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03584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含解析)一、单选题1. 用X射线或紫外线处理普通青霉菌获取高产青霉素菌株的方法是A. 诱变育种 B. 杂交育种 C. 单倍体育种 D. 多倍体育种【答案】A【解析】用X射线或者紫外线处理青霉菌,获得高产青霉素菌株利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为诱变育种,故选A。2. 诱变育种一般不使用下列哪一项作为诱变因素A. X射线 B. 硫酸二乙酯 C. 亚硝酸 D. 抗生素【答案】D【解析】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的因素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X射线能损伤细胞内的DNA,属于物理诱变因子,A正确;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属于化学诱变因子,BC正确;一类用于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药物,一般不能作为诱变因子,D错误。3. 神舟七号上搭载了一些生物,利用太空特定的物理环境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高等植物的幼苗在太空失去了所有的应激性B. 此育种方法不可能产生新的基因C. 出现的新性状都对人类有益D. 育成生物新品种的理论依据是基因突变【答案】D【解析】植物幼苗进入太空处于失重状态,失去了对重力的应激性,但仍具有对其他刺激的应激性,A错误;太空育种利用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因而会产生新的基因,B错误;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太空培育的新品种对人类不一定是有益的,C错误;太空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是利用失重和宇宙射线诱发基因发生突变,D正确。4. 已知一玉米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则用其进行杂交育种,其子代不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是A. AABB B. AABb C. aaBb D. AaBb【答案】C【解析】AABBAABBAABB,所以子代可能会出现AABB的基因型,A正确;AABBAAbbAABb,所以子代可能会出现AABb的基因型,B正确;由于AABB个体产生的配子是AB,所以后代的基因型中肯定会出现A和B的基因,后代不会有aaBb的个体,C错误;AABBaabbAaBb,所以子代可能会出现AaBb的基因型,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已知玉米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判断后代至少含有一个A和一个B,进而判断后代不可能的基因型。5. 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自然条件下的突变率很低B. 人工诱导生物发生的基因突变对生物自身都是有利的C. 基因突变能够产生新的基因D. 基因突变是广泛存在的【答案】B【解析】A.自然条件下突变率很低,低频性;正确。B.人工诱导生物发生的基因突变对生物自身是多害少利的;错误。C.基因突变能够产生新的等位基因;正确。D.基因突变是广泛存在的,属于普遍性;正确。6. 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不宜采用的方法是A. 诱变育种 B. 单倍体育种C. 基因工程育种 D. 杂交育种【答案】B【解析】诱变育种可以通过基因突变使水稻产生抗病基因,A正确;单倍体育种过程:先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加倍,而其本身缺少抗病基因,因此不适宜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B错误;基因工程育种可以将其它生物的抗病基因转移到水稻细胞内,C正确;杂交育种能将不同植株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个个体上,因此该方法也能用来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D正确。【考点定位】生物变异的应用7. 应用基因工程育种区别于诱变育种的特点是A. 能够产生新基因B. 能够定向地改造生物性状C. 操作简便易行D. 不需要对处理对象进行筛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人工实现不同物种间基因的转移,是定向的,不能产生新基因;诱变育种能形成新的基因,但变异是不定向的; B正确。考点:本题考查育种方法与原理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8. 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的理论依据分别是A.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B.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C. 基因突变、基因分离 D. 基因重组、基因分离【答案】B【解析】农作物育种上,采用的方法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等,其中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故选B。9. 要使目的基因与对应的载体重组,所需的两种酶是限制酶 连接酶 解旋酶 还原酶A. B. C. D. 【答案】A 10. 下列不属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取的药物是A. 在大肠杆菌体内获得白细胞介素 B. 在酵母菌体内获得干扰素C. 在青霉菌体内获得青霉素 D. 在大肠杆菌体内获得胰岛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利用基因工程将白细胞介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获得白细胞介素,A正确。利用基因工程将干扰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获得干扰素,B正确。青霉菌自身生成青霉素,不需要基因工程技术,C错。利用基因工程将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获得白细胞介素,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11. 拉马克认为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不定向变异和定向的自然选择 B.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C.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D. 器官的反复使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拉马克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C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12. 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核心是A. 获得性遗传 B. 用进废退学说C. 自然选择学说 D. 中性学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即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C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达尔文的进化理论。13. 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A. 物种是神创的 B. 物种是不变的C.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 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的原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因此物种不是神创的,A错误;物种是可变的,B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C正确;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14. 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有其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A. 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局限于个体水平B. 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C. 不能很好地解释生物大爆发等现象D. 上述三项都是【答案】D【解析】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水平;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自然选择学说中生物进化是长期渐变的结果,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上述三项都是正确的,故选D。15.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A. 表现型 B. 基因型 C. 不利变异的基因 D. 肽链结构【答案】A【解析】考查对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自然选择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对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选择,具有更多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生物更容易在环境中生存下去,而生物的这些特征都是生物表现型的不同方面。16.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A. 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B. 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C. 产生了生殖隔离 D. 改变了基因频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具有新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基因频率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故C正确。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17. 下列哪项属于种群A. 一个池塘中所有鱼类 B. 一块稻田里的所有昆虫C. 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 D. 分散在各湖泊、河流的鲤鱼【答案】C【解析】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可能包含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A错误;一块稻田里的所有昆虫可能包含多个物种,既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B错误;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属于一个种群,C正确;分散在各湖泊、河流的鲤鱼不再同一区域,不属于种群,D错误。18. 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错误的是A. 变异是不定向的 B. 遗传和变异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C.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D.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生物由于过度繁殖,各个体间因有限生活资源而进行着生存斗争,又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个体间存在差异性,其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自然选择决定生物变异是否有利,通过生存斗争使适者生存,从而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B选项决定着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而不是遗传和变异。故B解释错误。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点评:本题较简单,要求学生识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理解达尔文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解释。19. 在一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占14%、80%、6%。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A. 54%,46 B. 47,53 C. 88,12 D. 47,43【答案】A【解析】已知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14%,aa的个体占6%,Aa占80%。根据公式:群中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所有A=AA+1/2Aa=14%+1/280%=54%,a=1-A=1-54%=46%,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公式,即:群中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种群中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20.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下列按顺序出现的生物类型的几种排列,可能性最大的是A. 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B. 需氧自养、厌氧自养、自养C. 厌氧自养、需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D. 厌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需氧异养【答案】D【解析】地球上最早的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那时的原始大气中有CH4、NH3、H2O、H2以及H2S和HCN等多种气体,但没有氧气存在,是一种还原性大气;在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之前,原始海洋里已经汇集了大量的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有机小分子物质,并利用这些有机小分子物质又合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高分子物质。原始生命具有原始的新陈代谢作用,但结构非常原始和简单,不可能具有光合作用的结构,原始海洋中也不存在化能合成作用的条件,所以其同化方式只能是异养型,以原始海洋中已经存在的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其异化方式在无氧条件下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所以在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历程中,最初的生命类型是异养厌氧的。后来,当原始生命逐渐进化为原始藻类(如蓝藻)后,原始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释放到大气中,生物类型也进化到光能自养型。再往后,由于大量光能自养生物的光合作用,使得大气中的O2越来越多,合成的有机物也越来越多,就逐渐出现了需氧异养型的生物类型,故选D。【点睛】解答此题时,只要明确了原始生命的代谢类型,就很容易找出D为正确选项,是因为A、B、C三个选项中,第一种生物类型都不是异养厌氧,自然可以排除。21. 抗流感的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种类,因为流感病毒已对旧的疫苗产生了高度的抗性,对这种抗性解释最好的是A. 病毒的获得性遗传B. 由于生殖隔离形成C. 病毒的某种结构的用进废退D. 自然选择作用,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保留【答案】D【解析】病毒在使用疫苗之前就已经产生突变,由环境进行选择,A错误;病毒的抗性是突变产生的,不是生殖隔离造成的,B错误;病毒抗性的提高是疫苗选择的结果,C错误;在疫苗选择作用下,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来并扩大繁殖,由于遗传,后代都具有抗性,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是本来就存在的,农药只是对其进行了选择,不能导致其发生基因突变。22. 体液含量较多的是A. 血浆 B. 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 D. 组织液【答案】B【解析】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2/3,细胞外液约占1/3,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故选B。23. 下列叙述哪一项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概念的要素A. 细胞内液 B.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C. 细胞外液 D. 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直接液体环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细胞外液也叫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故BCD均正确,A错误。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4. 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A. 血液 B. 体液 C. 组织液 D. 细胞内液【答案】C【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组织细胞生活的具体的内环境,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结合具体的细胞种类分析处于哪种细胞外液中25. 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 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C. 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大量喝水就能维持内环境的渗透压D. 不同人的体温会存在微小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始终保持不变【答案】A【解析】略26.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A. 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 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 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 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答案】D【解析】通过汗液和尿排泄代谢废物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A正确;血液中的CO2增加,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排出CO2,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C正确;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是在消化道中的大肠内形成的,由于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因此不属于内环境,所以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与内环境稳态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27. 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A. 组织细胞 B. 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C. 各级动脉和静脉 D. 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解:水泡中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组织液可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和血浆双向渗透因此,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故选:D考点:内环境的组成28.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 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进入内环境B. 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C. 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D. 人排出的泪液及尿液均属体液【答案】B【解析】葡萄糖从消化道腔进入内环境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B正确;人是恒温动物,其内环境的温度不会因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C错误;人排出的泪液及尿液均不属体液,D错误。29. 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答案】D【解析】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故选D。30.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A. CO2、血红蛋白、尿素 B. 呼吸氧化酶、激素、H2OC. Na、O2、血浆蛋白 D. Ca2、载体、氨基酸【答案】C【解析】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呼吸氧化酶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Na、O2、血浆蛋白都可以位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C正确;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二、多选题31. 下列优良品种与遗传学原理相对应的是A. 三倍体无子西瓜染色体变异B. 射线诱变出青霉素高产菌株基因突变C. “黑农五号”产油量高的大豆基因重组D. 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矮秆抗病玉米基因重组【答案】AB【解析】无子西瓜的培育是用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后产生的三倍体西瓜,利用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多倍体育种,A正确;青霉素高产菌株是用射线人工诱变青霉菌,导致其基因突变,属于诱变育种,B正确;“黑农五号”产油量高的大豆采用的是诱变育种的方法,叶绿素基因突变,C错误;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矮秆抗病玉米,利用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单倍体育种,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常见的品种的育种方法,根据育种的过程判断各自的育种原理。32. 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 通常用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用另一种处理质粒的DNAB.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是构建重组质粒常用的工具酶C.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首先要提取目的基因D. 质粒是广泛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一种颗粒状的细胞器【答案】BC【解析】在基因工程,通常使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使它们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以便形成重组质粒,A错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是构建重组质粒常用的工具酶,B正确;基因工程的操作的第一个步骤是提取目的基因,C正确;质粒不是细胞器,是广泛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环状DNA分子,D错误。33. 基因工程中常作为基因的运载体的是A. 质粒、线粒体 B. 染色体、线粒体C. 质粒、噬菌体 D. 细菌、动植物病毒【答案】CD【解析】线粒体不可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AB错误;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C正确;细菌可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但不能作为运载体,D错误。34. 下述属于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的有A. 生存斗争中颈和前肢较长的个体得以生存B. 长的前肢和颈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积累C. 长颈鹿的长颈和长前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 长的前肢和颈是经常伸长颈和前肢的结果【答案】ABC【解析】试题分析:达尔文进化学说认为生物的进化是自然选择决定的,在此过程中有利变异会逐渐积累,不利变异会被淘汰掉,故A、B、C正确。D是用进废退属于拉马克进化学说观点,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35. 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下列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A.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B.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D. 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答案】ABCD【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A正确;自然选择的是从个体水平上进行解释的,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单位,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C正确;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区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36. 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活能力很差,但当气温升至255时,突变体的生活能力大大提高,这不能够说明A. 突变是随机发生的B. 突变是不定向的C. 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突变都是有害的D. 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答案】ABC【解析】试题分析:题中仅指一种突变体在不同环境中的有利和有害,说明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D项正确;随机性是指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胞是随机的,每个细胞都有概率发生,题意与之不符,A项错误;不定向性是指细胞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确定的,可能突变成对生物体有益的基因,也可能突变成对生物体有害的基因,题意与之不符,B项错误;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突变都是有害的,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37. 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这是选择的原始材料B. AB的变化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 BC是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D. 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答案】ABC【解析】试题解析: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其中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的原始材料,A正确;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使用农药后,抗药性强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而抗药性弱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B正确;使用农药后,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后,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农药的长期选择,使得害虫抗药性逐渐加强,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8. 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A. 血液和组织液 B. 血浆和组织液C. 淋巴和血浆 D. 淋巴和组织液【答案】BD【解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液不是内环境,A错误;毛细血管壁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B正确;淋巴和血浆分别存在于淋巴管和血管内,不可能是两种细胞中的任何一种的内环境,C错误;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D正确。39. 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 钙离子 B. 呼吸酶 C. 葡萄糖 D. 血浆蛋白【答案】ACD【解析】试题分析: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人体的内环境,钙离子 、 葡萄糖、血浆蛋白存在于内环境中。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成分。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成分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40. 人的体温正常情况下会产生一些波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B. 人是变温动物C. 体温昼夜差别不超过1D.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答案】ACD【解析】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A正确;人不是变温动物,是恒温动物,B错误;健康人的体温昼夜差别不超过1,C正确;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D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