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V).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6106847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3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V)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55小题,每小题15分,共825分)1.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西周社会“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这里描述的是A. 井田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解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一个王室”、宝塔式的几级封君”、一个地域的世袭统治者,这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材料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本题选C。A是西周的土地制度,B是是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D是在秦统一后全面推行的地方制度,都与题干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2.在xx年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0100。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的表述中最恰当的是A. 宗法制B. 科举制C. 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D. 郡县制【答案】A【解析】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制度,在此制度下,人们特别在意家族的血缘传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它的现实影响就是重男轻女,从而造成男女比例失调。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宗法制的影响(在当时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对现在的社会的影响)。其出题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追根认族、家谱、祭祖、家族、祠堂、父辈称呼等。3.“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 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得知既掌握神权,又掌握行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ABD均错误。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名师点睛】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有控制内外服的权力,借神权以巩固王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打破了地方的血缘关系,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商周时期都是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的特点。4.大清律例记载:“嫡庶子男,除有宫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表明清代在财产继承方面A. 所有家庭成员均分财产B. 嫡长子享有优先继承权C. 子女都有平等继承权D. 嫡庶长幼之分趋于淡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可知清代嫡子和庶子可以平等的继承家产,说明清代在财产继承方面嫡庶长幼的区别趋于淡化,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嫡庶子男”、“止以子数均分”可知只有儿子享有继承权,并非所有家庭成员;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除有宫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可知只有世袭罔替的爵位优先由嫡长子孙继承,而财产继承方面是诸子均分,不论嫡庶;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女子不享有继承权;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5.某班学生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搜集秦朝的原始史料论证秦朝的政治制度”时,四位学生分别搜集到了以下史料,其中最符合要求的是A. 甲商鞅的商君书B. 乙新版电视剧秦始皇C. 丙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资料D. 丁某学者微博上的观点【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任务信息“秦朝的原始史料”分析选项内容可知“最符合要求”的原始资料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古资料,考古主要是埋藏在地下的人类遗迹、遗物和各种包含人类活动信息的生态环境遗存进行探测、挖掘和研究,是最可靠的资料。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商鞅的商君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不能论证秦朝的政治制度;B选项错误,电视剧是对历史事实的主观创作与加工,并不完全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学者观点仅是一家之言,并不是反映秦朝史实的原始史料。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6.嬴政统一全国后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故制定了一系列的专有称谓,号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以上材料说明A. 皇权至高无上B. 嬴政功绩极大C. 嬴政决心效法先王D. 实行礼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感觉以前的称号“王”不能与自己的功绩相匹配,自称朕,命令称诏,为皇帝专称,任何人不得使用,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B项说的是该称号的原因;CD两项错误,并非效法先王,而是超过先王;实行法治。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权至高无上7.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 分封制全面崩溃B. 宗法制荡然无存C. 郡县制初现雏形D. 实行郡国并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叙述,“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可知县已经产生,但是还没有到秦朝全面实行。A项错在“全面崩溃”;B项错在“荡然无存”;D项是汉初制度。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8. “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然后他们又用一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组织扩大到全国,不过,其结果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引起了一个反作用,使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材料中所列举的“严密的组织”制度是指( )A. 宗法制度 B. 分封制度 C. 中央集权制度 D. 科举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将严密的组织扩大到全国”指的是秦朝确立起来的君主中央集权制度,后因秦暴政而亡,所以C正确,B秦朝没有实行,错误;D秦朝没有实行科举制A不符合题意。9.封泥又叫“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封泥中隐含着诸多历史信息。如图是西汉时期的封泥,从中可以看出西汉地方制度所具有的特点是A. 实行郡国并行制B. 广泛推行封国制C. 实行郡县两级制D. 推行单一县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图片关键信息“汝南郡项县”、“河间王”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既有郡县制,又有分封制。进一步可知,这是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度。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10.下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作用是A. 加强中央集权B. 巩固分封制度C. 增加财政收入D. 增强封国势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体现了汉武帝时期,为解决王国问题,削弱地方诸侯割据势力而采取的措施,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因是汉武帝的推恩令,结合所学可知,其推行的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的政治汉武帝的推恩令11.“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它”应该是指A. 分封制B. 郡县制C. 行省制D. 内阁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中央集权为主”可排除A项,因为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由“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可排除D项,因为内阁制是中央政治体制,和地方分权无关。由“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可知该制度为行省制,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进行管辖,简称行省。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12.“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材料反映了A. 元代行省划分依据是山川便利B. 元代行省使地方割据有良好的地理条件C. 元代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 作者对元代的行省划分依据持批判态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度。从材料可知,元朝行省疆界与传统的以山川河流为界的划分不同,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这样就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有利地理条件,从而有利于中央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应选B。A项错在“便利”,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D项与材料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的行省制度。13.“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材料叙述的是唐代哪一机构职官的职责A. 中书省B. 门下省C. 尚书省D. 枢密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代中书省的职责,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属于高考热点之一。在唐朝,通过设三省,将宰相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式如下: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1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制度是A. 三公九卿制B. 三省六部制C. 内阁制度D. 军机处制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与科举制共同形成了中国古代成熟的文官政治,从而使“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B 项最能说明这一点;三公九卿创立于秦朝,官僚政治初创,受贵族政治影响较大,A 项错误;内阁制度是君权强化的产物,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两者都是出现于宰相制度废除后,与材料中“君权、相权,互为节制”的信息不符,C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15.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A. 世卿世禄制B. 九品中正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察举制举孝、廉的内容,故C正确。世卿世禄制没有举孝廉,故A排除。九品中正制由世家大族控制,故B排除。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依据,没有举孝廉,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16.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历史时期是A. 秦B. 隋唐C. 魏晋南北朝D. 明清【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世袭社会”“回潮时期”“科举社会”可知分别代表的是世官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7.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度A. 维护了社会公平B. 有利于专制统治C. 促进了文化融合D. 加强了民族团结【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材料中“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可见作者强调的是科举制度在文化上作用,所以正确的是C项,排除ABD项。18.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 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 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 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D. 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自秦至清一直是君主专制体制,因此明代政府的组织形式仍以君主制为核心,故A错误。从“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可以看出,内阁的意见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皇帝的最终决策意见了,也对君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故B正确。内阁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君主的决策,但这并不表明内阁大臣与君主享有同等决策权,内阁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内阁始终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享有行政权与决策权,故C错误。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并非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与决策机构,内阁地位的高低、职权的大小仍取决于皇帝,一切大权最终由皇帝掌控,故D错误。19.下图为清光绪年间的一张“廷寄”,即由军机处直接寄发的有关机密重务的皇帝谕旨。“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廷寄”制度反映了A. 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C. 军机大臣地位高,掌握了国家的决策权D. 军机处成为加强专制皇权的工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军机处直接寄发的有关机密重务的皇帝谕旨”“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中可以看出,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名师点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影响: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盛行;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20.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甲: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乙: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丙: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丁: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A. 乙丙对,甲丁错B. 甲丙对,乙丁错C. 甲乙错,丙丁对D. 甲乙对,丙丁错【答案】B【解析】【详解】郡县制是战国时期出现的,秦朝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所以乙错误;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所以丁错误。甲和丙说法都是正确表述,故B项正确;A、C和D项错误。21.北大教授钱乘旦在论述英国历史时说:“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据此,作者认为英国现代化的开始应该是A. 光荣革命B. 颁布权利法案C. 1832年议会改革D. 责任制内阁形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认为英国现代化的开始应该是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王权。所以答案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22.“民主政治框架乃空中楼阁,缺乏群众基础;在空中楼阁里,只有一群高高在上的贵族享受权力的盛宴;对于人民来说,连民主的气味也很难嗅到。”英国从贵族寡头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化可谓漫长而曲折,以下符合这一转化的是A.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B. 1688年光荣革命C. 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D. 1832年议会改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832年议会改革之前,工人群众和中小资产阶级的民主权利受到诸多限制,“人民连民主的气味也很难嗅到”。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英国的议会制度朝着民主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所以,D项符合题意。2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这说明英国的责任制内阁A. 首相对内阁负责而不必对议会负责B. 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C. 内阁拥有行政与立法大权,对首相进行限制与制约D. 首相和内阁成员中的多数可能来自不同的政党,因而相互牵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不对,英国首相对议会负责,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C不对,议会掌握立法权;D不对,首相和内阁成员中的多数来自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根据题干“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结合所学,可知B符合题意。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的特点【名师点睛】内阁、首相、议会、国王之间的关系:(1)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即成为执政党,党的领袖被国王任命为首相。(2)首相是内阁首脑,有权提名内阁成员组成责任制内阁,首相掌握国家的行政权和立法权。(3)内阁成员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4)内阁形式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议会可不信任政府,迫使内阁辞职;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24. 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至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 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 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 废除君主立宪制 D. 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信息“1787年3月”,当时1787年宪法尚未颁布,排除A项。联系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是一种松散的邦联体制,判断D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中的“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C项不符合历史史实。【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25.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段文字反映出A. 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C. 三权分立的原则D. 共和政体的实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联邦政府权力增加,地方权力减小,是中央和地方一次伟大的妥协,是典型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不涉及两党制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三权分立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对共和政体表面现象的描述而不涉及实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26.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A. 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B. 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C. 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D. 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国会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的布局可知,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故C选项正确;A选项不是建筑规划体现的思想;美国是三权分立而不是议会中心,B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7.xx11月24日,美国密苏里州地方陪审团作出对枪杀黑人青年迈克尔布朗的白人警察达伦威尔逊免于起诉的决定后,美国多个城市爆发大规模示威活动,抗议枪杀非洲裔男子的白人警察未被起诉。从历史角度看,这起事件和美国1787年宪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与该起事件相关的表示,正确的是A. 1987年宪法带有种族歧视的局限性B. 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C. 1787年宪法充分地保障了人民的权利D. 1787年宪法体现了民主自由的治理理念【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美国密苏里州地方陪审团作出对枪杀黑人青年迈克尔布朗的白人警察达伦威尔逊免于起诉的决定后”中可以看出,1787年宪法带有种族歧视的局限性。所以答案选A。B材料中没有体现;C中充分把错误;D民主治国错误。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的弊端【名师点睛】美国1787年宪法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矛盾?(1)中央和地方:联邦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2)大州和小州:参议院议员按州分配,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分配。(3)南方和北方:黑人奴隶按五分之三折算。28.以下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中英部分武器装备数据对比,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 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B. 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差距C.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距D. 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和英国在武器制造上存在较大差距,从生产力角度来看,当时中国是自然经济占主导的经济结构,是古老的农业文明国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了新型的工业文明国家,所以两国在武器制造上存在较大差距,实际上反映出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较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古代中国属于大河文明,英国属于海洋文明,他们只是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不是导致两国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武器制造上差距巨大的原因;B选项错误,儒家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基督教文明是西方的精神信仰,两者表述的是中西方思想方面的差异,不是导致武器制造上差距巨大的原因;C选项错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是从地理位置上表述中、英两国的差异,也不是导致武器制造上差距巨大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9.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中外条约记载:“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据此判断,该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虎门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联系南京条约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30.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此外,对同胞无辜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亨利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A. 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B. 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C.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D. 德国强租胶州湾地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皇家园林,进行了大肆劫掠,为掩盖罪证,放火焚烧了圆明园,故C项正确;A项是鸦片战争;B项是甲午中日战争;D项甲午战后的状况。所以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31. 钱穆先生在他的讲演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砍伐:“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 发动金田起义C. 定都天京 D. 提出资政新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能够证明这一观点,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32. 洪仁玕在某个文件中指出:“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这段材料反映了A. 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渴望B. 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C. 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D. 先进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洪仁玕等先进中国人发行纸币,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渴望,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这是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故C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洪仁玕【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的相关知识。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或者说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政治上,它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但以太平天国本身的历史条件,未能实施。虽然在太平天国其间产生但并不是农民阶级的产物。33.“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洋务运动破产了,维新运动早产了,而顽固派的得志和仇洋排外运动的勃发,使中国在本世纪初(20世纪)几乎惨遭亡国之祸。”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战争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鸦片战争的失败没有使中国真正的觉醒和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虽然给中国以震荡,但其催生了洋务运动而不是带来洋务运动的破产,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以巨大的震荡,其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是维新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顽固派镇压了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仇洋排外,故C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是前面一系列事件的结果,而不是引起一系列事件的原因,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34.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A. 南京条约签订后B. 北京条约签订后C. 马关条约签订后D. 辛丑条约签订后【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知材料强调西方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资本输出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侵略方式,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仍然以商品输出为主;B选项错误,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仍然以商品输出为主;D选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时,资本输出早已经成为主要的经济侵略方式。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5.下表是中国近代参加某一不平等条约签订的部分代表名单。该条约签订后A. 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部分代表名单”可判断出该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它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C项正确。A项属于天津条约的影响;B项属于马关条约的影响;D项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辛丑条约不符。故选C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36.观察下图邮票,该邮票的发行主要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爆发多少周年A. 17周年B. 29周年C. 28周年D. 36周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目的关键是下面的题注,邮票的发行时间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转化为公元纪年,就是1947年,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因此该邮票的发行主要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爆发28周年.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五四运动影响37.梁漱溟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做得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这一历史事件A.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C. 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政党的诞生D.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中的一段话“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们仍有他们的自由他仍有他的自由。”其中曹、张根据所学知识指的就是曹汝霖和章宗祥。因此此事件就是五四爱国运动,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说的是秋收起义,C选项说的是中共成立,D选项说的是南昌起义。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38.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A.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B. 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C. 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D. 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上海法租界”“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可以看出,这次会议是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故答案为B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排除A项;1935年初的遵义会议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排除C项;1927年的八七会议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排除D项。39.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纲记载:“香港罢工工人组织运输队随军服务,沿途农民踊跃协助。蒋(介石)曾谓,进入湖南后,一路民众欢迎农民协会组织最为整齐,将来革命成功,湖南当推第一。”这段文字记载了下列哪一事件A. 近代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B.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C. 国民党围剿红军D. 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依据题干中“香港罢工工人”、“农民协会组织最为整齐,将来革命成功,湖南当推第一”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B符合题意, ACD均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故选B。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北伐战争40.有学者提出: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那么,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A. 五四运动B.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 国民革命运动D. 南昌起义【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的信息,依据课本所学,1927年的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开端,D项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但此时期,中共还没有成立,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A项不符合题意;中共的诞生,使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有了领导阶级,但此时期中共没有掌握军队的领导权,不符合题干的“军事领导”,B项不符合题意;国民革命运动是以国民党为领导阶级的运动,共产党没有掌握军事和政治的领导权,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满足这三点内容,逐一分析四个选项可知,五四运动时期没有军事领导,中共诞生只是组织领导,国民革命是国民党领导,都不符合题意;只有南昌起义是中共领导的,武装反抗的斗争,满足以上三点内容,符合题意。41.“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为此,毛泽东提出了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B. 统一战线理论C.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D.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答案为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学生需全面掌握。“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42.下面是某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情况图。以下确立的主题中与之相对应的是A. 进行战略转移B. “将革命进行到底”C.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答案】D【解析】从材料来看,这张图片反映的是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以及扩大发展,所以与之对应的是D选项。A选项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采取的措施;B选项发生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C选项是抗日战争时期。点睛: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从材料中的信息明确可以得知是有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内容,所以直接排除B、C选项。再根据材料中“某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情况图”排除A选项,得到正确答案。43.中国共产党召开的某次会议指出:“我们党正是由于军事指挥上在保卫苏区与顺利的粉碎五次围剿的意义上来说,是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会议决定:“必须彻底纠正过去军事领导上所犯的错误,并改善军委领导方式。”这次会议是( )A. 中共三大 B. 八七会议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彻底纠正了过去军事领导上所犯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的军事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领导地位,所以这次会议只能是指遵义会议,而非其他三个选项的会议,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遵义会议44.李德在中国纪事中写道:“19341935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全同外界隔绝,此事造成的后果尤其严重。他们从国际共产主义工人运动那里,具体地说就是从共产国际方面,既不能得到忠告,也不能得到帮助。”而这产生的实际后果是中国共产党A. 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B. 放弃了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C. 撤销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D. 背离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虽然在30年代受到围剿,但是并未放弃革命的领导权;C项错误,在长征初期是撤消了毛泽东的领导职务,可是在遵义会议上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也是我党开始独立自主的思考我们国家的革命的问题,是我们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故选A。D项错误,中国革命依据本国的国情而进行,并未背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领导权的问题、遵义会议45.申报报道说:“本月八日晨一时,驻扎丰台的日军,要求入宛平县城搜查。我国当局以时在深夜不允,日军遂向驻在该地的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冯治安师吉星文团,开炮百余发挑衅,我军颇有死伤。此报道的事件是A. 九一八事变B. 卢沟桥事变C. 八一三事变D. 平型关战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本月八日晨一时”,“宛平县搜查”,“日军开炮”等,可以得出此事件为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故正确答案B。A.九一八事变时间为1931年9月18日,地点在东北沈阳;C.八一三事变为1937年8月13日,进攻上海,威胁南京;D平型关大捷为国共两党在二战中的合作所取得的大捷。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战争卢沟桥事变。46.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据此,毛泽东旨在A. 肯定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B. 赞扬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C. 突出游击战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D. 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友军”指国民党军队,根据材料,国民党军队不仅在正面英勇抗战,在敌后也与八路军配合,A项正确。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名师点睛】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以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其抗日战争有以下特点: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个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抗争;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最终以弱胜强,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抗战具有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47.下图为人民解放战争某一时期的形势示意图。“蒋介石打出一套沉重的组合拳,一拳打向山东,一拳打向陕北。但他却露出了自己的胸部,毛泽东抓住时机给他的胸部连捅了三刀。”与此材料表述相吻合的是A. 中国全面内战爆发B. 敌我力量发生剧变C. 战略决战时机成熟D. 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蒋介石打出一套沉重的组合拳,一拳打向山东,一拳打向陕北。但他却露出了自己的胸部,毛泽东抓住时机给他的胸部连捅了三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史实。故选D。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放战争过程【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应重视复习。从1947年起,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随后,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另一部挺进豫西;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豫皖苏边区,三路大军形成“品”字阵势,互为策应,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开辟了广大的中原解放区,威胁国民党军后方和腹心地带,与各解放区内线反攻相结合,使国民党军由进攻转入防御,逐步陷入被动。48.“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的千余里战线上,分东、中、西三路进军。20日晚,中路军只用了30分钟就把敌人苦心经营的所谓天险防线立体防线撕开一个长达10公里宽的口子”该段记载描述的是A. 辽沈战役B. 淮海战役C. 平津战役D. 渡江战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渡江战役是从1949年4月20日开始,战线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由此本题选择D项。其他各项均在长江以北进行,都是在渡江战役之前,即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进行。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49. 文献记录片走进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白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A. 将国民党势力完全赶出了大陆 B. 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C. 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 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题干所给材料中“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白发,值得”体现的是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使得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故C项正确。将国民党势力完全赶出了大陆的表述绝对化,故A项错误。1947年的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故B项错误。1949年的渡江战役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50.1940年7月22日由朱德、彭德怀、左权签名发命令说:“我军应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破坏敌人进攻西北的计划,创立显著的战绩。为打破敌之囚笼政策,决定乘目前青纱帐和雨季时节,利于隐蔽及不利日军机械化作战,争取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路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破袭正太路。”按照上述命令要求发动的战役应是A. 太原会战B. 平型关战役C. 百团大战D. 淮海战役【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1940年7月22日由朱德、彭德怀、左权签名发命令”“我军应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四个战役中发生在1940年的华北战场主动出击,彭德怀领导的只有百团大战,故本题答案选 C项;A项和B项是1937年发生在山西,不符合题干中的限制;D项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决战之一,而题干描述的是抗日战争中的战役,不符合题意。【名师点睛】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解题过程中除了要正确解读材料外要特别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时间“1940年”和空间“华北战场”,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查即可。51.数据是事实,数据分析可帮助人们作出判断,得出结论。分析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从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最长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帮助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A. B. C. D.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的抗战持续13年多,是反法西斯战争时间最长的,故正确;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故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及表中信息,中国的抗战与苏联抗战有重合部分,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故错误;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但是和题目无关,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52.xx年,弗拉扎尔夫人曾慨叹:“它”在150年前曾经是使整个世界沸腾起来的“碳”,而150年以后的今天,它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这里所说的“它”指的是A. 权利法案颁布B. 共产党宣言发表C. 巴黎公社革命爆发D. 俄国二月革命发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题眼是“150年前”。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它”所出现的时间是1848年。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故A项错误;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故B项正确;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于1871年,故C项错误;俄国二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故D项错误。53.1871年3月,清人张德彝到巴黎为中国使节寻找馆舍,由于巴黎戒严,困顿巴黎,他在游记中记录了当时的见闻,“巴里(黎)无主也,叛勇行令”,并写到这些“叛勇”面对死亡,“其雄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