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语文仿真模拟试题(十二).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13977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中语文仿真模拟试题(十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年高中语文仿真模拟试题(十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年高中语文仿真模拟试题(十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年高中语文仿真模拟试题(十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纸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纸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纸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纸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中国广袤乡村的传统景观正在急速变化,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村庄或被遗弃,成为不断扩张的城市边缘的新郊区。传说中的桃花源,祖先们所希冀的仙境,被城市化的诱惑所取代。敬畏自然、遵循简朴以及庆贺传统,这些构成乡村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在消失。过去,中国乡村秉持了传统的美学标准。早年乡间不乏富裕的家庭,他们保持着务农和学习并重的传统。这些家庭往往会为后代和有亲缘关系的孩子,甚至是乡邻里的孩子设立私塾,儒家思想的熏陶让他们有耕读传家的理念。当农村家庭不再担心生存问题,家庭成员便被鼓励去追求学识和美学上的提升。而后,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也会让乡间邻里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不同于那种离群索居的文人在艺术上所持有和彰显的精神追求,受过教育的农村精英,他们的美学价值更多体现在建筑装饰、内部装修和日常使用的手工制品上。从房屋的外部装饰和内部装修中,人们能很容易发现一些象征性的标志,它们表达着对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渴望。传统美学观之所以被贬低,与传统生活方式的急遽变化有关。这也体现在鉴赏和重新设计传统家用物件,使其具备新功能的能力上。今天,历史悠久的中式美学正在一些城市精英中得到复兴,但乡间的传统匠人却在渐渐消失。现代化虽然带来了技术进步,却也导致了传统生活方式的衰败。当我们走过经济繁荣却缺乏美学吸引力的城市时,这种追求所导致的后果非常明显。在这些地方,历史建筑让位于并无特色的现代高层建筑,只剩下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复制,审美观也显得单调乏味“新就是美,大就是好”。过去数百年时间建立起来的传统美学以摧枯拉朽之势被破坏,这也影响到千万户农家的居家摆设。传统的风味不复存在,现代化边缘的痕迹比比皆是,除了便利的塑料金属制品,城市里流行文化的符号也装点了农村居家环境。在大多数古村镇里,甚少有任何关于改进传统内部装饰和家具的新想法,并不是没有办法改进,而是大众化的审美趣味常常把在老房子里居住视为落后。如今,大多数古屋里居住着孤单的老者,古宅内处处流露出他们简单的物质生活,也显示着社会转型的面貌。如今,在许多中国乡村地区,古旧艺术品、老家具和工艺品仍然装点着一些旧民居,但与另一些实用主义的内饰形成了强烈对比。典型乡村家庭内部的装修变得大同小异:客厅里挂的是全家福或者明星海报,旁边是孩子在学校获得的获奖证书,家具是一张八仙桌、几把椅子、一只电视柜和一台电视机。这种布局非常实用,却与我们先人引以为傲的审美相去甚远。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城市化诱惑,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村庄有的被遗弃,有的被不断侵蚀而变成城市边缘的新郊区。B“桃花源”式、“仙境”式的乡村景观被取代,乡村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敬畏自然、遵循简朴以及庆贺传统等部分正在消失。C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及生存问题的影响,早年间富裕家庭保持着耕读传家的理念,这些家庭会为后代或其他孩子设立私塾。D传统中国乡村家庭中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也会让乡间邻里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其美学价值与离群索居的文人精神追求不同。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秉持着传统美学标准的古老乡村的建筑装饰、内部装修和日常使用的手工制品等,更多地体现出那个时代乡间精英们独特的美学价值。B传统美学观被贬低的原因与传统生活方式的急遽变化有关,同时也体现在鉴赏和重新设计传统家用物件,使其具备新功能的能力上。C当我们走过经济繁荣却缺乏美学吸引力的城市时,这种追求所导致的后果非常明显。在这些地方,历史建筑让位于并无特色的现代高层建筑,只剩下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复制,审美观也显得单调乏味。D在中国现在许多乡村地区,一些旧民居中的古旧艺术品、老家具和工艺品与另一些实用主义的内饰形成了强烈对比,展现了新时代特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广袤乡村的传统景观正在急速变化,这是传统生活方式的衰败,大众审美趣味的扭曲及城市里流行文化符号的入侵等原因导致的。B尽管乡间的传统匠人在渐渐地消失,但历史悠久的中式美学正在一些城市精英的建筑中得以复兴,因此传统的美学观不会消失。C大众化的审美趣味常常把在老房子里居住视为落后,于是大多数古村镇中传统内部装饰和家具的新想法等传统符号不能得到改进以适应时代。D布局实用的乡村内部装修大同小异:客厅里的全家福或者明星海报、八仙桌椅子、孩子的获奖证书和电视机,其中的传统风味越来越少。(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秋瑾:单纯中的高贵吴先宁1907年7月15日清晨,秋瑾走出仅关了她三天的山阴县署牢房,走向刑场轩亭口。她的脚上了铁镣,两手反绑,身后是几个士兵端枪警戒,两旁还有山阴县都戎府、省派练军、山阴与会稽两县巡警弹压。与官府戒备森严、高度紧张的状态相比,秋瑾则显得平静而从容她身穿玄色生纱长衫,足蹬皮鞋,就像平时在街头漫步。她没有喊激昂的口号、发临终的血誓,也没有绝望或伤感,有的只是平静和从容,以及在这种平静而从容之中透出的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秋瑾的革命之路,与许多男性革命者不同。最初的激发,来自于对自己婚姻的不满。1903年的北京之行是秋瑾人生的分水岭。那一年,她的丈夫王廷钧用钱捐了个小京官,带着秋瑾去北京赴任。他们的邻居是一位颇有文名且思想进步的女子吴芝瑛。秋瑾与吴芝瑛一见如故,义结金兰。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神州大地危象丛生,秋瑾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以后,深受感动,她称陈天华是为自己“启蒙开智”的人。她赋诗言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以后,秋瑾就穿起男装,表示永不再穿清朝女服。秋瑾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与整天热衷于官场应酬的丈夫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这是秋瑾对自己婚姻的感叹。1904年,秋瑾不顾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秋瑾所在的学校恰好与同盟会举行筹备会议的地方在同一条街上,秋瑾就是这时结识了孙中山,她对孙中山的革命方略非常信服。此后,秋瑾的思想受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影响颇多。这年12月8日,陈天华投海自尽。秋瑾受到很大震动,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秋瑾与徐锡麟一起谋划“皖浙起义”。徐锡麟在安庆率先起事而败露后,秋瑾本来是有充裕的时间和许多机会可以脱身的。7月12日早晨,潜伏在杭州武备学堂的光复会员的密信就到了,告知浙江常备军两队官兵已经出发来绍。此时,大通学堂的学生中有人提出即时起义;秋瑾的副手王金发则极力劝说秋瑾急速逃走,到嵊县山区躲避,以图改期举事。但这些建议均为秋瑾所否决。她以“谋为日后之应援”为由,命令大通学堂的党人学生全部撤离,又严词催促不愿离去的王金发赶快逃走。7月12日晚上,秋瑾像往常一样回家。这天是秋家祭祖的日子,全家人举行了祭祖仪式,又一起吃了晚饭,饭后,秋瑾还和家人聊了一会天。然后,秋瑾将哥哥秋誉章叫到旁边的房间,告知他一切,并要他带家人逃走,接着烧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13日下午四时左右,来抓她的士兵在大通学堂的前门胡乱鸣枪,而后门并无人包抄和把守。在这个时候,还有不忍离去、坚决要陪伴秋瑾的学生劝她从后门乘船逃走。但是,秋瑾平静而从容地坐在办公室里,纹丝不动。秋瑾确实是要以她自己的方式独自承当这一切,不管是出于献身的庄严,还是要用鲜血唤醒昏睡的同胞。秋瑾的决定绝非一时的冲动。早在1906年10月,秋瑾、徐锡麟等光复会党人在杭州密商起义计划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必死的打算,相约埋骨西子湖畔。1907年5月,秋瑾再赴石门向她的盟姐徐自华募集起义经费。此前,两人同游西湖时已订下著名的“西泠埋骨之盟”。这次临分手时,秋瑾告诉徐自华,自己“已做牺牲之准备,埋骨西泠之约千万不可失信”,徐自华慨然应允。可见秋瑾为死后的埋骨之地也已做了托付。早在7月10日,秋瑾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身死的消息后,不禁失声痛哭。她长时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不见人、不吃饭、不说话,没有人知道她在做什么、想什么。其实,在她当天写的绝命词中可以看出端倪:“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 日暮途穷,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 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注】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这首词集中表达了秋瑾关于革命的理想图景。(摘编自xx11月24日作家文摘,有改动)【注】摆仑:即英国杰出诗人拜伦。拜伦曾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写下许多充满革命理想的诗篇。相关链接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自幼随兄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15岁时跟表兄学会骑马击剑,有豪侠之气,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等巾帼英雄自励。(秋瑾史料)行至轩亭口,秋瑾不作一声,惟注视两旁诸人一周,即俯首就刑。观者如堵。(秋瑾史料)秋瑾被害之后,各地民间媒体开始连续不断地追踪报道,将秋瑾死事的每一细节公诸报端,全国各地掀起声讨凶手的浪潮。更为重要的是,秋瑾的遇害激起了革命者更加高昂的反清斗志。从这个意义上说,秋瑾以她孤独的革命先驱者的失败,成功地进行了革命的启蒙。(张晨怡秋瑾:夜夜龙泉壁上鸣)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秋瑾就义时从容镇定,她没有呼喊口号,也没有留下遗言,只是默默地看了看两边围观的群众,然后慷慨赴死,这表明她的愿望已实现,心中没有遗憾。B官府抓捕秋瑾后就匆忙将她杀害,行刑时面对秋瑾这样一个手无寸铁的女性,官府高度紧张,戒备森严,这些均表现了当局者内心的虚弱和对革命的恐惧。C徐锡麟起事失败的消息传来,秋瑾痛哭失声,不语不食。她命令王金发和党人学生全部撤离,而自己留下来“谋为日后之应援”。D秋瑾自幼跟随兄长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材料中引用多篇诗作,除了用来说明秋瑾的革命思想外,还表现了她过人的文学才华。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秋瑾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4分)答: 6如何理解秋瑾的“单纯”和“高贵”?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花瓷细腰鼓杨轻抒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眷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飞扬。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有人说鲁老师是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很敬重。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凋落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 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 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 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青花瓷的声音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鲁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 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 你懂为啥不明白“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那人赧然,掩面而去。7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B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C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D“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E鲁老师离开人世时众人一起念旧词的细节,渲染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表明了鲁老师对眉间坊人的深厚影响,也彰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8小说中“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4分)答: 9请分析“眉间坊人”这一人物群像在作品中的作用。(6分)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温子升,字 鹏举,晋大将军峤之后也。世居江左。子升初受学于崔灵恩、刘兰,精勤,以夜继昼,昼夜不倦。长乃博览百家,文章清婉。为广阳王渊贱客,作侯山祠堂碑文,常景见而善之,故诣渊谢之。景曰:“顷见温生。”渊怪问之,景曰:“温生是大才士。”渊由是稍知之。熙平初,中尉、东平王匡博召辞人,以充御史,同时射策 者八百馀人,子升与卢仲宣、孙搴等二十四人为高第。于时预选者争相引决,匡使子升当之,皆受屈而去。搴谓人曰:“朝来靡旗乱辙者,皆子升逐北。”遂补御史,时年二十二、台中文笔皆子升为之。以忧去任,服阕 ,还为朝请。正光末广阳王渊为东北道行台召为郎中军国文翰皆出其手于是才名转盛黄门郎徐纥受四方表启答之敏速于渊独沉思曰彼有温郎中才藻可畏高车破走,珍宾盈满,子升取绢四十匹。及渊为葛荣所害,子升亦见羁执,荣下都督和洛兴与子升旧识,以数十骑潜送子升,得达冀州。自是无复宦情,闭门读书,厉精不已。建义初,为南主客郎中。及天穆将讨邢杲,召子升同行,子升未敢应。天穆谓人曰:“吾欲收其才用,岂怀前忿也。今复不来,便须南走越,北走胡耳!”子升不得已而见之。加伏波将军,为行台郎中,天穆深加赏之。齐文襄王引子升为大将军府谘议参军。子升前为中书郎,常诣萧衍客馆受国书,自以不修容止,谓人曰:“诗章易作,逋峭难为。”文襄馆客元仅曰:“诸人当贺。”推子升合陈辞。子升久忸怩,乃推陆操焉。及元仅等作乱,文襄疑子升知其谋。方使之作献武王碑文,既成,乃饿诸晋阳狱,食弊襦而死,弃尸路隅,没其家口。子升外恬静,与物无竞,言有准的,不妄毁誉,而内深险。事故之际,好预其间,所以终致祸败。(节选自魏书温子升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光末/广阳王渊为东北道行台/召为郎中/军国文翰皆出其手/于是才名转盛黄门/郎徐纥受四方表启/答之敏速于渊/独沉思曰/彼有温郎中/才藻可畏/B正光末/广阳王渊为东北道行台/召为郎中/军国文翰皆出其手/于是才名转盛/黄门郎徐纥受四方表启/答之敏速/于渊独沉思曰/彼有温郎中/才藻可畏/C正光末/广阳王渊为东北道行台/召为郎中/军国文翰皆出其手/于是才名转盛/黄门郎徐纥受四方/表启答之敏速/于渊独沉思曰/彼有温郎中/才藻可畏/D正光末/广阳王渊为东北道行台/召为郎中/军国文翰皆出其手/于是才名转盛/黄门郎徐纥受四方表启/答之敏速于渊/独沉思曰/彼有温郎中/才藻可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所以取一与本名含义无关的别名,称之为字。B江左,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东西与左右常可互相替代,故江左又指江东。C射策,汉代考试取士方法之一,士子针对策问,提出治理政事方略,后泛指应试。D服阕,古人任职时因其父亲或母亲去世离职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之为服阕。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温子升求学勤奋,文风清婉。他开始求学时,读书兢兢业业,夜以继日,孜孜不倦;成人后博览百家之书,所写的文章清丽婉约。B温子升文才出众,擅长写作。在八百多人的考试中,他脱颖而出,被补任为御史;御史台的文件、军政文件信函都出自他的手笔。C温子升不贪财,不愿出仕。高车国被打败之后,珍宝堆积如山,但他只拿了四十匹绢;葛荣被害后,他就不再有做官的念头了。D温子升谨小慎微,遇事难决。他担心天穆怀恨旧怨不敢应召,最后不得已才出马;元仅推荐他陈述贺词,结果他忸怩了很长时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于时预选者争相引决,匡使子升当之,皆受屈而去。(5分)译文: (2)子升亦见羁执,荣下都督和洛兴与子升旧识,以数十骑潜送子升。(5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张元干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 斜河,疏星残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 ,听金缕。【注】张元干,南宋初爱国词人。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向金屈辱求和,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字邦衡)因上书请斩秦桧,被贬为福州签判。绍兴十二年,胡再遭迫害,被除名押送新州(今广东新兴)编管。时张元干寓居福州,作贺新郎以送胡铨,后因此词而被捕下狱,并被削职为民。故宫离黍:旧时宫殿长满荒草。耿:明亮。大白:酒杯名。14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底事”,即何事、为什么,冠领以下三句,是作者伤心的疑问;“昆仑倾砥柱”,指遭逢地震这类的自然灾害。B“更南浦”二句,始入送别正题,将送别场面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突出了送别的意义,充满悲壮感。C“目尽”二句是说:我们关注的是天下古今大事,怎么能像小儿女那样只顾个人的恩怨呢!D这首送别词与通常婉约之作迥然不同,满纸忠愤,慷慨悲凉,具有震撼心弦的力量。E这首词中的“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15结合整首词,具体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6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2)赤壁赋用“,”这一包含比喻和对比的句式,表现出因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而产生的感伤之情。(3)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写出了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自己躬耕南阳时的心态的句子是:“,。”第卷(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台湾前“外交官”陆以正曾说,在台湾住久了,人会变得目光如豆。休说国际大势了,就连岛内经济发展的急速转型,乃至政治力量的实质改变,往往都视而不见。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一些干部简直就是鼠目寸光 ,仍然认为环保和发展是对立的。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 ,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一片喝彩。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主任李承刚深有感触地说:“示范区创建需要交流互动,坐井观天要不得,那样只会故步自封 ,很难有所突破。”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ABCD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由于商贩们长期在路面上进行露天烧烤,所以环卫清洁工只好选择使用容易烧伤皮肤的火碱溶液来清洗沾满油污的路面。B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管理办法,制定了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并支持公众关于对食品药品违法行为进行投诉举报。C军事情报一直是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高度关注的领域,近年来的大量案件也说明在军事领域的反窃密斗争异常强烈。D长春市公交集团南通汽车公司二车队是一条贯穿人民大街走向的路线,途经南关区、朝阳区、宽城区三大市区,是长春市公交的骨干线路。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卫星导航终端中采用的导航基带及射频芯片,是技术含量及附加值最高的环节。在导航基带中,一般通过导航专用ASIC硬件电路结合应用处理器的方案来实现。我国此前的应用处理器多选用国外公司ARM 处理器芯片核,技术还受制于人,无法彻底解决产业安全及保密安全问题。而通过设立大专项应用推广与产业化项目等方式,北斗多模导航基带及射频芯片国产化现已实现,中国人自己的应用处理器也在北斗多模导航芯片中得到规模应用。A需向国外支付较高的IP核使用许可费用B需向国外支付较高的IP核使用许可费用的同时C国外公司需要我国支付较高的IP核使用许可费用D国外公司需要我国支付较高的IP核使用许可费用的同时20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5分)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向来算为清高。说破读书本质,“心灵”而已。“万般皆下品,。”所以读书一向被称为雅事乐事。但是,。试看今天的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或为做老爷;或为求爵禄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可悲。答: 21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请描述画面主要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字。(6分)答: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个小孩在一家商场看到一双漂亮的鞋,那精美的外观让他心动,想到同桌有双漂亮的鞋,于是哭闹着非要买下。父亲被逼无奈,只得买下,但要他保证,买下就一定要穿。小孩穿上后才发现是双木鞋,走起路来很不舒服。以后的日子里,这双鞋让他受了很多罪。父亲再也没有逼小孩穿这双鞋,但他却不肯原谅自己,把那双鞋挂在容易看到的地方,时刻警醒自己。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模拟精编大考卷(十二)1C依据原文,“生存问题”与“保持着耕读传家的理念”之间没有因果关系。2D“展现了新时代特色”一说无中生有。3B原文“历史悠久的中式美学正在一些城市精英中得到复兴,但乡间的传统匠人却在渐渐消失”意思重心在乡间传统匠人渐渐在消失,而选项偷换概念,且强加因果关系。4BA 项“愿望已实现,心中没有遗憾”不正确,愿望并没有实现。C项“自己留下来谋为日后之应援”错。D项“表现了她过人的文学才华”说法有些牵强。5早年的成长经历奠定了她反对封建礼法、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基础。时代风云的激荡和对婚姻的失望,催生了她个性中豪侠刚烈的一面。在吴芝瑛、陈天华等进步人士的影响下,不断接触、吸纳新思想。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信服孙中山的革命方略和同盟会政治纲领,最后义无反顾地走上排满反清的革命之路。解析:文章第4段提到“秋瑾受到很大震动,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此句是结果,由此推出“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应在此前几段。梳理文章内容不难发现,答案要点集中在234段。同时相关链接中也有人物的一些简介,应结合起来归纳,分条作答。6单纯:指秋瑾在徐锡麟牺牲之后,决意不脱身苟活,而是以自己的方式独自承当一切,希望用一死来唤醒昏睡的同胞,鼓动革命的风潮。高贵:秋瑾就义时平静而从容,透着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秋瑾本为巾帼之身,却有豪杰之气,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她的死超凡脱俗。秋瑾用她的牺牲成功地进行了革命启蒙。秋瑾遇害引发了全国各地声讨凶手的浪潮,激起了革命者更加高昂的斗志。解析:通读全文,了解秋瑾作为一个革命者,又是一个女性革命者,单纯和高贵主要是指她对待革命的具体做法和面对死亡的心态。她对革命的献身精神是她内心单纯的一面,希望通过自己的死亡为中国带来一丝希望。“高贵”,突出的首先是秋瑾作为女革命者的身份,从相关链接可知,她从早年就有豪杰之气,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7AEB项,“神秘阴森”不恰当;C项,“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不恰当,更多表现鲁老师的伤痛和感慨;D项,原因分析不全面,应该是老宋和众人领受到传统文化而使鲁老师感到欣慰。8第一处:描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表现鲁老师小院的生活环境。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凋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解析:对“七里香”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出现了三处,每一处所起的作用均有所不同,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进行分析,概括出这对表现鲁老师起到什么作用。9“眉间坊人”这一群体作为观察者,见证了鲁老师后半生的沧桑人生。作为群像,体现了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与善良:“眉间坊人”敬重、关心鲁老师,不打搅他的生活,并最终为他送终。推动情节发展,最终揭示主题:“眉间坊人”集体念旧词把情节推向高潮,谴责鲁老师的后人,交代故事结局,揭示出坚守传统孝道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这篇小说作者为我们塑造了“眉间坊人”的人物群像,作答时,可从与主要人物的关系、情节、主题等方面考虑。10B从句式与语意两个方面考虑。11A古人名与字的含义是相关的,不是无关的。12C“葛荣被害”这一事实错误,“无复宦情”并不能充分说明他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至少后来他还两度做过郎中。13(1)当时参加选拔的人竞相争论不服,元匡让子升出面,那些人都被说服而离去。(2)子升也被捉住扣押,葛荣手下的都督和洛兴跟子升以前相识,率几十名骑兵暗地护送子升。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第(1)句中关键词语有“争相”“当”“去”,第(2)句中的关键词语有“见羁执”“以”“潜”。【参考译文】温子升,字鹏举,晋朝大将军温峤的后代。世代居住在江东。子升最初向崔灵恩、刘兰求学,读书兢兢业业,夜以继日,孜孜不倦。长成人后博览百家之书,所写的文章清丽婉约。充当广阳王元渊的贱客时,创作了侯山祠堂碑文,常景见到后认为写得很好,便到元渊家中当面致谢。常景说:“不久前见到了温生。”元渊奇怪地问温生是什么人物,常景说:“温生是个大才子。”元渊这才开始知道他有才学。熙平初年,中尉、东平王元匡广泛招用文人,以充任御史,一时接受策问的有八百多人,子升和卢仲宣、孙搴等二十四人中高第。当时参加选拔的人竞相争论不服,元匡让子升出面,那些人都被说服而离去。孙搴对人说:“早上来的那些拖旗帜乱车辙的人,都是被子升打败的。”于是补选为御史,当时他年仅二十二岁。御史台中的文件都是子升写的。因守丧而卸任,服丧期满后,回去担任奉朝请一职。正光末年,广阳王元渊任东北道行台,召用子升为郎中,军政文件信函都出自他的手笔。于是才华名气开始转盛。黄门郎徐纥接受四方的奏表疏启,答复的文章写得敏捷,只有对元渊的启状却沉思起来,说:“那里有温郎中,才华辞藻可畏。”高车国被打败逃走,珍宝堆得满满的,子升拿了四十匹绢。元渊被葛荣杀害后,子升也被捉住扣押,葛荣手下的都督和洛兴跟子升以前相识,率几十名骑兵暗地护送子升,得以到达冀州。从此不再有做官的念头,闭门读书,刻苦自励不断求精。建义初年,担任南主客郎中。等到天穆准备征讨邢杲,通知子升一起出发,子升不敢答应。天穆对别人说:“我是想用他的才华,岂是为前次的事怀恨呢? 今天若又不来,他只有往南跑到越,北跑到胡!”子升不得已便出来见他。加授伏波将军,任行台郎中,天穆非常赏识他。齐文襄王招用子升为大将军府谘议参军。子升以前当中书郎时,曾经到萧衍的客馆接受国书,自认为不修仪容举止,对人说:“写诗作文容易的,要文笔优美就困难了。”齐文襄王的馆客元仅说:“诸位都应该祝贺。”推举子升一起陈述贺词。子升忸怩了半天,就推出了陆操。到元仅等人发动叛乱时,文襄王怀疑子升预先知道他们的阴谋。子升被派去作献武王碑文,碑文完成后,就把他投进晋阳牢狱中挨饿,结果他饿得吃破短袄而死去,尸体被抛弃在道旁,全家丁口被籍没。子升外表恬静,与世无争,说话有分寸,不随便毁誉别人,但城府很深险。每有什么大事,总好干预其中,这也是最终遇祸而死的原因。14AEA项,应是作者悲怆的质问;“昆仑倾砥柱”,喻指北宋的灭亡;E项,“九地黄流乱注”,是说中原沦陷,有如黄河泛滥;“聚万落千村狐兔”,是以狐兔喻敌人,写金兵横行。而“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主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15对沦陷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深切思念;对沦陷区惨遭金兵铁蹄践踏悲惨景象的极度悲愤;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投降、求和苟安的责问与抨击;对自己长期报国无门、渐至衰老的悲怆;对好友胡铨一再遭受迫害而不平;对胡铨前途命运的牵挂与担忧。16(1)谣诼谓余以善淫(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解析:本题考查对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第(1)句中的“诼”易错,第(2)句中的“蜉蝣”较难写,“粟”与“栗”易混。17A“在劫难逃”指“某种灾祸不可避免”,用在劣质食品上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稍纵即逝”形容机会和时间很容易失去,川剧的变脸是一种艺术,用得不妥。“弄巧成拙”意思是“本想耍弄技巧,结果反坏了事”,对孩子提过高要求不是耍弄技巧。18AB介词重复使用,“关于”和“对”删除其一即可;C“斗争 强烈”搭配不当,可将“强烈”改为:“激烈”;D主宾搭配不当,“车队是 线路”。19BCD两项主语与前后不统一,后边句中“还”提示前句有关联词语“同时”为好。20 唯有读书高 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读书本旨湮没于求取名利之心中(读书功利化)解析:第处是强调读书的重要意义;第处前文有“但是”一词,结合后面的内容来看,主要转向“不雅不乐”的方面;第处要扣住后面的“可悲”二字来作答。21画面主要内容:家长通过孩子手上戴的“远程监听手表”监听孩子在校情况,老师看到吓得教具掉在地上。漫画寓意:反映了家长担心孩子在校得不到老师的公平对待的怪现象,讽刺家长的做法不利于老师教育学生,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解析:题目要求对漫画内容进行“描述”而不是“说明”,要分清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揭示寓意,要注意结合社会现实,表达出对这种做法的反对态度。22【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材料中记叙了一个小孩通过哭闹逼父亲买下一双并不适合自己的鞋,受到一定的惩罚,但他知错能改,并以此警醒自己的故事。材料文字精短,但内涵丰富,可供立意的角度较多。可以立意:外表漂亮的东西不一定适合自己,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不要过于任性,否则会受到惩罚。不要贪慕虚荣。讲求诚信,说到就要做到。勇于认错,知错能改。 对子女的教育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讲求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