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V).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55363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V)第卷 选择题 (本卷共23小题,每题2分,共计46分。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礼记曰:“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据此可知周礼()A崇尚人文精神 B崇尚社会美德 C秉承中和之道 D形成等级观念2. 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士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3. 北京地区在周朝属于燕国。下表是周朝燕国国君世系表(部分),它能够反映出() A父死子继的继位模式 B分封制遭到破坏C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D世卿世禄制实行4. 古代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的说法,到秦始皇时期,“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全都作为祭祀的对象。”这反映出()A周朝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秦朝继承了古代的祭祀制度C秦始皇不遵循古代礼制 D秦朝大一统君主专制的形成5. 唐监察机关御史台与刑部(司法行政机构)、大理寺(最高审判机构),合成三司。每遇重大案件,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三司推事”。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中央集权 B有利于司法公正 C强化了君主专制 D降低了行政效能 6. 下表是辽、金、宋政权建都情况 辽 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东京(今辽宁辽阳)、南京(今北京)、西京(今山西大同) 金 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东京(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今河南开封)、北京(今内蒙古宁城)、中都(今北京) 宋 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河南商丘)、北京(河北大名县)。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 A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B北方仍具有较大经济优势C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变D政治中心逐步向北部迁移7. 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由此可推知()A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 B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 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8. 表1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汉书武帝纪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后汉书左雄列传 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帝从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9. 清代前期,清政府大兴编书之风,总结中国古典文化,编成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四库全书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并将上述著作分储东北、华北、江浙等地。这一举措()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减缓了统治阻力 C有利于文化专制 D阻碍了西学东渐10. 巴尔干地区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但是1908年的“波斯尼亚”危机和其后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均未引发世界大战,直到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才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此分析较为合理的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纯属偶然 B大战注定爆发于1914年C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奥匈宣战的借口 D普林西普刺杀的是奥匈的皇储11. xx 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00 周年。下列有关一战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战的爆发,说明个人恐怖主义手段并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良策B索姆河战役中,法军开始使用坦克,双方伤亡惨重C日德兰海战被称为“大炮巨舰的高峰”,德国舰队损失大于英国舰队D1918年7月,协约国军队大规模反击,同盟国战败宣告一战结束12. 剑桥战争史中写道,“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他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该材料反映了德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实力的劣势 B社会矛盾的尖锐 C军事生产的膨胀 D军事战略的失误13. 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终战败,其原因不包括()A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B军事战略上的失误C国内矛盾的明显激化 D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14.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等缺乏原材料的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这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A战争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B社会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C科学技术是维持战争的根本保证 D发展化学工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15. 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法、意、日五国的意图、行动、措施及斗争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A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都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C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D都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16. 全球通史指出:一战后的和解还具有民族自决原则基础上重新划分边界的特点以后,通过各和平条约得以落实。下列条约中涉及捷克斯洛伐克领土边界规定的有() 凡尔赛和约 圣日耳曼条约 纳伊条约 特里亚农条约A B C D17. 1920年,美国海军部长丹尼尔斯宣称将在五年内建造137艘军舰,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大不列颠宁愿花尽最后一分钱,也要保持海军对美国或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优势。”日本则公布了规模巨大的八八舰队计划。以上事件作为史料可以证明()A五国条约收效甚微,已经成为一纸空文 B美国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有其必要性C日本势力的扩张已经威胁到美英在亚太的利益 D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经摇摇欲坠18. 对于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条约都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重大调整B两个条约的签订与美国的周旋密切相关C两个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两个条约的签订保证了欧洲的和平和安全19. 国际联盟是一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下列有关国联表述错误的是()A工业革命后,各国交往紧密,为国联建立奠定了基础B战后和平主义思潮兴起,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而建立C中国拒绝了凡尔赛和约,不是国联的创始会员国D苏联、德国等国先后加入国联,扩大了国联的影响力20. 出于保密需要或者是为了彰显某种意图,战争中军事行动往往都有一个代号。下列两次世界大战中有关行动描述正确的是()A施里芬计划:初期在西线集中德军主要兵力,在6周内打败法国B黄色方案:主攻方向放在德法边境的阿登山区,以达到奇袭效果C海狮计划:最终被迫不定期推迟,宣告了德军“闪电战”的破产D霸王行动:执行德黑兰会议决议,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两栖登陆21. 下列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中途岛战役 突尼斯战役 瓜达尔卡纳尔战役开始 库尔斯克战役A B C D22.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A美、苏一跃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大国 B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受到挑战C社会主义制度越出一国范围 D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走向瓦解23. 关于美国是否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就得知了这一计划,一直是战后史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美军有先进监听机关“魔术”,而且美军在太平洋地区布置了大量的监听站和情报机构,对日军这么大的军事行动不可能毫无察觉。而我国史学界则普遍认为,日本重心在中国战场,不可能将进攻的矛头首先对准强大的美国,更不可能直接袭击远在数千公里之外且有重兵防守的珍珠港。这说明()A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但历史真相却不易还原B由于研究者立场的差异,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C两种观点均存疑待解,须找到最有力证据求证D历史学术问题应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4分 (本大题共3题,第24题22分、第25题16分、第26题16分,共54分。)24(22分)通观中国古代,制度是在不断变化、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秦汉时期“三公”指三个高位官职。丞相为一人时,丞相是三公之一;丞相一分为三时,三个位置合称三公。三公无论怎么变化,皇帝助手的性质未变,有议政权,但无决策权。唐朝的“三省”是三个政府机关,是机构设置的概念。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作出决定、制定政策。三省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的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运机制,叫“三省制”。三省机关从不同角度参与最高决策,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三省制如何继承了秦汉三公制?(2分)唐代三省制有何创新?(8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选举”可以说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来选择治理者,或者说是以“贤”选“贤”。西汉时岁举和特举“贤良方正”“明法”诸科并行,地方官掌握着较大的选举权。魏晋时代,实际选举权掌握在豪门世家手中。唐代选举权收归中央,士民可以自由投考。宋代通过锁院、糊名、誊录等方式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1%来自寒族。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汉到唐宋时期“选举”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12分) 25.(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赔款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焦点是赔款总额及其分配。法国为了使德国至少在半个世纪内不能恢复元气,并弥补自己在战争中所受的巨额损失,提出了高达240亿英镑的赔款总额。但据统计,1917年法国全部国民财产总共也不过24亿英镑。劳合乔治认为,赔款额不应超出战败国的赔偿能力。美国人不想加强自己竞争对手英国和法国,并失去一支在欧洲牵制苏俄的力量,主张适当减轻德国的赔款。由于意见分歧,最后决定,暂不确定赔款总教,交由赔款委员会研究解决。在赔款的分配问题上,战胜国之间也引起了激烈争吵,结果没有达成协议。 摘编自陶诗永等著火山口上的分赃脆弱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材料二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道:“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将它的军队裁减到只能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将它的海军降到五等国家的水平。这一切终归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 摘自劳合乔治和约真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战胜国之间的分歧并分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和约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并说明德国以后对战胜国是怎样报复的。(8分)26.(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后,美国要求向外扩张的呼声甚嚣尘上,鼓吹扩张的“理论”应运而生。19世纪末美国海军少将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提出了“海权论”马汉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够在海上贸易中占主动,控制的程度决定着繁荣的程度。海权的掌握有赖于一支强大的海军。马汉还认为,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要确保本国商船在世界各地自由贸易,或在利益发生冲突时摧毁对方海上力量,就必须在适当地点建立海军基地:要么依赖军事力量直接控制那些军事要冲;要么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这是宗主国在海外支撑其海上权力的最可靠手段。 摘编自李仲元马汉的海权理论述评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积极开展主场外交,深度参与全球治理,频频提出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中国和平外交思想,也是基于当今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一目标不仅反映了中国国家利益的追求,同时也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和平发展的共同诉求。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致力于探索打造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承担起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摘编自赵晓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的中国外交创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汉的海权思想的内容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6分)(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马汉的海权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意识”上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的理解。(10分)高二一调历史参考答案1. 【答案】B 【解析】根据“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可知周礼将人和禽兽区别开来,强调学习周礼的社会作用,崇尚社会美德,故选B项;人文精神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与材料强调礼不符,排除A项;中和之道协调“仁”和“礼”,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等级观念强调等级差别,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材料强调周礼的社会道德作用,排除D项。2. 【答案】A【解析】据材料“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士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得出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排除B项;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是统一的意义不是内涵,排除C项;中原文化已经统一太过绝对,排除D项。3. 【答案】B【解析】材料中燕国的统治者由“公”“侯”到成为“王”,说明西周的分封制走向瓦解,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其继承方式,排除A项;材料中是燕国的统治者,并未体现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的瓦解,世卿世禄是宗法制的体现,排除D项。4. 【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全都作为祭祀的对象”说明秦始皇统一后建立了不同于分封制下的新的帝王祭祀体系,这也是秦始皇一统天下,构建专制权威的表现,故选D项;材料显示的是秦朝的祭祀制度,而不是周朝的社会状况,排除A项;秦朝改变了古代的祭祀制度,排除B项;秦始皇不遵循古代礼制 ,是材料的表面信息,不能反映秦始皇这种做法背后的实质问题,排除C项。5. 【答案】B【解析】“三司推事”制度下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相互独立,共同审理案件,司法更加公正,故选B项;“三司推事”解决重大案件,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三司是中央司法机构,未涉及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C项;“三司推事”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排除D项。6. 【答案】A【解析】从表中可以得出辽、金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原也有自己的京城,其中的今天河南的开封和北京及山西的大同,还有辽宁的辽阳曾是几个政权的都城,由此可以判断当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 ,故A项正确;北方仍具有较大经济优势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变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政治中心逐步向北部迁移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7. 【答案】B【解析】据材料表述封国命名时表述为“数量骤减”、“加上郡名成为主流”,说明宗法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并没有完全退出政治架构,故A项错误;据材料由“封国国名为主”到“数量骤减”、由“绝少以郡命名”到“加上郡名成为主流”可知封国减少和郡县增多的史实,意味着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故B项正确;材料“国名为主,县名次之”到“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说明由封国到郡的变化而不是县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和“数量骤减”均表明封国的减少,故D项错误。8. 【答案】D【解析】“孝廉”为两汉时期选官的主要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故A项错误;“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不能判断所选之人为贵族,故B项错误;“太祖(曹操)少机警”所举时空依然以属于两汉时期,不能体现魏晋时期的发展,故C项错误;“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符合孝廉的标准,可见与当初选官的标准有所背离,故D项正确。9.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清代前期,清政府大兴编书之风”,清前期,异族统治,编传统古籍有利于减少汉族对满族统治的排斥,故选B项;君主专制主要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决策方式问题,排除A项;“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四库全书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并将上述著作分储东北、华北、江浙等地”,主要体现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整理、保护,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西学”问题,排除D项。10. 【答案】C 【解析】无论是“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还是萨拉热窝事件,都是大国侵略巴尔干半岛的行为,故当时机成熟时,这些行为就是大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故C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工业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战争爆发是历史必然,故A项错误;大战注定爆发于1914年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普林西普刺杀的是奥匈的皇储,只是对一战爆发的表象的分析,不能体现出一战爆发的根源,故D项错误。11. 【答案】A 【解析】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并未改变波斯尼亚危机,反而成为一战的导火线,说明说明个人恐怖主义手段并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良策,故选A项;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坦克,排除B项;日德兰海战中英国舰队损失大于德国舰队,排除C项;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定,标志着一战结束,排除D项。12. 【答案】A 【解析】该材料反映了德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工业实力的不足即经济实力的劣势,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社会矛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军事生产的膨胀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军事战略的失误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3. 【答案】D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主要是为争夺世界霸权,故这次战争对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都是非正义性战争,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同盟国主要成员是德、奥匈帝国,与协约国英、法、美等国实力相比,经济实力处于劣势,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德国在战争初期,没有坚持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陷入两线作战局面,军事战略上出现失误,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德国在1918年国内爆发水兵起义、工人罢工,国内矛盾激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4. 【答案】B 【解析】战争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题中为应付战争需要,所以德国等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促进化工技术发展,体现了战争对新科技发展的催化作用,A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排除。一战期间,主要交战各国为了战争的需要,大力发展与战争有关的科学技术。实际上,战争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也是社会的需要,它说明科技的发展与社会需要是紧密相连的,题干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B正确。题中德国等国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发展促进了化工技术发展,并不能说明科技是维持战争的根本保障,维持战争的根本保障应该是经济与综合国力,故C错误;题中化工技术的发展并没有体现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与题无关,故D错误。15.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巴黎和会的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导致的,战后的分赃会议巴黎和会体现了战胜国的利益要求,故B项正确;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制定的根源,故ACD项错误。16. 【答案】D 【解析】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故正确;圣日耳曼条约确认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并将一些地区割让给捷克斯洛伐克,故正确;纳伊条约是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署的,与捷克斯洛伐克无关,故错误;特里亚农条约将部分地区划给捷克斯洛伐克,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17. 【答案】B 【解析】五国条约签订于1922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美国海军部长丹尼尔斯宣称将在五年内建造137艘军舰”、“日本则公布了规模巨大的八八舰队计划”、“大不列颠宁愿花尽最后一分钱,也要保持海军对美国或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优势”可知面对如火如荼的海军军备竞赛,召开华盛顿会议的必要性,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海军军备竞赛而非日本的势力扩张,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竞争而非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故D项错误。18. 【答案】A 【解析】这两个条约都是在凡尔赛体系形成后签订的,而且对凡尔赛体系进行了局部调整,故A项表述正确。B项只符合非战公约,C项只符合洛迦诺公约,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因为这两个条约都没有保证欧洲的安全,二战的爆发就是例证。19. 【答案】C 【解析】中国作为战胜国,是国联的创始会员国,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两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建立国际性联盟成为需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一战给人们带来的长久阴影使得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人们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而不是武力来解决国际争端,以维护世界和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19年4月国联成立时苏俄和战败的德国被排除在外,苏德等国的加入扩大了国联的影响力,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 【答案】A 【解析】“施里芬计划”是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在战争初期在西线集中德军主要兵力,在6周内打败法国,故A项正确;1939年,希特勒下达了进攻西欧的第六号指令,德国陆军总司令部随即开始制定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进攻计划,即经比利时中部以法国巴黎为主要突击方向,故B项错误;海狮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对英国作战的计划,最终德军的海狮计划失利,使得英国得以保存军事上的优势,而后继续同德国抗争,把德军拖入了致命的长期持久战,最后成为英美反攻欧洲大陆的跳板,使德军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故C项错误;霸王行动即诺曼底登陆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为盟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了苏军和英美盟军的东西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故D项错误。21. 【答案】D 【解析】中途岛战役开始于1942年6月,突尼斯战役开始于1943年3月,瓜达尔卡纳尔战役开始于1942年8月,库尔斯克战役开始于1943年7月,故正确的排列顺序为 ,选择D项符合题意。22. 【答案】C【解析】二战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越出一国范围,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新局面,故选C项;二战后的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但并不是经济大国,排除A项;二战使得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排除B项;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排除D项。23. 【答案】B 【解析】材料“西方学者认为美军对日军这么大的军事行动不可能毫无察觉”表明西方学者是从美国参战找借口方面来解释的,而材料“我国史学界则普遍认为,日本重心在中国战场不可能直接袭击远在数千公里之外且有重兵防守的珍珠港”体现出中国是从中国战场角度出发,研究者立场的差异明显,故选B项;只要掌握足够的历史证据,历史真相可以还原,排除A项;C项偏离了“这说明”,排除C项;历史学术问题应追求真相,而非“非定于一论”,排除D项。24.(1)继承:三省长官都是皇帝的助手,具有议政权。(2分)创新:三省是政府机关或形成宰相集体;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具有决策权和执行权;三省互相配合、互相制衡;三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每点4分,答对4点得8分) (2)变化:选举方式由地方推荐到中央考试选取;选举标准由注重品行到门第,再到才学(或:由注重世家到不问出身);选举程序趋向严密:选举范围逐渐扩大(或:寒族在选举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任意3点6分)积极影响: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提升读书人政治参与的兴趣;扩大官吏来源,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趋向相对公正平等。(任意3点6分,如学生单纯从科举制的角度作答减半给分) 25. (1)分歧:法国主张德国要支付巨额赔款;英国和美国主张赔款不应超出德国的赔偿能力,(2分)原因:法国:在一战中损失巨大;企图彻底削弱德国,防止德国东山再起。英国:为了保存德国的力量以牵制法国。美国:不想英国和法国强大,(6分,每个国家各2分) (2)根本原因:国家利益;(2分)帝国主义掠夺的本性。(2分)报复:扩军备战;不断提出领土要求;煽动民族复仇情绪;撕毁凡尔赛条约并挑起“二战”。(4分)26. (1)思想:掌握海权,控制海洋,建立强大的海军,建立殖民地或军事要冲为海军基地。(2分)背景: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过渡到帝国主义,要求瓜分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实力增强,对外扩张的呼声增强。(4分)(2)不同:前者追求“殖民扩张”的称霸意识。后者致力于探索互利共赢新模式,解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4分)理解:世界全球化迅猛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当今世界依然面临着“和平”“发展”治理”的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国家利益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