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二.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99597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二一、单选题1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A 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B 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C 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D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2经书就是儒家学派典籍的总称。在先秦时代,儒家学者们所学习和传承的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汉武帝时,诗、书、礼、易、春秋遂被立为五经,因为乐是空有其名而无典籍留传。宋代一度扩大到13经。上述变化的实质是A 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B 儒家经典不断丰富C 孔孟儒学遭到破坏 D 历代统治者重视儒学发展3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的士人政府时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的新局面。该局面A 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 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C 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 D 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4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唐宋以后,有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时,举办“干叟宴”,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这种现象A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 是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需要C 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 D 是宗法观念在生活方面的体现5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6(xx全国卷文综历史4)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8宋代以前,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士或版筑,城门多由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这种变化反映了A 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 B 科技的新应用促进筑城技术的改变C 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 D 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9学术界认为论语最初有古论鲁论齐论三个版本,汉魏时期齐论失传。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该发现A 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 B 佐证了秦始皇焚书对文化传承的破坏C 揭示了汉代儒学独尊的事实 D 证实了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性10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平民喜爱通俗画。这表明宋代A 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B 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的阶层C 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 D 社会发展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11明代,李时珍的本草之学,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徐霞客的地理之学,全由亲身旅行各处,实际观察之后的记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有工艺器械的制作过程,并有实绘的图样,还介绍了一些外来技术。这表明,他们都A 具有理性主义学风 B 强调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C 力图总结传统科技 D 受到西方自然科学的影响12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A 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13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这一变化反映了A 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B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C 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 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14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A 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 B 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C 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 D 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151909至1910年,清政府各省咨议局相继成立,许多议员为争取对本省行政、参政、法律等方面的监督权,要求改革地方弊政、检举地方官吏贪赃枉法等。咨议局的成立反映了A 清王朝加强专制主义的倾向 B 晚清政府打击官员贪腐的决心C 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的放松 D 有识之士宪政救国的迫切愿望16(山西省xx高三省际名校联考(五)历史试题)郑观应说:“外人之商业有政府以为后援,我国之政府对于我商人非惟不知保护,反多障碍,而政府的失职是因为缺乏监督政府的机关。所以为了促进商业的发展,不可不速开国会。”这思想A 促使洋务运动突破了器物层面 B 认识到经济发展与政体的联系C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的指导 D 实质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17(山东省青州市xx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919年之前,在中国宣传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更少。1919年之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B 国内外局势的剧烈变动C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1819世纪末以来,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A 使中国近代化民主革命任务形成 B 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绪蔓延C 弥补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 D 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19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这反映新文化运动A 打着孔子旗号托古改制 B 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C 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 D 继承传统并且发扬儒学20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A 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 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C 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D 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211907年8月,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创办机关刊物中兴日报,胡汉民为其撰写发刊词,指明其创办中兴日报的目的是要在华侨中间宣传爱国、爱民族的学问,促使每个华侨爱民族、爱国家,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这体现了革命派A 科学的革命纲领 B 在海外有广泛的影响力C 鲜明的反清立场 D 对革命道路的理性探索22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A 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B 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C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 激发民族主义意识231918年,新青年因销售不畅考虑停刊。1919年2、3月间,坚持使用古文体的林琴南以小说形式诋毁新青年,同时社会上“喧传教育部有训令达大学,令其将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氏辞退”,新青年声名大振,销量大增。这反映出当时A 观念碰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B 白话文运动已被大众普遍接受C 思想启蒙开始成为时代主题 D 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观念转变241918年,新青年因销售不畅考虑停刊。1919年2、3月间,坚持使用古文体的林琴南以小说形式诋毁新青年,同时社会上“喧传教育部有训令达大学,令其将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氏辞退”,新青年声名大振,销量大增。这反映出当时A 观念碰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B 白话文运动已被大众普遍接受C 思想启蒙开始成为时代主题 D 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观念转变25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表示“劳动阶级的枷锁镣铐分明是自由主义带上的,若仍旧妄想否认政治是彻底的改造,迷信自由主义万能,岂不是睁着眼睛走错路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陈独秀倾向于改良主义 B 陈独秀主张进行资产阶级革命C 陈独秀反对民主自由 D 陈独秀转向“以俄为师”261919年7月20日,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文章说:“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那种主义。”“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紧急问题?”“主义的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从此用不着费心力去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法子了。”材料A 说明了反封建战线的分裂 B 指明了中国社会的方向C 反映了作者阶级属性的变化 D 批评了三民主义的不足27从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的“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A 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C 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D 知识分子的思想逐渐激进28李大钊庶民的胜利中提到:“第一,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第二,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这主要反映了A 新文化运动影响减弱 B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C 救国主流思想的变化 D 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兴起29我国现行宪法通过于1982年,至今已经经历了1988年、1993年、xx年、xx年和xx五次修正案,对其进行修改。下列内容属于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的是A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30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中国领先于欧洲和美洲几千年,就发展了一种民主哲学”,“我们需要向欧洲学习的是科学在真正的政治哲学原理方面,欧洲人需要向中国学习”。据此可知,孙中山A 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优先于政治制度 B 认为西方政治哲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C 坚持反帝立场反思西方的民主制度 D 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中包含了民主因素31xx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xx年。”其中有利于1992年企业创业高潮形成的因素有邓小平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 加入世贸组织A B C D 3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写的文章或报告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十大关系新民主主义论 A B C D 33(题文)毛泽东曾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进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材料的核心观点是A 中国革命的步骤必须分两步走 B 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革命的领导权C 中国革命应坚持争取议会斗争的权利 D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34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体现这种“成熟”的理论成果是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C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35下列有关邓小平理论的表述,正确的是实现了全党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心的转移 属于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A B C D 36下列各项属于1840-1949年的道德观、价值观变化的有由轻视工商业到“实业救国”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和价值体系开始解体人民追求平等、自由、幸福和个性解放 许多人献身民族解放事业,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毕生追求 A B C D 37(题文)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A 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8“东方风来满眼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到深圳、珠海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讲话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 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A B C D 39(题文)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率先发表了“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的重大社论评道,并集中阐述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点内容。此处的“满眼春”指的是A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收到实效 B 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改革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 D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已建成40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下列认识的变革按历史发展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包产到户”不等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A B C D 二、非选择题41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在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 孙中山材料二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城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材料三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据上述材料指出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应如何实现民生主义? 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成果。(10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如何把握我国新时期的“时势发展的大趋势”的?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什么样的核心思想。(10分)1A【解析】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因此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的思想,提出了封建专制是舒服自由的镣铐,据此分析可知两部著作的主要共同点是都批判封建专制、提出民主思想,故A项正确;B项符合卢梭,排除;CD项符合黄宗羲,排除。2A【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被立为五经”为专制统治服务;宋代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宋代一度扩大到13经”,说明儒学对巩固专制统治的作用日益提升,因此材料反映的现象的实质是专制统治不断强化。故答案为A项。B、D项不符合题干中“实质”的要求,排除;后世儒学是对孔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C项。3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形成了士人参政的新局面,从而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升,故B项正确;A项错在“彻底”,故错误;士人参政不一定意味着社会的公平公正,故C项错误;秦朝的郡县制开启了官僚政治的先河,故D项错误。4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尊敬老人,推动社会的“尊老”之风,以此进行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巩固自己的统治,故答案为B项。材料还涉及商朝时期,当时儒家思想尚未形成,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这种现象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D项。5B【解析】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但民本思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试题分析】本题以民本思想为核心内容,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折射出时代特点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党始终是群众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因此在备考复习的过程中需要把现实与热点联系起来,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分析,从而能够在考试时得心应手6D【解析】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出昆曲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的宫廷活动中常有昆曲演出,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选D而排除C;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所以排除B。名师点睛:本题体现出来的命题趋势是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戏曲集中国民族艺术之大成。自诞生以来,先辈艺人艰苦创业,历经以元代的杂剧、明代的昆曲、清代的京剧为代表的三大高峰期,它曾在相当一段时期(宋元至清末明初)几乎独霸中国舞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以程式化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它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就是说,戏曲不仅只属于东方,而且只属于中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土特产品”。既是“土特产品”,它必定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和中国气派。我们不应只把它看作一种艺术形态,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经验之演变;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人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变化中,看到戏曲形态发生、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7D【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不论老童、低秀才还是没有怎么读过书的人,都以“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一现象说明书籍在人们的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影响较大,体现出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只是是书籍的普及,不能得出学术文化水平的高低,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大夫地位的提高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故排除B、C。点睛: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以说明、表明、反映等为设问词语的试题年年都有。从能力要求看,这类题目往往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和探究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考查方式主要有二:一是从一个现象(情境)切入,考查政治、经济或者文化等任何一个方面,解题时需要准确理解题目提供的现象(情境),透过这一现象(情境)并结合时代背景做综合分析,看到现象(情境)所关联的问题的实质,才能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二是以一类或者多种历史现象(情境)为切入点,考查政治、经济、文化等任一方面,解题时需要透过这些现象(情境)再结合时代背景或者历史环境综合分析,找出其共性或差异,得出相关的规律、趋势。8B【解析】依据题干“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的市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的改变,故B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应排除;材料主要强调是宋朝筑城技术变化,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9A【解析】材料对于论语版本的考证研究有利于儒学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A正确;材料论述对于论语的研究,B错误;汉代儒学独尊不是材料体现主旨,C错误;材料没有比较汉代和先秦时期儒学特点,D错误。10D【解析】根据“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结合所学,宋朝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出现适应士大夫和富民需要的文人画,和平民喜爱的通俗画,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并没体现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的阶层,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排除C。11A【解析】“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实际观察之后的记录”等字眼意在强调这些科技成果均是理性思考的产物,即都具有理性主义学风,但材料不涉及唯物主义思想,这些科技成果也并非都力图总结传统科技,并非都受西方自然科学的影响,所以本题答案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2A【解析】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13D【解析】从材料的时间范围看,A、C两项均不符合;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且材料并未体现,排除;“君”到“国”的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己深深地影响到民间风气习俗的变革,说明近代国家观念己在民间悄然形成,故D项正确。点睛:注意材料中的几个时间“辛亥革命前”“民国时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答案。14A【解析】材料反映了面对民族危机,义和团运动、改良派、革命派、东南地区的洋务派有不同的态度和应对方式,这说明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故A正确;“东南互保”并不能说明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故C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关键信息“义和团运动、改良派、革命派、东南地区的洋务派”,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各阶级派别应对民族危机的方式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5D【解析】由材料“各省咨议局相继成立,许多议员为争取对本省行政、参政、法律等方面的监督权,要求改革地方弊政、检举地方官吏贪赃枉法等”反映了有识之士宪政救国的迫切愿望,故选D;材料反映了清末地方与中央权力渐渐分离,有利于削弱专制统治,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地方有识之士的愿望,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列强侵华的信息,排除C。16B【解析】由“政府的失职是因为缺乏监督政府的机关”、“为了促进商业的发展,不可不速开国会”等信息可以得出郑观应意识到了商业发展要政府和国会的支持和保护,故选B;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派,所以与洋务运动无关,故排除A;题干仅仅说到了商业的发展问题,所以与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无关,故排除CD。17B【解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主要是由于当时国情所决定的,即是由当时国内外局势的“剧烈”变动而导致的,而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均只是国内外局势的“剧烈”变动的具体表现,所以本题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8D【解析】近代以来面临民族危机,先进中国人开始向西方探索学习救国救民道路,材料中各种救国道路思想出现,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D正确;A是新中国成立;B中根除说法绝对;C中弥补不符合事实。19C【解析】陈独秀“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胡适“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说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并非是完全否定文化传统。联系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确实批判传统,故答案为C项。打着孔子旗号托古改制是康有为,排除A项;这是辩证、全面地看待文化传统,不是观点对立,排除B项;对传统文化是批判地继承,并非只是继承和发扬,排除D项。20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译书内容先以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政治制度、民国以来偏重于西方思想文化,这说明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方的深入,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排除A。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找到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排除B;近代中国介绍西方政治制度,但并不表明广泛认可,排除D。21C【解析】【详解】清朝是满族人统治天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创办机关刊物宣传“爱民族、爱国家,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具有鲜明的反清立场,故C项正确;材料中同盟会纲领明显具有强烈民族色彩,不是科学的革命纲领,也不是对革命道路的理性探索,故A项和D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报纸宣传内容,并不没有说明报纸的影响力,故B项错误。22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维新知识分子翻译的政治小说多体现反抗外来侵略的题材,它有利于激发民族主义意识,故选D;维新派别主张改良主张,但不主张暴力反清,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A是新文化运动的特点,排除。23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在开展过程中受到封建守旧观念的抵制,新旧观念在不断的碰撞中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新思想,也宣传了新思想。“新青年声名大振,销量大增”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A项正确;从材料“新青年因销售不畅考虑停刊”,而坚持使用古文体的林琴南的小说却十分畅销,可以看出白话文运动未并大众普遍接受,故B项错误;C项是指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且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五四运动,故D项错误。24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在开展过程中受到封建守旧观念的抵制,新旧观念在不断的碰撞中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新思想,也宣传了新思想。“新青年声名大振,销量大增”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A项正确;从材料“新青年因销售不畅考虑停刊”,而坚持使用古文体的林琴南的小说却十分畅销,可以看出白话文运动未并大众普遍接受,故B项错误;C项是指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且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五四运动,故D项错误。25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20年”“劳动阶级的枷锁镣铐分明是自由主义带上的,若仍旧妄想否认政治是彻底的改造,迷信自由主义万能”可以看出陈独秀已具有初步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即陈独秀转向“以俄为师”,反对改良主义,故D项正确,A项错误;陈独秀主张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主制度,故C项排除。【点睛】材料中“1920年”时间信息是解题的关键。26A【解析】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说明新文化运动的阵营的分裂,故A正确;资产阶级改良并不是中国社会的方向,故B错误;当时胡适仍然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三民主义的不足,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1919年7月20日,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新文化运动时期阵营的分裂方史实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7B【解析】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西学传入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救亡图存,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近代化进程,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故B正确;AC项从属于B项,A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28C【解析】根据所学,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故A项错误。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发表于1918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是1924年,故B项错误。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是1919年五四运动后,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思想界从宣传民主与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变化,故C项正确。点睛:庶民的胜利是一篇演说,发表于1918年11月末或12月初,这是李大钊在天安门的演说。1918年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五卷五号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二文,这是中国最早的马列主义文献之一。29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88年修宪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求,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在中国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之下进行的修宪,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正,故B项错误;C项是xx年修宪的内容,xx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写入宪法,故C项错误;D项是xx年修宪的内容,xx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修改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故D项错误。30D【解析】孙中山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在真正的政治哲学原理方面,欧洲人需要向中国学习”说明孙中山认为中国传统思想包含民主因素,D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二者优劣,A错误;材料说明民主制度来源古代中国,并不是说西方哲学源于中国,B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明确反帝思想,C错误。31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92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企业的发展,故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中国企业的发展,故正确;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是增强企业活力的措施之一,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发展,故错误;是xx年,排除。所以答案选A。【点睛】解题的关键时间点“1992年”。32B【解析】【详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1919-1949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于1930年;新民主主义论写于1942年延安时期,.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是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写于1956年,不符合题意。33D【解析】题目所问为“核心观点”,材料否定城市道路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农村道路的合理性,故D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是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而不是中国革命的步骤和领导权,故AB项排除;议会斗争是城市道路的表现,故C项错误。34B【解析】试题分析:延安时期主要是指长征之后,大约相当于抗日战争时期,这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论述:他提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故选B。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3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理论,表述错误,排除。故选B项。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36A【解析】【详解】中国自古就有重农抑商的传统,所以1840年进入近代以后,这种观念依然存在,但是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有识之士于19世纪末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故符合题意;中国的传统道德和价值体系就是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但是新文化运动开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动摇,故也符合题意;1840年以来,我国屡遭列强侵略,有识之士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前途不懈努力,在最终建立新中国后,就以追求人民的平等、自由、幸福和个性解放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目标,故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A。【点睛】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目属于以前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目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多有出现。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题目。37D【解析】根据材料“南方谈话”和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A项是1978年开始的,排除;B项是1984年全面展开,排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已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故C项排除。点睛:“南方谈话”是关键的信息点;从中分析出时间是1992年。38B【解析】【详解】“邓小平到深圳、珠海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是指1992年的南巡讲话,这次讲话中邓小平不仅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还再次强调经济建设是中心,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故B项正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1978年发表,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宣言书,排除。39C【解析】从材料“1992年3月26日”“集中阐述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点内容”中可以看出,“满眼春”指的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新的阶段,故C项正确;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生在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故A项排除;21世纪初我国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在“已建成”。点睛:“1992年3月26日”是解题时的重要的时间点。40A【解析】是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初时期;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宣言书,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据时间排序,A正确。41(1)理解: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发展实业,平均地权,节制资本。(2)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答出大革命失败,敌强我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也可)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3)大趋势: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核心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析】【详解】(1)从材料“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可知,孙中山要实现共同富裕;联系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2)根据材料出处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可知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由所学可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道路是在大革命失败,中共发动城市武装起义失利,在充分分析国情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就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发展成熟,突出表现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3)根据“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和判断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可知是邓小平南方谈话。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是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大环境下,中国的改革开放脚步停滞。而当今国际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以综合国力为主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因此中国必须深化改革以同世界经济接轨,适应全球化趋势;通过改革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通过深化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由是姓“资”还是姓“社”、三个有利于可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