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24193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史学家白寿彝指出:“周初的封诸侯、建国姓,就是把氏族组织扩大为政治组织,也就是氏族组织变成国家机关,奴隶主贵族通过宗法制度,建立了一套周密的统治网。”这说明A. 周初中央集权具有血缘关系特点 B. 氏族部落是国家机关的组成部分C.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D. 周王的分封强化了氏族部落组织【答案】C【解析】“周初的封诸侯、建国姓”指的是分封制,再结合“奴隶主贵族通过宗法制度,建立了一套周密的统治网”就可以得出C符合题意;A周初“中央集权”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因为中央集权首先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故排除A;BD与题干中的“把氏族组织扩大为政治组织,也就是氏族组织变成国家机关”不符合,故排除BD。点睛:“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在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2. 清明上河图中,酒店门首通常都悬挂着红栀子灯,虹桥附近有家“脚店”,门口设置了一个灯箱广告,上书“十千脚店”四字。“十千”为美酒的代称,如唐诗有云:“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灯箱广告的出现反映了A. 北宋家庭手工业技术的先进 B. 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被打破C. 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 北宋时期酒店已广泛应用广告【答案】B【解析】材料“灯箱广告”说明夜间可以从事商业贸易,在此之前城中的贸易时间和地点收到严格的限制,说明此时贸易时间限制被打破,故B项正确。家庭手工业主要纺织业等,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商业竞争不是材料体现主要信息,故C项错误;广泛使用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酒店门首通常都悬挂着红栀子灯,虹桥附近有家“脚店”,门口设置了一个灯箱广告”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点。3. 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A. 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B.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 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D. 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知识分子作品描写的人物更多的是普通百姓,他们不局限于旧思想的禁锢,更加关注个体的想法,这实际上是在心学的影响下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C项正确。明朝时宋代理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并未被冲破,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中强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敢于冲破世俗观念,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没有表现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民主观念在明朝中后期不可能形成,此项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所以选C4. 观察下面的江南制造局支出(18671894年)表,从中可知江南制造局(注:根据魏之荣江南制造局记卷四的有关材料计算编制)A. 管理上体现出以洋为师的特点 B. 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经营上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D. 为参与市场竞争做好了准备【答案】B【解析】解读表格信息,可知在江南制造局支出项目中,订购物料及预付各洋行定银的支出占到总计百分比的49.50%,是最主要的开支。这就充分说明当时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A项和C项在江南制造局支出(18671894年)表中没有体现;D项表述错误,江南制造局的产品不投放市场,只归官府使用。5. 有资料统计表明,上海某洋务企业“在前清光绪、宣统年间通常用五、六千人这般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甲午战后的上海,“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来自全国各地,致使“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 近代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 D. 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答案】A【解析】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本题主要考查点。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与题意不符;江南制造总局无法反映整个上海经济的发展,C与题意不符;城乡经济发展情况在题干中没有体现,D与题意不符。光绪、宣统年间工人籍贯多为广东、宁波、湖北等地,说明这些地区自然经济瓦解较早,甲午战后,劳工来自全国各地,说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故选A。6. 下图是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封面设计了一个地球图案,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该寓意A.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与否定B. 暗示新青年成为中共机关刊物C. 象征国共两党着手准备第一次合作D. 表达出“以俄为师”的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东西半球两手紧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暗示中国与苏俄团结,可知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号召先进中国人“以俄为师”,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排除A;新青年不是中共的机关刊物,排除B;国共两党合作是1924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排除C。所以选D点睛:解决本题首先理解图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意思,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是指暗示中国与苏俄团结,号召先进中国人“以俄为师”。7. “晋地至不能立足或不如意时,陕省或甘省皆可任阎先生(山西军阀阎锡山)治也。果迎敌剿共,则余必明白讨阎邪正决不能混淆,夏夷岂能两可!如阎通敌剿共,无论其出诸如何形式,余必毫无犹豫的率领共党以讨阎。”这段对阎锡山的明确警告电文A. 可以看出蒋介石以抗日为名清除地方军阀B. 反映北伐战争时蒋介石拉拢威胁地方军阀C. 可以看出此时蒋介石的民族主义立场D. 反映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关系【答案】C【解析】从材料“果迎敌剿共,则余必明白讨阎”“如阎通敌剿共,无论其出诸如何形式,余必毫无犹豫的率领共党以讨阎”中可以看出,抗战时期蒋介石警告阎锡山要坚持抗日,否则“率领共党以讨阎”,这说明了此时蒋介石的民族主义立场,故C项正确,A项错误;BD项不符合时间要求。点睛:材料“果迎敌剿共,则余必明白讨阎”“如阎通敌剿共,无论其出诸如何形式,余必毫无犹豫的率领共党以讨阎”是解题的关键信息。8.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月5日,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代表联名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对该宣言发布理解正确的是A. 背景是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态势明显转折 B. 推动了内战局势的明朗和北平的解放C. 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建立 D. 促成了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48年4月30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四五月间,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态势明显转折,故A项正确;北平的解放是1949年初,故B项错误;此时中国还没有建立政治协商制度,故C项错误;D项是1954年,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时间点是“1948年4月30日”。9.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尚未建立C. 新民主主义的过渡尚未结束 D. 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结束【答案】A10. “中国领导人一直是用革命者的眼光看世界的他们当时在给国家分类时,标准实际上是很具革命性的,在他们眼中,除苏联阵营的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控制的国家。”在此思想指导下所实施的外交政策或原则A.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 确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C. 使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边倒的外交原则,该原则的积极作用在于使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才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一边倒而非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是冷战时期,和平与发展不是时代主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1. 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己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种做法A. 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 B. 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C. 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 D. 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答案】D【解析】材料“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革期间高等院校招生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以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是1977年;B项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12.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8条规定,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1988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确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1993年修正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取代“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材料反映A.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 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C. 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 D. 政府不再参与企业经营【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法不断以法律形式规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和新概念,说明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故C选项正确;1982年到1988年,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初步建立,故A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不是民主法制建设,故B选项错误;D选项过于绝对,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故D选项错误。故选C。13. 1805年,德国法学家胡果依据罗马法已经阐明的权利主体和各种“适法行为”的必备条件、原则概括出法律行为的概念,这成为现代民法学最普遍遵循的概念。据此可知A. 罗马法中的民法仍被沿用 B. 现代民法以罗马法为主体内容C. 罗马法中部分理念得以传承 D. 现代民法学之源在于罗马法【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罗马法中规定“权利主体”和“适法行为”成为现代民法学最普遍遵循的概念,体现罗马法的部分理念得以传承,C项正确。现代民法借鉴罗马法的内容,成为现代民法学最普遍遵循的概念,其中A项主体内容与题干“最普遍”不符,排除。B项说法模糊,是罗马法中 “权利主体”和“适法行为”被沿用,排除。D项错在“之源”,与题干“最普遍”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14. 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A. 构建民权政府 B. 批判神权统治C. 鼓吹人性解放 D. 主张平等自由【答案】A【解析】从题干材料分析,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构建 理性王国来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A 项符合题意。B、C 项是共同点,不 符合题意,可排除;D 项是不同点,但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可排除。15. 英国学者指出:1689年至1716年是国王和下院“确定关系”的时期;1716年至1783年是两者关系保持“均衡”的年代;而在1784年至1832年,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遭到破坏。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 国王在18世纪初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B. 18世纪国王和下院在治国权力方面势均力敌C. 议会改革打破了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均衡关系D. 国王和下院权力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国王和下院“确定关系”到两者关系保持“均衡”再到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遭到破坏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D才能完整、准确概括出材料的整体主旨,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国王和下院的权力的演变过程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人获得的工资占他们所生产商品总价值的17.5%。在个人收入方面,1920-1929年,占美国人口总数1的最高收入人群的平均可自由支配的年收入从7492美元提高到13114美元.上述现象A. 有利于增加对工业企业的投资 B. 是凯恩斯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C. 能够促进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 D. 反映了美国经济存在潜在危机【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美国当时的贫富差距拉大,使美国经济存在潜在危机,故D选项正确;高收入人群的收入提高,不一定会增加对工业企业的投资,故A选项错误;1920-1929年,凯恩斯主义还没有在美国得到应用,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在于说明美国经济存在潜在危机,不是促进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故C选项错误。故选D。17. 戈尔巴乔夫说:“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体主义多一些公民对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良好影响的关切。总而言之,就是多一些社会主义本质所包含的内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A.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B. 背离了马克思主义C. 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答案】B【解析】略18. 1982年英国保守党政府取消了与收入关联的疾病与失业救济,对失业者的救济改为应纳税津贴;同年通过的社会保障与住房补贴法要求雇主为其雇员承担疾病津贴,作为补偿,雇主可以减少国民保险的缴纳数额。该政策的制定A. 挫伤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B. 推卸了政府的社会责任C. 调整了福利国家运行方式 D. 增加了雇主的税收负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调整。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出该政策对于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A项错误;该政策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而非推卸政府的社会责任,B项错误;该政策的制定改变了福利支出完全由政府承担的运行方式,改由政府、雇主、工人共同承担,C项正确;“雇主可以减少国民保险的缴纳数额”,可见雇主的税收负担没有增加,D项错误。19. 史学家在评论某位科学家时说,“(他)已经向人们展示了理性的强大力量,那么已获启蒙的人即可循此途径依靠理性来发现所有的人类制度都应遵循的自然规律”。下列与这位科学家相关的理论是A. 自由落体定律 B. 量子理论 C. 经典力学 D. 相对论【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科学发展对思想解放运动的启蒙作用。 牛顿的经典力学改变了自古代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启发人们以理性来认识世界。 牛顿的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正确答案是 C。20. “他们响应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将现实的丑和大自然的美来对比,极力讴歌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大自然在他们眼中是无所不在的神,是精神的避难所,因此常常作为精神的某种象征而出现,寄托着作家对现实的诅咒和对自由的憧憬。”下列作品与此观点相似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从题中材料看,这一文艺流派厌恶物质文明和丑恶的现实,强调抒发个人的情感,积极寻求理想世界回归自然;并且他们打着卢梭(“浪漫主义之父”)的旗号,把自然看作是精神境界的象征,这就是浪漫主义文艺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浪漫主义文学;B项现实主义文学;C项是无产阶级文学;D项是现代主义文学。所以答案选A。点睛:材料“他们响应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将现实的丑和大自然的美来对比,极力讴歌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是解题的关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21. 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历朝统治者极为关注的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材料四(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影响,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影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叛国”的原因。材料四钱穆对行省制度又有何观点。(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答案】(1)影响:关系疏远,相互攻击,威胁周天子的权威。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3)制度:郡国并行制。原因: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观点: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4)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解析】本题围绕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中心问题,考查对与其相关的制度、背景、特征、评价等。(1)从材料“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周天子弗能禁止”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从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2)从材料“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中可以得出答案。(3)从材料“封建之始,郡邑居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的地方政治制度是郡国并行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叛国”的原因是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从材料“(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中可以概括出第三小问的答案。(4)根据材料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结合前三小题我们可以分析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另外结合所学郡县制和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而郡国并行制度则导致国家分裂。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的认识结论。22. 对科学与人文的思考成为人类理性关注的重点,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源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两个伟大主题。文艺复兴的艺术充分反映了自然世界中的数学比例和关系,加强了科学家对数学方法的实际效用的信念,对开普勒、哥白尼和伽利略等近代科学家的量化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启发和影响。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的一个重要关切是纠正基督教和阿拉伯注疏者对古典文献的错误注释。为了要纠正这些错误,人文主义者就需要在同一论著的不同版本之间做出甄别,而甄别的理性根据常常是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来获得的。郝苑从“人的发现”到“世界的发现”材料二系统论述三大定律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其革命性的科学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反响推动和影响了整个欧洲特别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识,甚至能推翻一些建基于绝对信仰上的宗教观念,神圣的天体可以被正确地统一到力学的规律之下,圣经不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知识的领悟并不以信仰为前提,相反,理性的分析和推理才是通达知识的正确道路。郑晓松牛顿力学革命之于法国启蒙运动的意义材料三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获得革命性的进展。尔后电力技术、内燃机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科学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和作用。(人们)都自觉不自觉地认为科学是万能的,浑然不知极尽浮华背后隐藏的巨大的发展危机:由于缺乏人文的关怀,人类的发展就缺少一种长远的眼光,这样必然会影响到一些关系到整个人类发展的大问题,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这种影响将给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李道志科学素养建设:科学与人文相融共生.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中“世界的发现”的主要表现。据此,指出“世界的发现”的影响。(2)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近化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地位如何?根据材料二,为什么牛顿的成就推动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20世纪自然科学获得的革命性进展。材料三认为现代社会发展出现了什么危机?(4)结合以上材料,如何正确认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答案】(1)表现:用数学方法反映自然;注重观察实验影响:为近代科学兴起奠定基础;促进西欧社会思想解放;冲击宗教神学世界观。(2)地位: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标志着经典力学的诞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冲击了宗教神学说教;使人类认识到理性的价值。(3)例: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危机:人类片面认为科学是万能的,但缺失了人文关怀,影响了整个人类发展(4)关系:科学与人文相互促进、和融共生。【解析】(1)从材料“自然世界中的数学比例和关系”“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中可以概括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材料“对开普勒、哥白尼和伽利略等近代科学家的量化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启发和影响”“纠正基督教和阿拉伯注疏者对古典文献的错误注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标志着经典力学的诞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根据材料“能推翻一些建基于绝对信仰上的宗教观念,神圣的天体可以被正确地统一到力学的规律之下,圣经不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理性的分析和推理才是通达知识的正确道路”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3)第一小问的限制条件是“20世纪”“自然科学获得的革命性进展”,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很容易得出答案。从材料“(人们)都自觉不自觉地认为科学是万能的”“由于缺乏人文的关怀”中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4)根据材料“由于缺乏人文的关怀,人类的发展就缺少一种长远的眼光,这样必然会影响到一些关系到整个人类发展的大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历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世界历史直到这时才真正开始了它的存在。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材料二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摘自黄邦和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材料三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尽管在这个过程里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横向发展”的源头。材料一、二体现了研究者哪些相同的历史观?(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的基本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源头:新航路的开辟.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2)观点:互通有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这一过程中掺杂着罪恶,与文明的成果相比,罪恶无法避免且是次要的(文明的成果与罪恶相比成果是主要的,罪恶是次要的)。论证:新航路开辟后的交流使人类文明取得了重大发展.政治:加速了人类从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转变.经济:加速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如殖民扩张,资本原始积累.思想文化(推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新航路开辟后的罪恶主要是殖民扩张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从而造成东方落后于西方。总结:人类文明在交流中发展进步,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伤害或罪恶,但文明的成果主要的,罪恶是次要的)(2)从材料“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在这个过程里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相对微小得多的”中得出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来论证观点。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摘自商君书材料二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梭伦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指出商鞅变法中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2)材料二的诗句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结合梭伦改革内容,举一例说明。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一场成功的改革,改革者必须注意的策略是什么?【答案】(1)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思想:重农抑商(2)理念:中庸(或折中、不偏不倚)举例:财产等级制等影响:缓解社会矛盾,减少变法阻力,推动改革成功。(3)先进的理念;协调或兼顾各阶层利益,处理好国家富强、民众裕乐的关系。【解析】(1)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可以概括出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由“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可以概括出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第二问结合材料和所学不难概括出重农抑商的政策。(2)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可以概括出梭伦改革的理念是中庸。第二问只需结合梭伦改革的内容来说明中庸的积极作用。如实行财产等级制,既照顾了贵族的利益又兼顾了工商业奴隶主的权力,可以缓解社会矛盾,减少变法阻力,推动改革成功。(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执政者的理念以及国内各级利益等方面来分析答案。2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宪法对行政权的规定含糊不清,这使得第一任总统在权力的运用上缺乏明确的引导。实际上之所以会如此,可能是因为华盛顿是制宪者心目中总统的不二人选。他们认为华盛顿会恰当使用总统权力在他就任后不久,他开始就重大问题向自己的部长咨询;最初是个别征求部长们的意见,1793年后逐渐改为会议形式集体咨询,会议由总统主持。这一会议就成为历届总统执政的一个重要工具“内阁”。摘编自(美)西德尼米尔奇斯美国总统制材料二列宁说:“无可争辩的历史经验证明,在革命运动史上,个人独裁成为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是屡见不鲜的事。个人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制,毫无疑义是彼此相容的。”.请回答:(1)据材料一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在革命和完善美国总统制方面的贡献。(2)拿破仑是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典型代表。作为法国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他采取的哪些措施和活动体现了个人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制的相容性?(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坚持哪些原则。【答案】(1)贡献:领导独立战争胜利;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设立内阁;开创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范例。(2)措施:拿破仑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同时,对内采取了政治、经济、法制和文化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巩固了革命成果,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对外战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3)原则:应该坚持立足时代;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要实事求是;用发展的观点。【解析】(1)根据材料“1793年后逐渐改为会议形式集体咨询,会议由总统主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独立战争及建国后在共和制、宪法制定等角度分析得出答案。(2)要从拿破仑建立帝国、实行军事独裁、 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制定法律制度等角度归纳分析,同时要紧扣“个人独裁与资 产阶级民主制的相容性”这一限制条件。(3)要根据历史人物所处的独特历史背景, 对其行为进行评价,评价要实事求是,不能一概而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