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章末达标测评 新人教版选修4.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22541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章末达标测评 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章末达标测评 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章末达标测评 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章末达标测评一、选择题1953年春在西安市以东发现了距今有6 000年的半坡原始氏族村落遗址近50 000平方千米,内部分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三个部分。发现房屋遗址46座,还有围栏、地窖、墓葬、陶窑址等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据此完成12题。1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C镇江流域 D雅鲁藏布江流域2在该流域还发现有4 000多座类似遗址,其原因是()A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B人口众多C矿产资源丰富D商品经济较发达解析第1题,从题干信息可知,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西安市附近,西安位于黄河流域。第2题,农村聚落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力密切相关。在社会发展早期,乡村聚落多形成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因为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答案1.B 2.A(2015济南模拟)古诗云:一阵风来一阵沙,有人行处没人家。据此回答34题。3古诗描写的自然环境是()A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西南地区B气候干旱的西北地区C寒冷干燥的青藏高原D春季沙尘暴多发的华北地区4该地区的聚落特点是()A呈点状,分布在山间盆地B呈点状,分布在有水源的绿洲C呈带状,分布在高原边缘D呈团状,分布在盆地中央解析本题通过古诗的语言描述来考查沙漠边缘的乡村聚落。第3题,由材料“一阵风来一阵沙”可判断,该地多风沙天气,应为我国气候干旱的西北地区。“有人行处没人家”说明该地人口密度较小,而华北地区地形平坦,农业发达,人口密集。第4题,由上题得知该地位于我国气候干旱的西北地区,缺乏水源。在缺水干旱地区,乡村聚落往往分布在泉水和河流附近,在沙漠边缘的地下水出露处则形成绿洲,故该地区的聚落呈点状分布。答案3.B4.B易经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据以上史料,完成57题。5史料中的“市”属于()A村落 B城市 C集市 D聚落6城市和乡村发展(起源)上的联系是()A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相互提供产品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相互提供劳动力C乡村的规模没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规模可以扩大得与乡村连结起来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7人类之所以能在经历了百万年的游荡生活之后,定居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A人类社会的两次大分工 B为了繁衍后代C为了逃避自然灾害 D为了防御外族的侵略解析第5题,正确理解古汉语的含义,可知史料中的“市”是货物的集散和交易的场所,因交易而退,常住人口并不多,应该是集市。第6题,正确理解城市和乡村两类聚落的关系,从起源上看,人类历史上先有乡村聚落。第7题,聚落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促进了乡村聚落的形成,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促进了城市聚落的形成。答案5.C6.D 7.A8推进城市健康发展,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城乡人口比例示意图,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区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B该地区农业人口数量较大C该地区产业活动高度密集D该地区郊区城市化现象严重解析根据图例可知该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33%,乡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较低,反映出产业活动以第一产业为主,聚落以乡村为主,产业活动高度密集是城市的主要特征。答案B9(2015湖南长沙模拟)四千多年前,世界闻名的乌尔古城(其遗址位于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东南约300千米处)的建立是()A出现在世界城市发展水平较稳定的历史时期B出现在人类社会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之前的历史时期C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能为其提供较多的农副产品D幼发拉底河能为城市提供灌溉水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出现的条件。城市的出现,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即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剩余产品;另一方面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了商品生产,出现集市进而演变为城市。答案C10“巢居穴隐原始棚舍固定乡村聚落城市化,”这个居住聚居过程是 ()A农业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B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C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 D人类不断适应、认识、改造自然环境的发展过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由原始聚落到城市化的发展过程的认识。“巢居穴隐”和“原始棚舍”是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聚居方式;“城市化”则是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聚居方式。这个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不断适应、认识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发展过程。答案D城市,从文字上讲,“城”是一种防御性的工事;“市”是一种商品交易的场所。最早的“城市”就是在进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为适应人们对生产、生活、防御等方面的要求而集聚形成的。据此回答1112题。11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早的城市形成于()A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B第二次社会大分工C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D第四次社会大分工12城市的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社会劳动大分工 现代工业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现代交通工具的应用A B C D解析第11题,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相分离,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当商品交换由偶然性发展为经常性时,便在适于货物集散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出现固定的交易场所集市。第12题,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交换地域的进一步扩大,集市就可能演变为城市,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大多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故选C。答案11.B12.C13下图表示两类国家不同时期城市化进程。读图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起步晚,但城市化的进程快、水平高B发展中国家起步晚,二战后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C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目前已变慢,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工农业生产持续上升,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D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减慢主要是因为城市吸收不了太多的劳动力,农业提供不出更多剩余产品维持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解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并且出现了逆城市化。发达国家由于城市化水平高,农村人口少,所以城市化速度降低,而并非是因为城市吸收不了太多的劳动力,农业提供不出更多剩余产品维持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发展不合理,其速度快并不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工农业生产持续上升造成的,而是由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的。答案B(2015山东淄博模拟)201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为69 079万人,乡村人口为65 65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上年末提高1.32个百分点。下表为我国历年的城镇人口比重变化表,据此回答1416题。时间(年) 1949 1954 1978 1980 19901992 1996 20002002 20062011 城市人口比重(%) 10.6 15.35 17.92 19.39 26.41 27.63 29.37 36.2239.09 43.9 51.27 14.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逐年提高,反映了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A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B人口规模的逐年扩大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D国家对城市建设的日益重视15题中材料反映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A城市化水平总体上升B我国的城市化速度落后于发达国家C我国已经完全实现了城市化D城市化进程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16下列省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肯定超过51.2%的是()A江苏省 B河南省 C四川省 D青海省解析第14题,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包括物质形态上的变化,还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第15题,由材料中信息可以判断,我国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第16题,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超过我国的平均水平。答案14.C15.A16.A下图为“某区域五个村落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17图中序号代表的村落中,最有可能发展为小城镇的是()A B C D18上题中的这两个村落可能发展为小城镇,与下列哪一因素关系最密切()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C资源丰富 D交通便利解析第17题, 和位于河流的下游,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最有可能发展为小城镇。第18题,交通便利是造成两个村落可能发展为小城镇主要因素。答案17.D18.D读以下世界某两个城市的人口增长情况图,完成1920题。19a城市可能是()A伦敦 B东京 C纽约 D墨西哥20近几十年来,b城的城市化特点主要表现为()A城市中心人口增长迅速B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城市中心日益衰落D城市化速度加快解析读图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由图可知a城市的人口自1970年以来持续增长,分析选项中的四个城市可知伦敦、东京、纽约均为发达国家的城市,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化水平增长缓慢,墨西哥城是发展中国家城市的代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化水平进入飞速增长阶段。b城市的人口持续下降可知应为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现象出现时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城市化速度减慢,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但随着再一轮的城市化,其中心区不可能永远衰落。答案19.D20.B二、综合题2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E五个城市中可能形成较早的是_城市(填代号),原因是_。(2)A、C、D三个城市兴起的共同原因是_。(3)促进A城市发展和限制其发展的区位因素分别主要是_、_。C城市位于_(地貌)上。(4)D城市适于发展_工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容易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主要有_,E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按目前图中展示的现状,哪个地点可能会再形成一座城市,将这座城市用字母F标注在图中。(5)按照因地制宜,图中字母所示地区适于发展的农业类型分别是:G_,H_。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尽管五城市目前都有铁路相通。但A地地处沙漠,D地地处山麓地带。而B地处于大河的沿线,两条河流的汇合处,C地处于河口,所以B、C两地的交通更为优越。且B、C地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周围便于农耕。所以最早形成城市的应该是B、C。第(2)题,A、C两城附近有油田,D城有煤和铁,所以三城市兴起的共同区位条件应该是自然资源丰富。第(3)题,就A城市来说,地处内陆的沙漠地区,对外交通非常不便,所以促进其发展的区位因素是铁路运输的发展,但当地气候干旱,水源不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第(4)题,D城附近有煤和铁矿,所以宜发展钢铁工业。但该工业易造成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E城附近有大量风景名胜,所以应以旅游为主导产业。随着交通的发展,在B、C、D、E四城市间的铁路交会处会形成一个新的铁路枢纽。所以该地可能会形成一个新城。第(5)题,按照因地制宜原则,G为草地,宜发展畜牧业;H为农田,且离城市较远,宜发展种植业。答案(1)B、C平原地形;水源充足;交通(水运)便利(2)矿产资源丰富(3)铁路运输气候干旱 河口三角洲(4)钢铁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旅游在B、C、D、E四城市铁路交会处标F(5)畜牧业 种植业22(2015贵州贵阳模拟)读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一体化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简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武汉高校林立,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数量超过100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在世界城市中排行前列,2009年武汉东湖开发区被列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C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请分析该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2)分析大学在武汉集聚的社会经济因素。(3)武汉的高校林立、在校大学生数量庞大,对武汉城市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解析第(1)题,分析城市区位条件时,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考虑。第(2)题,分析大学在武汉集聚的社会经济因素,我们可以借鉴工业集聚的原因进行分析。第(3)题,武汉的高校林立、在校大学生数量庞大导致高校的技术与人才集聚,促进了武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学生集中在武汉市,增加城市人口数量,扩大城市规模;促进城市消费,拉动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答案(1)位于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地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京广铁路、高速公路、长江水运等水陆交通便利;武汉市是湖北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各高校空间位置接近,)优势互补,学科互补,便于联合办学(培养复合型人才);利于学校间人才与信息的交流,提高学校创新能力;共享基础设施,节约办学成本。(3)高校的技术与人才集聚,促进了武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百万学生集中在武汉市,)增加城市人口数量,扩大城市规模;促进城市消费,拉动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23(2015山东青岛模拟)下图是19502050年世界上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变化趋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欠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的变化差异。(2)据图分析2010年之后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3)补绘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率折线图,如图,据此推断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特点。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的曲线变化分析,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在2010年前增加,2010年之后递减。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逐步减少。第(2)题,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过剩,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减少。第(3)题,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所以画图时要画上升的斜线,且与较发达地区的差距要缩小。答案(1)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在2010年前增加,之后递减;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逐步减少。(2)2010年后,由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地区有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图中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增加,说明城市经济发达,需要的劳动力多,就业机会多。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人口减少。(3)画图如下。特点: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不断缩小。24(2015山东青岛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毖姆”曲线图。材料二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表。时间1月4月7月10月全年气温差()5.26.05.46.05.5(1)从1990年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3)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阶段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第(2)题,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第(3)题,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受到热力环流的影响。答案(1)加速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原因: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措施:在郊区布局会产生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