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04982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考试试题(含解析)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案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 语言文字运用(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黄土夯(hng)筑的城墙早已斑驳,许多地方业已坍圮(p),却依旧雄伟壮观;城门空空荡荡,被铁丝网拦起来,曾经的车水马龙、磨肩接踵早已经留在了记忆中。B. 谁人不骂驿站长?哪个不跟他们吵架?有谁在大发雷霆的时候不在那“功过册”,枉费笔墨控告他们盛气凌人、冥 (mn)顽不灵和消极怠工呢?有谁不把他们当成不耻于人类的坏蛋?简直如同往日包揽讼(sng)狱的刀笔吏。C. 在我右侧,绯(fi)红色窗幔的皱褶(zh)挡住了我的视线;左侧,明亮的玻璃窗庇护着我,使我既免受十一月阴沉天气的侵害,又不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在翻书的间隙,我抬头细看冬日下午的景色。D. 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zhu)、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既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y),逐步发展到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形、字音的能力。题干问“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选项中A夯(hng)筑 磨肩接踵-摩肩接踵 B不耻-不齿 冥 (mng)顽不灵 D热熨(y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不题。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甲】“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终生一直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栖皇,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犹如一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恰如其分讲,他是个堂吉诃德。【乙】他是那般执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走投无路之时,也不推脱自己的责任。孔子不是神,只是人,一个感情炽热的人。【丙】他会怒不可遏地呵斥昼寝的宰予“朽木不可雕也”;也会对他欣赏的颜回微微颔首, 对不以为然的举动,他会莞尔一笑,笑过之后又连忙解释“前言戏之耳”。虽然论语以记言为主,但我们从中不只可以了解他的思想,还可以看到一个惟妙惟肖的孔子形象。2. 上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栖皇 B. 推脱 C. 不以为然 D. 惟妙惟肖3. 文段中划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甲 B. 乙 C. 丙【答案】2. D 3. C【解析】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题中,应该用“栩栩如生”。栩栩如生:艺术形象生动活泼、逼真。惟妙惟肖:形容描写和模仿的非常好,非常逼真。这里形容孔子的形象,所以用“栩栩如生”。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标点有误的一项”,题中C项,“也会对他欣赏的颜回微微颔首”后应当用分号。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 是一些大家。B. 7月8日清晨,山东省临沂市一位出租车司机因操作不当,开车冲进在机动车道的左侧快车道 暴走晨练的暴走队伍,造成一死两伤。对于在机动车道暴走这样显而易见的危险,为何能让马 路暴走人士视而不见?C. 人民日报评论员指出,我们只要不动摇、不懈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实现伟大的目标。D. 伊拉克总理阿巴迪7月10日在位于摩苏尔前线的反恐部队指挥部宣布,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题中,A项,“能否被刊用”与“没抱太大的希望”照应失当。B项,后半句无主语,应改为“对于在机动车道暴走这样显而易见的危险,为何马路暴走人士还视而不见?” C项,“推进”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搭配不当。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在摩苏尔的统治已被彻底推翻,这个城市于当天全面解放。但摩苏尔被收复是否意味着这一极 端组织走向终结?多名观察人士给出否定答案。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 ,这也就是和谐。灰色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因此,灰色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多彩保证了活力,而灰色提升着品位。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本题围绕从“灰色与其他色彩搭配”到“思想与多彩世界结合”的思路展开:只有灰色人们不喜欢-与其他色彩搭配-链接多彩世界-世界色彩缤纷-思想与纷繁-总结。6. 选出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A. 五人墓碑记作者张溥,明代文学家,天启年间曾在家乡组织“应社”,崇祯时组织“复社”,有书斋名为七录斋集。B. 食指,原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中国现当代诗人,代表作品有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C. 荀子,名况,春秋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今存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D.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是辛弃疾,字稼轩,号幼安,著有稼轩长短句。一生主张收复中原,但壮志未酬,一腔忠烈之气只能化为慷慨豪放的诗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题中,A项,“七录斋集”改为“七录斋”; C项,“春秋”改“战国”;D项,应该是字幼安,号稼轩。7. 下列各句对课文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祥林嫂死去的欣慰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恶。)B. 微风过处,送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用了通感手法,写出了荷香幽微清雅、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特点。)C.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王熙凤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性格。)D.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祥林嫂经过挣扎,一切希望都破灭后悲哀痛苦的心情。)【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不正确的一项”。题中A项错误,主要的手法是反语,而不是对比。“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其意思是:然而在现在这样的人世间,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都还不错。这是“我”的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憎恨。8. 下列各句对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咬文嚼字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以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咬文嚼字”,通常是指过分的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儿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朱光潜先生在文章中,赋予这个成语以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B.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通篇用白描的手法,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了靴匠格斯拉的形象。在一次一次交往中,“我”对格斯拉充满了理解和同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小说的结尾采用了欧亨利笔法,情节发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读者在最好的手艺、最悲惨的命运形成的反差中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C. 祝福采用倒叙的手法,以祥林嫂的“半生事迹”为纵线展开情节,揭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悲惨的命运遭遇。其中,“两次微笑”“三写眼睛”“四场飞雪”“五处写钱”等精彩细节,对刻画人物、描摹环境、渲染氛围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全文朴实冷峻的叙述语言中,蕴涵着不可遏制的躁动、激愤的情感潜流。D.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清代小说家曹雪芹作的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与贾母见面,牵动的是“亲情”,是令人心颤的“泪”;与王熙凤见面,牵动的是“交情”,是颇有意味的“笑”;与宝玉见面,牵动的是朦胧的爱情,是石破天惊的“惊”!“摔玉”的情节是全文的最高潮,既表现了宝玉在家中所受的娇惯,也透露出他要寻求知音的迫切心情。【答案】B9. 用“遗憾”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可酌情增减词语)。任何选择都意味着放弃另一些东西,所以无论你怎么选,都难免会有遗憾,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你做到十全十美。【答案】示例:遗憾在做选择时难免会有,无论你怎么选,都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做到十全十美,因为任何选择都意味着放弃另一些东西。【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题干要求“用遗憾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答题注意点“用遗憾开头”“ 不得改变原意”。答题主要要变换句式的是“以无论你怎么选,都难免会有遗憾”这一句,可以改为“遗憾在做选择时难免会有,无论你怎么选”,变换句式后,注意检查语句是否通顺,是否有病句。10. 在横线上补写三个句子,要求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句。项羽本纪是一出有着史诗般气魄的历史悲剧,其中,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豪杰。鸿门宴以传神的笔触,写出了项羽磊落的气概,_ _,_ _,_,范增无奈的心情。【答案】示例:张良机智的安排刘邦圆滑的表演樊哙忠勇的行为。【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仿写能力。仿写要求结构一致,修辞相同,一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品位高雅,符合事理理逻辑。作答本题首先需要对鸿门宴一文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相关的情节有基本的掌握,然后才可以根据题目画线处前后文的句式进行仿写。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并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80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伎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也就不能不受影响。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继续发展杂剧。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数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流传久远,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以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杂剧名家辈出,不断汇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因此杂剧由开封传来,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伴奏,合于南人口味。这样柔缓婉转的声调,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融合。但无论北曲或南曲,都未逸出杂剧的范畴。元明之际有了传奇。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人。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独唱。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高明于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止。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此而产生差异。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清康熙时,洪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齐名,当时有“南洪北孔”之称。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样的演出固然是由于洪昇的文名震世,但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好。 (摘编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11. 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分别对不同时期杂剧繁荣的盛况有所记载。B. 南曲产生于临安,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伴奏,合于南人口味。但无论北曲或南曲,都属于杂剧。C. 元明之际的传奇出自杂剧,但与之前的杂剧有不同之处:后者有折数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个人独唱。D. 传奇并没有因为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而衰落,其盛行期大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昇的长生殿都是清传奇的代表作品,据说在北京演出时,曾轰动一时。12. 下列各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文中引用柳永的鹤冲天的词句,是为了说明,北宋时期都城开封的杂剧习惯于浅斟低唱。B. 宋室南渡后的杂剧,保持了当年开封时期的特点,也难免受到南朝陈事旧音的影响,这使杂剧更为繁复多变。C. 高明和汤显祖都是明朝著名的传奇作家,高明的琵琶记因明太祖的推许曾在南京演出过,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也应该会在南京演出。D. 在金、元的倡导之下,杂剧至元代更有显著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随着朝代更迭,杂剧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元大都,名家汇集于此,一时盛况空前。13. 南宋杂剧、元杂剧和明清传奇都曾非常繁荣,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这三者繁荣的标志分别是什么。【答案】11. C 12. D 13. 南宋杂剧:杂剧数量繁多。 元杂剧:杂剧名家辈出。 传奇:涌现了不少很有分量的名家与名作。)【解析】11. A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状中记载的内容,称不上是“杂剧繁荣的盛况”;C杂剧折数与主唱人数的确有限制,但出场人物并无限制;D在北京演出,并曾轰动一时的是洪昇的长生殿,原文并无桃花扇在北京演出的信息。12. A引用柳永鹤冲天的词句,并非为了说明北宋时期都城开封的杂剧习惯于浅斟低唱,而是为了说明当时北宋都城开封有浅斟低唱的风气;B“杂剧更为繁复多变”以偏概全,应该是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复多变;C或然理解成必然,琵琶记曾在南京演出只是推测,并无确实演出的实据。13. 繁荣的标准要么是数量多,要么是质量高,还有就是名声大。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与小鱼(1)那时这世界上还没有我,但已有那个人。据说那个人常有许许多多的忽略,连母亲的歌喉、美貌,都险些被他忽略。母亲那时包了歌剧团中所有的主角,风头足极了,一匹黑缎子样的长发,被她编成这样那样,什么佩饰都不用,却冠冕似的华丽。十八岁的母亲,眼睛骄傲天真,却有了一个人。 (2)这个人就是我的父亲。 (3)一天,她忽然对他说:“你有许多抄不完的稿子?” (4)他那时是歌剧团的副团长,能拉几弓小提琴,或画两笔舞台布景,但人人都知道他是个写书的小说家。 (5)在抄得工整的书稿中夹了张小纸签:“我要嫁给你!”她就真嫁给了他。 (6)我还是个小小姑娘时,发现妈妈爱父亲爱得像个小姑娘,胆怯,又有点拙劣。她把两岁的我抱着,拍着我,荡气回肠地唱着舒伯特的摇篮曲,那时我还不明白她是在唱给父亲听。她无时无刻地不从父亲那里邀来注重、认同。她拿起小提琴开始拉“哆、咪”。要么,她大声朗读普希金,把泡在阅读中的父亲惊得全身一紧,抬头去找这个声音,然后在厌烦和压制厌烦的矛盾中,对她一笑。 (7)她拿这一笑,去维持后面的几天、几年,抑或半辈子的生活,维持那些没有钱也没有尊严的日子。父亲的薪水没了。妈妈早已不上舞台,身段粗壮得飞快,坐在一张小竹凳上,“吱呀”着它,一晚上在桌子上剖小鱼。小鱼在父亲有薪水的时候是我家猫吃的,现在都要托人送给在乡下劳动改造一年没音信的父亲。 (8)几百条小鱼被串起来吊在屋檐下晾,最终干缩成一片枯柳叶。我和哥哥被哄得早早上床,她才来煎这些小鱼。煎鱼的腥气胀在房子里,我和哥哥醒了,起身站在厨房门口。 (9)“小孩子大起来有得吃呢!”她发现我们,难为情地红了脸,像个小姑娘偷递信物时被人捉了个准,“爸爸现在好瘦好瘦。”好像在征得我们原谅一样,喃喃地说。带信的人只说父亲黑瘦了些,她心里的丈夫便形同枯骨了。 (10)她一条小鱼也没请哥哥和我吃。我们明白那种酥、脆,连骨头都可口。而我们只是咽下一泡又一泡的口水。(11)父亲回来后,只提过一回那些小鱼,说:“真想不到这种东西会好吃。”后来他没提过小鱼的事。几年中,成百上千条小鱼,使他仍然倜傥地存活下来。妈妈围绕着父亲,以她略带老态的粗壮身段在父亲面前竭尽活泼。她似乎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变化,也没意识到父亲的变化。(12)又有许多出版社邀他写作了。他又开始穿他的风衣、猎装、皮夹克,在某个大饭店占据一个房间。他也有了个像妈妈一样爱他的女人,只是比妈妈当年还美丽。 (13)一天,哥哥收到爸爸从北京寄来的信。他对我说:“是写给咱俩的,完了,他要和妈妈离婚。”父亲说,他一天也没有真正爱过妈妈。可是这个呕心沥血爱了大半辈子的妈妈呢?(14)妈妈读完信,一点声音也没有地靠在沙发上。好像她辛辛苦苦爱他这么久,终于能歇口气了。“他怎么会吃好饭住在那种大饭店里。”几小时内,这是她唯一的话。 (15)这一夜,我们又听到了那只竹凳的“吱呀”声,听上去它要散架了。第二天一早,几串被剖净的小鱼坠在了屋檐下。初阳中,它们是纯银色的。(16)父亲从此没回家。 (17)一天妈妈对我说:“我的探亲假到了。”我问她去探谁。 “去探你爸呀。”她瞪我一眼,像说:这还用问?!“我知道他不会好好吃饭。”(18)又是一屋子煎小鱼的气味。哥哥跑到我房间,说“叫她别弄了!现在谁还吃那玩意儿?”我们却都忍不下心对她这么说,我还陪她上了“探亲”的路,提着那足有二十斤的小鱼。 (19)朦胧中听说父亲在杭州一个饭店写作。我们在一家廉价旅馆下榻。 (20)四月,杭州雨特稠。等找到父亲住的那个饭店,他已离开了杭州,无处追踪。我对妈妈说:冒雨游一遍西湖,就乘火车回家。妈妈却说她一定要住满七天。看着我困惑并有些气恼的脸,妈妈闪开眼睛,小姑娘认错般地嘟哝:“邻居、朋友都以为我见到你爸了,和他在一起呆了七天。”她想造一个幻想,让自己让所有的邻居、朋友都相信:丈夫还是她的,起码眼下是的,她和他度过了这个一年一度仅有的七天探亲假,像所有分居两地的正常夫妻一样。 (21)她如愿地在雨中的小旅馆住满七天。除了到隔壁一家电影院一遍一遍看同一部电影,就是在对门的小饭馆吃一碗又一碗同样的馄饨,坚持过完了她臆想中与父亲相聚的七天。 (22)等上了火车,我发现行李中少了那个装小鱼的竹篓。我没有提醒妈妈,它该是个最痛的提醒。抑或,她有意将它遗失在那个角落。 (23)父亲再婚后很幸福。妈妈见到我就问:“会做菜吧?”我当然明白她指谁。我说:“做得很好。爸爸也戒烟了。”她赶紧垂下头走开,不敢再听。 (24)临回北京,我见她又把那竹凳搬到厨房。竹凳也上了岁数,透着灵肉般的柔韧光色。还有一堆小鱼。我不阻止她,欣赏着她工匠般的操作。她将一条小鱼铺平在案上,拇指的指甲一推,去了鳞,再以小刀一剜,去掉内脏。她已架起老花眼镜来做这桩事了,竹凳叫疼一样的“吱呀”。她说:“再有场劳改就好了,你爸又被罚到乡下,低人九等,就没有女人要他了,只有我要他。”她不敢抬头看我,怕我看见她眼里还是那片无救的天真,还是小姑娘那张因非分之想而绯红的脸。 (25)我将一篓子烘熟的小鱼捎到爸爸那里。正是高朋满座的时候,满桌是继母的国宴手艺。我对爸爸使了个眼色,将他熟识的竹篓搁在一边。他瞪了它一会儿,似乎也愁苦了一会儿,又去和一桌朋友嘻天哈地。 (26)这天父亲醉倒,当着七八个客人的面,突然叫了几声母亲的名字。客人都问,叫的是谁啊。我自然吞声,继母善良美丽的眼里,全是理解全是理解(有删改)14. 母亲对父亲的爱,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概括回答。15. 赏析画波浪线句子。16. 文中第(7)(15)(24)三段中,都描写了“竹凳”的“吱呀”声,请联系上下文,分析三处“吱呀”声的不同意蕴。17. 小说以“母亲与小鱼”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鱼”在文中的作用。【答案】14. 无私忘我、无怨无悔、坚贞不渝、单纯又有些拙劣、一厢情愿。 15. 运用了反复、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母亲没有见到父亲却又不愿立即回去的失落、寂寞、无奈、痛苦、沉湎于幻想无法自拔却又无比执着的复杂心理,也为下文母亲在父亲再婚后仍然送烘熟的小鱼埋下了伏笔。 16. 第段写竹凳的“吱呀”声,表面上写母亲身体变得粗壮,暗示生活艰辛,母亲内心沉重;第段写竹凳的“吱呀”声,意指父母婚姻的破裂,传达出母亲面对父亲的无情打击,内心无比痛苦;第(24)段中竹凳的“吱呀”声,暗示母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 17. “小鱼”本是猫食,却被母亲精心制作成酥脆可口的食物,送给困境中的父亲,;“小鱼”是母亲对父亲爱情的象征和见证,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透过“小鱼”,表现了母亲的爱的卑微、朴素,表现了这种爱已经成了她的宗教和信仰,从而加重了文章的凄凉意味,。【解析】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 “母亲对父亲的爱的特点”角度进行概括,联系文章内容答题,找到相关答题区间,筛选关键语句,概括形成答案。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赏析画波浪线句子”,答题关键词“赏析”,答题从手法、表达效果、作用等角度入手。“除了到隔壁一家电影院一遍一遍看同一部电影,就是在对门的小饭馆吃一碗又一碗同样的馄饨” 运用了反复、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母亲没有见到父亲却又不愿立即回去的失落、寂寞、无奈、痛苦、沉湎于幻想无法自拔却又无比执着的复杂心理,也为下文母亲在父亲再婚后仍然送烘熟的小鱼埋下了伏笔。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题干“文中第(7)(15)(24)三段中,都描写了竹凳的吱呀声,请联系上下文,分析三处吱呀声的不同意蕴“,答题关键词“三处吱呀声的不同意蕴”。答题时结合相关语句理解。第段 “维持那些没有钱也没有尊严的日子。”写竹凳的“吱呀”声,表面上写母亲身体变得粗壮,暗示生活艰辛,母亲内心沉重;“父亲说,他一天也没有真正爱过妈妈 “第段写竹凳的“吱呀”声,意指父母婚姻的破裂,传达出母亲面对父亲的无情打击,内心无比痛苦;第(24)段“她已架起老花眼镜来做这桩事了”,竹凳的“吱呀”声,暗示母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分析标题的作用,可以从运用的手法和主题等角度切入思考。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本篇文章, “小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透过“小鱼”,表现了母亲的爱的卑微、朴素。答题时从人物。情节、主旨角度分析。点睛:在各地高考真题中,“标题作用”是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3分)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小题。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文章有删节)1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衡少善属文 属:写作。B.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拟:打算。C.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平素,向来。D.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19. 以下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今君乃亡赵走燕B. 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C.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D. 伺者因此觉知 因击沛公于坐2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善属文”,作二京赋;“善机巧,作浑天仪地动仪”;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敢:这些都能表现张衡“才高于世”。B. 张衡“通五经,贯六艺”中的“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指礼、乐、射、御、诗、数六种学问和技能。此处“六艺”与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是同一个概念。C. 张衡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了他的政治智慧;而“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则表现了他的政绩卓然。D.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而且详略突出,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2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2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顺 帝 初 再 转 复 为 太 史 令 衡 不 慕 当 世 所 居 之 官 辄 积 年 不 徙 自 去 史 职 五 载 复 还 。【答案】18. B 19. C 20. B 21. (1)永元年间,(张衡)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2)用事实(或“实际发生的地震”)来验证它(或候风地动仪),就像神灵一样符合(或“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自从有史书典籍的记载以来,还没有像这样(灵验)的仪器。 22. 顺帝初 / 再转复为太史令 / 衡不慕当世 / 所居之官 / 辄积年不徙 / 自去史职 / 五载复还【解析】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实词含义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将解释带入原文中,依据上下文推断含义,题中B选项中, “拟”应该解释为“模仿,模拟”。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虚词含义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选项中,A.才/竟然 B.代词/主谓间取独 C.表转折 D.凭借/趁机。所以答案为C项。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B项,两个“六艺”概念不同,前一个“六艺”应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后一个“六艺”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21.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关键点:举,;辟,;省略句句式;(2)“以事”、“未之有”句式。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本题正确断句:顺帝初 / 再转复为太史令 / 衡不慕当世 / 所居之官 /辄积年不徙 / 自去史职 / 五载复还。答题时,把握动宾句式。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参考译文: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门大户他们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罇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注解】罇、罍:盛酒器。九酝:美酒名。23. 这首诗的前14句淋漓尽致描绘的“内臣行乐图”表现了内臣 和 的形象特点。24. 对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有评论者说“结句斗绝,有一落千丈之势”,请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两句。【答案】23. 示例:骄横(飞扬跋扈) 奢侈(奢侈淫逸) 24. (1)诗的前十四句写“内臣”骄横跋扈,奢侈淫逸;最后两句文势陡转,“是岁江南旱,瞿州人食人”,只十个字,写出了江南的人间惨剧,实在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2)这两句诗跟前文十四句进行对比,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3)末二句直赋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诗顿起波澜,使读者动魄惊心,确是十分精彩的一笔!(学生若能从内容、手法、情感三个角度切入进行合理分析,即可得满分。)【解析】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意象的能力。答题关键词“内臣行乐图”“形象特点”。题中,结合诗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可以看出“骄横”;“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罇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可以看出“奢侈”。24. 试题分析:题干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艺术手法的把握。答题关键词“最后两句”“一落千丈之势”答题时结合诗句。考生生若能从内容、手法、情感三个角度切入进行合理分析,即可得满分。(三)古诗文默写。(6 分)2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_?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反衬手法写周瑜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_。(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魏徵谏太宗十思疏)(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 (苏轼赤壁赋)(5)故余与同社诸君子,_,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_。 (张溥五人墓碑记)【答案】 (1).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2). (2)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3). (3)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4).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 (5)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6).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本题中易错字“嫠妇”“稷”。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四、作文(共60分)26.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一款名为“王者荣耀”的游戏备受关注,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其中至少有3600万中小学生,日用户超8000万一时引起社会热议。下面是有关的文章观点:“王者荣耀日流水突破2亿,多少青春希望在此埋没?” “游戏防沉迷,家长应把好第一关”“王者荣耀设限,反思教育责任比禁玩更重要”“手游戒瘾,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监管者应该拿王者荣耀怎么办?”“过好移动生活,倡导健康娱乐”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注意】角度自选,观点自定,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答案】王者荣耀日流水突破2亿 多少青春希望在此埋没?据说,王者荣耀最高日流水突破2亿,最高月流水超过30亿,中国玩家每天在王者荣耀这一款游戏上花的时间是阴阳师的6.8倍,在它的荣耀和受欢迎程度的背后,有多少青春被荒废了,有多少希望被埋没了。一位6年级的孩子痴迷玩王者荣耀,被爸爸没收了手机以后跳楼摔成重伤。杭州夏衍中学老师蒋潇潇发文怼天怼地怼王者荣耀,呼吁社会引起重视。王者越成功,社会越担心。一个正处于读书年龄的青少年会浪费青春,一事无成;一个成年人同样也会玩物丧志,虚度光阴,成为社会的负担。这是全社会的问题。一个社会,年轻一代是动力之源,当年轻的一代沉湎网游,这个社会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游戏商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贪婪了,用这种方式赚取利益是正当,有没有罪恶感?国家制定的严格的身份管理措施有没有得到落实?当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抗衡游戏的破坏力时,社会就应该出把力,强制作出规定,而不是任由其自生自灭。在这件事情上,动用一些行政强制力,公众完全可以理解,从游戏惊人的破坏力看,也是应有之义。游戏防沉迷 家长应把好第一关防游戏沉迷,网游公司应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但是,如果要为未成年人设立游戏防火墙,家长应该是第一道关。这一代未成年人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网络化生存就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常态。网络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让网络游戏远离他们,自然也不现实。在孩子的网络成长之路中,家长的陪伴与引导不可缺位。防游戏沉迷,家长要把好第一关。“王者荣耀”设限 反思教育责任比“禁玩”更重要即使存在需要调整的地方,娱乐手段本身并无原罪,将“沉迷”的责任一股脑地推给游戏,是不负责任的。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对“娱乐休闲”的诉求都是正当的。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将来必然会出现比“王者荣耀”更具乐趣和吸引力的娱乐形式。对其发展的规范是监管部门的分内之事,而对家长和教育者来说,则应当避免简单化的“替罪羊”心态,从内因的角度加强引导,才是治本之道。手游戒瘾 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游戏在设计之初就是为了满足人性对名和利的欲望。在游戏里你短时间内就能升级,杀伐决断、一呼百应,而在现实生活中你要脱颖而出,是一件必须付出艰苦卓绝努力的事。别说是未成年人,一个已经有着丰富生活阅历、成熟心智的成年人都未必能抵挡得住这样的诱惑。从教育身上寻找根治的思路,就跟行人遭受车祸,不去怪肇事者,反怪行人怎么不在家里好好呆着一样傲慢,会让社会治理方案出现偏差。药方不应是教育,而恰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