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0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13427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0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0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0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20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热点题型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其实质例1、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答案】A 【提分秘籍】1.从概念内涵角度命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农民获得的是土地的经营使用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所以他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解题时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和特点分析。 【变式探究】(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答案】B【解析】材料中反映的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等现象的出现,主要与当时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导致难以扩大出口创汇。因此,对应的建议应是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B项正确。股份制改革是在1992年之后才实行的,排除A项;中国1986年才提出“复关”,排除C项;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此时已经设立,排除D项。【变式探究】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独立的管理体制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调节为主 A. B.C. D. 【答案】C 【提分秘籍】 1.从历史进程和阶段特征角度命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从1980年的经济特区到1984年的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及到内地而全面展开。解题时需结合相关历史概念分析。 2.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角度命题。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存在着广泛的互利互惠的经济贸易利益。解题时往往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从联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举一反三】 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根据所给信息可知,示意图强调了1980198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变化,即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设立了“出口特区”,1980年定名为“经济特区”,排除A项;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正是示意图进出口总额开始迅速增长的时间,故选B项;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是在1990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均不符合题目中的时间要求,排除C、D两项。 【答案】B 1(2018年全国卷文综历史8) 8. 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 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 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答案】A2(2018年全国卷文综历史13)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答案】(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第(2)问,“有利条件”的回答也要紧扣设问时间限定“20世纪中期以后”。依据材料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海的地理位置、中西文明影响、近代民族工业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等角度分析。第(3)问,“问题”,依据材料信息“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口问题、城市布局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角度分析。 2.(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答案】B【解析】材料中反映的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等现象的出现,主要与当时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导致难以扩大出口创汇。因此,对应的建议应是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B项正确。股份制改革是在1992年之后才实行的,排除A项;中国1986年才提出“复关”,排除C项;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此时已经设立,排除D项。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9)“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A B C D【答案】C2.(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0)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涉及的时间是1979年80年代,此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标志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故A错误;发展市场经济是90年代初提出的改革目标,故B错误;题干反映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加强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和合作,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等信息表明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建立企业,这体现了对外开放政策,有利于吸收外国的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等,而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也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故选C;题干反映的是国家允许公有制经济以外的所有制经济成份并存,说明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经有所突破,故D错误。3.(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6分)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6分)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6分)(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4分)【答案】(1)动力:工业的发展。(2分)分析: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城市兴起,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4分)(2)原因: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4分)时代背景: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2分)(3)天津华明镇模式: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土地公有。(3分)瑞士小村镇模式:相对分散,个性化;土地私有。(3分)(4)认识:城市化是个过程,有阶段性;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道路是多样化的。(4分)【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根据“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归纳回答。(2)第一小问根据“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 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的冲击、西方文明的传播、经济结构变化或者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等角度回答。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1(2015重庆文综8)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解析】据材料“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使得人民公社这一行政机构逐渐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建设的瓶颈,有必要进行政权改革,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是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是在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在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后,时间晚于题干,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5天津文综8)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C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D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答案】C3(2015山东文综39)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如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写好了,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肖开文(新牌子书写者,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这(幅照片)是后来补拍的。因为摘牌很低调,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陈武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0年前后曾长驻广汉作农村改革调查与研究) 注:以上文字材料摘编自四川日报(2009年8月13日)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答案】提取历史信息层次一: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例: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层次二:能依据材料,获取表层信息。例:向阳人悄悄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人们对摘牌行为感到忧虑。层次三:答案与材料没有联系。进行历史阐释层次一: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例: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层次二: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依据考生作答时所涉及要点多少及解释的合理程度等酌情给分)层次三:不能在历史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没有对历史信息的解释。历史表述层次一:合乎逻辑,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层次二:基本符合逻辑,条理较清晰,语言较流畅。层次三:缺乏逻辑,条理不清,辞不达意。1(2014浙江卷)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时代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A BC D【答案】A2(2014四川卷)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 B C D【答案】D【解析】本题以邓小平的谈话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起步。当时我国处于改革的探索时期,缺乏经验,国人的思想不够开放,故正确答案为D项。中国经济改革国内阻力大,而非国际阻力大,故错误;改革开放前,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实力雄厚,故错误。3(2014天津卷)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独立的管理体制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调节为主A BC D【答案】C【解析】本题以经济特区的“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而不是实行独立的管理体制,都属于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范畴。故C项正确。 4(2014安徽卷)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B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