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 (III).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17841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 (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 (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 (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 (III)一、选择题: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选项在答题卡上涂黑。1. 商代统治者凡政治事务都要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表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 以宗族关系为基础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 神权与王权结合 D. 权力的高度集中2. 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打破“部落政治”的重大举措是实行A. 分封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宗法制 D. 世卿世禄制3. 公元前782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娰。“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人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A. 幽王荒淫无道 B. 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C. 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 分封制仍能较为有效运作4.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5. 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A. 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 B. 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C. 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D. 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6. 春秋左传载:“王后无适(无适:没嫡子),则择立长(就选择立年长的)。年钧以德(如果年龄相当,那就选择品德修养高的),德钧(钧:均等)以卜。”这段记载反映出A. 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 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C. 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 贤德是宗法制下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7. 西周贵族统治集团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天子以下贵族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A. 封国的大小 B. 军功的高下 C. 血缘的亲疏 D. 财产的多寡8. 西周时期天子举行宴会的乐舞规则为八佾(佾为乐舞编队,一佾八人),诸候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春秋后期鲁国卿大夫季孙氏以“八佾舞于庭”。春秋后期宴会乐舞使用规格的变化反映出A. 礼乐文化秩序尚不完善 B. 贵族等级界限不复存在C. 王权势力影响不复存在 D. 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9. “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记述的史实发生于下列哪一朝代A. 战国 B. 秦朝 C. 汉朝 D. 唐朝10. 秦朝二十级军功爵制度中无王爵,其最高一级为“公士”;汉初则在二十级爵位之上增加了可以世袭的“王(侯)爵”。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汉初A. 彻底否定了秦朝制度 B. 政治体制有所变化C. 王国膨胀,对抗中央 D. 察举制取代了军功爵制11.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秦王嬴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他们都是为了A. 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 B. 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C. 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 D. 体现皇权至上12. 有学者认为,秦朝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郡,各郡辖县若干,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随时调动,防止割据互斗。郡县制确比分封制优良,所以成为历代不变的定制。“郡县制确比分封制优良”在于A. 神权与王权的高度结合 B.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 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D.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13.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 统一度量衡 B. 嬴政自称始皇帝C. 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 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4. 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的这一思想在汉武帝时期的实践是A. 实行郡国并行制 B. 实行“推恩令” C. 设置“中朝” D. 实行征辟制15.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下列对这些举措评价正确的是A. 吸纳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长处 B. 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C.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D. 保持了西汉统治的长治久安16. 汉武帝统治时期颁布了附益法(禁止朝廷大臣交结诸侯以帮助其扩张权势、获得不正当的利益)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这些举措为后世王朝所继承和发展。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 形成了抑制贵族政治的制度基础 B. 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缩小C. 注重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D. 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17.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时法,有书,有算。”这“贡士之法”是指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18. 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举措A. 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矛盾 B. 使得君主专制走向顶峰C. 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 D. 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19. 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该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A. 世袭制 B. 军功爵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20. 唐朝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下列诗句与材料意思不相符合的是A. 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B.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D.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21. 据统计,唐代369名宰相中有132人出身士族,占唐代宰相总数358%;崔、卢、李、郑、王等五大士族在唐代共出宰相83人,占唐代宰相总数的225%。这反映出唐代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22. 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年一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据此推断A. 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 B. 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C. 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 D. 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23. 南宋诗人陆游在示儿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主要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A. 尚书省 B. 御史台 C. 枢密院 D. 军机处24. 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由此可见,元代A. 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B.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C. 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 D. 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25. “宋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A. 重用亲信 B. 频换承相 C. 废除宰相 D. 分化事权 26.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A. 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B.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C. 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27. “这种秉笔太监的制度及其有关限制,如果执行得当,皇帝可以成为文臣和太监之间的平衡者,左提右挈,收相互制约之效。然而情况并不能经常如此冯保(宦官)与张居正(内阁首辅)关系密切,而惟一足以驾驭他的皇帝又正值冲龄(幼年),因时际会,他就得以成为一个不同于过去无名英雄式的宦官”。对材料解读有误的是A. 君主可以利用司礼监来牵制内阁 B. 此时的司礼监无法对内阁形成制约C. 秉笔太监的设置有利于君权加强 D. 秉笔太监的出现必然导致宦官专权28. 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实际上执行宰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士。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这说明A. 内阁大学士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B. 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C. 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 D. 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29. 根据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上述规定A. 使英国商品畅销于中国内地 B. 导致中国丧失了贸易关税自主权C. 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 适应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30. 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吏治败坏 B. 莠民作乱 C. 民性懦弱 D. 贫富不均31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士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门户开放“只是一项原则宣言,美国既不打、也没有力量强制推行。但奇怪的是,在宣布这项政策后,其他各国瓜分中国的趋势确实缓和了下来,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 列强在华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B. 美国的军事威慑迫使各国让步C. 列强希望清政府平稳的推行改革 D. 清政府对义和团由扶持到绞杀32. “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指洋务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而且,新的帝国主义危机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危险。”这次“战败”是指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3. 甲午中日战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突出表明甲午战败A. 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B. 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C. 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34. 梁启超说:“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当夫乙未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这段话表明梁启超A以个人好恶评价历史人物 B强调说明个人历史作用微小C片面夸大个人的历史作用 D主张结合时代背景评价人物35. 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 反抗封建压迫 B. 反抗外来侵略者 C. 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D. 向西方学习36. 从下图中,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A正面战场始终抗击侵华日军的主力 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C抗战前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伤亡惨重 D政府军队是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37. 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日罗店第四军溃退,但左右各部队未动摇,故未致大害。保定阵线如常,山西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材料表明A山西的大捷增强其抗战信心 B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C国共两党实现了全方位合作 D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战主战场38. 春秋末期始置“郡”,至战国已普及于各诸侯国,如:赵国“北破林胡、楼烦,而置云中、雁门等郡”;燕国置“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这表明战国时期的“郡”A. 仅存在于北方的诸侯国 B. 具有军事割据性质 C. 具有拱卫边境的国防意义 D. 加强了君王对地方的管理39. 东北地区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入关后清廷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这说明A政府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B. 清廷政府完全主导了向东北的移民C政策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D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40. 史书记载,江浙地区民间银钱市价之比历来在xx文以上(即1两白银等同xx文铜钱),但在1855年后的三年时间里跌至1100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江浙地区A.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 受到开埠通商的影响 C. 是抗击英法侵略军的主战场 D. 受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秦朝疆域图 元朝行省图(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6分)(2)据材料二,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有人认为元朝的行省制与秦朝的郡县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予以概括说明。(7分)4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此日寇猖獗,中华民族存亡千钧一发之际如贵党三中全会果能毅然决然确定此国策,则本党为着表示团结御侮之诚意,愿给贵党三中全会以如下之保证:(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党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四)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1937年2月材料二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异常惨烈,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进而发展到战略反攻,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3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并举出两个战场抗击日寇的战役各一例。(8分)43.主题学习探究“19世纪中期的近代中国”。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问题。探究一 历史阶段特征 19世纪中期的中国大事记(1)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内在联系。结合图示及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分析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指出19世纪中期的中国社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特点?(6分)探究二 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朝田亩制度材料二 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兴宝藏。凡金、银、铜、铁等货,有民探出者,准其禀报,爵为总领,准其招民采取。资政新篇(2)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既是旧式的农民战争,但又带有新的时代特点”,请结合材料一、二加以论证说明。(7分)参考答案1-10:CACAB CCDBB 11-20:ABDBC CDCCB21-30:CBCCD DDBDA 31-40:ACDDB CACDD41(1)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2分)趋势:相权日益削弱,最终废除;君权日益加强,达到顶峰。(4分)(2)特点:数量少,管辖范围大。(2分)说明: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都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都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县、省地方行政区影响深远,均被后世沿用至今;都是根据现实的统治需要而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5分)42(1)变化: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2分)原因: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侵略不断扩大,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4分)(2)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族抗战;国共两党的合作;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等。(6分)战例: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2分)43(1)联系:鸦片战争后,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延续与扩大;太平天国运动给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提供了可乘之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列强侵略加深,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刺激了官僚士大夫阶层,兴起了洋务运动。(4分)特点:西方列强侵略日益扩大,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兴起;中国近代化起步等。(2分)(2)观点: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既是旧式的农民战争,但又带有资本主义因素。(1分)论证: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分土地,建立完全平等的理想社会。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意义,其想法建立在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基础上,具有落后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要求,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道路的迫切愿望。(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