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粤教版必修一古典诗歌(1)单元教学设计合集.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156167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粤教版必修一古典诗歌(1)单元教学设计合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9-2020年粤教版必修一古典诗歌(1)单元教学设计合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9-2020年粤教版必修一古典诗歌(1)单元教学设计合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粤教版必修一古典诗歌(1)单元教学设计合集篇目教学设计者诗经两首郑念美离骚苏泽涛孔雀东南飞潘瑞琪汉魏晋诗三首李洁、谢泽鸿汉乐府两首邱桂清南朝诗两首李丽冬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谢泽鸿1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2让学生练习写诗,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三、教学设想(一)设计理念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落在引导学生“如何鉴赏?”“鉴赏什么?”两个问题上。“如何鉴赏?”主要是在教学整体设计上,以阅读基本规律为指导,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鉴赏,按“释题知人论世诵读整体感知研读诗句总结归纳拓展延伸”的步骤展开;“鉴赏什么?”主要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形象,赋比兴象征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回环复沓善用叠词质朴清新的语言风格。(二)教学方法1诵读法:以朗读指导、训练为主线,按“读顺读懂读悟”的基本程序,从浅入深领悟文本含义。以读助解,并争取当堂成诵。2合作探究法:以师生合作探究为主线,按“整体感知粗略探究精细探究拓展探究”的基本程序,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提升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三)教学时数和设想教学时数:共15教时诗经两首 3课时 静女的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及其他表现手法理解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和特征。氓的教学主要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女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主要从氓前后态度的对比中进行分析。并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对女主人公爱情失败的原因进行简单的探讨。最后适当介绍诗经的其他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离骚 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与离骚相关的文学知识,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认识屈原形象及其理想,并结合相关名句进行鉴赏。孔雀东南飞 3课时 第一课时:理清情节,感知主人公形象。第二课时:塑造人物的方法、主题的提炼、其他人物形象的概括。第三课时:探究学习,研究作品的思想意义,掌握文言词句,小结艺术特色。汉魏晋诗三首 3课时 教学时抓住重点诗句,以点带面,引导学生理解和鉴赏作品。汉乐府两首 1课时 两首诗都是汉乐府中的名篇,且都是爱情主题,因此把感受诗中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作为主线。又因饮马长城窟行更能体现汉乐府诗歌的特点,内容更丰富、更有意蕴,所以详讲饮马长城窟行,略讲上邪。南朝诗两首 2课时 这两首诗写景都非常出色,而且有艺术水准相当高的名句。讲授的时候,应该抓住写景的名句,引导学生从炼字、修辞手法等角度来鉴赏。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捕捉、欣赏诗人隐藏在景物中的一闪而过的情感,明白山水田园诗不仅仅在于描绘美好的田园风光或者自然风景,作者往往在观山赏水中寄寓了很深的人生感慨。要读懂诗人的感慨,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诗歌。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 1课时 创造气氛,示例剖析;巧妙点拨,启发想象;感悟理解,迁移强化;拓展学习,活学活用(尝试写作)。四、教学设计诗经两首澄海实验高级中学 郑念美教学目标:1 了解并识记诗经的相关文学知识,尤其是诗经“六艺”。2 理解诗歌大意并积累相关的字词。3 能结合文本赏析诗歌的艺术形象,特别是诗经独特的艺术手法的运用。4 在把握主人公性格的基础上,欣赏静女爱情的甜蜜;同情氓女主人公的不幸的爱情遭遇。教学重点:1 通过诵读、背诵,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2 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教学难点:1 体会静女中重章复唱的特点和细节描写的作用。2 体会氓中的人物形象及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教学方法:以诵读法为主教具准备:幻灯机教学课时:三课时一 静女(一课时)一 导入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关于爱情的诗句,同学们知道多少呢?参考:1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3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4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5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6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二 知识积累(一) 文学常识积累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2诗经分“风”“雅”三部分。诗经的诗歌多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唱、反复咏唱的特点。“赋”“比”“兴”以及“风”“雅”“颂”合起来称为诗经“六义”。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过渡:诗经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以说明: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用今天的话说:“赋”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话。静女主要运用赋的手法,而氓主要运用“比”、“兴”的手法,我们学习课文时再结合具体句子学习“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关于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诗经中表现纯真的爱情的民歌很不少,静女就是其中的一篇。(二) 文言基础知识积累结合注释积累下列词语:姝俟见踟蹰贻说归洵三 信息筛选(一) 朗读静女一诗,注意诗经诗句独特的四言节奏1 范读2 集体朗读3 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四言诗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4 指名学生朗读,大家指正。5 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二) 结合注释,理清情节参考:诗中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焦急等待深情回忆定情喜悦或:用一男青年的口吻来写的一次约会相俟、相见、相赠、相悦的全过程。(三) 概括静女大意参考: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在僻远的城角幽会时活泼欢乐的情景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四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问题:诗中男女主人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请从文中找出根据静女:美丽活泼热情男子:憨厚纯朴真诚(一) 静女:1第一章:“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怎样的姑娘?(文雅而美丽)由哪些字眼可以看出?(“静”,“姝”)“爱而不见”运用什么描写?(细节描写)传神地展现静女的什么性格特点?明确:“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2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一“贻”一“归”,美人主动赠3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物热情(二)男子第一章:1“搔首踟蹰”在表达方式上属于什么描写?(细节描写)这一描写非常传神,其传神之处在哪里?明确:“我”如约赶到“城隅”的时候,她却故意躲藏起来不出现,急得“我”抓耳搔腮。“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搔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2结合“爱而不见”,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妙处。明确: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第二章:分析“说怿女美”。1问题:“说”和“怿”都是“喜爱”的意思,作者连用两个“喜爱”可以看出“我”对静女所赠送的彤管是爱不释手,喜欢得不得了,那么,“我”为什么喜欢彤管?明确:一方面是因为“彤管”颜色鲜艳,漂亮,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更重要的是彤管是文雅而美丽的姑娘送给“我”的。“我”表面上是赞叹彤管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2问题:“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明确: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的“女(汝)”,既指“彤管”,又指姑娘。男青年托物寄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对姑娘的喜爱之情。第三章:1“我”为什么喜欢“荑草”?请用原文回答。明确:“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2“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达了男主人公怎样的感情?明确:“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字面上的含义是:不是你(荑茅草)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恋人)送的。男主人公用这句话托物抒怀,赞美自己的恋人,感谢她送来了礼轻情意重珍贵的礼物,表达了他接受茅草后的欣喜与幸福的感情,也表现了他对恋人的一片深情。3适当小结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点出其运用细节描写。4全班试背全诗五 问题探究这是一首写男女约会的民歌,表现了大胆而挚烈的情爱。同学们会不会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古代的静女能够自由地同男子约会?参考:其实并不是一提到古代就是男女授受不亲,在西汉理学盛行之后,封建礼教才将妇女五花大绑,在春秋以前,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封建社会那么顽固。六 艺术鉴赏重章复唱(重章叠句)问题:“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这两句只有一个字不同,这是诗经创作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呢?明确:重章复唱(重章叠句),它是诗经中广泛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主要是在结构上造成一种回环反复的效果,并利于情感的抒发。七 布置作业1 背诵全诗。2 阅读郑风子衿一诗,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注: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嗣:传送,给予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阙:古代城门上的楼。参考答案:不同点:A角度不同:邶风静女是以男子的口吻写的;郑风子衿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B情节不同:邶风静女写青年男女的一次约会;郑风子衿写少女盼望情人到来。C基调不同:邶风静女欢乐幽默,充满情趣。郑风子衿缠绵悱侧,哀婉动人。D写法不同:邶风静女主要通过细节刻画人物;郑风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E两首诗都写了主人公等待情侣时的焦灼不安,但因性别的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细节。邶风静女中“搔首踟蹰”写出男子的憨厚,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写出女子的缠绵。共同点:A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率真,绝不扭捏作态,表现出劳动人民纯朴的本色。B风格朴实、清新C重章复唱手法,在一唱三叹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尽情抒发。板书设计:期望约会形象分析恋人赠物爱情的美好静女:美丽活泼热情赞美恋人男子:憨厚纯朴真诚3预习氓,画出自己认为容易读错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氓二课时课前检查静女的背诵默写教学过程:一、导入1静女描写了男女青年约会的情景,展现了诗经时代的恋爱图景,那么,诗经时代的婚姻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氓2简介氓。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二、文言知识积累1正音氓(meng) 蚩蚩(chi) 愆期(qian)垝垣(gui yuan) 涟涟(lian) 尔卜尔筮(bu shi) 桑葚(shen)汤汤(shang) 咥(xi) 晏晏(yan)2通假字将子无怒通“毋”,不要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土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通“脱”,解脱3 古今异义氓古义指民众,百姓,男子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如“流氓”。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三岁古义指多年,是虚指今义指三岁的年龄宴古义指欢乐今义指宴会4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夙兴夜寐 (夙:在早晨)(夜:在晚上)使动用法士贰其行 (贰:使不专一)二三其德 (二三:使三心二意)形容词用作名词三岁食贫(贫:贫困的生活)5 特殊句式以秋为期 宾语前置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判断句三、信息筛选梳理诗歌大意1 要求学生从每节中找出一行诗句,概括本节诗的内容。明确:第一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第二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第三节,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第五节,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第六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 尝试给每节拟人一个小标题,概括每节的内容。参考:第一节,许婚;第二节,迎娶;第三节,劝诫;第四节,控诉;第五节,反省;第六节,决绝。3 反复朗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诗歌大意。明确:本文以女主人公为线索,以第一人称叙说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作为悲剧的承受者,她的爱情悲剧值得我们深思。四人物分析(一)男女主人公性格前后有什么不同?1结婚前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是怎么样的?明确:A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另外,从男子“抱布贸丝”的动机“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还可初步表现出男子的什么性格特征?(其实他不是来买丝,而是找我商量婚事)初步表现出男子有心计,有几丝狡黠的性格特征。B女:婚期确定后,(女子怎样做呢?)女子天天登上残墙,“以望复关”,盼望情郎快点到来。望不见情郎,她就“泣涕涟涟”,流泪不断;见了情郎,“载笑载言”,又说又笑。这一章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女子的一悲一喜,可以体会到女子的感情专一而炽热,真切感人,表现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不是我拖延婚期,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女主人公虽然责怪“氓”没有请媒人来正式提亲,没有立即答应“氓”的求婚,可是面对生气恼火的“氓”,她一路相送,并温柔地劝慰他,最终答应秋天办婚事。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温柔多情。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明确:A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男子脾气暴躁,在前文已有伏笔,哪一处?2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没有直接描写男主人公,但从“将子无怒”的“怒”可以看出他发怒了,脾气比较暴躁。女主人公温柔多情,而氓则脾气暴躁,与下文“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对应,为下面的婚姻悲剧埋下了伏笔。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A引导:这场失败的婚姻中,“我”有没有责任呢?确实:没有,“女也不爽”(爽:差错。这里指爱情不专一)B“自我组尔,三岁食贫”。(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我多年来做媳妇,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结婚后的女主人公勤劳、肯吃苦。虽然家庭生活艰难,但她没有任何的怨言,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3最后,女主人公的性格发生什么变化?A“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的言下之意是什么?明确:淇水再宽也有岸,沼泽再阔也有边。而“我”的痛苦却是无边无际,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一个尽头?B用了什么手法?明确:这两句话既是起兴,也是对比,写出了女子的反省。C这一章表现了女子什么性格?清醒,刚烈分析:尽管少年时代曾“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少年时代多欢乐,有说有笑真和悦),但是,男子“老使我怨”(年老了使我产生怨恨)又“不思其反”(不想现在变了心),遗弃结发之妻,令人产生怨恨。既然如此,那么这场婚姻就“亦已焉哉”,让它就此了结吧。这表现了她与那个男子在思想感情上的彻底决裂。女子在婚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负心男子不抱幻想,与之决绝,是一个刚强的女子。(二) 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形象?参考:古代妇女命运代表;体现了女性的传统美德;具有一定的觉醒反抗意识的女性;悲剧婚姻的受害者。(三) 结合相关的知识,探讨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1女子认为她的爱情失败在哪里?明确:A氓 的变心。“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一切的变化充分说明了“士”的变心是这场婚姻的主要原因。B当时的社会风俗是这场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也是他们分手的原因。过渡:结婚后的氓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当年的“蚩蚩”到现在的“暴怒”,给女主人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除了氓的变心外,还有哪些因素使她感到痛苦?明确:“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不知我的处境,见我回来都在讥笑)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她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只能“躬自悼矣”,独自悲伤。问题:两者比较,你觉得哪个更能体现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呢?明确:婚姻的不幸,固然直接伤害了女主人公,但娘家人的不理解和不支持,也许更能说明问题,后者的伤害,更能反映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和女子在爱情中的弱势地位。C女子的容貌衰老也是婚变的原因。古人说“食色,性也”,尤其是男人没有一个会喜欢年老的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真正杀手是妇人的“年老色衰”。(四) 小结:从诗的内容看,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女子的悲剧。最初她向往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以至于无视礼教的束缚,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进而男子变心,其命运更加悲惨,又在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被弃而赴告无门,这正是构成这一无辜女子悲剧命运的原因。五艺术手法研讨(一)比兴过渡:那,再来看看。女主人公在这场爱情上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女孩子们可要注意学习了。明确: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子耽兮,不可说也。(唉呀姑娘呀,不要对男子迷恋。男子迷恋爱情,还可以解脱。女子迷恋爱情,是不可解脱的。)提醒女孩子不要为爱所迷。问题:这个道理她是怎样阐述的呢?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明确: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兴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整体看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二) 对比手法的运用这首诗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1 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2“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婚前婚后,判若两人。3“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小结:这些对比,鲜明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六总结氓中的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让人同情,但更多的是从她身上感受到决绝的勇气,聆听到坚强的声音。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在那个时代,一个弱女子能够这样做,确实是很令人佩服的,体现了古代女子身上不多见的刚强、清醒、勇毅。七布置作业1背诵氓2对比氓与上山采蘼芜所体现的爱情有什么异同。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提示:上山采蘼芜是一首写弃妇的诗。全篇是弃妇和故夫偶尔重逢时的一番简短对话。弃妇向故夫打听“新人”的情况:“新人复如何?”故夫则回答:“容貌不如你,手脚更不如你麻利。”弃妇则冷冷地刺了他一句:“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心怀愧意的故夫急于表白,于是得出“新人不如故”的结论。这首诗的本意是咏唱弃妇不幸命运的,却不从正面写弃妇的哀怨委屈,反而写故夫的念旧。作者没有做任何下面的说明和谴责,但是故夫的念旧使读者了解到弃妇是一个美丽勤劳的女子,她的被弃是完全无辜的,她的命运决定于丈夫一时好恶。至于那位“新人”的命运也就不难猜测了。附板书设计:情节人物分析第一节, 许婚;男:主动追求,认真第二节, 迎娶;恋爱女:痴情,温柔多情第三节, 劝诫;第四节, 控诉;婚恋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第五节, 反省;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第六节, 决绝决绝女:清醒,刚烈离骚澄海实验高级中学 苏泽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屈原及其作品;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能结合诗句分析屈原的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2过程与方法: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客观地分析问题,评价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屈原屈原爱国忧民的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能结合诗句分析屈原的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教学难点: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阐释毛泽东沁园春诗中“风骚”两字导入“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即离骚,概括楚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泛指文学。二、简介楚辞和屈原。楚辞是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兮”就是一个标志。有关屈原的了解结合注释1,由学生补充。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结合当时楚国的政治现实和屈原的“美政”理想以及两次被罢官流放的不平遭遇。“离骚”有三种合理的解释:1“离”通“罹”, 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2“离”,离别。作者抒写离别之愁。3离骚是楚地歌曲名称,意义与“牢骚”一词相同,含有牢骚不平之意。四、诵读课文 1录音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正音。 2老师范读第一段后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3学生大声朗读,读准读清。 五、整体感知课文 (一)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小组合作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难点由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小结(投影)1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 /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 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 1、不搀杂别的成分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 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 关于军事的 3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难,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难4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二)学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把握主旨。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家世、生辰和美名);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诗,背诵第二段。第二课时一、 导入离骚是屈原的真情告白,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屈原,触摸他的灵魂,再次感受屈原不屈的心跳。一、 人物形象研讨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屈原的与众不同?齐读全文,引导学生结合有关诗句分析,并摘抄。(一)出身不凡,血统高贵。(二)打扮与众不同,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表明其品质高洁,志向坚贞。扈江离辟芷,纫秋兰朝搴木兰,夕揽宿莽乘骐骥以驰骋离骚原文补充: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三)鲜明的思想性格特征:忠君报国,虽死不悔,正直敢言,执著追求。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离骚原文补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二、 研讨诗歌塑造屈原形象的的艺术手法。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等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四、拓展阅读与探究,进一步理解屈原形象。(一)阅读鱼父,屈原与渔父的观点代表了2种不同的价值观,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与评价(二)屈原之死的意义探讨。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客观的看待问题。 五、总结屈原是个爱美的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美政的理想,而现实却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忠佞不分,世事不明,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和理想主义者,而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和他的离骚,那飞扬的想象力,不羁的洒脱,还有九死而不悔的执著,(朗诵全诗) 六、布置作业读离骚,读屈原,写一首题为读你的现代诗。教师范文(略)孔雀东南飞澄海实验高级中学 潘瑞琪教学目标:1 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握主要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古代社会生活。2 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汉乐府民歌,了解叙事诗的主要特点。3 继续培养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能力、积累有关文言词句。教学重难点:1 了解叙事诗特点。2 鉴赏、背诵。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理清情节,感知主人公形象一、导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千百年来爱情是个永恒的主题。关于爱情,我想化用泰戈尔的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各自的不幸。那就是:幸福的爱情是相似的,不幸的爱情却有各自的不幸。在和平民主的时代,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伴侣,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在古代封建社会下的人们,是否也一样呢?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去感受古代的社会生活。(板书课题)二、结合注释1简介作品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宋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最早的、古代最长的一首长篇五言叙事诗,也是我国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也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诗”,“长诗之圣”,对后世诗歌创作有较大的影响。 乐府:这首诗歌属于乐府歌辞。“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三、整体感知1明确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记叙文一般由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尾声结合。2疏通小序,通过小序叙述故事内容。故事的主要人物是那些人?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明确:刘兰芝、焦仲卿、仲卿母、“其(刘兰芝)家”3默读课文,根据小序内容将课文分成五部分,并概括主要情节。明确: 兰芝被遣(2) (开端) 夫妻誓别(3-12) (发展) 兰芝抗婚(13-22) (进一步发展) 双双殉情(23-32) (高潮) 告诫后人(33) (尾声)四、感知主要人物形象引导: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几个人物,个个形象鲜明。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刘兰芝,她也是本文当之无愧的主人公。为什么刘能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课文又是怎样塑造的?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根据下面几个问题来思考,并点读相应段落。1诗中有两段诗句几乎完全一样,请找出来,简析这种繁笔(不厌其烦,细加描述)的作用。明确:在第段和第段。突出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是个本应无所指责的好媳妇。为下文的被遣作铺垫。2 芝离开焦家时,诗中特意写她的晨起严妆。其作用是什么?明确:妙地对兰芝的美作了必要的补叙,为下文县令和太守的两度求婚作了张本,而且有力地突出了兰芝那种冷静、镇定、外柔内刚、不卑不亢的性格。(运用了夸张、渲染的手法)3 比较兰芝与婆婆、小姑离别时的言行,试作简要分析。明确:对婆婆:突出其倔强 貌似谦卑,实含激愤不平之意。修养,识大体并没出口伤人对小姑:心地善良,“知礼节”。4 诗中用了较多的笔墨写了太守迎娶的排场,作用何在?明确:突出表现兰芝形貌美,人品好(不慕荣华富贵,爱情专一),反衬其悲剧命运,加剧悲剧气氛。5 兰芝投水,表现了她什么性格特点?明确:忠于爱情。小结板书:形体美 足 头 腰 耳 指 口 步 精妙世无双 品质美 勤劳:兰芝自诉 善良:与小姑别 知书达礼:与婆婆别精神美 反抗性 焦母 兄长一个聪明美丽、勤劳能干善良、知书识礼、坚强忠贞、富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理清了故事的情节,认识了一位既美丽又有魅力的女子刘兰芝,可以说这样一位智慧与美貌又不乏勤劳的女子,为何会遭遇“被遣”的命运呢?我们下节课再探讨。六、布置作业:1、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背诵“精妙世无双”段落。2、找出描写其他人物的诗句,概括每个人物的形象。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塑造人物的方法、主题的提炼、其他人物形象的概括。一、提问思考:刘兰芝的美是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的?除了正面的外貌、语言神态描写,还有他人的评价,这属于侧面描写。这体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点读)明确:丈夫:幸复得此妇 社会:县令遣媒来 直说太守家 太守家迎娶的排场从侧面写出刘兰芝的形貌美,人品好,得到了众人的认可,更表现了她不慕荣华富贵,爱情专一,反衬其悲剧命运,加剧悲剧气氛。二、这样一个为人称道的好女子,却遭到了的遣归,仲卿母是什么身份?她为什么能遣归成功?(主题)明确:封建家长.在封建社会,人的行为受着封建礼教、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不能越轨,否则就视为离经叛道,空子就著有孝经来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宣传封建伦理道德。比如大家熟悉的“三纲五常”,就是董仲舒对孝经的具体发挥。对妇女的要求就更多了,例如:三从四德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刘兰芝可以说是符合封建妇女标准,可还遭到遣归,这是因为她违反了“七出”里的一项“不顺父母去”,焦母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即使刘没有做过这样的事,在封建家长看来你“自专由”就是“自专由”了,要你出,你就不得不出了。焦母背后有着强大的封建伦理道德和体制在支撑着她,所以她能够随心所愿,遣送兰芝。 ( 封建制度规定:妇女有“七出”(“七去”“七弃”):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大戴礼记) 无子,淫泆,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恶疾(仪礼丧服)三、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思考、提问1你认为焦仲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他吗?2仲卿对兰芝的感情始终如一,而对母亲的感情却有所变化。试指出这种变化,并体会其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明确:开始既孝又怨,不敢违抗。后来对爱情的忠贞战胜了对母亲的孝顺、屈从,不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缢于庭树,作了最强有力的反抗。 一个忠厚善良,忠于爱情,由顺从到抗争(消极抗争)的叛逆形象。3通过兰芝兄长的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明确: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四、探究拓展1兰芝和焦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的。2如何理解结尾的“化鸟”这样的情节安排? 明确:这首诗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精心塑造人物形象,在结尾安排了“化鸟”这一情节,是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则充分地表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矢志不渝的爱情,表现了人们对幸福婚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嘲弄,从而更充分地表现了本诗反抗封建礼教的主题。五、作业布置1、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偏义复词。2、填空:本诗以 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 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揭露了 的罪恶,歌颂了刘、焦的 和 。第三课时教学重点:探究学习,研究作品的思想意义,掌握文言词句,小结艺术特色。一、检查背诵二、检查预习情况(可在解读文本时串在其中讲,最后再小结)1通假字 “取”同“娶”。例如:终老不复取。“帘”通“奁(lin)”,嫁妆。例如:箱帘六七十“丁宁”通“叮咛”。例如:府吏见丁宁。“冥冥”通“暝暝”,日落。例如:儿今日冥冥。“奄”通“晻”,阴暗不明。例如:奄奄黄 昏后。“傍”通“旁”,旁边。例如:合葬华山傍2词句难字无所施 用 白公姥 禀告启阿母 告诉致不厚 招致萦苦辛 被缠绕卒大恩 尽,终若见录 记得;见录:记得我;见,代称性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对动作行为的承受,相当于“我”逆以煎我怀 逆想,想到将来赍钱 赠送否泰 好运气;坏运气3古今异义可怜 古义:可爱,例如:可怜体无比;今义:值得怜悯与同情。守节 古义:遵守府里的规则,例如:守节情不移;今义:指妇女不改变情操。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例如:汝岂得自由;今义:不受 束和限制。教训 古义:教养,例如:本自无教训;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知识。驱使 古义:使唤,例如:妾不堪驱使;今义: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区区 古义:真情挚意,例如:感君区区怀;今义:很小。来信 古义:来送信的使者,例如:自可断来信;今义:寄来的书信。处分 古义:处理安排,例如:处分适兄意;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便利 古义:吉利,例如:便利此月内;今义:方便。逢迎 古义:迎接,例如: 相逢迎;今义:奉承,拍马。纷纭 古义:麻烦,例如:勿复纷纭;今义:多而杂乱。交通 古义:连接,例如:叶叶相交通;今义:各种运输 往来和邮递通讯事业总称。多谢古义:多多劝告,例如:多谢后世人;今义:多多感谢。宦官 古义:官宦做官的人,例如: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今义:太监宦官。千万 古义:无论如何,例如:念与世间 ,千万不复全;今义:多为务必一定之意。4一词多义取终老不复取(通“娶”,娶妻,动词)还必相迎取(与“迎”同义,迎接,动词)为为仲卿母所遣(被,介词,读wi)十七为君妇(做,作为,成为动词,读wi)为诗云尔(作,写,动词,读wi)非为织作迟(是,动词,读wi;或作“因为”,“由于” 介词,读wi)阿母为汝求(替,给,介词,读wi)始尔未为久(算,算作,动词,读wi)慎勿为妇死(为了,连词,读wi)相相见常日稀(互相,副词,表示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儿已薄禄相(相貌,名词)誓不相隔卿(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出)及时相遣 (指代兰芝,可译作“我”可)好自相扶将(指代仲卿母,译作“老人家”)还必相迎取(指代兰芝,可译作“你” ,下文“誓天不相负”中“相”同此)蹑履相逢迎(指代仲卿,可译为“他”,下文“怅然遥相望”中“相”同此)会不相从许(指代仲卿,可译作“你”)登即相许和(指代媒人,可译作“他”)不得便相许(指代媒人,可译作“你”)遣为仲卿母所遣(休,即女子被夫家赶回家,动词)县令遣媒来(派,动词)十七遣汝嫁(送,动词)施徒留无所施(用,动词)留待作遗施(施舍,赠送,动词)幸复得此妇(又,再,副词)复红罗复斗帐(双层的,夹层的,名词)便复在旦夕(回答,答复,动词)会会不相从许(当,决,副词)于今无会因(相当,聚会,动词)作何不作衣裳(制造,制作,动词)昼夜勤作息(劳作,名词)君当作磐石(做,成为,动词)故作不良计(做出,动词)自我自不驱卿(本) 本自无教训(本)自可断来信(即)葳蕤自生光(自然)自名秦罗敷/自名为鸳鸯(其)好自相扶将(亲自)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举止自专由/那得自任专/不图子自归(自己)5词类活用语法现象孔雀东南飞(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逆以煎我怀(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像受煎熬一样)足以荣汝身(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受荣华)便利此月内(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最吉利)为仲卿母所遣(用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6偏义复词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偏义复词:(有些词语两字组合在一起,只取其中一字的意义,叫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 偏姥昼夜勤作息 作我有亲父兄 兄逼迫兼弟兄 兄其日牛马嘶 马7理解下列互文句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明确: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互相沟通。三、主题及人物形象的重新审视讨论:你是赞成刘兰芝、焦仲卿私奔,还是赞成他们殉情,请分别阐述理由。参考:私奔有其合理性。毕竟生命是最可宝贵的。既保全了性命,又得到了爱情,何乐而不为。殉情也有其必然性。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私奔者恐怕很难有美好的结局。殉情能坚守住爱情的誓言,能赢得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尊敬,成为后代反对封建礼教、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殉情能获得文学上和美学上的悲剧意义,成为流传千古、永垂不朽的艺术形象。小结: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了焦母就是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遣责,而且可能会被绳之以法,焦仲卿和刘兰芝不会这样“不识时务”,所以,当时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和幸福。也就是说他们不可能私奔。四、艺术特色1结构完整,情节曲折。2运用各种手法来塑造鲜明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人物行动的刻划; 环境景物描写作衬托、渲染。五、拓展,对比阅读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城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 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挹y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凤唐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gn,泪痕残,欲笺jin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作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钗头凤陆游)连接阅读:孔雀东南飞与钗头凤1一个东汉,一个南宋,同是 ;2情义浓厚,同是 ;3女主人公同是 遭休谴;4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抑郁而身亡,同是 。五、作业布置:以刘兰芝被遣原因之我见为题,写一段文字。汉魏晋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 澄海实验高级中学 李洁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汉魏晋时期五言诗体裁式样更新、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技巧丰富的特点。叠词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品味诗歌在叙事抒情上的表现技巧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能够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2掌握“迢迢牵牛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以及情景交融的体会叠词的妙处。2用平凡的意象表达刻骨铭心的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设计:1课型:鉴赏课2教具:粉笔黑板、投影仪3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迢迢牵牛星讲的是谁的故事?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请一生讲述故事(略)(相传牛郎是一个贫苦之人,有一天得到了老牛的指点,拿走了正在河里洗澡的天上下凡的织女的衣服,两个人就这么认识了,结成夫妻生子耕作。后来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带织女回天庭,牛郎上天快要追到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该故事与 白蛇传 孟姜女 梁山伯与祝英台 并称我国四大民间传说。2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也许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若横在牛郎织女间的不是一条又宽又深的大河而是一条又清又浅的小河但他们仍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你能想象得出他们的别离之恨吗?二、介绍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是专有名称)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背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男子从征服役,家庭破裂、夫妻分别,那些有抱负的文人也因混乱的时世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 古诗十九首 主要(内容)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游子诗)和离别相思之情(思妇诗),主题是感喟生命短促、坎坷和向往爱情的忠贞,希望夫妻团聚,怨恨虚度青春。 古诗十九首 在艺术上继承了 诗经 、 楚辞 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 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 迢迢牵牛星 是其中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 文心雕龙 中称它为“五言之冠”,钟嵘在 诗品 中说它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三、诵读文本,整体感知l字词积累、正音:“纤”“去”。对比“章”与“零”的古今义。指出“脉”是多音字。2学生自读,初步感受诗词。问题设计:五言诗的节奏有何特点?点拨:五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即二二一或二一二,由不同字数构成的两个节拍交错起来而组成一句的五言诗,在节奏上就远胜于板滞的四言诗。另外,该诗句押韵( 韵)。3教师范读,请学生齐读。四、精读课文,赏析品味1把握思想内容。( l )让学生找出课文和故事相应的诗句( 2 )本文除了“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二句外,其余的诗句都能从故事中得到验证。但这首诗井不是对牛郎织女故事的复述。如果只是简单地复述故事,它就当不起“大衣无缝,一字千金”的美誉。那么这首诗在牛郎织女故事的背后,想告诉我们什么?引导:明代文艺理论家钟惺 古诗归 说:“乐府之妙,在能使人惊;古诗之妙,在能使人思。”面对这首古诗,你能思到什么?提示:解读这首诗的关键应该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两句。为什么整天织布却织不成布,还哭成泪人儿呢?明确:思念远方的人儿。引导:作者为什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而不讲女蜗补天或者盘古开大辟地的故事?明确:原因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念。作者借织女思念牛郎,牛郎织女相隔遥远不能见面来表达自己思念爱人,两人不能见面的哀怨的感情。这种手法叫做托物言志。引导:再看:叙述者是男是女?从何可知?明确:女。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可知。小结:一个女子思念远方的人的诗,有个特定的名称:思妇诗。 古诗十九首 中有不少思妇诗,比如 青青河畔草 也是。这首诗影响了唐代王昌龄的 闺怨 ,课外大家可以分析这两首诗的关系。和思妇诗相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