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V).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17983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V)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和第II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题涂黑。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卷上对应的答题区内。一、选择题1. 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A. 壮大皇族力量B. 加强中央集权C. 保证列侯利益D. 笼络王侯人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初实行郡县并行体制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汉武帝为了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它的实施极大削弱了诸侯势力,所以答案选B。A、B、C选项是起到的作用,而不是目的,因此排除。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恩令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A. 中央集权制形成B. 神权与王权结合C. 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D. 王位世袭制确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秦朝中央集权制形成,A正确。B神权和王权的结合发生于商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于商周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王位世袭制确立于夏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3. 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扩大了统治基础,故正确;当时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加强了皇权,故正确;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秦朝就有,故排除;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在秦朝郡县制就有,故排除。故组合错误,故A排除。组合错误,故B排除。组合正确,故C正确。组合错误,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三省六部制4. 资治通鉴载: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最主要的是A. 三公九卿B. 御史大夫C. 三省六部的长官D. 二府三司官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三公九卿是秦朝的中央官制,排除A;御史大夫掌管对群臣的监督,不会干预皇帝的私事,高宗不会担心御史大夫的议论,排除B;三省六部的长官中三省的长官是宰相,六部各自的长官尚书也有较大权力,皇帝在考虑事情的时候也会顾忌他们,C正确;二府三司是宋代的中央官制,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职能相互分工和制衡,分工明确,效率高,确保了皇权的独尊。这一制度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是皇权加强有效分割相权的中央制度,也是古代中国的制度值得今天我们借鉴或思考的措施之一,使得中央机构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所以考生要多关注这一知识点。5. 观察并分析下边抗日战争部分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从表格中能够得出下列哪一历史结论A. 国民党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的主要战场B. 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C. 国民党是领导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D. 国共合作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图表数据说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作出了重大牺牲,国民党军队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答案选B,AC两项说法不够准确,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数据主旨不符。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抗战6.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此“制”是指A. 世袭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理解周朝“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的含义,古代“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也就是分封制,形成的是天子是君主,诸侯是臣民的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A强调的是世世代代的继承,C也是一种继承关系,主要是嫡长子继承制,D时间不符合,正确答案为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7.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前484年前425年)曾记述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讲:“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A. 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B. 希罗多德非常赞赏希腊的政治制度C. 希腊当时仍然实行君主专制D. 古希腊的民主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说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之上,故选D。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也无法根据材料得知,希罗多德只是陈述情况,不一定非常赞赏希腊的政治制度;C与史实不符,古希腊实行民主政治。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内容【名师点睛】关于雅典的自由、法制也常常是考题的方向。需要引起考生的注意。例题:在雅典城邦,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这表明A雅典民主只是公民形式上的民主B雅典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C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D雅典注重用法律来巩固民主制度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在雅典“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如果不能通过,提议人会受到惩罚,这说明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故B项正确;公民不仅形式上平等,在事实上也是平等的,故A项表述错误,排除;CD与材料信息的主旨不符,故排除。8. 1976年陕西出土的某青铜器上有铭文曰:“宪圣成王,左右绶刚鲧,周肇彻周邦,渊哲康王,勔(勤勉)尹亿疆。”天子“勔尹亿疆”主要是由于A. 别为字祖,继别为宗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D. 祖宗圣人,百世不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说明天子“勔尹亿疆”主要是由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故答案为C项。AD项反映的是宗法制的内容,B项反映的是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均不符合材料主题,排除AB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9. 嘉庆皇帝刚即位时的一种情况:许多人没事就往军机处跑,办公室和走廊里,吵吵嚷嚷,人来人往,大多都是外单位的。如果问他来军机处干什么,回答有两种,一是来汇报工作的,二是来找领导签字的。实际上都是来打探消息的,甚至是做交易的。材料表明A. 军机处的严肃性下降B. 军机大臣拥有决策的实权C. 权利重组引发的正常动荡D. 君主的权威受到冲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显示了嘉庆皇帝即位时,军机处存在的乱象问题:到处是外单位的打探消息、做交易的人,这表明军机处的保密性已明显削弱、严肃性明显下降,A项正确;军机大臣是皇帝委任的“秘书”,故B项不符合材料主题;CD两项表述夸张且材料不体现。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10. 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依亲手挽郎行。”这首诗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新闻媒体歌颂婚姻自由B. 辛亥革命推动女权运动C. 社会生活逐步文明开化D. 新式婚礼成为流行形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无媒婚嫁始文明”等及题干要求“反映的实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D项体现不出“实质问题”,故排除AD;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所以不正确。进一步分析可知,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C。考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生活的逐步文明开化11.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他注意到美国“邦长”“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资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材料中洪仁玕A. 主张通过改革来加吸中央集权B. 对西方政治制度认识较为清楚C.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来振兴天国D. 主张引进外交方面的专门人才【答案】A【解析】题干中描述了洪仁干对美国联邦制的认识,结合“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可以看出洪仁干主张通过改革来加强中央权力,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错误,如认为美国“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是不符合史实的;C项错误,题干主旨是洪仁干的“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不是发展资本主义;D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提及引进外交方面的人才。1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C. 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D.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是元朝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北宋从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北宋从军事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3. 邓小平在中美建交谈判时说:“要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我们的观点已经很明确,那就是美国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这表明A.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B. 美国愿意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C. 中美双方迫切希望建立外交关系D.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采取了灵活的方式【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要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我们的观点已经很明确,那就是美国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可以看出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故A项正确。B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问题,任何外国无权干涉,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坚持原则性的,排除D。14. 美国新闻周刊xx1月7日一篇文章中提到“加入安理会后的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领导人宣布将增加维和人数这预示着北京对国际干预的新态度”。对上述说法的理解与事实接近的是A. 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宗旨的建设性工作B. 中国于上世纪80年代获得在安理会的席位C. 宣告着反对霸权主义的政策出现重大调整D. 多极角逐之对抗与平衡的新格局正式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加入安理会后的30年后的今天,中国领导人宣布将增加维和人数这预示着北京对国际干预的新态度”可以知道,反映的新中国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宗旨的建设性工作,故A项正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故B项错误;反对霸权主义的政策题干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当今世界格局是多极化趋势,还没有正式形成,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关键信息“加入安理会后的30年后的今天,中国领导人宣布将增加维和人数这预示着北京对国际干预的新态度”的分析理解,结合新中国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表现即可得出答案。15. 1913年,宋教仁在国民党宴会上说:“就吾党与民国政治之关系而言,不过昔日在海外呼号,今日能在国内活动,昔日专用激烈手段谋破坏,今日则用平和手段谋建设。”两天后,宋教仁在上海被暗杀身亡。这折射出当时的国民党A. 从革命斗争向政治建设转型艰辛B. 倾向改组为四大阶级的革命联盟C. 仍属于进行“破坏”的革命政党D. 尝试用政治手段逼袁世凯退总统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建立,临时约法颁布,实行责任内阁制,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积极推动政党政治,谋求竞选组阁,这是政党转型;遭遇暗杀,说明其路不平而艰辛,故A正确。B是20年代中国国民党的历史范畴,属于国共合作史实,故B错误。C 忽视了材料“今日平和手段”所体现的议会政治政党理念,故C错误。组建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而非逼其退位,故D错误。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责任内阁16.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间接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宪法条文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确保美国国家机构的权威和职能的行使B. 确保美国国会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C. 美国各州不能与他州或外国自行缔结盟约D. 保证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转【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中,美国各州不得缔结盟约、参加同盟或邦联,美国各州税收问题、军队问题、外交问题均需国会批准,这些都说明该宪法条文的规定在极力维护联邦政府的权威和权力,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史实,美国总统、国会、联邦法院分别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互相制约,国会并不处于国家权力结构的核心地位,故B项错误。C项只是复述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实质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内容涉及的重点是联邦与各州的关系,并未强调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17.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下诏“使黔首自实田”,强调“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鼓励“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这些法令A. 刺激了小农经济的产生B. 奠定了秦朝统一的法律基础C. 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D. 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答案】C【解析】诏令内容包含确立封建土地制度、鼓励发展农业、手工业等方面,主要作用是有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排除A项;秦朝已经统一,排除B项;材料中的法令与阶级矛盾激化无关,排除D项。18. 礼记大传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旨在强调A. 尊祖敬宗是人本性B. 家国亲情本是一体C. 君主百姓原本一家D. 封邦建国利于统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家国一体的特点,说明家国亲情本是一体,故B正确。尊祖敬宗是人本性,没有突出家国的关系,故A排除。君主百姓原本一家,不符合史实,故C排除。封邦建国利于统治,过于强调分封制,不符合材料,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家国一体19. 史书描述某一民族因人口过剩而向外殖民,指出:“这一个民族移植所到之处,其制度、宗教和生活方式亦随之而至。他们比照自己的母邦,建立独立自主的城邦。新殖民城邦与母邦相似的经济生活,产生与母邦相似的社会、政治纷争。”这一个民族应是A. 公元前七世纪向外移民的希腊人B. 十七世纪中移往美洲的英国清教徒C. 十九世纪初移民东南亚的中国人D. 二十世纪中移民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答案】A【解析】由材料“人口过剩而向外殖民”只符合古希腊土地贫瘠只能对外殖民,由“独立自主的城邦” 这符合古希腊的政治环境,故选A;BCD并非建立城邦国家,排除BCD。20.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城邦在市政广场上建母亲神的圣殿,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俱都存放于此,以供公民们査询。其目的在于A. 保障公民平等B. 宣扬神权至上观念C. 维护贵族政治D. 增强公民参政意识【答案】D【解析】材料中“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俱都存放于此”的信息体现出雅典公务的公开性,主要目的是要求民众参与政治的意识,故D正确;A中平等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C与材料含义相反。21. 1906到1908年,在日本顾问冈田的帮助下,清朝更定刑名,删除凌迟、袅首等酷刑,完成了大清新刑律,并预定1913年实行。它以“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大清新刑律A. 反映了我国司法体系趋向近代化B. 摒弃了中国封建纲常伦理C. 体现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特征D. 荟萃中西法律之精华【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删除凌迟、袅首等酷刑”、“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可以看出大清新刑律具有一定近代化的因素,说明我国司法体系趋向近代化,故A项正确;依据题干“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说明大清新刑律并没有完全摒弃中国封建纲常伦理,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特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D项不全面,应排除。22. 古雅典历史记载:在雅典,“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梭伦时期,曾制定一项特别法令,规定任何公民“当发生内争之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这表明A. 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利用公务徇私的现象B. 雅典的法律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C. 雅典民主政治是全体雅典人的民主D. 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派别之争【答案】B【解析】 “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说明雅典鼓励公民为国家工作,梭伦时期的法律规定实际也是要求公民积极参政,因此B项符合题意; 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派别之争; C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D项材料亦未体现。23. 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A. 鸦片战争林则徐抗英B. 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C. 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D. 辛丑条约戊戌变法【答案】D【解析】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坚守抗英,迫使英军北上,符合“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符合“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符合“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901年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兴起的一场自救运动,不符合“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列强的侵略和近代中国的抗争与探索,需要掌握列强的侵略和近代中国的抗争与探索的史实。解题的关键是找出“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结合列强的侵略和近代中国的抗争与探索的史实解答即可。24. 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第一年,敌我双方兵力对比为430万对127万,到第二年开始时,这一比例变为370万比195万,1948年7月,即解放战争第三年,双方兵力之比变为365万比280万,人民解放军仍处数量上的劣势。直到1948年11月,人民解放军才第一次在历史上居数量上的优势。而到这时,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已确定无疑了。这表明革命走向胜利的关键步骤是A. 争取和平、民主斗争取得政治优势B. 战略反攻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C. 土地改革调动农村青年参军积极性D. 辽沈战役全歼东北地区国民党军队【答案】D【解析】“革命走向胜利的关键步骤”指的是材料中的“人民解放军才第一次在历史上居数量上的优势”,而时间为1948年11月。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指的是重庆谈判,时间为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A错误。1946年六等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B错误。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出台,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获得土地,C错误。辽沈战役发生于1948年911月,全歼东北地区国民党军队,符合题意和时间,D正确。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时间,提取材料中与设问关系密切的时间“1948年11月”,再结合各选项中事件的时间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5. 古罗马法律裁判官曾宣告:“对于任何以违反善良风俗进行聚众侮辱的人或者其所为之事导致违反善良风俗的侮辱,我给予一个针对他的诉权。”这表明罗马法A. 注重法律程序B. 追求公平正义C. 保障公民权利D. 体系成熟完善【答案】C【解析】材料“对于任何以违反善良风俗进行聚众侮辱的人或者其所为之事导致违反善良风俗的侮辱,我给予一个针对他的诉权”说明罗马法官对犯错的人仍然要给予申诉权,体现了罗马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权,故C项正确;与法律程序、公平正义和法律的完善无关,故ABD项排除。点睛:罗马法的基本内涵:(1)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调整财产关系,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和变化。(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26.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反映了A. 郡县制推向全国B. 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C. 察举制得到推行D. 血缘政治关系得到加强【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反映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这必然会冲击原有的世卿世禄制,故答案为B项。秦朝统一后将郡县制推向全国,排除A项;汉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以察举制为主,排除C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题干中的现象表明血缘政治关系削弱,排除D项。27. 早在1956年出土的西周青铜器盏驹尊铭文中说:“万年保我万宗。”在另一青铜器盏方彝铭文中说:“万年保我万邦。”这两段铭文主要说明A. 西周重视宗法制度B. 从商朝开始就有了分封制度C. 西周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度D. 西周时期分封制度趋于完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保我万宗”是宗法制下的宗法血缘关系,强调的是宗法制;“保我万邦”是西周的分封制。综合可知这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分封制,C正确。选项A说法片面,只涉及宗法制。选项B西周才有分封制,史实错误。选项D只涉及分封制,片面。点睛:全面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关键。题干涉及两则或多则材料,每个都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得出的都是片面的结论。应当综合全部材料或者找到材料之间的关系作答。28. 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当时的雅典公民广泛参与城邦事务。但也出现了一些过激行为,如数千群众聚在一起制定法律审查执政官的行为,宣召伯利克里解释其行为,不仅处死了苏格拉底,更处死了在阿吉纽西海战中打了大胜仗的六个将军。这反映了A. 直接民主会损害自由B. 公民道德素质的下降C. 古希腊缺乏法制传统D. 雅典社会人人平等的原则【答案】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人民主权与轮番而制二、非选择题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在外交上仍拒绝承认苏联。在美苏关系的正常化中,既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也有具体问题需要解决。虽然如此,20年代以来开始的官方和民间的联系增强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美国商人更是关注着苏联广大的市场,美苏之间的经济关系也一直没有中断过,这对两国外交关系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l933年11月美苏正式谈判在华盛顿举行。罗斯福总统亲自同苏联代表李维诺夫进行会谈。罗斯福采取求同存异,把立即建交放在第一位,其他问题留待以后解决的态度,从而打开了僵局。11月6日美苏签订协定,宣布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根据协定,苏美承担相互尊重在各自按照各自的意志建设自己生活的权力等义务;双方将通过以后的谈判解决债务和债权问题。材料二1950年1月,在杜鲁门授意下,美国出台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文件对苏联的根本意图、目标与能力进行了重点分析,强调“苏联图谋统治全世界”。文件声称:苏联为了把自己的强权政治强加于其他国家,将采用完全颠覆或用武力破坏非苏维埃世界的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的手段。克里姆林宫把美国看做主要敌人,在拥有足够核力量情况下,苏联可能会对美国发动攻击。文件强调说:本纲要的成功全赖美国政府和人民以及全体自由国家的人民认识到,冷战实际上是一场关系到自由世界存亡的真正的战争。1950年9月30日,白宫安全委员会召开了有关各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通过了这一文件。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建交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杜鲁门与罗斯福对苏政策的不同之处。【答案】(1)历史背景:美苏两国官方和民间的联系增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生产相对过剩,需要苏联这个广阔市场;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需要美国技术和资金支持;德日法西斯专政逐渐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成为美苏潜在威胁;罗斯福总统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影响:有利于缓和美国的经济危机;加速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有利于遏制法西斯扩张,为世界反法西斯一一同盟建立奠定基础。(2)同:都力图维护美国国家利益;都是在美苏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背景下提出。异:罗斯福主张与苏建交;求同存异,超越意识形态。杜鲁门主张对苏遏制;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卷。【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提到,官方和民间的联系增强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美国商人更是关注着苏联广大的市场,美苏之间的经济关系也一直没有中断过,罗斯福采取求同存异,把立即建交放在第一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美苏建交的历史背景。结合20世纪30年代初的世界史知识即可概括其影响:有利于缓和美国的经济危机;加速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有利于遏制法西斯扩张。(2)根据材料二提到,苏联为了把自己的强权政治强加于其他国家,克里姆林宫把美国看做主要敌人,在拥有足够核力量情况下,苏联可能会对美国发动攻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比较杜鲁门与罗斯福对苏政策的不同之处:罗斯福主张与苏建交;求同存异,超越意识形态。杜鲁门主张对苏遏制;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美苏关系【美苏点睛】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中美国是资本主义的头号强国,西欧国家实力削弱,唯美国马首是瞻。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30.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大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百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断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材料二明大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请回答:(1)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2)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不许照抄材料)(3)根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说是否矛盾?从制度角度说明你的认识。(4)上述材料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什么特征。【答案】(1)唐太宗认为应该加强宰相制度,以避免决策失误。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是政治混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2)唐太宗认为皇帝决断和集体讨论应该结合起来。明太祖认为中央政府各部门只管办亊,皇帝一人决策即可。(3)从根本上说并不矛盾。因为唐太宗要求“百司商量,宰相筹画”后“方可奏行”,最后的决定权仍在皇帝一人手中。二者都坚持君主专制制度。(4)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的不同主要突出唐太宗认为应该加强宰相制度,这样能够避免决策失误,而朱元璋则认为要避免政治混乱而必须废除宰相制度。(2)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既包括皇帝决断又包括集体讨论即应该把皇帝决断和集体讨论结合起来,而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则是皇帝一人决策即可,没必要集体讨论。(3)根本说是不矛盾的,因为二者都是在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者均是封建君主。(4)两则材料其实均是在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特别是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而废除了宰相制度,所以上述材料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31.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材料二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材料三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答案】(1)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2)保护对象: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保护公民。立法理念: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礼仪或以儒入法);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经济主张:中国重农抑商;罗马保护商业。(3)法律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随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领土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罗马法逐渐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的内容分析其相似点为政府垄断立法;根据材料一中“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的内容分析其相似点为立法形式多样化;根据材料一中“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的内容分析其相似点为保护私有财产。(3)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根据题意对黑格尔观点进行阐述,然后结合罗马法言败你的史实进行简单解释。如法律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随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领土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等等。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发展32.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妥。皇明祖训(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指出汉、唐、明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2)汉、唐、明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有无本质区别?请说明理由(3)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在明朝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对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汉:认为丞相很重要,能辅助皇帝治理天下;唐:认为国家政事要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不能一人独断;明:认为丞相专权乱政,故废丞相。(2)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为了维护皇帝一姓的天下。(3)明朝废丞相,使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专制皇权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是一人独裁,将国家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社会对皇帝的崇拜造成了对个人自然权利流失的麻木,结果导致近代民主共和制的建立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朕之股肱,统理海内”等信息可知,汉朝统治者认为丞相很重要,能辅助皇帝治理国家。根据材料二中“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可知,唐朝统治者认为国家政事要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不能一人独断。根据材料三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等信息可知,明朝统治者认为丞相专权乱政,故废丞相。(2)汉、唐、明朝的统治者对待丞相的态度并无本质区别。丞相作为中国古代最高官职,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理国家政务。不管是汉朝的重用丞相,还是明朝的废除丞相,统治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丞相只是他们加强统治的工具。(3)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的加强有可能提高行政效率,但也有很大弊端,如:权力过分集中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社会对皇帝的崇拜造成了对个人自然权利流失的麻木,导致近代民主共和制的建立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君主专制的社会影响。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材料二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依据材料一,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依据材料二及所学,说明“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2)国共前两次合作以破裂而结束,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从国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答案】(1)宣传发动广,群众参与多(群众基础更广泛);共国两党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作指导;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中国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的主战场,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牺牲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2)后果:第一次分裂导致国共十年对峙,日本乘机逐步扩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第二次分裂导致国共内战,造成海峡两岸的分治。认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斗则两伤,阻碍中华民族向前发展;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应该团结起来,实现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主要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两个角度进行论述即可。(2)第一小问,第一次分裂的后果主要从在客观上使日本能够乘机逐步扩大侵华,使民族危机加深,第二次分裂的后果主要从导致国共内战,导致海峡两岸的分裂的角度进行论述即可。第二小问,从国共“分合”的史实可以总结出合作双赢、斗争则两败俱伤;海峡两岸应该团结起来,实现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