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 (II).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05200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 (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 (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 (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 (II)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据此可知作者认为A诸子百家同根同源 B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C诸子百家相互融合 D古代思想都有学术下移的规律2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 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由此可知 A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 B法家思想主张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C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 D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3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 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4战国时期,某派别“对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认为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那些 无法解决的问题上是没有意义的”。下列各项与该派别的主张相符的是 A“仁者爱人” B“人之性善”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5学术界认为,汉武帝时期,国内经济繁荣,政治统一的新形势,给思想界、学术界提出了新 任务。“新任务”应是 A创造出各种新思想以促进文化繁荣 B为中央集权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C创造出适合大一统政治的思想体系 D为实现儒家独尊创造各种条件6“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段材料所体现的思想是 A仁者爱人,缓和社会矛盾 B分封诸侯,维护等级秩序C君权神授,维护君主专制 D物皆有理,遵守“三纲五常”7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下列表述符合董仲舒新儒学基本特点的是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具有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继承了荀子的“天人感应”观A B C D8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9某北宋思想家指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该思想家是A苏轼 B程颐 C陆九渊 D朱熹 10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这些“论”的共同基础是 A以哲学探究为己任 B以伦理道德为核心C贯穿唯物、唯心之争 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11朱熹主张“天地之间,理一而已”,并强调“物格知至”,可与圣人比肩。王守仁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下列对上述两位思想家主张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A朱熹和王守仁对古代圣人的态度相左B王守仁的心学是对朱熹理学体系的补充C朱熹和王守仁都把儒家学说提升到“天理”高度D朱熹重“物格”王守仁重“求心”都忽视“知行合一”12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赢的这一做法A.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 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 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 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13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 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14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唐太宗形象的历史叙述和评价:唐太宗形象出处“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旧唐书“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王夫之这反映出A.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C. 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 D.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15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文化的传播,从内容来看是相差无几的,从形式来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明清两代充分继承了前代的政治文化,又显现出一些其时代的特征。下列属于明清独特政治文化的是 A君权神授皇权至上 B推崇理学剪除异端C忠孝伦理家国同构 D先富后教开明统治16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主张表明 A古希腊民主政治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 B人类社会的传统和习俗不容置疑C社会的道德规范是客观统一的 D人们应对宗教神学持怀疑态度17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 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这表明苏格拉底A服从城邦与珍视自由结合 B修正智者学派的个人主义C宣扬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 D批判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18柏拉图解释某人的一句名言时说:“事物对于你自己,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据此判断他解释的名言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知识即美德C认识你自己 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19下列关于文艺复兴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A B C D20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A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 B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C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 D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21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A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 B灵魂自救途径的转变C信徒地位的重大变化 D新教主张过世俗生活22在研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时,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的“大兴土木”是指 A摧毁蒙昧和专制主义 B建设工业文明国家C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 D创立民主法治社会23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著作中写道:“唯一的法律,就其性质而言,必须要有全体一致的 同意,那就是社会的公约。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 然而这项权利绝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该著作是 A哲学通信 B论法的精神 C社会契约论 D纯粹理性批判24西方启蒙思想家将可能作恶的权力称为“无赖”、“非天使”、“有限理性”等,核心指向一点:即认为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他们主张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真正平等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二、非选择题:(共三道大题,52分。第25题20分,第26题12分,第27题20分。)25(20分)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四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思想的核心。(4分)(3)材料表明,自战国到西汉为了实现思想统一进行了哪些努力?这些努力的目的是什么?(10分)26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读上述示意图,概括提取其中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2分)要求:概括提取其中任何一项历史信息均可,说明时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7(20分)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更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种“重人”,不同于儒家人文主义所体现的那种日常伦理的实用理性,而是人作为一种宇宙存在物,能对宇宙之物进行一个理性的思考对一个单一的个体进行理性的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刘汉芸“轴心时代”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材料二 文艺复兴关注的是人活着时现实的世界,而不是人死后的世界;它主要关注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是他或她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及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6分)xx上学期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A 试题解析:从材料中“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可见,百家同源,A项是正确答案。其他的都不正确。考点:“百家争鸣”背景。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主张变法图强,故A、D两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根据材料“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可得出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故C项正确。考点:中国古代思想;法家思想。3.B试题解析:“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排除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考点:中国古代思想。4C试题解析:反对儒家“入世”,反对把时间和精力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去,这是道家的基本观点。因此,C项符合题意。考点:春秋战国思想;“百家争鸣”。5C试题解析:汉武帝时期,为实现汉朝的长治久安,迫切需要一种适应大一统政治需要的思想体系,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选C项。考点:西汉儒家思想形成背景。6.C试题解析:本题关键信息“天子受命于天”及“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指出一切源自天,并且强调君臣关系,因而选C项。考点:西汉儒家思想。7.A试题解析:符合新儒学的主要目的;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所以带有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符合题意;体现了董仲舒新儒学在内容上的特点;说法错误,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与“天人感应”观不同。考点:董仲舒的儒家思想。8.C试题解析:选C 太学是传授儒学的地方,也是儒生入仕的重要途径。题干中数据的变化体现的是太学生人数的增加,说明入仕的儒生也在不断增加,这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进入太学学习儒学的积极性,故选C项。考点:西汉儒家思想;西汉教育。9.B试题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人伦即天理,故为二程的观点,选择B。考点:程朱理学。10.B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存心或者存理,其灭欲的目的都要将人束缚在伦理道德规范中,所以其核心是B。考点:程朱理学。11.C试题解析:A项不符合题目要求,B项不是材料信息中提及的,二人的主张都是理学,所以C项是正确的,D项说法是错误的。考点:理学,朱熹和王阳明的主张比较。12C试题解析: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把理学思想融入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中,促进儒学的世俗化,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排除A;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并非以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为标志,B错误;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主要涉及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无法体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D错误。考点:程朱理学。13.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重点是明清时期活跃的儒家思想,要求了解李贽的思想主张分析明清思想家新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明末思想家李贽把矛头指向封建礼教,反对“三纲五常”对人们的束缚,他的思想主张和行为被当时称之为“离经叛道”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信息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14C试题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旧唐书和王夫之对唐太宗的评价,无法得出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的结论,故A排除。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有定论的,故B项错误。旧唐书是官修史书,维护封建正统,而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体现了挑战正统、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的特点,所以从材料可看出评价人物时立场不同结论也就不会相同,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旧唐书和王夫之对唐太宗的评价,而不是在揭示历史的本质,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思想家的思想;历史评价。15.B试题解析:君权神授、皇权至上是历代政治文化的共性,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文化专制加强,理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凸显,日益成为束缚思想的桎梏,而具有进步思想的思想家则被视为异端而遭受打击,故B项正确;忠孝伦理、家国同构并非明清独有,汉代以后历代都存在,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不存在开明统治,故D项错误。考点:明清思想。16.D试题解析: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结合这一观点可判断出只有D项符合。考点:古希腊思想;智者学派主张。17.C试题解析:材料未体现服从城邦和自由,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苏格拉底修正智者学派观点,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强调一个人理智的重要性,所以表明苏格拉底探索理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故D项错误。考点:古希腊思想;苏格拉底的主张。18.A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等感觉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符合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考点:古希腊思想;智者学派的主张。19.D试题分析:文艺复兴是近代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影响主要有:思想方面: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文艺方面:创造了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自然科学方面: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均正确,故选。考点:文艺复兴运动。20D试题解析:“欢快充实”等字眼体现的是世俗化的生活,即材料表明了当时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并未被弱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彻底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复古风格不再是建筑领域的主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21.B试题解析: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宗教改革之前是“因行称义”,宗教改革后是“因信称义”,信徒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即灵魂自救途径发生转变,故B项正确。考点: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主张。22.D试题解析:文艺复兴仅仅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下解放出来。“大兴土木”则是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蓝图,即所设想的能实现自由、平等的民主法治社会。考点:启蒙思想。23.C试题解析:由“社会的公约”可知是指社会契约论,这是卢梭的观点和代表作。考点:启蒙思想,卢梭主张。24.C试题解析:据材料“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启蒙运动主张权力制衡,以权力来制约权力,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消灭私有制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的主张,故D项错误。故选C。考点:启蒙思想。二、非选择题:(共三道大题,52分。第25题20分,第26题12分,第27题20分。)25.(20分)(1)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分)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4分)(2)“天人感应”“君权神授”。(4分)(3)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8分)。目的: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以实现或巩固政治上的统一。(2分)试题解析:第(1)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故一则治,一则安。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以及材料二中的“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可以得出结论,思想发展在这一时期走向统一。原因需要结合这一发展趋势的背景来分析,得出结论。第(2)小问结合材料三和教材知识即可总结出来。第(3)小问从材料中分析,结合基础知识可以总结得出。考点:“百家争鸣”;古代思想专制。26.(12分)信息:儒家思想源远流长。(2分)说明:儒家很多思想观点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儒家思想兼收并蓄、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己;儒家思想垄断了教育和考试,有利于儒学延续和发展;儒家思想关注民生推行仁政,广大人民群众在某种程度上也可接受;儒家思想春秋产生、战国壮大、汉代官方化、宋明时期哲理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10分)(说明:以上答案仅为示例,学生无论提取出何种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均可)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回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表格信息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进行分析论证。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和理解材料的基础之上,选取关联的历史事件,寻求其联系,以此立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体现了儒家思想的长久发展,由此可以提炼出思想源远发展的论题,并结合材料和教材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发展的各种原因,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史实加以论述即可,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考点:中国古代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27(20分)(1)特点:突出人的价值;重视人的理性思考;强调教育的作用。(6分)(2)内涵: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强调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4分)影响:解放了人们思想,使人更多关注人及人所生活的世界;促进了文学、艺术及自然科学的发展。(4分) (3)观点:卢梭: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 (2分)康德: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 (2分)价值:追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或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2分)试题解析: 第(1)小问,结合材料中“重人的思想实用理性进行一个理性的思考对一个单一的个体进行理性的思考,”可以得出结论。第(2)小问,材料中的“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从中分析,是以人为中心,不是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影响需要结合基础知识作答。第(3)小问需要结合材料中“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等这信息,可以分析得出卢梭和康德的主张和价值。考点:西方思想;古希腊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