政治相结合指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与材料强调西周的等级制度不符,排除D。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西周政治制度的内容,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9. 据考古发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多为礼器和兵器,北方出土的青铜农具比江淮出土的青铜农具要少。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应该是A. 商周的青铜冶铸业水平不高B. 商朝的统治者对农业生产不重视C. 北方统治者重礼制和军事D. 江淮地区富含铜、锡、铅矿【答案】C【解析】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北方应当高于江淮地区,之所以北方出土的青铜农具比江淮出土的青铜农具要少,是因为北方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说明北方统治者重礼制和军事。故答案为C项。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排除A项;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0. 一位同学对“秦始皇加强中央政权的措施”进行史料收集,形成了下列观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B. 统一文字C.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D. 推行举察制度【答案】D【解析】汉朝实行察举制,D项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11. 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A.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B. “以德服人”C.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D.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是针对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而谈的;另一方面是专制主义,针对皇权至高无上而言的。根据选项,只有A选项能够反映出皇权至上的含义。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2. 毛泽东曾做诗盛赞秦始皇:祖龙(指秦始皇)魂死秦犹在百代都行秦政法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指封建论的作者柳宗元)返文王。诗中百代都行的“秦政”是指A. 郡县制B. 三公九卿制C. 嫡长子继承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朝确立了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被后世的封建王朝所继承与发展。故本题应排除A、B两项,选择D项;C项开始于西周时期,与题目中的信息“秦政”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政”13.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这句话表明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A. 使人民脱离了诸侯的统治B. 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 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答案】D【解析】“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是指老百姓免于战争的伤害,因此这句话表明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C项。14.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外戚干政的背景,意在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可知,皇帝母族得到重视,故C项正确。A项是其目的之一,不是背景,排除;外戚干政违背了“家天下”的观念,排除B项;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排除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外戚干政15.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郡太守乎”来看,说明汉代重视地方官吏在维护统治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体现出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答案为A项。B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6. 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A. 世卿世禄制B. 军功爵制C. 察举制D. 九品中正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军功爵制不但是新的封建军事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是新的封建官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战国时期到汉朝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著名将、相,大多已不是出身于旧贵族,而是出身于微贱者了。如如苏秦、张仪、陈轸、范雎、蔡泽等,不是鄙人,就是贫人,从而开了秦汉以后的布衣将相之局。这在客观上,对于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和宗法制的瓦解,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根据表格的“出身”和“官职”的不同可以判断出军功爵制最符合。AD的等级限制很高,不符合题意。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17. 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到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A. 汉高祖B. 汉文帝C. 汉景帝D. 汉武帝【答案】D【解析】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故选D。18.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 宗法制的终结B. 察举制的完善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 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唐朝科举制为切入点,从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须查考谱籍,看祖上有何官爵,这种制度实际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的,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反映的是门第观念逐渐淡化,这明显与科举考试注重才能密切相关。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名师点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规律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19. 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不能完全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下列制度最符合其观点的是A. 汉代中朝制度B. 唐代三省六部制C. 明代内阁制度D. 清代军机处【答案】B【解析】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故答案为B项。汉代中朝的形成是为了削弱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排除A项;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是为了解决废除宰相制度带来的问题,排除C项;清代军机处是雍正帝设立的加强君权的机构,排除D项。20.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天子)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 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作用B. 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 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 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考点:据材料“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与事稳便,方可奏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他主张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故A项正确。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君权与相权不可能相互制衡,故B项错误;中央权力重心应当在皇帝,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是本质特征,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制21. 学习唐朝历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以下最能反映这段历史特征的是A. 帝国的彷徨B. 中华的荣耀C. 东方的曙光D. 王朝的振兴【答案】B【解析】唐朝时期中国国力强盛,是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大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繁荣辉煌的时期。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最能反映”的要求,排除A、C、D项。22.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 削减节度使的实权B.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C. 设三司使管理财政D. 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可知,宋太祖认为战乱等原因是因为武馆,所以派文官去治理地方。所以答案选D。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文官制度23. 元史仁宗纪记载,延佑六年即1319年,中书省奏请:“云南土官病故,子侄兄弟袭之,无则妻承夫职。”得到批准。这主要说明元朝A. 对云南是流官管辖B. 在云南推行了土司制度C. 在云南实行行省制度D. 任用官员实现了男女平等【答案】B【解析】元朝在云南实行土司制度,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故答案为B项。云南由土官管辖,排除A项;C、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4. 我们考查古代姓氏排名,会发现宋代百家姓开篇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而明代千家姓开篇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透过两书排在第一位的姓氏变化,可看出什么本质问题A. 等级制度的森严B. 中央集权的强化C. 皇权的独尊D. 文化的开明【答案】C【解析】宋朝的皇帝姓赵,明朝的皇帝姓朱,两书排在第一位的姓氏变化,反映出皇权的独尊。故答案为C项。A项不是本质问题,B、D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25.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觐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A. 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B.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C. 丞相和皇帝地位的颠倒D. 中国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丞相“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实际上说明君臣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皇帝的地位越来越高,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答案为B项。等级秩序更加突出,排除A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不是本质问题,排除。点睛:秦至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力相对过大。西汉武帝时形成内外朝制度,以此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隋唐时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割相权的办法来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北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重新加强。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为皇帝提供顾问。清朝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加强皇权;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26. “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是紫禁城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其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 君权神授B. 天人合一C. 大一统D. 皇权至上【答案】D【解析】紫禁城在建筑布置上组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总体色彩效果鲜明和强烈。故宫前部宫殿象征着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中轴线,显示皇帝的威严,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没有体现出“神授”特点;B、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27. 读下面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州、县A.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 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C.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D. 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秦汉至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政区层级的调整的目的一定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中央集权,绝对不是促进了地方自主性,所以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一定是A。因此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古代行政区划28. 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一现象发生在A. 秦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D【解析】据材料“皇帝交代兵部责成户部幕僚根据皇帝的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内阁为皇帝票拟诏书,故D项正确;秦朝没有六部,故A项错误;唐朝还有宰相,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故B项错误;宋朝也有宰相,枢密院掌管军事,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省六部制、内阁制等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幕僚根据皇帝的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即可正确分析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9. 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建树,但当时的清议并不讲他好话,认为他是一个权臣,质疑他行使权力的正义性。这种质疑是基于A. 儒学的道德准则B. 内阁首辅越权理政C. 明代的社会风尚D. 执政的能力水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内阁成立以前,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万历的“批红”是在司礼监冯保指导下完成,而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密切。张居正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幼年皇帝的批红自然毫无问题。就这样,大臣的“奏章”,阁臣的“票拟”,皇帝的 “批红”,由张居正一手操控,达到空前一致。他的新政也就毫无障碍地顺利推进。 自明初以来,明朝的政务中心就在紫禁城这几个地方转换,权力的交替,左右着明朝的国运。宫闱重重之中、争权夺权的阴谋时有发生。所以当时的清议并不讲他好话,认为他是一个权臣,质疑他行使权力的正义性。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30. 乾隆时来华的马戛尔尼曾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因为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导致中华帝国“破败不堪”的最主要原因是A. 封建制度腐朽,落后于世界潮流B. 统治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C.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D.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的腐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最主要原因”的要求,排除B、C、D项。31. 到清末为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两种主要形式是A. 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B. 皇帝制和中央集权制C. 分封制和皇帝制D. 分封制和郡县制【答案】A【解析】到清末为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两种主要形式是西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统一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主要形式”的要求,排除B、C、D项。32.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凡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 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B.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C.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D. 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答案】A【解析】从“自然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可看出材料突出了自然环境与古希腊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材料并没有认为自然环境绝对决定思想文化及政治制度。故选A项,不选BCD三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基础33. 雅典人追求民主政治(demokrafia),用“人民(demos)”与“统治(kratos)”合成这一名词强调其意义,并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制度。最能体现民主政治(demokrafia)一词含义的制度是A. 公民大会B. 五百人会议C. 陪审法庭D. 十将军委员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公民大会是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的机关。34.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A. 推翻王权,依贵族制取而代之B. 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C. 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D. 确立“陶片放逐法”,确立了民主制【答案】C【解析】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不是这种赞誉的主要原因,排除;确立“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排除D项。35. 十二铜表法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原因是A. 是在平民的强烈要求斗争下颁布的B. 法典给平民一定的好处C. 实现了有具体、明确的法律条文可依D. 它规定了严酷的债务奴役制【答案】C【解析】十二铜表法条文比较清晰,从而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因此是平民的胜利。故答案为C项。A项不能反映作为平民胜利的原因,排除;B、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罗马共和国建立时没有成文法,只有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为规范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之准则的习惯法。由于习惯法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奴隶主贵族为保护自己的利益,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平民发动反对贵族的斗争并取得胜利,罗马奴隶制国家才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维护了平民利益。十二铜表法把一向由贵族垄断而自由掌握的法律,用通俗的文字公布出来,作为罗马公民的奴隶主和平民均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36.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A. 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B. 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C. 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与务实的特点D. 罗马法主张消灭阶级压迫【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材可知“理性”是指看待社会与自然现象的一种科学态度这就是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理谦虚务实。罗马法是指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法典为总结的法律的总称。这些法律的制定不是基于过去的习惯法材料里的习俗而是为了解决国家的实际问题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为了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查士丁尼法典的制定也是出于稳定秩序、维护统治的需要。罗马法与时俱进的品质是其理性的体现。故选C。罗马法并未完全摒弃习惯法的影响,如十二铜表法仍保存大量的习惯法的内容,故A错误;其维护阶级统治的实质使其不会主张消除阶级压迫,D项错误;B项只是说的体系完备,并非理性的体现。考点:古代西方雅典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法罗马法的影响37. 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此语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A. 社会变迁B. 阶级分析C. 道德标准D. 文明传承【答案】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影响38. 著名学者钱乘旦先生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就此理解18世纪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在于A. 海外贸易B. 和平环境C. 地理位置D. 宪政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结合题干中的信息,可确定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在于“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制度。所以答案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度39. 英国责任内阁制在18世纪中叶开始形成,其中“责任”一词意义是A. 负有立法责任,对议会负责B. 负有政治责任,对议会负责C. 不符政治责任,对议会负责D. 负有政治责任,不对议会负责【答案】B【解析】英国的责任内阁制中“责任”一词是指负有政治责任,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监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故答案为B项。内阁只掌握行政权,排除A项;内阁负有政治责任,必须对议会负责,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40. 美国托马斯潘恩在1776年撰写的常识中认为英国政体是“君主政体暴政和贵族政治暴政的残余。”这两种“暴政的残余”分别是指A. 国王和上议院B. 国王和内阁C. 国王和下议院D. 内阁和上议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君主政体”是指英国保留了国王,“贵族政治”是指英国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其中上议院是由贵族组成,可以世袭。所以答案选A。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评价二、材料题(共20分)41.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下图一至三所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明成果材料:(1)将三幅图所示政治文明成果填入下表。国家(朝代、城邦)图一图二图三政治文明成果(2)图一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创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图二为代表的政治文明成果的看法。它对图三政治文明建设留下了什么有益的历史财产?(4)综上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中西方政治文明的看法。【答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雅典民主;代议制或君主立宪制。(2)影响:积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消极:在封建社会晚期阻碍了社会进步其他有理答案。(3)看法:一方面推动雅典走向繁荣,并影响后世另一方面局限性明显,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或具有阶级局限性或范围狭窄或民主运作方式易导致权力滥用和误用)(说到两方面历史财产:如权力制衡、弹劾制度、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少数服从多数等(4)看法:尊重政治文明多样性(制度创新推动社会进步)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上政治制度的演进,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图示来看,图一是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图二是雅典的民主政治,图三是君主立宪制。(2)图一所示为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联系所学可知,这一制度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但在封建社会晚期阻碍了社会进步。(3)图二所示为雅典民主政治,联系所学可知,这一制度一方面推动雅典走向繁荣,并影响后世;另一方面局限性明显,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图三所示为君主立宪制,联系所学可知,遗留下的历史财产有权力制衡、弹劾制度、民主选举、任期制、议会制等。(4)对中西方政治文明的看法,可以联系所学,从尊重多样性和制度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来回答。点睛:本大题基本上属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