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III).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13256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III)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48分)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A勤劳勇敢的精神B艰苦奋斗的精神C耕读情怀D家国情怀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解为:“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达到“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的效果。这表明儒家的“无为”()A植根于道家的无为思想B与道家的实施路径相同C始终以百姓的利益为重D要求君主作为道德典范3汉武帝即位初年,专治公羊春秋的董仲舒应召对策汉武帝,得其赏识。他建议汉武帝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得到赞许和实行。这在本质上表明()A治国思想的选择与帝王的好恶紧密相关B儒学进取有为的特征适合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人品性C汉初历来的政治制度将发生根本性转变D汉初以来的黄老思想已渐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4程朱理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以实现对外在“天理”的体认,王阳明则认为“天理”就在人心中,通过“致良知”即可恢复固有的“天理”,尽管二者致思路径不同,但他们共同的积极意义在于()A通过发奋立志、道徳自律,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B建立伦理本体,自觉遵守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C鼓励人们独立思考,提高整个民族的思辨水平5“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杜甫的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尧舜之治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春秋战国时期与杜甫这一向往相近的思想学派是()A道家B墨家C法家D儒家6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政治的见解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是微不足道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的主要原因是()A“四书”“五经”被定为学校的教科书B儒家思想经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C儒学全面汲取了佛教、道教的有益内容D孔子的主张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需求7他是中国这时刚刚开始其内发原生的近代化转型初期所出现的一位思想巨人,一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的先知觉者,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下列属于其思想主张的是()A天下为主,君为客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读万卷书,行万里路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8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倡导人类应拥有生存、自由和财产的天赋权利,但他本人却投资从事贩奴贸易的皇家非洲公司,赞同在美洲各殖民地发展奴隶贸易,认为这是符合理性的。这可以用于说明()A资产阶级自由权的局限性B理性主义逐渐成为社会共识C英国已成为世界殖民霸主D种族主义植根于启蒙思想9某西方学者指出:“所谓国政者,故合众人之意见,寄于一人之身,假手以行之也。故国家行政,除代众人兴利除弊外,不得妄作好恶,致戾舆情。”这一论断侧重于()A抨击君权专制B主张天赋人权C反对等级制度D强调民主科学10全球通史指出,启蒙思想家最大的、直接的成就就是说服了欧洲的许多君主接受了他们的某些学说。这些君主仍然坚持他们以天赋之权进行统治的理论,但是他们己改变了关于其统治目的的思想。作者认为启蒙思想()A为欧洲爆发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B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洲君主的执政理念C促进了工人运动在欧洲的发展D促使所有欧洲国家实行社会转型11伏尔泰指出:“自然法面前人人生而平等,这最自然不过;然而从各种实际出发,现实又是荒诞不经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得个人享有自由的能力或权力不同,进而使得自由是有差别而非同等的。”这表明伏尔泰()A违背了理性主义精神B否定了天赋人权学说C不反对封建特权等级D认为自由是不平等的12.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情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扩大B民族融合加强和中外交流广泛C君主专制加强与理学的思辨化D社会识字率提高印刷成本上升13.宋代文化,思想上趋于知性反省,词作婉约幽隽,诗作思虑深沉,建筑朴素典雅,瓷器、 书法、绘画略脱繁丽丰腴,尚朴澹、重意态。这种内敛、精致、淡雅特色的主要成因是()A商品经济的繁荣B深沉的忧患意识C审美价值的变化D理学思想的影响14.德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李卜克内西说:1859年成为划分科学史前后两个“世界”的界限。物种起源的出版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如同马克思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一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李卜克内西盛赞物种起源是因为它()A首次提出了生物不断进化的思想B根本上否定了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C使自然科学开始摆脱宗教的束缚D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15.水平伸开的布是平坦的,而当你在布上放一个铅球,布面就会弯曲了,这时再放一个小玻璃球在布上,它就会滚向中央的铅球。同理,星球的质量使周围的时空弯曲,“引力”实际上是一个时空弯曲的现象。材料所描述的理论()A拓展了对宏观世界的认识B推动欧洲启蒙运动进程C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规律D准确预见海王星的存在16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人有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事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例如: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互联网已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B互联网发展颠覆了传统行业C互联网已经部分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D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行业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17.下图是一位乡村知识分子的1897年的日记,由此可见() A儒学逐步被清政府废弃B西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C废除科举遭到基层抵制D传统华夷思想发生变化18林则徐在上奏英人非不可制应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中指出,英国以船坚炮利而称强,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这折射出()A先进的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B国人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C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D英国难以快速对中国发动战争19晩清渐江钱塘人孙宝這早期主要读的是古书,如左传、明记、明史等,后来他所读之书主要是危言、西事类编、日本外史、万国近政考略、天演论等。这说明()A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变化B东南沿海开放程度较高C民族危机影响国人思想D变法革新成为时代主题201917年4月,李大钊在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中指出,当今不是西洋“动”的文明依靠中国 “静”的文明以济穷救弊,而是须要“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这表明李大钊()A主张中西文明应相互借鉴B主张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C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D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21.广东人谢公惠在其辛亥杂忆录中不无感慨地说,士子们的演讲和文章例有“驱逐鞑虏”之类的词句,成了那个时候的“八股文章”。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A民主共和制取代了封建帝制B帝国主义势力已深入内地C国人对清廷统治有理性认识D反满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22学习毛泽东一文中指出,他(毛泽东)在建设苏维埃政权的问题上在建设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把统一与斗争的原则辩证地了解和运用起来,保证了民族的团结与抗战。在该文看来,我们应学习毛泽东()A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B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C军事指挥才能D乐观的革命精神23.1992年,邓小平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木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的这一讲话()A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基础B指明了五年规划的主要任务C奠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D指明了全面实现小康的攻坚任务24.1953年艾青在谈中国画一文中提出了“新国画”概念。该文发表后,许多人撰文表示反对,然而这些反对文章却并未公开发表。3年后,文艺报刊登了俞剑华、刘桐良等批判谈中国画的文章。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C“双百”方针的提出D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2、 非选择题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周书曰:“国法,法不一,则有国者不祥;民不道法,则不祥;国更立法以典民,则不祥;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百官服事者离法而治,则不祥。”故曰: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乱之所以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故曰“法”。 摘自管子任法 材料二 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则。这种高级而普遍的“自然法的”法则,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法律的力量来自于某一正当权威所规定的东西,而不是仅仅来自习俗、习惯或以前的合法判例;他们把制定法律的权力叫做“最高权力”,认为这种最高权力属于皇帝所有。罗马法所保护的是国家或政府所认为的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的利益或个人的自由。 摘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这时人们所规定的事情就是公共的,正如作出规定的意志是公意一样。正是这种行为,我就称之为法律。我说法律的对象永远是普遍性的,我的意思是指法律只考虑臣民的共同体以及抽象的行为,而绝不考虑个别的人以及个别的行为。因此,法律很可以规定有各种特权,但是它却绝不能指名把特权赋予某一个人。我们还可以看出,法律既然结合了意志的普遍性与对象的普遍性,所以一个人,不论他是谁,擅自发号施令就绝不能成为法律;即使是主权者对于某个个别对象所发出的号令,也绝不能成为一条法律,而只能是一道命令;那不是主权的行为,而只是行政的行为。立法者在一切方面都是国家中的一个非凡人物。如果说由于他的天才而应该如此的话,那末由于他的职务他也同样应该如此。这一职务决不是行政,也决不是主权。使一个国家的体制真正得以巩固而持久的,就在于人们能够这样来因事制宜,以至于自然关系与法律在每一点上总是协调一致,并且可以这样说,法律只不过是在保障着、伴随着和矫正着自然关系而已。但是,如果立法者在目标上犯了错误,那末,国家便会不断地动荡,终于不是毁灭便是变质;于是不可战胜的自然便又恢复了它的统治。如果我们探讨,应该成为一切立法体系最终目的的全体最大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我们便会发现它可以归结为两大主要的目标:即自由与平等。自由,是因为一切个人的依附都要削弱国家共同体中同样大的一部分力量;平等,是因为没有它,自由便不能存在。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管子和古罗马的法律意识,并指出二者之间的差异。(14分)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卢梭在对法的认识上的进步之处,并据此分析其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11分)26.(12分)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 近期汉译出版的文明的滴定一书收录了李约瑟1944至1966年间发表的八篇论文。据李约瑟在第六篇文章中的陈述,在1938年前后,他酝酿写作一部专著,系统讨论中国文化区的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历史,那时他的问题意识就是“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又提出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曾经高度发达的中国科学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反倒是科学发展并不领先的欧洲取得了突破,发展出了现代科学?这就是李约瑟难题,也称李约瑟之问、李约瑟之谜。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李约瑟之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历代官吏俸禄之厚莫过于宋朝,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厚禄,以期官吏自重,防止贪污,可以省刑。其俸禄内容有禄粟、职钱和布帛。地方官按职分田,共分18级,按月发俸钱;春秋两季发衣料;每年一次性发粟米厚禄制度的实行,积极的方面使得官吏们乐于职守,以公报国。然而,官俸过厚超出了人民的承受能力,造成了财政危机,实际上也并未能够制止贪污行为的发生历代官吏俸禄之薄莫过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重定文武官岁俸,以九品正从为差,共18级,正一品官禄米1044石,正七品的知县岁俸禄米90石(约合今5440公斤),由于俸禄较薄,使得小官舞弊以救贫,大官贪污以致富,明中叶以后官吏贪污则成了习以为常的政风。 摘自刘志愚浅述中国古代官吏“俸禄”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厚禄制实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两朝俸禄制度的影响。(9分)高二历史答案124:DDDAD BDAAB DADBA CDCCD DBCC25、(1)法律意识: 管子:国家的法律要统一;法应具有稳定性;法是君主统治的手段;立法是君主的特权;君臣民众都要守法。(任答二点4分) 古罗马:强调自然法原则(或公平、理性);法的来源具有多样性;法要维护公共利益。(任答二点4分) 差异:立法出发点不同:中国立法是为维护君主统治,罗马立法是保护公共利益;立法的原则不同:中国立法,强调等级秩序,罗马立法,强调理性。(每点3分,6分)。 (2)进步:法律力量由来自权威变为来自公共意志;立法权由君主掌握变为由人民掌握;法律由保护公共利益变为保护自由和平等。(每点二分,6分) 影响:卢梭的反封建专制和人民主权等启蒙思想,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是近代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思想渊源;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思想武器。(任答二点5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6、 (1)完整归纳出“李约瑟之问”的含义得2分,即中国古代科学发达但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而古代科学并不发达的欧洲却最先发展出了现代科学。(2)分析出中国古代科学发达却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的原因得4分,分析出欧洲能发展出现代科学的原因得4分即:中国古代以自然经济为主,专注农耕技术;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束缚人的思想;科举制盛行不能培养实用性人才加上明末清初的海禁政策阻隔了中西文化交流。但在欧洲,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的兴起、宗教改革的进行、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以及启蒙运动的扩展创造了现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有利条件。(3) 对“李约瑟之问”作简单评述得2分。社会条件决定了现代科学在近代中西方的不同命运。27、(1)原因:希望官吏们能够廉洁自律,防止贪污腐败,减少刑罚。(6分) (2)影响:宋代实行厚禄制度,一方面使得官吏乐于职守,以公报国;另一方面,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造成了财政危机;没有有效防止腐败。明代反其道而行之,结果适得其反,大小官员贪污成风,导致腐败更加严重。(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