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08585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7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1.北京的道路两旁经常种植一种绿色景观植物大叶黄杨,在修剪过程中剪去顶端,可以使侧芽生长素的含量A. 升高 B. 降低C. 几乎不变 D. 先低后高【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 所以顶芽部位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其生长,而侧芽部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侧芽的生长可见,若在修剪大叶黄杨的程中剪去顶端,可以使侧芽生长素的含量降低,B正确,A、C、D均错误。【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2.2.下图所示4个实验中,燕麦胚芽鞘能继续伸长生长的是A. A、D B. C、D C. A、C D. B、C【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与生长素发现相关的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详解】A的胚芽鞘尖端罩有锡箔帽,但不影响尖端产生生长素,因此直立生长;B的胚芽鞘尖端切除,在切面上放一琼脂片,因缺乏生长素,所以不能生长;C的胚芽鞘尖端与尖端下部之间插入琼脂片,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能透过琼脂片向下运输,促使胚芽鞘直立生长;D的胚芽鞘尖端与尖端下部之间插入薄玻片,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透过薄玻片向下运输,因此胚芽鞘不能生长。综上分析,C正确,A、B、D均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实质:有生长素的来源则能生长;生长素能透过琼脂片,但不能透过薄玻。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结合图示信息分析与题意就很容易判断出各选项的正确与否。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失重条件下植物仍能向光生长B. 生长素和生长激素是两种不同的蛋白质C. 用较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幼果,能导致果实脱落D. 生长素是通过促进细胞分裂使植物生长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失重条件下因为没有重力的影响植物的跟失去了向地性,茎失去了背地性,但向光性仍然存在,故A错误。生长素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故B错误。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可能导致果实脱落,因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故C错误。生长素是通过促进细胞生长来使植物生长的,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4.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B. 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C. 在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D. 各种激素在植物体内独立起作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内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在体内含量极少,A正确;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B正确;植物无内分泌腺,是在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C正确;各种激素在植物体内相互协调,共同起作用,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5.5.在植物细胞中,吲哚乙酸主要由色氨酸经一系列酶催化生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吲哚乙酸可在胚芽鞘中大量合成B. 温度会影响吲哚乙酸的合成C. 吲哚乙酸具有催化作用D. 过量的色氨酸可抑制吲哚乙酸的合成【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主要的合成部位及其合成过程、生理作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主要合成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可在胚芽鞘的尖端合成,但合成量较少,A错误;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吲哚乙酸,此过程离不开酶的催化,因此温度会影响吲哚乙酸的合成,过量的色氨酸可促进吲哚乙酸的合成,B正确,D错误;吲哚乙酸具有调节作用,C错误。【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A选项的判断。因忽略了“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而误认为吲哚乙酸可在胚芽鞘中“大量”合成。6.6.植物顶芽的生长素可以向侧芽运输,同时在缺氧的情况下,其运输会受到严重阻碍。这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属于A. 自由扩散 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渗透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长素运输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渗透作用 都不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而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在缺氧的情况下,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导致植物顶芽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的过程会受到严重阻碍,这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C正确,A、B、D均错误。【点睛】以题意“在缺氧的情况下,顶芽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会受到严重阻碍”为切入点,围绕“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点、渗透作用的内涵”分析判断各选项。7.7.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可以杀死小麦地里的双子叶植物杂草,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对此现象的解释是A. 该浓度只对小麦起作用B. 该浓度只对杂草起作用C. 小麦和杂草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D. 该浓度对小麦和杂草都起抑制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依题意可知:该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小麦起促进作用,对杂草起抑制作用,A、B、D均错误;双子叶植物杂草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小麦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差,即小麦和杂草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C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实质: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表现为: 一般情况下,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细胞;不同种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据此结合题意即可准确判断各选项。8.8.工作人员用几种不同浓度的萘乙酸(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插条基部,然后在沙床中培养,观察生根情况。图1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根的促进作用的示意图,图2为萘乙酸促进枝条生根的情况。请据图1和图2判断,在下列各项浓度值中,最好选用A. 3 mgmL1 B. 6 mgmL1 C. 9mgmL1 D. 4.5 mgmL1【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详解】与对照的插条相比,用3mgmL-1和6mgmL-1的-萘乙酸溶液处理后的插条基部生根的数量相同,且多于对照的插条,说明3mgmL-1和6mgmL-1的-萘乙酸溶液均对插条生根起促进作用;用9mgmL-1的-萘乙酸溶液处理后的插条基部生根的数量与对照的插条相同,说明9mgmL-1的-萘乙酸溶液对插条生根,既不起促进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综上分析并结合图1信息可知:3mgmL-1相当于b点对应的浓度,6mgmL-1相当于d点应的浓度,所以c点对应的最适浓度应在36 mgmL-1之间,A、B、C均错误,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图2信息判断各浓度的-萘乙酸溶液对插条基部生根的作用效果;若生根数量多于对照,则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抑制作用;若生根数量与对照相同,则不起作用。在此基础上,在结合图1信息即可判断出各选项的正确与否。9.9.欲得无籽番茄,可用生长素处理该花的子房。处理的时间和条件是A. 花蕾期,去掉雄蕊 B. 花蕾期,不去雄蕊C. 开花后,不去雄蕊 D. 开花后,去掉雄蕊【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详解】传粉受精后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而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促进果实的发育;在自然条件下,子房发育成果实所需要的生长素来自发育着的种子。据此可知:欲得无籽番茄,可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再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该花的子房,A正确,B、C,D均错误。【点睛】解答此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在胚珠发育成种子的过程中合成的生长素,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若切断生长素的自然来源(不让其受粉或除去正在发育着的种子),则果实停止发育;若人为补充外源生长素,则子房会正常发育为果实,因为没有受精,果实内没有种子。据此即可分析作答。10.10.在一个方形暗盒中放一盆幼苗,暗盒一侧开个小通光孔,单侧光可从通光孔射入。将暗盒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每15min匀速旋转一周,在此期间光源位置不动。7天后幼苗生长状况为A. A B. B C. C D. D【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植物的向光性形成的原因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详解】一盆幼苗放在一侧开个小通光孔的暗盒内,只有暗盒的小通光孔朝向光源时,幼苗的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造成幼苗背向小通光孔的一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朝向小通光孔的一侧,植株向小通光孔弯曲生长。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点睛】解答本题应以题意中的“每15min匀速旋转一周、光源位置不动”和“暗盒一侧开个小通光孔”为解切入点,结合植物的向光性的原因来分析幼苗尖端的生长素是否均匀分布。若均匀分布则直立生长,否则弯曲生长。11.11.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B. 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C. 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D. 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答案】A【解析】A、细胞分裂素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的分化,延缓衰老;常用于蔬菜和水果的保鲜,A正确;B、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B错误;C、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成熟,C错误;D、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和叶的脱落,D错误。【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作用【名师点睛】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节,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12.1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激素、递质、突触小泡和氨基酸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突触的结构、激素调节的特点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正确;细胞外液含有水、无机盐、血液运送的物质(葡萄糖、O2、CO2、胰岛素等激素、氨基酸等),递质可存在于组织液中,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突触小泡存在于神经细胞内,因此O2、葡萄糖、CO2、胰岛素等激素、氨基酸、递质均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和突触小泡均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正确,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均错误。【点睛】熟记内环境的概念和血浆的化学组成,并与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激素调节的特点建立联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3.13.在下列图示中,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解:人体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故选:B考点:内环境的组成14.14.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只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等有机物含量的多少B. 细胞合成的抗体、激素和酶都需要经过内环境才能运输到作用部位C.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D.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激素调节的特点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错误;细胞合成的抗体、激素都需要经过内环境才能运输到作用部位,但细胞合成的酶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B错误;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C正确;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D错误。【点睛】抗体、激素和酶的作用部位辨析: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位于内环境中的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而发挥免疫作用;激素通过血液的运输,与靶细胞中的特性受体结合而发挥调节作用;酶在细胞内和细胞外均可发挥催化作用,但“细胞外”不一定是内环境,如消化道。15.15.以下有关神经元及兴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也会有离子进出B. 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C. 神经递质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结合有特异性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一定使其兴奋【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内K+外流,这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A正确;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B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有特异性,C错误;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其兴奋或抑制,D错误。【点睛】明确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6.16.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及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横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A. A B. B C. C D. D【答案】C【解析】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受刺激部位由静息电位转变为动作电位,即由原来的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故D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A、B都表示单向传导,是错误的;答案选C。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结合图形分析兴奋传导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静息电位是由于K+外流造成的,细胞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Na+内流造成的,细胞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17.17.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将表现为:A. 有感觉,肌肉有收缩 B. 失去感觉,肌肉无收缩C. 有感觉,肌肉无收缩 D. 失去感觉,肌肉有收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即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行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其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分析综合作用)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感受器、传人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机体既没有感觉,也不能产生反射活动;如果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机体可产生感觉,但仍不能产生反射活动解: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它部位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传入到大脑感觉中枢的神经正常,所以机体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故选:C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18.18.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神经递质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神经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其被分解,该药物的即时效应是A.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C.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对突触前膜不起作用,不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A错误;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神经递质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则导致该种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不能及时被清除,则该种递质将一直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使之持续兴奋,B正确,D错误;由题意可知,该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与突触前膜神经元持续性抑制无关,C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以题意信息切入点,结合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来分析该药物所引起的即时效应。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清楚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是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先决条件。19.19.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据此可推知: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处,A、B、C均错误,D正确。【点睛】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的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进而达到巩固熟记基础知识的目的。20.20.下列有关突触的正确叙述是A. 兴奋从轴突传递到细胞体只能通过突触实现B. 神经元之间一般通过化学信号发生联系C. 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 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突触间隙【答案】B【解析】兴奋从轴突传递到同一个神经元上细胞体不用通过突触,A错误;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因此神经元之间一般通过化学信号发生联系,B正确;神经递质有生物原胺类、氨基酸类、肽类、其它类四类,因此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C错误;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D错误【考点定位】突触的结构【名师点睛】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一般需要经过突触结构实现,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在突触的传导是单向的21.21.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A. 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 B. 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C. 下丘脑、大脑皮层、下丘脑 D. 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在寒冷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骨骼肌和立毛肌收缩等感受中枢、运动中枢等位于大脑皮层解: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选:D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22. 对调节血糖平衡起重要作用的一组激素是A. 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 B. 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甲状腺素C. 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素 D. 生长激素、胰岛素、性激素【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降低血糖;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分泌都会增加,使血糖浓度升高。考点:血糖平衡的调节点评:本题较简单,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23.23.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A. 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B. 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C. 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D. 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加速摄取血糖,促进糖原合成,使血糖浓度降低,以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A正确。考点: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24.24.将成熟的雄性小白鼠的甲状腺摘除,从第三周开始,每周注射激素a,结果激素a和激素b在血液中浓度变化如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a曲线代表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B. b曲线代表促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C. a曲线代表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D. b曲线代表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依题意可知:切除甲状腺后,小白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下降,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当人为地补充甲状腺激素后,小白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上升,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导致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据此,依题意和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a曲线代表由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b曲线代表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A、B、D均错误,C正确。【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实线箭头所示)和反馈调节过程(虚线箭头所示)。25.25.多种激素共同调节人体生理活动。对于同一生理效应A.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表现为协同作用B. 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表现为拮抗作用C. 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表现为拮抗作用D. 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表现为协同作用【答案】D【解析】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两者间表现为拮抗作用,A错误。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B错误。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C错误。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D正确。【考点定位】动物激素调节26.26.有关免疫细胞,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成熟个体的免疫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 免疫细胞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C. T细胞和B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增殖D. 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免疫系统的组成、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它们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A正确;淋巴细胞中的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错误;T细胞和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可以再增殖,C正确;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D正确;【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B、C选项的判断,正确分析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形成知识网络。27.27.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切除胸腺后,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受到严重影响人体产生过敏反应属于自身免疫病大面积烧伤病人护理不当会发生感染,主要由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抗体与某些单细胞病菌结合抑制其繁殖属于细胞免疫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功能异常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作用,因此切除胸腺后,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受到严重影响,正确;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因此人体产生的过敏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错误;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大面积烧伤病人因皮肤毁坏严重而导致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因此护理不当会发生感染,正确;抗体与某些单细胞病菌结合抑制其繁殖属于体液免疫,错误。综上分析,A正确,B、C、D均错误。【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把握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的内涵。28.28.有关记忆细胞,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针对不同抗原,机体内有多种记忆细胞B. 记忆细胞产生后,在同种抗原再次入侵时发挥重要作用C. 当过敏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迅速产生相应抗体D. 只接触一次抗原,一些记忆细胞不能永远地保存对抗原的记忆【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记忆细胞”为主线,综合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敏反应等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况。【详解】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不同的抗原刺激所产生的记忆细胞的种类不同,可见,针对不同抗原,机体内有多种记忆细胞,A正确;记忆细胞产生后,在同种抗原再次入侵时会迅速增殖分化为相应的效应细胞(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进而发挥重要作用,B正确;当过敏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过敏原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过敏反应,C错误;记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但只接触一次抗原,一些记忆细胞不能永远地保存对抗原的记忆,D正确。【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对D选项的判断。理解记忆细胞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记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某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可对该抗原记忆终生,从而使动物或人体对该抗原具有终生免疫能力,如天花、麻疹、伤寒等,患者痊愈后可终生具有抵抗力。但某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若仅接触一次抗原,则不能永远地保存对该抗原的记忆。29.29.研究发现两种现象: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该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这两种物质中A. 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 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C. 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 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据此可推知:物质甲是淋巴因子;在抗原的刺激下,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获得免疫能力,由此推知物质乙为抗原。综上分析, C正确,A、B、D均错误。【点睛】疑难突破: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过程如下图所示:30.30.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A.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 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C. 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 B细胞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答案】C【解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的作用是吞噬、处理、呈递抗原(病毒),A项正确;吞噬细胞把抗原呈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故B项正确;浆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C项错误;B细胞可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项正确。【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31.31.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是幼年个体数量大于成年个体数量时,种群密度一定增长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适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生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生殖期个体数种内斗争可导致种群均匀分布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A.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的有关内容。条件太少,判断不了种群是否在增长;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正确;若动物对捕捉器有条件反射,那么就无法用捕捉器进行捕捉,也就无法标记,正确;增长型与衰退型只与种群内的年龄结构比例有关,与数量无关,错;种内的斗争会是每个生物都要平均占有一块地方,所以能导致均匀分布,正确;种群特征有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等等,这些是单独个体所没有的,正确。C正确。故本题选C。32.32.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A. 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 现有人口数量的密度C. 男女性别比 D.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特征的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依据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可推知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进而获得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A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和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依据现有人口数量的密度和男女性别比不能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B、C错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是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据此不能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D错误。【点睛】梳理种群的数量特征,形成知识网络是解答此题的关键。33.33.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 随机取样 B. 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 根据调查数据估算种群密度 D. 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选取茂盛处取样,故A正确,B错误;根据调查数据可以估算种群密度的大小,故C正确;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需要根据地段的性状来确定,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4. 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 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 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C. 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D. 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答案】B【解析】人类活动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项正确;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复杂,B项错误;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C项正确;森林阶段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比灌木阶段复杂,因此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D项正确。【考点定位】群落演替、群落结构35.35.为除去某种害虫而引入捕食性蜘蛛后,对害虫和蜘蛛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B. B期间蜘蛛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C. 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D. 图中所示的害虫和蜘蛛的关系是竞争【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文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间关系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详解】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则害虫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的来源减少而导致其数量的增加变慢,甚至减少,A错误;B期间害虫数量减少,导致蜘蛛的食物不足,进而引起蜘蛛数量减少,B正确;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发生的两个种群间的捕食与被捕食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C错误;由题意“引入捕食性蜘蛛”可知:图中所示的害虫和蜘蛛的关系是捕食,D错误。【点睛】由题意和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引入捕食性蜘蛛后,蜘蛛由于食物充足大量繁殖,导致害虫数量减少;一段时间后,由于蜘蛛数量过多,害虫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不足而导致其数量下降。可见,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着负反馈调节,以维持二者数目的相对稳定。据此分析各选项。36.36.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些现象反映了A. 种群密度 B. 适应的普遍性C. 群落的垂直结构 D. 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群落的结构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和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适应的普遍性是指现在存活下来的生物都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因此种群密度和适应的普遍性均与题干所述现象无关,A、B错误;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说明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错误。【点睛】以题意呈现的各种动物在空间位置上的分布信息为切入点,围绕群落的结构等相关知识分析各选项。37.37.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B. 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C. 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D. 如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营养结构、生物的富集作用等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分析图示可知: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绿色植物昆虫蛇鹰,绿色植物野兔鹰,绿色植物野兔狼,绿色植物野兔云豹,绿色植物鹿狼,绿色植物鹿云豹,其中野兔、鹿及昆虫处于第二营养级,均为初级消费者,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处于第三营养级,A错误,B、C正确;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第四营养级(最高营养级),所以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D正确。【点睛】食物链数量的辨别方法: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最末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为多种动物,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38.38.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发生在A.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 B. 不同的生物群落之间C. 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 D. 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H、O、N、P、S等,而非其组成的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所以本题答案为D。考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39.39.下表为某河流生态系统中全部四个营养级的能量。其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营养级abcd能量(105Jm2)141.1015.91871.270.88A. a B. b C. c D. 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占有的能量越少,因此表中的四种生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cabd,其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b,故B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40.40.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传递的环节D.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谚语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鹰迁入后的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植物螳螂蝉黄雀鹰,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蝉的天敌)的数量减少,A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因此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错误;鹰的迁入导致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延长,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传递的环节,C正确;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增加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错误。【点睛】解答该题时,首先根据题意写出食物链,再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对各个选项作出判断。41.41.下图表示研究生长素产生部位及运输方向的实验,对实验结果表述正确的是A. 、琼脂块中都有IAA,B. 、琼脂块中都有IAA,C. 、琼脂块中都有IAA,=D. 、琼脂块中含有的IAA与、相等【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以实验示意图为情境,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运输的相关知识,此类问题的考查在高考中出现较多。【详解】因云母片的阻隔,尖端产生的IAA不能由向光侧横向运输到背光侧,但可以向尖端以下的部位运输,所以、琼脂块中都有IAA,且,A错误;因没有尖端,胚芽鞘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琼脂块中的IAA通过接触面,均匀地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所以、琼脂块中都有IAA,且,B正确;因IAA不能由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所以和琼脂块中都不含IAA,C错误;综上分析,、琼脂块中含有的IAA与、中的不相等,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图示中的“单侧光照、形态学上端和形态学下端” 这一信息和解题的切入点,再依据题意将其与所学 “向光性产生的原因,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等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对知识进行整合和迁移。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图文结合,对有关知识点做到准确记忆并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42.42.生长素渠道化假说用来解释叶脉的形成。在幼叶的顶端和边缘合成生长素,并运输到叶基部(叶柄),生长素流经细胞时会诱导细胞成为更有效的生长素运输载体,最开始具有稍高浓度生长素的细胞成为更好的载体,并从周围细胞中汲取生长素,使得生长素运输的差异进一步拉大。这些生长素运输的渠道成为叶脉的基础。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生长素运输量与生长素运载体的发育之间呈负反馈B. 生长素由叶边缘到叶基部的运输是极性运输C. 实验研究时可用外部施加的生长素替代来自叶顶端的生长素D. 该假说内容不涉及生长素的两重性【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以“生长素渠道化假说内容”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生理作用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能否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评价和修订能力。【详解】依题意可知:生长素运载体是由生长素流经细胞发育而成,且生长素运输量随着其发育程度的加大而增大,说明生长素运输量与生长素运载体的发育之间呈正反馈,A错误;生长素在幼叶的顶端和边缘合成,并运输到叶基部(叶柄),因此生长素由叶边缘到叶基部的运输是极性运输,B正确;实验研究时可用外部施加的生长素替代来自叶顶端的生长素,以排除内源性生长素的干扰,C正确;该假说内容只涉及到生长素的运输方向、生长素运输载体等信息,不涉及生长素的两重性,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在幼叶的顶端和边缘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叶基部(叶柄)、具有稍高浓度生长素的细胞成为更好的载体并从周围细胞中汲取生长素”这一前提,来分析生长素的来源、运输方式、生长素运输量与生长素运载体的发育之间的关系,据此并结合“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等分析判断各选项。43.43.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可作为其衰老的检测指标。为研究激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将某植物离体叶片分组,并分别置于蒸馏水、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CTK+ABA溶液中,再将各组置于光下。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分裂素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B. 本实验中,CTK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ABA削弱C. 推测ABA组叶绿体中H合成速率大于CTK组D. 可推测施用ABA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反映“研究激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细胞分裂素(CTK)和脱落酸(ABA)的生理作用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详解】曲线图显示:随着时间的递增,各组叶片中的叶绿素的相对含量,其下降幅度由快到慢依次为:ABA处理的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CTK和ABA共同处理的实验组CTK处理的实验组,据此说明:细胞分裂素(CTK)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CTK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ABA削弱,ABA能促进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A、B正确;ABA处理的实验组,其叶片中的叶绿素的相对含量小于CTK处理的实验组,由此可推测ABA组叶绿体中H合成速率小于CTK组,C错误;由于ABA能促进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所以施用ABA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D正确。【点睛】以4条曲线的变化趋势为切入点,叶绿素的相对含量越多,叶片衰老的速度越慢,据此将实验组的叶绿素的相对含量与对照组的对比,即可准确判断各选项的正误。44.44.1921年德裔美国人勒维(O. Loewi)在以蛙为研究对象的实验中发现,电刺激迷走神经可以抑制心脏的搏动,将该心脏组织中的液体转移到正常搏动的心脏组织中,也可以抑制其搏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电刺激使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发生变化B. 迷走神经兴奋后向心肌细胞释放了神经递质C. 心脏搏动被抑制是因为心肌细胞结构被破坏D. 直接电刺激心脏也可引起其搏动情况的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依题意和分析图示可知:电刺激使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发生变化,进而使神经细胞产生兴奋,A正确;迷走神经兴奋后向心肌细胞释放了神经递质,从而抑制心脏的搏动,但心肌细胞结构并没有被破坏,B正确,C错误;直接电刺激心脏也可引起其搏动情况的变化,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电刺激迷走神经可以抑制心脏的搏动,将该心脏组织中的液体转移到正常搏动的心脏组织中,也可以抑制其搏动”这一前提,围绕“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来分析判断各选项。45.45.为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作用,分别测定狗在正常情况、阻断副交感神经和阻断交感神经后的心率,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实验处理心率(次/分)正常情况90阻断副交感神经180阻断交感神经70A. 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减慢B. 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C.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相互协同的D. 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可检测到膜电位变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A正确;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的变化并不明显,B正确;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C错误;正常情况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均处于工作状态。所以均可以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考查对兴奋传导的理解,对图表数据的分析能力。46.46.夏季,健康人从炎热环境进入低温空调房间后,会引起A. 大脑皮层冷觉感受器兴奋 B. 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量增加C.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D. 垂体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等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健康人从炎热环境进入低温空调房间后,即受到低温的刺激,会引起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A错误;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的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C正确;体温调节中枢对传来的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将兴奋通过有关的传出神经传到皮肤毛细血管等效应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B错误;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运输到垂体,使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D错误。【点睛】理清体温调节的机理,形成知识网络。47.47.用体重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三组兔子进行如下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组兔子的体内,然后,定时测定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4天后,分别给三组兔子注射生理盐水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可判断A、B、C三组兔子注射的物质依次是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等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进入人体后会逐渐被甲状腺吸收利用。题图的纵坐标为甲状腺的放射量。第一次注射后至第4天,曲线先上升后下降,说明甲状腺激素合成后逐渐释放进入血液。4天后: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所以甲状腺的放射量下降最快,对应于B组曲线;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通过反馈调节,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量减少,因此甲状腺的放射量下降最慢,对应于C组曲线;注射生理盐水起对照作用,对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基本无影响,对应于A组曲线。综上分析,A正确,B、C、D均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下图为分级调节基本模型,其中的虚线为反馈调节)。48. 食物进入胃会刺激胃壁上的感受器,引起胰腺分泌多种消化酶;由胃进入小肠的食物和盐酸会刺激小肠分泌促胰液素,也能引起胰腺的分泌。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 胰腺细胞分泌消化酶的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B. 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可不通过神经中枢直接到达胰腺C. 小肠分泌的促胰液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至胰腺细胞D. 上述调节机制既保证胰腺及时分泌又可减少物质能量的浪费【答案】D【解析】消化酶属于分泌蛋白,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消化液,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A错误;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要通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B错误;小肠分泌的促胰液素属于外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导管运输到胰腺,C错误;通过负反馈调节,使得激素含量维持相对稳定水平,减少物质能量的浪费,D正确。【考点定位】激素调节【名师点睛】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1)促胰液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