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05092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1)_,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2)水因地而制流,_。(孙子虚实篇)(3)_,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4)浊酒一杯家万里,_。(范仲淹渔家傲)(5)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周邦彦苏幕遮中用相同手法的一句_。(6)李清照声声慢开篇一句_用了七组叠词,起句便不寻常,极富音乐美。【答案】 (1). 君子之至于道也 (2). 兵因敌而制胜 (3). 惟草木之零落兮 (4). 燕然未勒归无计 (5).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6).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解析】【详解】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两种形式都有,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惟”“浦”“戚”的写法。2.按要求选择。(1)以下哪一部作品是贾平凹的长篇小说A.丑石 B.秦腔 C.静虚村记 D.白鹿原(2)下列成语不源自庄子的是A.鹏程万里 B.庄周梦蝶 C.贻笑大方 D.大巧若拙(3)选出用词注意感情色彩,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A.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个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亲手挖掘的。B.他们这一举措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所以其他单位也纷纷效尤。C.表现在作品里,歌颂的是人民,诽谤的是鬼子和地主。D.世界各个足球队都在厉兵秣马,觊觎桂冠。(4)一位同学要在“高三毕业典礼”上表达愿景,下列适合在发言中引用的一项是A.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D.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5)措辞得体的一项是A.鲁迅先生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举国震悼。B.张老师,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赏识你的教学方法。C.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应用和平方式加以解决,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去,就动刀动枪的。D.你既然身体欠佳,那就应该给老师打个电话,请半天假。【答案】(1)B(2)D(3)A(4)B(5)A【解析】【详解】(1)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丑石静虚村记是贾平凹的散文,白鹿原是陈忠实的小说。故选B。(2)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大巧若拙”出自老子。故选D。(3)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此题考核感情色彩得体,题中B项,“效尤”指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和前文“欢迎”矛盾;C项,“诽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用于“鬼子和地主”不当;D项,“觊觎”渴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冠军”谁都可以得,因此不当。故选A。(4)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此题考核名句运用是否得体,A项,“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意思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C项,“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意思是“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为时不晚”;D项“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意思是“真正认识一个人,分辨一个人确实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学生”“展望愿景”不符,故选B。(5)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此题日常交际用语是否得体,题中B项,“赏识”“老师”,对象错配;C项,“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去,就动刀动枪的”属于口语,此语境应该用书面语;D项,“身体欠佳”为书面语,此处应用口语。故选A。二、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刘夙牡丹是中华名花,自唐代以来,它那雍容艳丽的硕大花朵就是吉祥富贵的象征,每当国运兴盛、社会繁荣的时候,牡丹热潮就会兴起,因此牡丹文化也成为盛世的象征。北宋周敦颐脍炙人口的名篇_有言:“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唐代对牡丹的热爱是全社会的风气,上至皇宫,下至民间,无不为它的华贵之气倾倒。刘禹锡在七绝赏牡丹中说:“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诗人竟不惜通过贬低芍药和荷花来赞美牡丹。皮日休七绝牡丹中“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更是将牡丹称为“花王”然而,这样一种富有文化传统堪为国花的著名花卉,身世却一直是个谜团,人们对它的研究少之又少,直到近些年研究才慢慢有所深入,直到近些年研究才慢慢有所深入,却也揭开了牡丹鲜为人知的委屈和殇痛。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芍药属全世界一共有30 多种,除北美洲西部的两个种外都产自旧大陆。这些旧大陆的种可以分成两组(在分类学上,“组”是界于属和种之间的分类单元)牡丹组和芍药组。尽管牡丹组和芍药组在花型上极其相似,但牡丹组是灌木,它们的茎高度地木质化,冬天地上部分只落叶不枯死,来年新叶和新枝直接从老枝上生出;芍药组则是亚灌木和草本植物,它们的茎只有基部木质化或完全为草质,冬天地上部分大都枯死或完全枯死,来年不得不从茎基上再生出新枝叶。1972 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东汉初年的医药简上记载了一个药方,用到“牡丹二分”,这是可以确定的最早提及牡丹的文献,由此可见牡丹一开始只是被作为药材,大约从南北朝开始,牡丹渐渐得到栽培观赏,直到唐代,它才真正成为流行花卉。二十世纪80 年代以前,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对牡丹的分类不甚重视,对野生牡丹的研究很不充分,以为栽培牡丹品种虽然丰富,但只不过是同一个种内部的变异。1979 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七卷中记载了11 种中国芍药属植物,其中芍药组8 种,牡丹组只有3 种。8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逐渐繁荣,正如历朝历代的情形一样,牡丹重新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喜爱的花卉,植物学家这才开始仔细研究牡丹的“家谱”。根据 xx的最新研究成果,牡丹组原来一共竟有9 个野生种(比原来的记载多出6 种),其中4 个原产于横断山区到西藏东南部;5 个原产于中国东部,中国传统的牡丹栽培品种大都是由这5 个原产中国东部的野生种经过驯化和反复杂交而成。园艺上往往习惯把中国栽培牡丹分成四大品种群,即中原牡丹品种群、西北牡丹品种群、江南牡丹品种群与西南牡丹品种群,此外还有若干个小品种群,如延安牡丹、鄂西牡丹等。研究表明,栽培牡丹的家世远非同种内部变异那么简单。通过上面这一“牡丹野生种列表”,栽培牡丹的家世基本弄清,但在从事野生植物保护的学者看来,这场艰难的学术探索背后却反映了野生牡丹的沉痛家史。野生牡丹陷入濒危、灭绝的困境,值得人们深思、反省。长期以来,人们或为观赏它的花,或为获取它的根皮入药,不断滥采乱挖,最终让牡丹“家族”走上了衰败的不归路。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人们还仍然没有充分形成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野生生物仍在一种接一种地走上灭绝的不归路。“唯有牡丹真国色”,国色天香的牡丹,长期以来在为人们吉祥富贵、兴盛繁荣贺喜添乐的同时,自己却默默忍受着诸般委屈,甚至殇痛3. 第段空格所缺篇名为_。4. 第段加点词“家谱”在文中的意思是_。5. 联系上下文分析图表在文中的作用。6. 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第段引用的说明方法,确切说明牡丹广受人们喜爱的特点。B. 第段以芍药作比较,突出说明牡丹作为木本植物的特点。C. 第段运用例证法,强调说明牡丹最初仅用作药材的功用。D. 第段列数字,确凿说明牡丹野生种丰富,栽培前景广大。7. 本文语言具备科学小品文的一般特点,请举例分析。8. 综览全文,概括牡丹长期以来遭受的“委屈”和“殇痛”。【答案】3. 爱莲说 4. 牡丹(野生种)培育繁殖情况(产地) 5. 直观性牡丹种类多、分布广、野生种丰富看到了牡丹全面告急的困境有助于情感表达。 6. B 7. (1)具备严谨准确的科学性,“往往”“大都”限定性副词的运用。 (2)第一段引用诗句增强文学底蕴,引用诗句“比喻”、“比拟”。 8. 牡丹是中华名花,自唐代以来周敦颐、刘禹锡、皮日休都赞美牡丹,甚至称赞牡丹为“花王”,但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对牡丹的分类不甚重视,对野生牡丹的研究不甚充分,以为栽培牡丹品种虽然丰富,但只不过是同一个种内部的变异;野生牡丹陷入濒危、灭绝的困境,直到今天,人们还仍然没有充分形成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长期以来,人们或为观赏它的花,或为获取它的根皮入药,不断滥采乱挖。【解析】【3题详解】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此题注意语境的要求是“北宋周敦颐”。【4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词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结合语境分析语境义,一般不按词义直接回答,“家谱”一词在文中的含义要结合句子理解,“植物学家这才开始仔细研究牡丹的家谱”,可见这是基于“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对刚开始对牡丹的分类不甚重视,对野生牡丹的研究很不充分”的情况而言,之后“随着中国经济逐渐繁荣,牡丹重新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喜爱的花卉”,这样人们就开始去关注牡丹的产地、如何培育、如何发展等情况这就是追索牡丹的“家族史”。【5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说明文中图表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注意图表的一般作用,还要注意图表中的具体的能容,结合具体内容具体分析。本文在主体内容中穿插了一个图表,图表的作用首先是直观表达,读者可以直接了解信息,这样通过阅读图表,读者可以明确野生牡丹的种类很多,分布涉及河南、山西、四川等地同时通过备注也可以了解到野生牡丹濒危的严酷现实。【6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先明确具体的说明方法,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具体的分析,题中A项,第段引用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论证“牡丹文化也成为盛世的象征”这一观点;C项,第段运用例证法,强调说明“这是可以确定的最早提及牡丹的文献”;D项,第段列数字,通过数字比较,表现生物学家对牡丹的研究在不断深入。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核对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征的把握能力,要求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征,这类文体既有科普文章的科学严谨性,又有小品文的生动形象,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如本文在列数字、举例子等方面都可以体现文章的科学性;同时引用诗词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8题详解】此题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信息筛选能力,文章结尾作者发出感慨,“自己(牡丹)却默默忍受着诸般委屈,甚至殇痛”,牡丹受到的“委屈”,具体应该是文章第四段“对牡丹的分类不甚重视,对野生牡丹的研究很不充分”;牡丹忍受的“殇痛”,则是文章第五段“长期以来走上灭绝的不归路”的相关内容失分点提醒:本题在回答时学生要先明确“委屈”和“殇痛”具体指的是牡丹不被重视和不被保护的情况。【点睛】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三、现代文阅读(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巫水码头通唐朝邓跃东站在湘西南城步县的巫水码头上,我苦吟着一副隐字联,思绪跟河水一样,绵延不尽地流向远方。城步是全国第二个苗族自治县,处在湘桂边界的层峦叠嶂中。印象里苗族人走动不多,他们远离了主流文化的辐射,好像有点寂寞。当我第一次来到城步,当地的友人肖君就陪我到城外走走。县城四面青山,绿水穿城,城郊平地稀少,多在石山坡地耕种。背山的绿荫间,有一座青砖黑瓦的民居,槽门上有翘檐石刻。肖君说,这是清代一位肖姓秀才的老宅,你是文人,你把槽门上的隐字联对上啰。走近一看,上面刻的是:宅近青山口口,门垂碧柳口口。门楣没有横批,是一幅百鸟朝凤的石刻图。我知道李白写过 宅近青山同谢眺,门垂碧柳似陶潜 的诗句,隐字联去掉三字,浅显晓畅。我心里有些感知,但就不能一下对上来,低头沉吟半天,心里反而惆怅了。肖君说,无数的人到过这里,还没谁对得妥帖过,前几年还搞了全国性的征集活动,也没发现眼明心亮的。城步苗地不可小觑啊 ! 肖君见我陷入苦思,就说去河边走走,那边清凉幽静。河水发源广西的群山,自南由北,蜿蜒而去,古来被称作巫水,流进沅江,通洞庭,汇长江。抬头望去,河岸上边就是留存的老城门,名叫 利济门 ,拾级而上就入城了。站在城门回望,远山含黛,斜晖脉脉,江面十分开阔,水流并不急,应是深流。我感觉进入了充沛的气场,一种势持衡着江岸的静谧。肖君说,城步处于巫水的上游,古来舟楫穿梭,文人骚客商贾走卒,都在城边的码头上来去匆匆,现在河岸的石壁上还刻着很多的古代诗文呢 !仰着头慢慢看过去,看着看着,突然 王昌龄 的名字跳入眼里,他竟还留了墨迹 ! 欣然看去,是一首七绝,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好诗好诗,我连连叹服诗的意境,诗里写的武冈就是城步古时的称谓,现在的武冈市处在城步县的东北。肖君不无得意地说,王昌龄这首诗给偏僻荒芜的城步增辉不少,尤其是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一句,不知抚慰了多少旅途上的疲惫心灵,而那温暖的力量是从城步传出的 !我问肖君,王昌龄怎会寄情城步一隅呢?肖君说,王昌龄贬到一百公里外的龙标县当县尉,就是现在的洪江市,他的朋友柴侍御要来城步,他前往送行,舟行千重山水,分离赠诗,城步有幸入了他的诗心,有了文光,行得远呢,你看,码头的水都流到唐朝了 !看着得意的肖君,我故意问他,李白给贬落至此的王昌龄写过一首诗你知道吗?肖君说,那不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么: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乘舟到龙标要经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五溪逶迤千里,那要经停多少码头,涵咏多少诗文 ! 肖君说,真是青山有幸,李白虽没有来过这里,被贬至夜郎因获赦没有成行,但他带着明月,飞过五溪,心灵抵达了码头。王昌龄心有戚戚,不但在龙标的芙蓉楼旁捧出了“冰心玉壶”,还把一轮明月送给了柴侍御,即使再深的忧伤,也被明月清辉润开了。码头流水到唐朝 ! 多么灵妙,多么悠远。城步就这样跟唐朝攀上了文缘,让我这外县人竟有了嫉妒。我顺着肖君的得意不住地遐想,这条巫水逶迤而去,跟下游很多的河流相连,那也让无数的文人官宦到达各个码头,然后留下诗词文章。白居易曾在蓝桥写下“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可知码头驿馆文事的繁盛了。这成了传播诗文的一个重要渠道,河流运载的分明是璀璨的文化啊 ! 一江浪花那么耀眼,那是诗文的另一种颜色呢。文化的承传和繁盛就是这样,小溪有水大河涨,江湖相连通海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从小地方发展形成的,小地方的文化,为大地方的文化提供着养分,国家的文化,就是区域文化的自然融合。如此,河流经过的地方,是多么的幸运,不说先人讲的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连一条巫水都能流向唐朝,怎不令人骄傲 !(10)千年文运,湘西五溪都流向了盛世唐朝,由此俯望,宋元明清古时的人就不去比较了,仅看近代以来,河流上飘过的那些身影:熊希龄、沈从文、丁玲、谢冰莹、翦伯赞、周扬、周立波、黄永玉他们与河流有着特别的关系,离开了河流,他们的人生就不是这般的图景。(11)我想着漫长的巫水上,那一座座泛光的青石码头,它们承载了无数青衿长衫的沉重步履,却使多少文心停止漂泊,上了江岸。码头是游历者的方向,有了码头就有了根系,有了树干树枝,还有绿叶和果实。一个人毕生的颠簸,其实都在寻找一处的码头。(12)俯瞰巫水依山而去,我想起先前的隐字联,觉得不必去苦想了。这本是出自李白的诗句,旨深意远,空余二字,不是叫人意会么。山下的巫水都流向了唐朝,那么旷远,那么悠然。9. 王昌龄被后人誉为_10. 第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请加以赏析。11. 结合上下文,分析第11段画线句的含义。12.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一开始认为苗地远离主流文化,后来觉得苗地不可小觑,最后认识到苗地文化也是国家文化的组成部分。B. 无论是到过城步的王昌龄,还是没到过城步的李白,其诗心都抵达了码头。C.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从城步城外到河边到城门到码头,描写了城步风光,记述了游览苗地的见闻。D. 文章从巫水码头引发思考,畅想古今,探讨了河流码头与人和文化的关系。13. 文章以“隐字联”开头,以“隐字联”结尾,分析这样写的妙处。14. 结合全文,赏析文章的题目。【答案】9. 七绝圣手。 10. 句子用暗喻的手法,把一江浪花比作诗文的另一种颜色,形象生动的表明巫水是传播璀璨的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 11. 码头可以看做是每个人心中的文化认同点,一个人找到文化的认同就找到人生的方向,就有了归宿,并能做出一番成绩。 12. A 13. 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隐字联”凸显了城步与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给作者以遐想;表现了作者情感变化,由苦吟、思绪绵延,到最后不再苦想、心神领会,在对巫水码头的遐想中收获了释然与悠远。 14. 巫水码头曾经留下李白、王昌龄等文人墨客的足迹和诗作,与唐朝文化结下渊源;码头流水到唐朝,巫水跟下游很多的河流相连,让无数的文人官宦到达各个码头,留下诗词文章;暗示了湘水连接唐朝文化,说明区域文化联通着国家文化,国家文化是区域文化的自然融合。【解析】【9题详解】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可结合文中的“王昌龄的名字跳入眼里,他竟还留了墨迹!欣然看去,是一首七绝”作答。【10题详解】此题考核赏析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回答,此题题干中给出“比喻”的手法,答题时解释清楚如何运用比喻,然后分析效果即可,此题把一江浪花比作诗文的另一种颜色,效果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是形象生动的表明巫水是传播璀璨的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11题详解】此题考核赏析文中的句子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句不离段的原则和句中的重点词语,“码头是游历者的方向,有了码头就有了根系,有了树干树枝,还有绿叶和果实”一句中的重点词语是“码头”“方向”和“根系”“树干树枝,还有绿叶和果实”的含义,再结合句子上下文的内容是“文化”,由此此句的含义应该是强调文化的归属和认同。【12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后来觉得苗地不可小觑”错误,无中生有,原文“城步苗地不可小觑啊”是肖君说的。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认真梳理情节,回答有关“好处”的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题干已经有了结构上的提示:“文章以隐字联开头,以隐字联结尾”,这就是说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作用。仔细阅读文章,“隐字联”刻在清代一位肖姓秀才的老宅的门上,而且“隐字联”是作者想起了李白曾写过“宅近青山同谢眺,门垂碧柳似陶潜”的诗句,凸显了城步的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给作者以遐想。第3节说“我心里有些感知,但就不能一下对上来,低头沉吟半天,心里反而惆怅了。我陷入苦思”,文章中间作者写看到了王昌龄的诗,从而引发作者的一系列感想,最后一节作者说“俯瞰巫水依山而去,我想起先前的隐字联,觉得不必去苦想了。这本是出自李白的诗句,旨深意远,空余二字,不是叫人意会么。”这些语句或段落表明了作者情感变化:苦吟、思绪绵延,不再苦想、心神领会。作者在对巫水码头的遐想中收获了释然与悠远的情思。【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作品标题的含义的能力。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有的标题十分含蓄,如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要结合文本的内容理解题目“巫水码头通唐朝”的含义。本题目是一个主谓短语,主语是“巫水码头”,谓语是“通唐朝”,这就把巫水码头和唐朝联系到了一起,其实是把巫水码头和唐朝的人、事联系在了一起。围绕巫水码头,李白、王昌龄等文人墨客的足迹和诗作都曾经留下,留在了这里,比如王昌龄的七绝诗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李白给贬落至此的王昌龄写过一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所以第9节作者说“码头流水到唐朝!城步就这样跟唐朝攀上了文缘”。这样,巫水码头就与唐朝的文化结下渊源。第9节还说“这条巫水逶迤而去,跟下游很多的河流相连,那也让无数的文人官宦到达各个码头,然后留下诗词文章。”比如白居易曾在蓝桥写下“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可知码头驿馆文事的繁盛了。这成了传播诗文的一个重要渠道,河流运载的分明是璀璨的文化啊!文章第10节、第11节是从深层的意义说“文化的承传和繁盛就是这样,千年文运,湘西五溪都流向了盛世唐朝,由此俯望,宋元明清古时的人就不去比较了,仅看近代以来,河流上飘过的那些身影他们与河流有着特别的关系,离开了河流,他们的人生就不是这般的图景。”这暗示了湘水连接唐朝文化,说明区域文化联通着国家文化,国家文化是区域文化的自然融合。【点睛】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四、诗歌鉴赏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临江仙秦观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注】此词是秦观贬徙郴州途中夜泊湘江时作。挼(ru):形容江水的清澈。兰桡(ra):兰舟,船的美称。妃:指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15. 秦观,字太虚,号_。16. 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首句写眼前景,次句由眼前景引出“昔日”楚国旧事,暗示自己如今正步当年诗人的痕迹,在千里潇湘之上走着迁谪的行程。B.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此处用典,写出了这潇湘之夜似幻似真的泠泠声,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心境。C. “新声含尽古今情”这是古今有情人共同的心声,不仅是湘妃的,也包含了词人的对于爱人的思慕之情。D. 以景语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地表达了曲终之后词人更深一层的怅惘之感。17. “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一句用了移情的手法,请加以赏析。【答案】15. 邗沟居士 16. D 17. 词句写整个潇湘水面是平静的,没有风也没有浪,满天星斗正浸泡在江水里,星星冷得似乎在发抖,运用移情的手法,把人的冷意由“一天星”表现出来,写出了深夜的寒意。【解析】【15题详解】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注意名、字和号的区分,不要混淆。【16题详解】此题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表达了曲终之后词人更深一层的怅惘之感”不全面,结尾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湘妃已悄然不见踪影了,只有江岸无数座青青山峰巍然耸立,更进一步写出词人的怅惘之情和刚毅不屈的性格。故选D。【17题详解】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要求分析“移情”的手法,先明确“移情”的概念是把人的情感赋予物,然后据此解释即可,此题情感是“寒意”,由句中“冷浸一天星”可见是把这种“寒意”赋予“星星”来解决。【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五、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何梅谷化妻鄱(p)阳何梅谷英妻,垂老好佛事,自晨至夕,必口念“观音菩萨”千遍。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弗止又恐贻笑士人。进退狼狈。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妻怒曰:“何聒噪若是耶?”梅谷徐答曰:“仅呼半日,汝即怒我,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怒汝耶?”妻顿悟,遂止。18.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垂(_)(2)贻(_)(3)再(_)(4)辍(_)1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仅呼半日,汝即怒我,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怒汝耶?20. 选出与“何聒噪若是耶”句式相同的一项A. 有句如此,居易何难 B. 唯马首是瞻 C. 何陋之有 D. 绳之以法21. 何梅谷为何“进退狼狈”?【答案】18. (1). 将近 (2). 遗留,留下 (3). 第二次 (4). 停止 19. (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对我生气,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喊上百遍,怎么能不对你生气呢?” 20. A 21. 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解析】【18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可联系课本的内容和成语作答,如“作师说以贻之”“一鼓作气,再而衰”“笔耕不辍”。【19题详解】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仅:才,汝:你,即:就,尔:你,安得:怎么能。【20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例句和A项为定语后置句,BC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介宾短语后置句。故选A。【21题详解】此题考核概括文中的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做的,此题答题时注意抓住“进退狼狈”中的“进”和“退”所指的内容是“阻止妻子念佛千遍”这一事件。【点睛】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参考译文:何梅谷是鄱阳人。他的妻子将近晚年,喜欢做佛事,从早上到黄昏,嘴里一定要叫上千遍“观音菩萨”。何梅谷凭借儒家学说在当时出了名,他想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听从;不阻止,他又怕被读书人嘲笑,这样使得他进退两难。一天,他再三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喊个不停。他的妻子生气地说:“你为什么这样吵闹呢?”何梅谷慢慢地回答说:“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对我生气,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喊千百遍,怎么会不对你生气呢?”他的妻子顿时明白了,便停止做佛事。六、文言文阅读(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悠然亭记明 归有光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 ,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县城 。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 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 ,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 ,历嵩、少间,涉两海 ,入闽、越之隩阻 ,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 ?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 ,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22. 高中教材中收录了归有光的作品_,“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出自_一诗。23. 选出可填入第段方框里的虚词A. 哉 B. 也 C. 乎 D. 矣24. 分析第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25.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第段划线句子。2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园田的思想情趣。B. 淀山公曾经登临泰山、嵩山等名山。尽管他现居的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无异,但他仍能从中享受到悠然的乐趣。C. 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打算重用他。这也正是淀山公所期望的。D. 本文表达的情感并不如项脊轩志那般哀戚,但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描写人物、表达感情的手法还是一致的。27. 概括文中淀山公“悠然”的具体表现。【答案】22. (1). 项脊轩志 (2). 饮酒 23. A 24. 此句采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但云雾缭绕,似有似无。为下文写淀山公建“悠然亭”的原因及悠然自得的生活做铺垫。 25. 第一,运用短句,概述了淀山公游历天下的经历,简洁自然;第二,巧用动词“登”“览”“历”“涉”“入”等,写出了淀山公跋山涉水徜徉于山水之间的经历,行文富于变化;第三,运用反问的修辞,表现淀山公对马鞍山的情有独钟。 26. C 27. 定居山中,与山亲近,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为名看天地万物,心中无阻塞滞留之物,处处可悠然自得被世人记得,而自己忘怀,是离开官场住在此山时的“悠然”心态。【解析】【22题详解】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主要考核作家作品,注意记忆。【23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此题要求填写虚词,注意语境,句子的内容是“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句中就有感叹又有反问,应该用“哉”,故选A。【24题详解】此题考核赏析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要求分析句子的作用,答题时先答出句子的内容,然后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作用,“遥望山颓然 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采用比喻的修辞,写的内容是“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但云雾缭绕,似有似无”,下文写淀山公建“悠然亭”的原因及悠然自得的生活,此处的景物描写应该为后文的叙述和抒情做铺垫。【25题详解】此题考核赏析文中的句子和内容,给出赏析的方向是“语言”,答题时答出语言的特征,然后列举事例说明即可,但注意一点要明确句子所写的内容,语言特征一般从遣词造句和艺术手法的运用角度切入,如此题可从短句、叠词的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角度切入。【26题详解】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B项,“这也正是淀山公所期望的”错误,原文“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淀山公没有期望得到朝廷的重用。【27题详解】此题考核概括文中的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做的,此题答题时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 ,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分条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周淀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两岸定居。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可以重用的人才,还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没有被世人所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我无从跟随他来向他请教。我将要跟随淀山公向他请教“悠然”的原因。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山,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两地深险难行的地域,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庄子说:“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她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萆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我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冒昧地写下了这篇文章。七、作文2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据说,凡是报考印度孟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该学院正门一侧的一个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这个门只有15米高,04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撞头了。进出过这个小门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在人生之路上,常有需要我们弯腰侧身才可以过去的小门。根据你受到的启发,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但不要写成诗歌。【答案】略【解析】人生路上的“小门”可以理解为在人生路上遇到的限制、束缚、困难、坎坷、挫折、屈辱等,在面对它时,人们应该学会“侧身弯腰”即要谦卑,有策略,放下身段,学会变通,学会适应,忍一时之屈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