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4月份阶段性自测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04108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4月份阶段性自测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届高三历史4月份阶段性自测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届高三历史4月份阶段性自测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4月份阶段性自测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交通工具往往也成为身分地位、权力和财富的表征。南宋以来,官员开始坐轿子,以示其身分的尊贵。从某一时期起,先是有举人坐轿子,后来连监生乃至秀才也都坐轿子,因为他们都是士大夫或富贵人家的子弟,显示他们资产丰厚。这种风气反映了A. 元朝时期,安定已久,商品经济发达B. 明代初期,动乱之后,商品经济不发达C. 明代中期,安定已久,商品经济发达D. 清代初期,动乱之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从某一时期起,先是有举人坐轿子,后来连监生乃至秀才也都坐轿子,因为他们都是士大夫或富贵人家的子弟,显示他们资产丰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举人、监生乃至秀才都资产丰厚,说明商品经济发达,商人资产丰厚,捐官而进入官绅阶层,这一现象在明朝中期盛行,故C正确。元朝时期没有监生,故A排除。明代初期,动乱之后,商品经济不发达,与材料背景不符合,故B排除。清代初期,动乱之后,商品经济不发达,也不符合材料信息主旨,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明朝中后期的商品经济2.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雍正五年(1727年),清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这说明A. 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 B. 主佃之间的依附关系松弛C. 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 D. 明清两朝的统治政策逐步开明【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主佃之间的严密的依附关系,而到清朝时期主佃之间的依附关系变得松弛了,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封建社会佃户和田主是不可能平等的,选项A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租佃关系仍然是封建主义性质的而非资本主义性质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两朝的统治政策不是逐步开明的,选项D自身就是不合史实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 下面为汉代教育结构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有效得信息是A. 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 B. 儒学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C. 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 D. 太学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可知汉朝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系统,官学又可以分为由中央政府直接主办的中央官学和由地方政府办理的地方官学;私学按其程度与学习内容也可分为经馆与书馆两类,故可知汉朝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A项正确。图示信息无法体现儒学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排除B。图示信息无法体现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排除C。太学为国家的最高学府和全国学校的典范,无法体现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图示信息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官学与私学”“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4. 林散之先生这样评价中国书法,“人的情感和书法艺术应该是对整个大自然的节律秩序的感受呼应和同构它们是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有学者认为该评论同样适用于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下列名画最能体现此种“有意味的形式”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是中国画的特点“有意味的形式”的突出表现。竹石图属于文人画,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最能体现”的要求,排除AB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要根据题干材料,明确“有意味的形式”的含义,然后再根据四幅画的特点来确定正确答案。5. 下面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反映了罗马法.案情:甲请乙建造房屋。新屋落成后不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之子告上法庭。判决: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判决乙之子无罪开释。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A. 重视人的基本权利 B. 限制原告的权利C. 强调原告被告平等 D. 维护被告的利益【答案】A【解析】材料中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承担,这体现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D选项错误,材料的判罚是有法律根据的,不存在限制原告的权力,维护被告的权利。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6. 古希腊的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的,并且各城邦分别建立起他们自己信仰的神。他们对神的祭祀仪式非常简朴,祭司从普通民众中进行选任,没有专门的祭司阶层,也没有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古希腊的这种宗教观A. 孕育了人文主义传统 B.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C. 促进民主政治的确立 D. 促使了基督教的产生【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的” 体现宗教是神性与人性的结合;“没有统一遵守的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体现了公民思想的自由;故古希腊的这种宗教观孕育了人文主义传统,A项正确。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才有孕育人文主义的宗教观念,排除B。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民主政治的确立,排除C。D项错误,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7. 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光明”。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近代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核心是A. 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B. 提倡摆脱宗教束缚、崇尚自由C. 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D. 主张分权与制衡【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启蒙思想家们崇尚理性,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以及政治民主,A项与题意相符。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故排除B项;并不是所有的启蒙思想家都主张君主立宪,排除C项;分权和制衡是孟德斯鸠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并结合所学启蒙运动核心思想是政治民主、平等和自由。8. 下图是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18701913年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这种变化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 B. 比重的变化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C. 英法比重下降说明英法已衰落 D. 德国比重上升得益于国内市场的统一【答案】C【解析】本题为选非题,考查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图表的能力。19世纪60年代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其中美、德两国走在世界前列,因此1870-1913年间美、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上升,而英国在这次改革中相对落后,因此所占比重下降,所以图表中的变化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故A项说法正确。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上升反映国内生产力提高,经济进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会随之增强;比重下降则反映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会相应减少,因此比重的变化将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故B项说法正确。英法比重相对美德两国来说下降,但在当时英法仍属于欧洲先进国家,领先于亚非拉等大多数地区,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说法不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美国南北战争和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国内市场也随之统一扩大,促进工业的发展,有利于美德在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上升。故D项说法正确。本题要求选择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故答案为C。点睛:逆向型选择题,又叫否定型选择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选项。题干中常用的提示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这类试题的特点是利用学生在考试中的思维惯性来设置答题陷阱,来考查学生的仔细审题能力和细致阅读能力、准确理解历史的思维品质等。9. 对于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理解,正确的是A. 内阁首相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 首相无权解散议会C. 内阁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D. 内阁掌握国家的立法大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责任制内阁不过是议会的一个工具,内阁是要对议会负责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内阁首相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而是由多数党领袖出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首相是由权解散议会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掌握国家的立法大权只有议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0.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步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共产党宣言)这段材料A.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B. 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C. 指出了阶级斗争的作用 D. 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答案】C【解析】由“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推动的结果,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特定为无产阶级;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11. 达尔文因病逝世,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把他葬在牛顿的墓旁。下面可以最恰当地解释人们这种做法的是A. 他继承和发展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使牛顿的力学体系成为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力学体系B. 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的现象中驱逐出去,而达尔文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C. 他和牛顿一样,在科学上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坚忍不拔的探究精神D. 进化论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牛顿经典力学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答案】B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进化论影响12. 下图为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作品以马忤斯的晚餐。它描绘的是耶稣复活后在一次见面会上向他的门徒现身的情景,画中卡拉瓦乔没有把耶稣的门徒描绘成光辉的圣徒,而是描绘成卑贱的普通农民。据此判断此画的创作背景是A. 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 宗教改革运动的展开C. 启蒙运动的开始D. 工业革命的进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画作并未体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排除A。画作中耶稣的门徒不是光辉的圣徒,而是卑贱的普通农民,这就否定了教会的神圣性;同时普通的民众可以围绕在耶稣基督周围与其直接对话,又体现了因信称义、人人可得救的思想。由此可知,这幅画作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背景,B正确。启蒙运动倡导理性,构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这与画作无关,排除C。画作中并没有工业时代的产物,排除D。13.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这是因为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它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它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A. B. C. D. 【答案】A【解析】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指它包含的内容比较完整。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因此错误。正确选项是A项。.14. 19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8%的利率。1912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1.6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500万元。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民族工业生存日益艰难 B. 政府推动民族企业发展C. 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 D. 近代经济逐渐走向复苏【答案】C【解析】依据题中办厂资金利率高达8%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500万元为金融资本的三分之一,可以推导出金融行业影响了工业发展,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题文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15. 1898年,有报纸评论说:“出洋肄业之诸子弟,学成返国,早已习与性成,只知改洋装,操洋语,娶洋妇,教洋书,或为洋人司出纳,或以洋人作舌人,从无一委质策名,供国家之用者。推其原弊,岂非幼稚时未明中国大道,先沾染外洋之习气使然耶!”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 留学教育危及清朝统治 B. 顽固守旧势力排斥留学教育C. 传统观念制约社会转型 D. 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化特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由于传统观念导致只学习西方表面的东西,而不利于国家的进步、社会的转型,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强调当时的留学教育不利于社会的转型而非危及清朝统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留学教育的弊端而非顽固守旧势力排斥留学教育,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教育的半殖民地化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6. 下表为苏联在七五计划和“十一五”计划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指标。对其变化解正确的是A. 形成了重型化国民经济结构 B. 赫鲁晓夫改革成效显著C. 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经济发展 D. 苏联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答案】C【解析】题干反映的的各部门平均增长速度,没有体现各部门社会总产值所占的比例,排除A;赫鲁晓夫改革于1953-196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没有全面体现图表的信息,排除B;根据图表可知“十一五”计划期间比七五计划期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各指标都在下滑,说明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缓慢,其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造成的,C正确,D错误。故答案选C。点睛:本题以数字表格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变化,根据表格中信息再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结论。17.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此次危机A. 导致美国走向了法西斯专政道路B. 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C. 是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干预经济政策的结果D. 从英国开始迅速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美国并未走向法西斯专政道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自由放任而非干预经济政策的结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此次危机从美国而非从英国开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8. 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在世界上极力鼓吹“日本模式”,强调文化建设和民族自豪感。其主要意图是A. 摆脱美国控制 B. 弘扬日本传统文化 C. 发展国民经济 D.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答案】D【解析】日本极力鼓吹“日本模式”是想通过经济上的发展成功推广到政治领域,以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不是主要意图;B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C选项没有明白“日本模式”的真实含义。19.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有学者绘制成下图所示,其所代表的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特征表现为A.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B. 美国主导,多极格局形成C. 冷战结束,美国独霸局面形成D. 多极合作,联合遏制美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材料“美国一超多强”根据所学,可知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必然导致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本题应选A项。考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全会多极化趋势加强表现20. 1921年,诺贝尔委员会决定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评委会在通知他获奖的信中写道:“这次给你授奖没有考虑你在相对论(即狭义相对论)和引力论(即广义相对论)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这说明A. 相对论的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 B. 相对论不是爱因斯坦的最大成就C. 科学界还没有普遍接受相对论 D. 爱因斯坦还没有公开相对论成果【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分析题干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不是因为他的相对论,可知当时科学界人士仍受传统物理学观念束缚,不能够普遍接受相对论,C与题意相符;A、B、D与史实不符。故选C。21. “他们抛弃室内作画的传统,大胆走出去,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和感受,把变幻莫测的光色记录下来,留下瞬间的永恒。”“他们”的绘画艺术风格属于A. 浪漫主义色彩 B. 印象派美术 C. 现实主义美术 D. 现代主义美术【答案】B【解析】据材料“变幻莫测的光色记录下来,留下瞬间的永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印象派美术的特点,故B选项正确;浪漫主义美术主张有个性、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材料未涉及这一特点,故A选项错误;现实主义美术也没有重视光与色的特点,故C选项错误;现代主义美术对物象的一切感受和态度已渐渐脱离客观,追求表现主观感受和新的艺术形式,材料也不能反映这一特点,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掌握文学艺术各个流派的风格和特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现代主义等内容和代表人物都应该熟记。同时,涉及文学、美术、音乐、影视等方面即可。22. 某校高二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了以下三幅历史图片。他们的研究主题是A.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B. 外交关系新篇章C. 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 D. 两岸关系的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是人大制度,图二反映的是政协制度,图三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制度均属于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主政治建设而非外交关系新篇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前两幅图图均在改革开放之前,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均不涉及两岸关系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3.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这一政策的制定A. 是基于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 B. 是基于解决人民温饱的需要C. 是基于国家经济困难的应对 D. 是基于国家全面建设的需要【答案】A点睛: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历史时间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很多时候就能够根据所学阶段特征来解决相应的问题。这一题里,关注到“1953年”,再结合所学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相关知识就可以做出准确判断了。24. 就1970年的第25届联大,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这说明.A.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 B. 新中国国际影响力日渐凸显C. 美国对华的冷战思维在加强 D. 发展中国家坚决支持新中国【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美国总统尼克松认识到反对中国重返联合国已经是无法阻挡的事实,主要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为大势所趋,B项正确。 A 项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题干反映美国对华的冷战受挫,排除C。题干信息无法推断发展中国家坚决支持新中国,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25. 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这说明A. 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B. 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C. 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D. 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的传统封建迷信观念,说明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A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传统封建迷信观念的改变,不是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故B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故D选项错误。故选A。26. 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在民生主义方面的进步性表现在A. 反时清王朝专制 B. 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C. 公开反对帝国主义 D. 主张实行耕者有其田【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耕者有其田”属于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并且还是民生方面的内容,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属于旧三民主义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属于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但不是民生方面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也属于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但也不是民生方面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确两个标准,一必须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二必须是民生方面的内容。27. 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A.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C. “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D. “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方针,推动了科学文化的繁荣发展,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1957年提出的,选项B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是邓小平提出的而非毛泽东提出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也是邓小平提出的而非毛泽东提出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8. 恩格斯在论梭伦改革时,曾经写道“这样,在宪法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人所有制。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氏族制度又遭到新的失败。”恩格斯所评论主要是指A. 颁布“解负令” B. 建立四百人会议C.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 鼓励发展工商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恩格斯提出的是私人所有制,也就是根据财产多寡来划分社会等级,这就是梭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是一种矛盾调解;B选项是政治方面,没有经济因素;D选项没有政治因素。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财产等级制度29. 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城镇乡均为地方自治体。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实行议事与行政分立。乡议事会在本乡选民中选举产生,为议事机构。材料反映了A. 自治带有较强的欺骗性 B. 自治受西方民主宪政影响C. 清政府对地方失击控制 D. 清政府已经放弃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 材料“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实行议事与行政分立。乡议事会在本乡选民中选举产生,为议事机构。”这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民主政治的特点,故选B;材料中民主机构的设置和分权制衡,有利于公民参政议政,故排除A,选B;清政府部分基层统治的变化不能改变专制统治的本质,排除D。由于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是由中央颁布的,这说明清政府还能控制地方,排除C。故选B。点睛: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先入为主,比如清王朝不能一概以腐朽落落后为标签,所以不能选A;也不能改变已有基本结论,所以不能选D。30. 作为武器的图书中记载:“1944年6月6日,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几天后,美国将无数箱图书运抵诺曼底,发往法国各地书店。随后,数以万计的美国图书陆续到达,发往整个欧洲。”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是A. 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 B. 争夺原德占区的图书市场份额C. 为击败德国法西斯提供思想武器 D. 为盟军前线将士提供文化休闲【答案】A【解析】这一题需要结合所述时间来考虑,当时是1944年6月,距离德国的失败还有不足一年的时间,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作为美国这样的大国,它已经开始谋划战后的布局了,因为美国通过二战已经将自己的实力发展到了极致,所以战后谋求世界霸权成为既定的目标,所以会借助二战后期去实施这一计划,故选A。二、综合题3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府兵制源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这政策明显地带有民族隔离的色彩。到了北周后期,迫于形势,汉人也被募充作府兵。杨坚为北周大承相时,就下令西魏受赐鲜卑姓的汉人可恢复汉姓,开始破除了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规定。隋开皇十年下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由于废置不常,唐代军府总数也有增减,较多时有六百三十三府。军府遍布全国,关内道多达二百六十一府,占三分之一以上,依次为河东、河南、河北、陇右,其他诸道多不过十,少止二三府(江南、岭南)。这种布局体现了“居重驭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政治、军事意图。摘编自中国历代军事制度(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府兵制演变的趋势及其原因。(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改革府兵制的影响。【答案】(1)趋势:从实行民族隔离到打破民族界限;从耕战分立到兵农合一;府兵总数不断增多。原因: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增强了军事力量,加强了巾央集权;增加了农业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适应了民族融合的时代趋势,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中“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带有民族隔离的色彩”“汉人可恢复汉姓,开始破除了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规定”可答出从实行民族隔离到打破界限;据材料中“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可答出从耕战分立到兵农合一;据材料中“唐代军府总数也有增减,较多时有六百三十三府”“军府遍布全国”可答出府兵总数不断增多。第二小问原因,可从封建经济和政治角度作答。(2)据材料中“汉人可恢复汉姓,开始破除了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规定”可答出有利于民族融合、团结和国家统一,据材料中“府兵制”的发展可知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增加,从而加强中央集权,从兵农合一可知有利于增加农业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改革隋唐改革府兵制32.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延长的16世纪扩张”实际上是从15世纪初开始的,它持续到17世纪乃至18世纪。这次扩张中国等主要亚洲国家,包括进出口贸易在内的贸易都迅速增长,收入和消费也可能迅速增长。在政治上,这次扩张表现为中国明清帝国等亚洲主要国家的兴盛。最终,中国成为最大的白银“秘窖”。由于中国具有相对更大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因此吸储了更多的白银。但是,中国和其他地方一样,新增的货币造成了有效需求的增长,刺激了生产和消费的增长,从而支持了人口的增长。但是在政治经济体不够灵活、缺乏扩张能力的地方,生产的增长跟不上货币供给的增长,货币供给的增加就未能促进生产、消费以及人口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有效需求的增长促成了通货膨胀。欧洲就是这种情况。摘自“弗兰克白银资本”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15世纪西欧扩张开始的事件及对世界的影响?请分析明清时期中国虽强盛但没能实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在推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3)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什么认识?【答案】(1)事件:新航路开辟;影响: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原因:政治上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腐朽与衰落。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朝贡贸易。思想上中国厉行文化专制,压制人们思想。(分成三个层次,按每一层次给分).(2)有制度和政策保障;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出大量廉价的工业品);拥有强大的海军;在交通革新上领先;对外殖民扩张,拥有最多的殖民地。(3)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政府的经济政策;社会环境;人们的思想观念等。【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15世纪西欧扩张开始”,结合所学可知应该是新航路的开辟,第二小问的解答可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归纳,第三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明清时期中国”,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19世纪中期英国”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可以从政治制度、工业革命、军事实力、交通、殖民扩张等方面分析归纳。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上述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提炼,可以从政治制度、经济政策、人民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材料二近代中国知识界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的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材料三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12月5日至1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案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现代启示录:1952,被雾霾扭转的英国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12月5日至1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启示录:1952,被雾毅扭转的英国请回答: (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了什么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空气污染”的原因。(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两国处理类似问题上的异同点。【答案】(1)做法:祭天敬神;调整种植方式。原因:科技水平落后;“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为主体。(2)原因:工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煤、石油等高污染资源的大规模运用。(3)同: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干预污染治理;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防治污染。异:中国民国时期的治污舆论监督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更加注重道德;英国政府治污的法律力度更大,更加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等信息可以得出结论。第二小问,根据题目提供的时间去考虑,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和文化层面分别思考即可得出答案。(2)根据材料二中的“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和所学知识中的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发展所带来的工业发展,进行概括归纳。(3)相同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取缔市区桐油煎熬”、“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和材料三中的“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等信息可以得出其相同之处。不同的可以重新对照材料二和三,能够看出材料二中有“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而材料三中没有;材料三中则有更多的法律规定,以及与生产力进步相关的措施,材料二则没有。.3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避免战争,捍卫和平,是人类不懈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法西斯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这不是说要消灭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所有居民,但是确是要消灭这些国家里的基于征服和奴役其他人民的哲学思想。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43年初卡萨布拉卡会议材料二战后初年,许多德国人认为自己只是“受害者”。(1963年)在奥斯维辛审判前后长达20个月的时间内,媒体对审判过程做详尽深入的报道和评论。德国知识精英也抓住机会在媒体上发声,引发了60年代中期对纳粹历史认识的大辩论。1970年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做出了举世闻名的谢罪之举各个领域对纳粹制度的产生及其根源不断地进行再认识与自我解剖,自觉地将反思历史作为政治及道德义务,并将其制度化、法制化。(1)依据材料一,概述富兰克林罗斯福对法西斯轴心国处理的基本态度。(2)据材料二归纳战后德国对二战认罪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指出这种变化带给我们的历史启示。【答案】(1)态度:法西斯国家必须无条件投降;从根本上清除法西斯存在的思想基础。(2)原因:奥斯维辛审判的开展;媒体的追踪报道与评论;知识精英的发声;政府的政策推动;社会的反思与辩论。启示:只有正视历史,深刻反思,勇于承担责任,才能最终避免战争,重塑大国形象。【解析】(1)根据材料“法西斯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要消灭这些国家里的基于征服和奴役其他人民的哲学思想”归纳出富兰克林罗斯福要求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从根本上清除法西斯存在的思想基础的态度。(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在奥斯维辛审判”“媒体对审判过程做详尽深入的报道和评论”“德国知识精英也抓住机会”“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各个领域对纳粹制度并将其制度化、法制化”,从审判、媒体、知识精英、政府、社会五个角度进行归纳;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正视历史,深刻反思,勇于承担责任;战争害人害己;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等。点睛:材料题是考试中学生最头疼失分最多的题型。实际上解答材料题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更明智的方法应该是: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做使得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具备了目的性。在有目的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进行的阅读要仔细,要根据设问理解材料。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即“处理材料”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