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45 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 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考点讲解文本的类型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除文字外,还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实用性特征明显。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是考生应该具备的阅读能力。从近两年全国卷试卷选文和命题情况看,新闻阅读一般采用二至四则非连续性材料,这些材料由调查报告、时评、通讯、综述、表格、图片等不同类型的新闻片段组成,围绕一个新闻话题或调查主题,从不同视角、不同群体、不同类型等角度对话题或主题进行介绍、说明、阐释,或分析评论。综合高考情况,可以发现:一是新闻调查、新闻时评、新闻综述等“新”素材片段成为非连续性新闻阅读的主体;二是选文一般在1 1001 300字之间,有的在正文之外,会附加诸如背景资料、补充介绍等链接材料;三是非连续性文本,调查、时评、述评等不同类别的文本在同一主题下编组而成;四是非连续性新闻文本主题有两个特点:贴近现实社会,合乎“社会话题”的要求;文本主题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实用特征显著。试题设两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选择题有四选一和五选二之分,涉及面较广,既有对词语、句子的理解,也有对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考查;简答题主要考查信息的筛选整合和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对于连续性文本,即由句段构成的文本,阅读的目的主要是理解、分析、鉴赏与评价。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目的主要体现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应该关注五个层面:查找和提取信息,对文本形成整体理解,解释文本信息,反思和评价内容,反思和评价形式。高考试卷中的新闻阅读材料,多为调查报告(新闻调查)、新闻时评、新闻综述、新闻访谈、消息通讯以及统计图表的片段材料,一般以比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呈现。新闻的文体特征1. 消息。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组成。其中,导语是考查的重点。导语一般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以凝练简洁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简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导语的类型直接性导语,直接陈述新闻事实。延缓性导语,通常设置一种现场感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导语的作用从内容角度分析,导语属于什么类型,写出了什么事实,为全文奠定了什么基调。从结构角度分析,导语概括了哪些新闻事实,总写了什么,引出了下文哪些内容。从社会、读者角度分析,导语中所写的中心事件对社会有怎样的影响和价值,给读者怎样的感受。2.通讯。通讯的细节描写值得重视,新闻背景是考查的重点。分析新闻背景要注意三个角度:从新闻背景与内容的关系角度思考说明或解释新闻的主要内容,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令新闻通俗易懂,更具有可读性。从新闻背景与手法的关系角度思考分析运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暗示,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示变化的情况。从新闻背景与主旨的关系角度思考分析并揭示新闻的意义,唤起社会的关注。3.时评。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就事论理是其典型特点。4.综述。它比时评更有深度,反映现实更深刻,有更强的综合性,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是其鲜明的特点。5.访谈。访谈的问答方式是重要的考查点,必须了解基本的提问方式及效果: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旁问访问者不顺着原来的话题说下去,而是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调节被访者的情绪。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对比在访谈对象就某一个现象在回答不同问题时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问者进行对比提问。6.调查。观点和材料的关系是重要的考查点。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3+1法”分析新闻的特征3个角度真实性新闻为了真实,除新闻的六要素之外,还要引用数字、调查结论、新闻当事人的语言、第三方评论等。时效性要及时迅速地传达出来,以求新鲜、新颖、适时。消息对时效性要求最高,通讯次之,特写最弱。受众性要面对受众,通过公开的传播途径发布出来。利于读者快速阅读,准确把握主要内容。1个明确明确文体特征结合材料的内容、出处和标题,把握材料属于哪一种类型,有什么特点。新闻阅读的一般方法1.看材料,了解文体特征非连续性文本的新闻阅读材料,体裁不同,要重点把握这些材料的文体特点。比如调查报告,首先应把握调查主题、对象(人物或事件),其次,把握调查得出的结论、数据、调查方法等;新闻综述要抓住其专题、评述、深度等特点;消息,要抓住新闻的六要素;时评,要紧扣作者的观点与评论对象。2.抓要素,把握新闻内容新闻要素要结合新闻文体特征予以把握,消息、通讯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时评、调查、综述、访谈也各有特点,要按照文体分类把握。3.明手法,用好三步解题新闻阅读,采用的是非连续性材料,试题有两道综合性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主要从“理解”的角度和“分析”的角度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的掌握。从命题角度看,这类题目的命制方式与论述类文本相似,其设误角度也有相同之处,因而解题方法仍是:标注敏感点,找准对应点,落实设误点。典例一:(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2018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年4月20日)材料二:材料三: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合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特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摘编自王廉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9月29日)材料四:在料技成采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造遇到了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迅速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种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11到2013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253%下降到134%,降幅较为明显,但2014年有微小回升,2015年则回落至84%。B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2016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107%。C2012至2016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D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断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才能够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B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C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转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D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新闻阅读方法举例1.了解文体特征“材料一”是一段“综述”性文字。“材料二”是调查报告中的图表。“材料三”是一则新闻消息。“材料四”是一篇时评性文章。2.把握材料内容“材料一”围绕“创新引领发展”这一观点,阐述了如何对待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利用问题。“材料二”用形象的柱状图形式对比了20112016年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个人遭遇专利侵权的情况。“材料三”对中南大学科研团队一科技成果的转让问题进行报道。“材料四”指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的两大障碍。3.用好“三步解题法”标注敏感点。对选项中的关键词句、敏感信息做出标画,这是重点思考的部分。找准对应点。将题目与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在文中圈画标注。这一步,最重要的是找准,找全,不要遗漏,也不要随意扩大范围。落实设误点。看选项是否存在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有些选项,概括的范围较大,可能是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在文中没有直接对应处,就要采用深刻分析的方式。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标注关键点找准对应点落实设误点A.2011到2013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25.3%下降到13.4%,降幅较为明显,但2014年有微小回升,2015年则回落至8.4%。从柱状图看,2011年为25.3%;2012年为21.5%;2013年为13.4%;2014年为14.6%;2015年为8.4%;分析科研单位5年来的数据情况可知,表述正确。B.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2016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10.7%。2015企业与前四年对比,由29.7%、22.7%、19.3%、18.4%到19.5%,高校2015年与前四年对比,由28.2%、23.1%、6.7%、5.5%到8.8%。2016年企业13. 4%,高校为7.5%。总体为10.7%。将企业与高校数据纵向排列对比发现。“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表述不正确,应为“较上两年有所提高”。C.2012至2016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个人2012年至2016年的比例分别是22.2%、16%、11.4%、10.3%、8.2%。结合上面对企业、科研单位和高校的分析,可知C项表述正确。D.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近6年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总体比例分别为28.4%、22.6%、17.1%、14.5%、18.3%、10.7%。虽然不是一直持续下降(仅2015略升),但曲线反映的整体情况是下降的。从图上的曲线和数字看,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原因分析也正确。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标注关键点找准对应点落实设误点A.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才能够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材料一”中“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A项仅强调了“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没有强调“知识产权保护”。以偏概全。B.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材料三”中“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从材料三看,没有“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的表述,选项属于无中生有。C.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转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材料三”中“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及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成果转让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对“材料三”整体内容的概括分析。正确。D.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材料四”“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只是遇到了一些障碍,并不是“无法直接转化”。程度不同。新闻阅读注意事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主要考查获取信息、分析解释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查看标题:文本的标题有的提示了文本的线索,有的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有的说出了事件的内容,有的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查看标题,可以让我们快速地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2通读材料:各则材料是承载文本观点的重要载体,通读时不仅要关注文字材料中的观点,也要注意图表材料的内容,整体了解文意,勾画出和主题相关的信息。3提取信息:信息有虚实、隐显之分,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隐含信息分辨较为困难,要善于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4读懂图表:在非连续性文本中,文字和统计图表结合是常见的文本形式,阅读图表必须注意的事项有:表头。表头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分类、图例。如统计图表首先要确定统计的类别,阅读中,首先要看纵轴、横轴的分类情况,这样我们就能迅速得知本表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数据。统计图表以数据或箭头反映问题,阅读时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从中得出结论。注释性文字。要重视审读配合图表而出现的注释性文字内容,图标和文字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5注重非连结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关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非连续性文本的其他呈现形式。答题步骤第一步,认真阅读每则新闻,梳理新闻要点,学会图文间转换。1抓住选项关键词回归文本相关区间。确定相应文本区间进行比对,但不是粗浅的个别字词的比对,而是理解性的比对,结合上下文语境,充分理解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做出肯定的判断。2认真比对选项。尤其是当不能清晰做出判断时,对选项进行对比分析,就更显必要。请记住:不要轻易排除某个模糊的选项。第二步,阅读时要有整体意识,阅读时要比较材料间的异同。1阅读时要有整体意识。学生要学会分解剖析材料,学会归纳整理信息。由于对文本考查的跨度较大,可能不再局限于某一段或某句话的理解,而是对整则材料乃至几则材料的分析。因此,学生在阅读时要有整体意识,关注整则材料谈论的内容。2阅读时要比较材料间的异同。考查的文本是非连续性文本,多则材料之间可能没有主次之分。而设置的选项会涉及材料之间的异和同。3问答题要梳理知识清单。要正确且全面回答某个问题,关键点在于掌握有关叙述的真实性方面知识。回忆有关叙述真实性的知识内容,不留知识死角。典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文本体悟1.看标题信息没有标题,但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垃圾分类。2抓记叙要素两则材料,第一则是消息,较完整,第二则是新闻摘选,取其表达垃圾分类观点的文字。表达方式也有不同,第一则偏重于说明,第二则偏重于记叙、议论。3理行文线索材料一,共有2个段落。第段,垃圾总量增多,威胁居民健康。第段,垃圾分类的作用,以及垃圾分类在我国还没有有效推进。图表,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情况的分析。材料二,共有4个段落。第段,居民小区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第段,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第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得不到有效的落实。第段,希望垃圾分类处理能够各负其责,各尽其力。4辨叙述方式材料一注重图表展示,表现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情况。表达客观冷静。材料二是通过记叙和议论,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更多表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破解之道,主观性更强。5挖中心主旨第一则材料只作表格的呈现,不作价值判断。第二则材料表明自己的观点,希望居民和政府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答案】1. D2. AE3. 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解析】难点专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材料一健康权是一项包容广泛的基本人权,是人类有尊严地生活的基本保证。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实现全民健康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经过多年探索与不懈奋斗,中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从1981年至2016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67.9岁提高到76.5岁,婴儿死亡率从34.7下降到7.5,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国以健康事业发展的卓越实绩,不仅摘掉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还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选自健康中国见证人权进步,有删改)材料二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富足的物质生活导致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健康隐患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2016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男性肥胖人数4 320万人,女性肥胖人数4 640万人,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不断上升。从1992年到2015年,超重率从13%上升到30%,肥胖率从3%上升到12%。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均在上升。对于肥胖和超重的青少年来说,饮食习惯仍然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原因。首先,不吃早饭。调查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吃早饭的比例在逐渐降低:712岁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可达95.7%,但1618岁的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则下降到了90.7%;其次,爱吃夜宵。吃夜宵的人随年龄的增长比例提升:712岁青少年吃夜宵比例只有9.7%,但1618岁青少年则高达23.8%。常吃宵夜的孩子摄入的热量难以消耗,容易引起脂肪堆积,长时间则引起肥胖。(选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国民肥胖问题,有删改)材料三“上工治未病”,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重视重大疾病防控,重视少年儿童健康,重视如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健康,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要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管理体系,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选自建设健康中国需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用数据说话,客观说明了我国居民的健康指标均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B.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说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解决青少年的肥胖问题。C.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国家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中国肥胖问题也日益严重,且女性肥胖人数多于男性。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材料二显示:中国人肥胖率与超重率都高于美国,不吃早饭、爱吃夜宵是导致我国肥胖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B.从图l和图2可看出:我国人口肥胖率与超重率均呈上升趋势;地域不同,肥胖率也存在着差异且北方高于南方。C.材料三强调“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说明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有重要的作用。D.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选择。E.将“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作为深化中医药卫生改革的一部分,说明当前我国对医务人员的尊重度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继续促进居民健康事业发展。【答案】1. A2. BC3. 坚定不移地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加强青少年的饮食健康教育;向全民普及身体健康及肥胖的相关知识;以政府为核心,全方位多角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析】1. A项,结合文本内容“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分析可知,“健康指标均优于”借,原文是“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