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VIII).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04488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V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V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V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VIII)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根本上讲是A. 社会历史的倒退B. 禅让制腐朽的结果C. 奴隶主维持其统治的需要D.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答案】D【解析】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以家天下为主的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故D项正确;这一现象是历史的进步,故A错误;B并不是材料现象根本原因;C中此时还不是奴隶社会。2.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 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 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 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答案】C【解析】本来题考查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即嫡长子继承制,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符合这一原则,故C项正确。唐太宗不嫡长子,故A项排除。兄终弟及也不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排除。皇四了继位也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四个选项中找出哪个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即可。3.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进攻B. 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 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主要掌握分封制的对象,根据基本知识,A项属于先代贵族,是分封对象。C项是功臣,受分封,如姜尚。D项是王族,是分封的主体。B项平民不是分封对象。故选B项。【名师点睛】分封制也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在此,学生要将它与宗法制作比较。分封制是一种权力分配,而宗法制是一种分配制度和原则。高考中,可能会将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度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或者以古文的形式来考查分封制的影响、分封制的破坏等知识。示例: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简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 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项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郡县制5.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A. 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B. 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C. 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D. 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答案】C【解析】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如何有效得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故C项正确;A和B均属于经济和文化措施;D属于君主专制内涵。【点睛】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秦朝通过郡县制,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6. 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 体现三省分权制B.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朝三省分权制,故A正确,排除。三省制不属于中央监察机制,故B错误,符合题意。三省分权有利于减少行政决策失误,故C正确,排除。三省制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故D正确,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制7. 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A. 秦朝的御史大夫B. 汉朝的刺史C. 唐朝的节度使D. 宋朝的枢密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识记性试题。秦朝掌握军权的是太尉,汉朝刺史主要是监察地方,唐朝的节度使是掌握地方大权,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故本题答案为D,A、B、C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名师点睛】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下的一对主要矛盾,不同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在试图不断的加强皇帝的权威,削弱相权的。西汉时: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唐朝时:推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分工不同,但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之间互相牵制和监督,最终权力集中到皇帝那里,从而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宋朝时: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明朝时: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解决了中国两千多年君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从中,学生要认识到历朝君主集权存在的两种方式,即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示例:皇权与相权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问题: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简析】(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其他答案:答案次序颠倒;其他制度。(0分)三公九卿制丞相(中朝)(2)答案1: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4分)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2分)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其他答案。(0分)8.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宋朝加强皇权的措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宋朝通过中书分割宰相的行政权,用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用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由此消弱相权加强君权,所以本题选C,A与材料不符,B是清朝军机处,D材料没体现。9.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秦汉至宋元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比如郡县、道、路到行省,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故选A。封建国家权力不存在转移的问题,而是君主的权力不断地加强,排除B;宰相退出权力中心是明以后的事,而且元代还涉及一个宰相权力反弹的问题,排除C。世卿世禄被打破早在春秋战国就开始了,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0.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 皇权渐趋衰弱B. 君主集权加强C. 内阁取代六部D. 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都是来源于皇帝的信任,才能让他们权力增大,所以说明皇权加强而不是衰弱,故B项正确,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故C项排除;虽然“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但并不是说明权力就失控,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11. 某中学开展“古代中国政治”为题的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下列论文题目,其中有明显错误的是A. 浅谈秦始皇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 试论内外朝格局的形成与皇权的加强C. 三省六部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D. 简析清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郡县制和法律制度,A项正确。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了内外朝格局,以削弱相权,从而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B项正确。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项正确。明太祖时废除丞相,此后历代没有再设丞相,D项错误,符合设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12.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 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 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 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答案】C【解析】“军机处设在皇宫内”的初衷就是便于要务保密和皇帝宣召,A、B两项正确;在清代,“行走”的意思就是临时调遣的非专任官职,D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说,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并未提到遴选的标准,故C项符合题意。13.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但没有决策权;清朝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加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军政要务,但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综合以上分析,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故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清代军机处的比较14.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 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程度随着中央对地方的严格控制而不断强化,故C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发展。点评:本题为xx年全国高考课标卷试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秦代以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强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15.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B. 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C. 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 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答案】A 16. 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标志着列强侵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是马关条约,不符合,排除;1899年,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使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不符合,所以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7. 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A. 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 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 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 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是马关条约,材料与清政府如何对待义和团无关,材料所述为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其影响为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侵略权益,所以A、B、D说法错误,所以选C。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18. 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容闳在这里A. 肯定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B. 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C. 强调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D. 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答案】A【解析】通过“此中国之民气也”“中国可免瓜分之局”可知容闳认为义和团民众的力量使中国避免了瓜分危机,故选A。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9.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的侵华策略”。这次会战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A. B. C. D. 【答案】A【解析】淞沪会战消灭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材料论述的是淞沪会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武汉会战结束后,故错误,本题选择A项正确。20.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A. 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B. 共产党的努力工作C.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D.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首要因素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使主要矛盾,故D项正确。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排除。共产党的努力工作也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故B项排除。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也是由民族危机决定的,故C项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1.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A. 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 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C. 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D. 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答案】B【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运动体现出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思想,并没有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故A选项排除;太平天国运动一度占据清朝版图的半壁江山,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因此B选项正确。C选项不是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故排除;D选项说法错误,资政新篇虽然具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但是并没有实施。22. 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的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B. 资政新篇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资本主义方案C.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是太平天国进行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D. 资政新篇表达了农民的理想与追求【答案】D【解析】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建国方案,主要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不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是正确说法,不符合题意。23.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A. 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B. 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C. 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D. 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时抓住“辛亥革命”,由此可以判断出材料中“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指的是封建等级思想消失,“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强调了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影响,指的是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C的表述符合题意,而ABD的表述均与题干无关,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名师点睛】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性:1、历史功绩: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革除陋习,引起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历史。2、局限性:革命果实被窃取;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在革命过程中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24.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A. 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B. 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C. “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到1928年中共党员构成变化反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25. 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A. 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B. 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C. 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D.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解答的角度: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A项是五四运动思想上的意义,但不符合题意;BC项说法错误;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当然侧重五四运动的无产阶级性质,五四运动过程中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开始领导中国的革命,实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故D项正确。考点:五四运动的性质点评:对于五四运动性质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斗争目标来、时代特征来、内涵和影响等方面。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4分,共50分)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摘自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什么?(2)结合史实,说明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在选官制度上的体现?带来了什么影响?(3)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概括其主要做法?(4)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答案】(1)“大变动”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实行科举制影响:为不具备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反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3)不同: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避免君主独断,造成决策失误而亡国;而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做法:唐太宗:宰相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废除丞相。(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取消;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解析】依据秦朝时期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来回答即可。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唐朝科举制回答;第二小问从科举制对于官僚机构改革以及官员素质培养角度回答。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以及材料四“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唐朝和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回答即可。【点睛】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复习时注意一个“继承”、把握两个“趋势”、抓住三个“创新”。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两个“趋势”:一是从汉到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三个“创新”:从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材料二: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材料三: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军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的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2)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做说明(3)据材料三概况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答案】(1)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符合题意同样赋分)(2)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全面。忽视了作用(全民族抗战: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两大战场相互依存与相互配合,)(3)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抗战胜利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人民力量得到巨大发展,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解析】结合日军侵华过程中制造的惨案和实施毒气战回答。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显然不全面,理由从忽略全民族抗战角度思考回答。结合所学抗日战争胜利意义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思考回答。28. 一百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备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美】斯塔夫里阿诺斯材料三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2)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答案】(1)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临时约法;经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3)理解: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的失败不能说明共和政体的失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亡道路(或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解析】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意义从政治、经济和思想回答即可。结合辛亥革命失败的不是政体以及失败的教训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