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II).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05035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II)试卷类型:A 说明:本试题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为6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第卷应涂在答题卡上,第卷答案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下,考试完毕后,只交答题卡。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两者的共同点是A.反映社会普遍现象 B.注重个人品德C.重建人伦等级秩序 D.反对正当欲望2.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3.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说:“孔子论政,以仁为主。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而仁心乃人类所共有。”该思想家应是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4.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中保存西汉诏书约180篇,这些诏书共征引经文35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征引经文约50次。这说明汉代A.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 B.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C.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 D.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5.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6.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下列最符合两人共同主张的是A.严厉抨击君主专制 B.讥讽士人不学无术C.强调经世致用 D.主张工商皆本7.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8.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专制加强对法家思想地位的巩固 B.专制的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冲击C.儒家理念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 D.儒家思想与专制集权不可调和9. 有人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下列观点与材料信息相符的是A.开创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化蓝图” B.民本思想脱离“儒家思想理路”C.对黄氏的评价体现了现代化史观 D.君臣平等的思想具有“新见”10. 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这反映出李贽形象形象特点评论者(生卒年代)“异端”、“妖孽”、“罪人”、“小人”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黄宗羲(16101695)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方以智(16111671)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具有人道主义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侯外庐(19031987)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提倡具有近代意识的“欲”、“利”等概念岛田虔次(1917xx)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C.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11. 顾炎武既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又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乾隆、嘉庆学者推崇其考据学之建树,而道光、咸丰学者则重视其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A.学者重视近代科学技术 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 D.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12.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史、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上述现象的出现A.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 B.说明儒家经典权威受到质疑C.彻底改变了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D.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13.东汉时,蔡伦独创新意,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加工成新的书写材料纸(“蔡侯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蔡侯纸”是最早出现的纸 B.东汉时纸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C.中国的造纸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D.蔡伦改进造纸材料有利于信息记录14. 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依托。巴黎大学的学者亚历山大内克姆在1180年写道:“在阴沉的天气和晚上,当水手们不能看清太阳,也不知道船首驶向何方时,他们就把针放在磁石上,针便旋转到指向北方而停止。”这一历史叙述A.是当时指向技术发展历程的佐证 B.证实欧洲指向技术是由中国传入C.只是个例陈述难以具备历史价值 D.需要更多考古成果以佐证其真伪15.西方一本描写宋朝的书中国转向内向中说:“理学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后,整个社会走向宇宙统一规范的文化操控,加剧了中国儒学中对工具技术的攻击反驳,中国学问一向就少逻辑,所以中国古代科学虽然发达,但出不了像几何原本那样的体系理论,上述材料的中心意思是A.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教强的经验性和封闭性 B.中国古代科技虽然比较发达但欠缺逻辑性C.欧洲近代科技伴随实验科学的发展而兴起 D.以人伦中心的理学束缚了近代科学的发展16.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17. 中国古典文学极具时代特征,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诗经艺术感染力很强,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B.楚辞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句式以四言为主,更适于表现丰富情感C.杜甫的诗以臻于化境的严整格律、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D.南宋的词增添了慷慨悲壮、低迷伤感的情绪,反映了时代的特征18.1790年,为祝贺乾隆皇帝八旬寿辰,有地方官员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此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随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安徽戏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6个戏班逐渐合并为四大徽班。四大徽班进京A.标志着新剧种京剧艺术的正式形成 B.揭开了京剧艺术孕育发展的序幕C.说明京剧深受当时社会各界的青睐 D.形成了徽剧在戏曲中的垄断局面19.智者学派指出,“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绝对正确或错误的东西一一对一个人是正确的东西或许对另一个人就是错误的。真正的智慧应该是能觉察并能够满足自己的利益”。对此评价正确的是A.使人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 B.挑战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C.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D.提高了雅典公民的道德修养小20.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比较恰当的是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21. 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这主要反映了苏格拉底A.反对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B.蔑视雅典城邦制度和法律权威C.承认神灵的权威,反对发现“自我” D.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22. 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撰写历史时,公开声称:“我的职责是把我听到的一切记录下来,但我没有任何义务来相信每一件事情。”可见,希罗多德认为A.历史的研究从来没有止境 B.撰写历史要尊重客观事实C.史料占有是研究史学关键 D.二手史料没有参考价值23.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A.美德即知识 B.拯救人类心灵 C.认识你自己 D.追求生命价值24.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25. 有学者认为,莎士比亚笔下“因复杂个性而显得有点矛盾”的人物“最富真实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该学者强调人应该富有个性 B.莎士比亚描绘了质朴的人性C.莎士比亚注重刻画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 D.体现了“人”与“社会”双重觉醒特征26. 16世纪,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A.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教会失去原有权威C.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27.马丁路德说:“信仰的依据是圣经,任何人教导逾越圣经都是错误而不必遵守的。”此观点A.批判了教会的等级特权 B.肯定了世俗王权地位C.提供信仰自由理论基础 D.否定了传统宗教信仰28. 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改革敕令中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A.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B.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C.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 D.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29.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正如在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称其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主要是因为二人A.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B.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C.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D.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30. 启蒙时代,有学者指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家体现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公民服从法律和国家,就是服从自己的意志”。该学者讨论的是A.社会契约 B.自然权利 C.法律至上 D.三权分立31.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做出这一论断的思想家是A.伏尔泰 B.洛克 C.康德 D.卢梭32. 1718世纪欧洲的知识阶层以法语为共同语言,普鲁士国王和俄国女皇只愿意说法语。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的拓展 B.殖民霸权的变迁C.启蒙运动的发展 D.科学革命的影响3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A.宗教改革并没有对天主教会进行改革 B.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C.宗教改革因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D.宗教改革的目的是脱离罗马天主教皇的管辖34.有学者在评价一项科学成就时指出:它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一次类似牛顿力学定律出现时所带来的划时代变化。这项成就应该是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C.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D.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35. 观察下图,据图可以得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A.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 B.实用性技术应用性强C.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方法 D.重视经验综合,轻视理论研究36. 他们(启蒙思想家)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这说明A.启蒙运动具有全球性 B.自然科学影响启蒙运动C.牛顿定律具有永恒性 D.启蒙运动推动科学革命37. 在19世纪欧洲思想界,发生了两件大事,分别是共产党宣言和物种起源的发表,这两者A.对当时不公的社会问题的态度完全相同 B.都从根本上对传统观念进行挑战C.都与宗教思想桎梏直接相关 D.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完全一致38. “苹果之父”乔布斯成为“创新”的代名词。下图是在苹果公司创立之初,乔布斯设计的LOGO:牛顿在树下看书,LOGO边框上还有一句诗:“牛顿:一个永远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的灵魂。”在乔布斯眼中牛顿的创新性体现在A.首次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B.开创了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实验科学C.确认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牛顿力学体系D.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了革命性进步39.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材料中表述的绘画及其特点是A.文人画,注重写意 B.山水画,重视写实C.花鸟画,浓墨重彩 D.人物画,以形写神40.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以下各项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主张,其中与普罗泰格拉这一哲学思想相似的是A.“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B.“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C.“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D.“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第卷 非选择题(共40分)4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共18分)材料一:“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班固汉书艺文志材料二: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宴),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汉书元帝纪材料三:北宋中期,儒家知识分子鉴前代十人之失,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他们“毅然以天下是非为己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风与时局的趋向。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四: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陈翠芳中国儒学总论 (1)根据材料一,班固认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法家提出了哪些主张?(4分)(2)据材料二,指出儒家思想到汉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变化归纳儒家思想的时代特点。(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北宋理学的深远影响。(2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内容。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分析未能开拓新路的原因。(8分)42. 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22分)材料一: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材料二: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思潮的核心。人文主义反对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反对教会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强调人的作用。马世力一本书读懂世界史材料三: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四:伏尔泰心目中的文明大国近似开明的或合乎情理的专制国家。他认为应由服膺理性的开明练达的少数人(国王和他的顾问)掌握统一不可分割的国家主权。出生相当卑贱的卢梭则大声疾呼,人性中最好的品质,诸如善良、无私等都是自然的产物,他渴望有一个人人都能觉得自己是其中一员的共和政体,同时强调主权“统一不可分割”。据世界文明史、现代世界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苏格拉底对人性研究的历史价值。(6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文艺复兴的实质和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4分)(4)根据材料四,并所学知识,比较伏尔泰和卢梭政治主张的异同点,并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8分)巴市一中xx第一学期10月月考 高二年级 历史试题(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5 BCAAD 610 CBCDC 1115 DDDAD 1620 DBBAD2125 DBCDC 2630 BCDAA 3135 CCBBC 3640 BBCAA第二部分:材料题【41题答案】(共18分)(备注:划横线文字为采分关键词)(1)原因:迎合诸侯争霸需要;(1分)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要进行变法改革。(每点1分,共3分)(2)变化:儒家吸收了法家的思想,儒法结合。(2分) 特点:与时俱进,适合加强封建统治(或大一统)的需要.(2分)(3)影响:注重道德气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2分)(4)内容: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提倡民主;(1分) 注重实学,讲究经世致用;(1分)原因: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分)经济: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严重受阻;(2分)思想:封建正统思想仍旧占主导地位,思想专制加强。(2分)【42题答案】(共22分)(1)观点:学会生活;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答出两点,即得4分)价值: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表现,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2分)(2)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2分)诉求:批评神学统治,鼓励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2分)(3)印记:因信称义带有人文主义色彩(2分)深化表现:宗教改革强调由各国政府管理教会,全面挑战教皇权威,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2分)(4)不同:伏尔泰主张开明专制(或君主立宪制)(1分)卢梭主张:民主共和(1分)相同:都认为国家主权不可分割;都强调自由平等、自然权利、社会契约等学说。(4分) 发展:提出理性主义;(或)把反封建上升到政治制度和政权层面。(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