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I).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06471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I)(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一卷(选择题,共20分)一 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8分)1、下列词语注音无误的是( )A迤 (y) 逦 尴 (gn) 尬 窈 (yo) 窕 糍粑(z) B骖 (cn) 騑 睇眄(min) 蟪 (hu) 蛄 潦 (lio) 水C锱 (z) 铢 岑 (cn) 寂 央浼(min) 尺牍d)D婵 (chn) 娟 茗 (mng) 烟 斟酌(zhn) 滥 (ln) 调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风,不停地吹;雪,不停地下。他在这寒冷的街头茕茕孑立了两个小时后,还是朝着温暖的家的方向迈开了脚步。B、沈从文放弃了文学创作,但在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C、在他乡萍水相逢的这一刻,他们忘记了彼此伤过、恨过,各自哭过、痛过,唯一记起的是他们曾经爱过。D、在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文之美,不仅美在风骨,更美在形体,以至其任何一块肌肉的肥瘠、任何一袭 衣袂的摆动、任何一种表情的意蕴,增之则长,减之则短,真是巧夺天工。B、专家提醒我们,虽然用微波炉加热食品会致癌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但在使用 微波炉时一定要按说明书操作,切忌不要盲目乱用。C、高房价与买房限购使几十万北京上班族选择以河北燕郊作为“睡城”。为了能挤上公交车,上班不迟到,他们几乎每天早上五点就要出门,奔波在“朝五晚九”的上下班路上。D、中央要求推进机关内部接待场所建立健全服务经营机制,推进企业化管理,建立市场化的接待费结算,逐步实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太阳刚下山了, , , , , , 。 这时候蜜蜂和蝴蝶都不见了,只是听得见水边青蛙的叫声,像是在歌颂月夜下菜园的美景。菜园中还散发着阳光留下的余温 菜园完全是另外的景致了 待到月亮升起的时候 只是见月光像泉水一样倾泻下来 分不清哪里是花,哪里是菜 把那些开花的不开花的植物全都镀上一层银光 A B C D 二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57题。(每小题2分,共6分)“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这就是“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 “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溪小姑歌 )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5、下列对“木”字第二个艺术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与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木制品的颜色和触感是一致的。B 由于“木”的潜在的暗示,依然左右着落叶的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C “落叶何翩翩”、“雨中黄叶树”两句诗中的叶子形象,在颜色上和触觉上都与“木叶”有差别,所以这两句诗营造的意境,也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不同。D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作者这句话形象的诠释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6、下列对“木叶”这一意象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是因为它让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B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C 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落木”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D 屈原在九歌中使用“木叶”,主要目的是借“叶”字缠绵的一面衬托湘夫人的性格形象。7、下列对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这句诗足以说明“叶”字的缠绵的一面,所以,“木叶”是一个温情脉脉的形象。 B “木叶”之所以更符合清秋的意境,是因为“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使得读者对“木叶”这个形象产生了枯黄、飘零的印象。 C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两个形象简直就是千差万别。 D 本文的主旨是:通过辨析“木叶”与“树叶”艺术形象之间的差别,告诫读者在平时写作中一定要深思熟虑,做到用词恰当贴切。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每小题2分,共6分)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B. 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C. 除臣冼马 除:革除D.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了9、下列句中,加线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B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C但以刘日薄西山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D报养刘之日短也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10.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D.在本段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第二卷(非选择题,共80分)四、(26分)11、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6分)(1)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12、名句默写(6分) (1)_,知来者之可追。 (2)_,抚孤松而盘桓。 (3)_,秋水共长天一色。 (4)_,蟪蛄不知春秋。 (5)老当益壮, ? 穷且益坚,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每题4分、共8分,) 许棐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注:湘管:毛笔。琵琶怨:汉代乌孙公主远嫁,很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只得一路弹琵琶,幽怨之声不断。(1)、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2)、请从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赏析“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两句。(4分) 14、语言运用(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行则轻车肥马,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令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特别是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五: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517题。(共14分)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袁行霈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38年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年完成中国文学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90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96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显得完整。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痛心,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在这种背景下,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光大。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3分)A.幼年颖悟、文化的熏陶、自然的美好使林庚很早就心系诗歌,最初致力于旧体诗词,后转写新诗,其诗语言浑成,意境高远。B.抗战爆发后,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封闭的生活环境让林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C.林庚教学出色,成就非凡,专著享誉学术界,其诗也总是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艺术效果深入浅出,明朗不尽。D.因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所以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独具慧眼。E.对林庚诗一般的生命历程和他在中国百年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方面研究的突出成就的记叙使全文充满深深的怀念、赞美和遗憾之情。16、林庚一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3分)17、 林庚的过人之处在于其“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其“魅 力”具体体现在何处?请简要分析。(3分)18、林庚一生勤于研究,笔耕不辍,成就非凡,但他的生命却始终充满诗意,“就是一首诗”。我们应从他的身上学习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六、作文(40分)1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馥郁是丹桂的格调,温润是美玉的格调,寂静是钱钟书的格调。正如性格决定命运一样,格调也影响着人生。钱钟书先生一生安于寂静,却创造了不寂静的人生。 请以“生命的格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xx高二语文期中答案选择题:1.D 2.B 3 C解析:A项,不合逻辑,应为“不仅美在形体,更美在风骨”;B项,语意重复,删去“不要”;D项,成分残缺,在“结算”后加“机制”。 4.B 5.C 6.D 7.B 8.C 9.B 10.D11题:翻译:1.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为国奔走效力,但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想要姑且顺应私情,但申诉不被允许。2而且我年轻时作伪朝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就希图官职显达,并不想自命清高。12题名句填写( 略)13题:诗歌鉴赏:(1)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解析:词中女主人公的情感:从“和泪”写信,“意长笺短”句看出,是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从“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句中可以看出是孤独寂寞之情。分析时要紧扣这两处。参考答案:无尽的相思之情。“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句是说女主人公思念心上人,本想执笔写信,可泪如雨下,短短的信笺写不下自己对心上人无尽的思念之情。孤独寂寞之情。“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句是说女主人公独身一人,无人陪伴,以致燕子都可怜她,飞来和她做伴。此句极写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情。(2)请赏析“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两句。(6分)解析:赏析词句,要抓住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从手法上看,“东风不管琵琶怨”是拟人,“琵琶怨”是用典,“落花”比喻女子的容颜;表达效果要紧扣该女子的心情分析。参考答案:这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把东风拟人化,写东风不理解女主人公的怨愁,借此表现女主人公难以忍受的孤独相思之情。用了比喻手法,用“落花”喻指女主人公,写出了女主人公备受相思摧残的情状。这两句用典,“琵琶怨”指汉代乌孙公主用琵琶表怨情之事,这里借汉代乌孙公主表现女主人公的幽怨之情。(正确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14题:语言运用解析:补写式连贯要注重前后语境,贯通前后意思。第处要注意前面的“不仅”,形成并列关系;第处要注意前面的“如果”和横线后的比喻句;第句要注意前面的转折连词“但”和“败军之将”。参考答案: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的遭遇那中国诗歌史定将黯然失色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实用类文本阅读15题:BC解析:A项,“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D项,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与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无因果联系。E项,“遗憾之情”不准确,原文是说“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16题:林庚一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在文章的第7段中有“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一句,可见答案区间在这句的上文。参考答案: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寻求创作的经验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他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17题:林庚的过人之处在于其“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其“魅力”具体体现在何处?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提示了“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可找到答题区间在第5、6、7、8段。参考答案: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并创造性地将中国诗歌的民族形式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之中。他的学术研究独具慧眼,成就非凡。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严谨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18题:林庚一生勤于研究,笔耕不辍,成就非凡,但他的生命却始终充满诗意,“就是一首诗”。我们应从他的身上学习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解析:此题考查发掘传主的精神品格和人生价值的能力。首先要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传主品格;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观点;再围绕自己的观点分条陈述理由,论述合理,理由充分。参考答案:观点一:人生作为都指向青春、理想和美,有追求,潇洒自如,诗意生存。理由:林先生自幼心里埋下诗的种子,一生坚持诗歌创作,诗意新颖,意识现代,语言浅显而含义深邃;林先生的学术研究交融着他的人格魅力,始终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和活力;诗人的气质、风骨和学者的胸襟、追求完美统一在林先生身上。观点二:高瞻远瞩,孜孜以求,执着探索,精神永驻,生命如诗。理由:林先生首先是诗人,一生心系诗歌,由旧体诗到新诗,勤于创作,不断探索,诗歌贯串生命始终;学术研究独具慧眼,学风严谨又灵活,一生笔耕不辍,奋斗如诗;讲坛上才华横溢,诗人风度,吸引学生,教学出色。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馥郁是丹桂的格调,温润是美玉的格调,寂静是钱钟书的格调。正如性格决定命运一样,格调也影响着人生。钱钟书先生一生安于寂静,却创造了不寂静的人生。请以“生命的格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写作提示:“生命的格调”,从语词结构看,题目是偏正式词组,重心在“格调”,“生命”是修饰成分,规定着写作的范围。“生命的格调”相当于人生的境界和品位。该题在文体上没有明显的倾向,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写成议论文,可以紧扣什么是“生命的格调”展开议论,也可以论述如何让生命具有高雅的格调,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阐明生命应该具有什么格调。写成记叙文,可以叙述一个与“生命的格调”相关的故事,从中得出关于人生、社会的启示,也可以记叙一个生命格调形成的过程。参考例文:生命的格调有一种生命的格调叫作淡泊。濮水之滨,你翩然远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谁人如你庄子,只偏执那淡淡的清白,与道教合而为一,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名利、地位于你只是虚空,你了解了蝶舞之愉、螳螂之负,驾一叶扁舟穿梭于泥潭之中,清风相伴,明日可掇。甚至,你看透了生死。惠子的离去,并未换来你的号啕大哭,谁言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你依旧逍遥山水,以一颗平静的心相追逐。只言片语的记载中,对你唯有惊鸿一瞥,却看到了一份平静致远的处世态度。庄子,如同万花丛中的一株莲花,开得淡漠孤傲,亦如乱世中寡淡的丝竹之声,给纷扰的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激起历史遥远的绝响庄子的身影已在岁月中淡去,然而那份淡泊的生命格调却在历史中弥留。一篇桃花源记令多少人心生艳羡,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传诵千古,这就是陶渊明,庄生晓梦已不再,而那份淡泊在东晋传承了下去,他是守拙归园田的田园诗人,他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他是独爱菊的隐逸者。远离官场,他获得了一片桃源天地;远离喧嚣,他复得返自然。他用一份宁静致远的心胸让我们窥见了一种生命的格调叫淡泊。而今,物欲横流,信息技术、飞机、汽车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宽广,而人们的心却狭隘了,汲汲于功利,在一片灯红酒绿中孤寂地生活,少了如庄子、陶渊明般淡泊的气度,于是,我们的生命格调迷失了,我们自己迷失了。当今,有多少人为了金钱、名誉、地位迷失了自己,又有多少的商家为了利益迷失了自己。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却让我们失去了心中的那份淡泊,于是,桃花源般的生活于我们已是奢求。淡泊是一份生命的格调,为何不在这样喧嚣的俗世中保持一颗淡泊的心,如庄子与陶渊明般获得心中的一份安宁,几时生活不富有,拥有心灵的淡泊便可使心灵富足,为何要汲汲于功利甚至迷失内心的自我?一直淡泊下去,让心得以安宁,坚守淡泊的生命格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