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VIII).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02749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V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V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V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VIII)、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汉族的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省籍、家乡不能替代的。在我们的五千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在冷漠的现代社会内,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文学礼仪。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性情和旨趣。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当然也有诗书不讳、临文不讳等不予避讳的规则。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我们源于上古的五千多个姓氏中,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B. 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C. 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D. 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2. 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都是-部历史。B. 姓名文化是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C. 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D.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徳观念。3. 根据文中信息,以下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是( )A. 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里人们对自己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B. 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C. 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由乾降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淸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D. 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颀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4分)易水不寒卢世龙(1)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2)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世间孤胆锄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3)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溶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4)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5)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6)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地踩出大串印痕,它也在我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砂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绊人跌撞。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湫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7)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凼的底部是个啥模样。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名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8)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9)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10)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11)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12)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湫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夏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13)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有删节)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第(7)段作者写自己认不清楚水中自己的脑袋,表现了易水河水的浑浊不堪,也喻指中国历史的深藏不露。B. 作者对易水断流“心寒”,是因为易水是子孙万代感受英雄精神的载体,现代人如果没有英雄的人文精神滋养,就会迷失自我。C. 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行文看似闲散, 实则紧凑有序。D.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描,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启迪。5. 文章第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 在文章第段里作者为什么说“易水不寒,心寒”?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6分)二、古诗文阅读(50分)(一)课内文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7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 夫晋,何厌之有B秦伯说,与郑人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8下列句中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从之。辞曰 辞:推辞 B许之 许:答应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赏赐 D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9.下面画线词语的解释,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臣为韩王送沛公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孰与君少长失其所与,不知D所以遣将守关者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倶10.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史记中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称霸一时,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C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定,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此书。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座,张良则为侍坐。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9分)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大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注:宋子,县名。庸:做工的人。矐:熏瞎。11.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 益:增加B. 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 亡:逃跑C. 使击筑而歌 歌:歌曲D. 闻于秦始皇 闻:报告1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B. 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C. 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D. 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秦王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等率领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B. 燕王喜认为,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得以祭祀。C. 高渐离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做工,听到主人家有客人击筑,能听出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D. 高渐离取出自己的筑和衣裳,穿戴整齐来到堂前,满座宾客都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把他尊为上宾。14. 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2)家大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三)古代诗歌阅读( 11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塞上曲送元美明李攀龙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注】元美即王世贞(字元美),与李攀龙齐名,同为“后七子”领袖。白羽:羽书,又名羽檄,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插鸟羽示紧急,故名。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A. 首句运用比喻,以“霜”喻“白羽”,既形容乌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还暗示形势逼人。B. 次句运用拟人,以“胡烽不断”比拟异族频频入侵,战报直入朝廷,局势之严峻尽在不言中。C. 前两句选用白羽、寒塞、胡烽、长安四组意象,强调军情的紧急,为元美的出行渲染气氛。D. 第三句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既衬托情意,暗示时间,又与下文“征人”看月相照应。E. 后两句承上而来,写军士出征应战,节奏由舒缓变急促,内容从战事转抒情,豪放中有缠绵。16. 三、四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四)名句默写(8分)(1)沁园春 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 , 。(2)再别康桥中我与康桥离别时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句子: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 。(4)记念刘和珍君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绝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17. 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个学生的进步,其实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说老师劳苦功高不为过。B. 既然我们两个意见不一致,就没有必要再往一块走了,以后我们只能是秋毫无犯。C. 一个国家只有依靠白己的实力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要不然只能落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地步。D. 你说他就说他,跟我有什么关系啊,你知道你这叫什么吗?这是典型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 春秋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分野,各民族交往频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走上了封建制。B. 左传虽然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但是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代散文的典范。C. 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书籍,学识渊博、德才兼备,任鲁国史官时尽职尽责,被当时人所崇拜。D. 烛之武的事迹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个人通过努力,使整个国家得到了安定,他才是真英雄。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 他们从你身边走过,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 你还不引人注目。而 当你长成一株大树时,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 会看到你, 欣赏你。A虽然或者因为/并且B虽然/除非I/并且C即使/除非/也并且D即使甚至因为/也并且20.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_,一连好几天,_,望着它们于无声处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_。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着它们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着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A B C D2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表达得体,不超过30 字。(5分)一位诗人在某学校给学生作有关诗歌创作的学术报告,准备朗诵一首诗时,发现诗作放在了学生的课桌上,于是走下讲台去拿,他在上阶梯教室的台阶时,不小心摔倒了,学生们顿时愣住了,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他身上,诗人站起来稳住身体,指着台阶对学生们说:“_ _ _。”这一机智而又富于哲理的话语,不仅为诗人解除了尴尬,而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四、写作(60分)22. 请以“记忆”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高级中学xx(一)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测试卷答题卡选择题(50分)题号123478910答案题号1112131517181920答案非选择题(40分)5、 (5分)6、 (6分) 14(1) (5分) (2) (5分)16、 (6分)名句默写(8分)(1) , 。(2) 。(3) , 。(4) , , 。21、(5分)【答案】1. B 试题分析:A项,表述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中说的是“我们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C项,“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于文无据。D项,根据倒数第二段“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可知,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是“家讳”,不包括“社会避讳”。 2. D 试题分析:D项,偷换概念。引用句表述的是“人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姓名文化”,事实上姓是可以相同的。 3. C 试题分析:C项,无中生有。由“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不能得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这一结论。【答案】4. A项,“喻指中国历史的深藏不露”错,无此含意。 5. 表现古代易水河水清澈透明、富有生机的特点。表现古代易水滋养“水草游鱼”,养育“大地生灵”的作用。与后文易水“断流”“沧桑不堪”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 试题分析:首先答出文段的内容“河水清澈透明、富有生机”,然后从对比的手法和主旨的角度分析作用:表现古代易水滋养“水草游鱼”,养育“大地生灵”的作用;与后文易水“断流”“沧桑不堪”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 6. 易水如今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满目苍凉,不似英雄时代的易水。易水河床干枯,只存纤毫,失去了所承载的人文精神。试题分析: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此题注意结合“易水的现状”概括分析。7C 8. C赐:恩惠。这里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9.D10. C 试题分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作家作品容易混,在记忆时作者的国别代表作品要记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也是记忆的重点。11.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要将文言实词带入原句甚至是原文的具体语境中进行推断,C项“使击筑而歌”一句在原文中的意思是“请他击筑唱歌”,所以“歌”,名词活用为动词,唱歌。 12. A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名词,如“太子丹”“秦”“燕王”“五年”等即可作出判断。 13. B 试题分析: “燕王喜认为”错,“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得以祭祀”,是代王嘉写信给燕王喜,劝说燕王喜得内容。14. (1)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每句的得分点为:乃:于是,就;遗:送给;所以:表的原因;以:因为。(2)家主人召唤高渐离,让他上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每句的得分点为:家大人:家主人;使:让;前:走上前;一坐:满座(宾客)。参考译文:于是秦王大发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了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祭祀。”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辑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伺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召唤高渐离,让他上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他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对完全赦免他感到为难。于是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15. BE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B项,“运用拟人”错误,“胡烽不断接长安”应是运用借代,“胡烽不断”借指异族频频入侵,“长安”代指明朝都城北京。E项,应为“节奏由急促变舒缓”。16. (1)望月,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表现征人怀念家乡的愁情;(2)夜月之下无数“征人”“马上”驰骋,雄壮的场面也表达了将士们立功边塞的豪情;(3)又蕴含了希望元美勉力边务,不辱使命的感情。试题分析: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这两句承上而来,月可以说是写边塞的诗作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月照边关,使塞外景色壮阔而悲凉,朦胧而凄清,颇具边塞情调,诗人在第三句里,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诗中的“一片月”。不仅能衬托情意,而且能喻示时间,渲染气氛。天下共一月,何必有西山东山,家乡异地之分。诗中的“西山月”含意很深,“西山”与“边塞”、“胡烽”暗自相联。又同下句“征人看月”情融意合,构成佳境。而征人看月,则又交织着怀念家乡的愁情与立功边塞的雄心。“多少征人”,意即许多离乡远征、抗敌卫国的将士,他们都是人,立身边塞,目视明月清辉,心头泛起思乡之情。“马上看”就含蓄着这种情感,战士们骑马奔赴塞外或巡逻边境中,抬头看望高悬空中的明月,既思念亲切的家乡,留恋美好的人生,又准备为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誓死战斗。名句默写(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悄悄是别离的笙箫(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17、B 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此处望文生义。18、D 试题分析: A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道路”;B项,逻辑有误,转折关系关联词使用不当,此处应是并列关系,将“虽然”改为“不仅”,将“但是”删去;C项,句式杂糅,可删去“所”。19、D 解析: “虽然”表转折,“即使”表假设:“他们从你身边走过”只是一种假设的情况并不一定是事实,所以应选“即使”。“甚至”表递进,“或者”表选择,空前后的分句是递进关系,所以选择“甚至”。“看到”和“欣赏”间是递进关系,综合看来A最恰当。20. B 解析:句意思相同,句倒装,意在强调,与前文“不禁为之震颤”相呼应 ,故选;句“望着它们”与下句顶真相连,更为连贯;根据语境“它们于无声处”、“寂寞”等,故应选与之对照呼应。21、【答案】示例:你们看,上升一个台阶多么不易,生活是这样,作诗(学习、工作等)也如此。解析:补写的内容要联系“上台阶”“摔倒”“诗歌创作”这三方面内容,语言得体,不过度贬斥自己,不盲目抬高学生,符合“诗人”的身份,还要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诗歌创作富有启发意义。22、 参考立意:反映时代变迁,讴歌时代精神;抒发对故乡的深情;讴歌伟大的父爱、母爱;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传统文化流失的感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