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周考试题.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99554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周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周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周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周考试题题号一二总分得分1. 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过程中,严复在孟德斯鸠法意卷五按语中指出:“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严复这段按语旨在A. 阐释中国的国情B. 认清中国历史特点C. 强调家国的一致D. 激发民众国家观念【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家也,皆家而已”是严复对传统专制政体尖锐地批判,旨在激发民众国家观念,故D正确;A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B项“认清”说法片面,故排除;C依据材料“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可知C错误。故选D。2. 下表为晚清时期清政府机构变化情况一览表。 时间 事件 1861年 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98年 光绪皇帝下诏设立农工商总局 1903年 增设“商部”并制定各项商律 1909年 各省的代议机构-咨议局成立 与以上行政机构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对应准确的一组是A. 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新政B. 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新政-预备立宪C. 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年战争-新政-预备立宪D. 第二次鸦片战争-维新变法-辛丑条约-新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与晚清时期清政府机构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洋务运动的兴起,为了便于和外国打交道建立了总理衙门;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下诏设立农工商总局;清末新政时期增设“商部”并制定各项商律,1909年各省设立咨议局。综上所述,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3. 1860年,日本出口470多万美元,进口160多万美元;1867年出口1200多万美元,进口2160多万美元。进口的主要是棉毛织品、船只、武器等工业产品;出口的主要是生丝、棉花、茶叶、海味、铜、油等工业原料和食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B. 日本由外贸入超变成出超的国家C. 日本的生丝和棉花出口超过中国D. 日本逐步沦为了西方经济的附庸【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日本进口的西方工业产品在增多,而出口的工业原料也在增多,这种工业原料为西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原材料,这与D相符,故D正确; 此时明治维新尚未开始,故A错误; 从题中可知出口额开始少于进口额,这说明了日本从出超变成了入超的国家,故B错误; C从题中无法体现,题中尚未涉及到中国,故C错误。 故选:D。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 内忧-国内危机: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上,四民(士农工商)不平等,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上,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得到发展;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 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外患-民族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明治维新主要内容: 政治: 废藩置县-结束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废除封建等级身份制,取消武士特权,宣布“四民平等”。 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总揽统治权,内阁对天皇负责) -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体。 经济:殖产兴业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市场。) 文化:倡导“文明开化” 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 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在生活习俗方面,大力推行西化。 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效忠于天皇的新式军队(“新”:它由军部指挥,军部只向天皇负责,称为“皇军”,不受内阁干涉;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4. 某学者认为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成功地将政治现代化即民主化遏制在最小限度的产物”,下列宪法内容中体现这一认识的有 日本臣民在不妨碍安宁秩序,不违背臣民义务下,有信教之自由议会作为立法辅助机关,在制定法律时需要天皇的许可和国务大臣的署名天皇为国家的元首,总揽统治权力拥有相当财产的25岁以上男子有选举权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B.依据材料“某学者认为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成功地将政治现代化即民主化遏制在最小限度的产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均包括有“遏制”民主化的含义,故正确,B符合题意。ACD.“天皇为国家的元首,总揽统治权力”与“遏制在最小限度的产物”不符,故错误,排除ACD。故选B。5. 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民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A. 废除封建身份制度B. “废藩置县”C. “殖产兴业”D. “文明开化”【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日本人姓氏的起源在幕府时期除了武士等少数人外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民不允许有自己的姓,明治维新时期在政治上废除等级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普通百姓才开始有姓,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需要掌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结合废除封建身份制度的影响解答即可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考查对废除封建身份制度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虽然内容基本相同,但是结果却相反,下列原因中不包括()A. 新兴阶级力量的强弱有关B. 国际环境是否有利C. 群众发动的程度与领导的强弱有关D. 皇帝(天皇)是否支持【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与维新变法的比较,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主导变法的新型资产阶级力量较弱,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国际环境是重要原因,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正赶上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给日本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日本的明治维新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群众的参与。因此ABC都是明治维新成功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不符合题意;在中国,光绪皇帝是支持变法的,只是没有实权,因此皇帝(天皇)是否支持不是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7. 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政策的实质是()A. 调整国家行政建制B. 完善国家管理职能C. 消除封建割据D. 确定土地私有【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政策的实质,旨在考查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根据所学,1871年,明治政府下令废除全国所有的藩国,设置3府72县,由中央政府派官员直接进行管理。这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建立起来,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8. 下列是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些文献,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摆脱了农奴制依附关系的农民可以享有农村自由居民的各种权利,包括居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行政权力赋予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共产党人不屑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达到。”“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A. B. C. D. 【答案】B【解析】指的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出自美国1787年宪法;出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出自权利法案,发布于1689年,故其顺序为。故选:B。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的内容,需掌握各事件的时间。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俄国的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资本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司法体系,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9. 1864年,根据俄国颁布的省、县、地方机构法令,俄国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省和县设立了地方自治会议及其执行机关。这些机构 是由选举产生的是俄国实现政治民主化的标志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产阶级的需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A.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俄国1864年颁布的省,县,地方机构法令,俄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了自治会议及其行政机关。结合所学,这些机构是由选举产生,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产阶级参政议政的需要,故符合题意,故选C;1861年后的俄国,其政治体制依然是沙皇专制,地方和城市的实权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中,故排除,故排除ABD。故选C。10. 1907年,英国外交部高级职员艾尔克劳在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中指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结合时代背景推断,英国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的理由是()德国完成统一成为欧洲强国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德国大力发展军力,组建三国协约A. B. C. D. 【答案】C【解析】德国完成统一成为欧洲强国所以要求取代英国。 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是错误的,德国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的。 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是正确的,他要求拆散和取代英国,就表现了他的意思。 德国大力发展军力,组建三国协约材料看不出来。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一战的背景来进行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位画家说:“我们正在寻求一种建立在根本法则之上的艺术,一种将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秩序来恢复天堂和地狱的平衡。”这表明了当时()A. 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B. 西方社会面临精神危机C. 艺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D. 世界两极格局濒临瓦解【答案】B【解析】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是在18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一战后西方画家说他们在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时代峰狂症和恢复天堂与地狱平衡的艺术,说明一战后西方社会面临精神危机,故B项正确。 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应排除。 世界两极格局濒临瓦解是在20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需要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注意材料中的时间。本题考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 全球通史中对一个条约描述如下:“放弃了芬兰、乌克兰和高加索部分地区,这使它不仅放弃了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诸省,割让包括6200万人口和125万平方千米的领土使新生政权获得宝贵的喘息机会”该条约是A. 圣日耳曼条约B. 布列斯特和约C. 纳伊条约D. 色佛尔条约【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布列斯特和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认知与分析能力。【解答】B.依据材料“而且放弃了芬兰、乌克兰和高加索部分地区,这些它不仅放弃了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诸省割让包括6200万人口和12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使新生政权获得宝贵的喘息机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为布列斯特和约,它是一个条件十分苛刻的掠夺性条约,使苏俄丧失了近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它的签订使苏维埃国家摆脱了战争,巩固了政权,粉碎了协约国企图利用德国之手扼杀苏俄的阴谋。故B正确。ACD.三项所述均与“放弃了芬兰、乌克兰和高加索部分地区”、“使新生政权获得宝贵的喘息机会”不符,故排除ACD。故选B。13.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xx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A. 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人口流动频繁B. 一战就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C. 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和“一战”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A.根据材料内容“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可知,导致传染病蔓延的是交通运输效率的提高,人口频繁的流动,故 A符合题意,正确。B.材料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说明一战不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C.这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C.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世界市场已经完全形成,故D错误。故选A。14.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各国工人纷纷支持本国政府参加大战,甚至加班加点生产军需品,可是到了1917年,大规模的工人罢工运动却在欧洲爆发了,工人纷纷反对战争。这表明()A. 大战使欧洲各国生产力下降B. 大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C. 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D.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加剧【答案】C【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各国工人纷纷支持本国政府参加大战,甚至加班加点生产军需品,可是到了1917年,大规模的工人罢工运动却在欧洲爆发了,工人纷纷反对战争”表明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一战,解题的关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各国工人纷纷支持本国政府参加大战,甚至加班加点生产军需品,可是到了1917年,大规模的工人罢工运动却在欧洲爆发了,工人纷纷反对战争”。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同时也带来了科技上的一大进步,是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军事等许多方面大大加强,同时一战加快了人权实现的步伐。15. 如图所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某条战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作战双方为塞尔维亚与奥匈军队B. 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发生在该战线C. “兴登堡防线”修筑在该战线D. 同盟国集团一度将进攻重点放在该战线【答案】D【解析】A根据“彼得格勒、罗马尼亚”等信息,可判断这是东线,作战双方为俄军与德军、奥匈军队,故排除A。B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是索姆河战役,它发生在西线,故排除B。C“兴登堡防线”修筑在西线,故排除C。D依据教材,1915年,德、奥匈曾将进攻重点放在东线,故D要选。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特别是东线战役的表现,学生要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16. 在20世纪上半期,有两个国家扮演了世界革命者的角色。一个国家凭借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公然向现存世界秩序挑战;另一个国家则充当意识形态的挑战者,同时积蓄在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挑战的实力。这两个国家最有可能是()A. 美国和苏联B. 德国和苏联C. 德国和美国D. 苏联和中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20世纪国际关系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德国势力增长,急需更多的海外市场,因此与老牌资本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尖锐引发一战,符合“凭借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公然向现存世界秩序挑战”;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为其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符合“充当意识形态挑战者,与此同时积蓄在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挑战的实力”。综上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美国在20世纪没有主动挑起战争,中国此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知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B。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0分)17. 材料 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云:“人才为政事之本,作育人才,端在修明学术。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行切实整顿外,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于是,各地督抚纷纷遵旨办理,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书院改学堂的热潮。大多数书院的课程发生了重大变化,增加了西学、新学的比重,削减了旧的分量。书院从科举中剥离出来,向近代学校形态过渡或直接转化为新学堂,被纳入了新教育的体系中。 一摘编自马晓艳(近代化理念下教育体系的转型-以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为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进行书院改革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进行书院改革的意义。【答案】【小题1】(1)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内容和时间,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清末新政的需要;传统书院教育不能适应教育新形势的需要;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传入;国内人士要求进行教育改革的推动。 (2)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行切实整顿外,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大多数书院的课程发生了重大变化,增加了西学、新学的比重,削减了旧的分量。书院从科举中剥离出来,向近代学校形态过渡或直接转化为新学堂,被纳入了新教育的体系中”,结合所学可知,意义是促进西学的进一步传播;为最终废除科举制奠定了基础;加速了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 故答案为: (1)原因:清末新政的需要;传统书院教育不能适应教育新形势的需要;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传入;国内人士要求进行教育改革的推动。 (2)意义:促进西学的进一步传播;为最终废除科举制奠定了基础;加速了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小题2】【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清政府进行书院改革的原因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本题考查对清政府进行书院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 材料 19世纪中叶,以英美为主的西方商人和官员采取建议、请求、利诱等各种手段试图中国兴建铁路。尽管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官僚们看到了铁路的优越性,但出于维护主权方面考虑,坚决铁路的兴建。当时清朝的官员,认为修筑铁路弊端有三:一为“资敌”,对洋人长驱直入入侵国土有利;二为“病民”,占用大量农田、拆迁民宅坟墓,破坏风水;三为“失业”,铁路修成后,沿线舟车挑夫、行栈铺房无以为生,必将聚为流寇。1876年,英美两国团伙欺骗清政府在上海修建了吴淞铁路,引发了中英矛盾,经过谈判,中方以28.5万两白银的价格,回购了吴淞铁路。1877年,清政府赎买之后,下令拆毁铁轨、铲平路基、推倒车站。1895年清政府迫于压力宣布重建吴淞铁路,该铁路大体遵循原吴淞铁路的走向,利用大量旧路基,最终于1898年全线竣工通车。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收回并拆毁吴淞铁路的行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重建吴淞铁路的原因。【答案】【小题1】(1)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评价清政府收回并拆毁吴淞铁路的行为。 (2)根据题干材料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概括原因。 故答案为: (1)积极意义:收冋铁路所有权,维护国家主权;打击列强的经济侵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消极影响:不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2)原因: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面临较大的政治改革压力;民族工业发展,迫切需要建设铁路;西方科学思想传播,民众逐渐接受铁路等近代科学技术。【小题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交通,解答此题需要学生了解有关吴淞铁路的史实。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近代清政府在铁路方面的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综合概括的能力。19. 材料在地方,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邦、县三级制。但当时南北各地均置侨州、郡、县,“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根据杨尚希等的建议,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对于地方各级官吏,统由尚书省的吏部负责选任,所谓“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在整顿吏治方面,隋文帝擢“仁明著称”的广汗太守柳俭为蓬州刺史,以“奉国尽心”的驾部待郎辛公义为岷州刺史,擢“治术尤异”的临颍令刘旷为莒州刺史,任“达于从政”的房恭懿为新丰令。文帝还经常遣使考察地方官吏,褒良盘能。惩处贪污。治书侍御史柳彧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贪污不称职的长吏二百余人。-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l)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地方治理改革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文帝地方治理改革的影响。【答案】(1)本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对于地方各级官吏,统由尚书省的吏部负责选任”、“在整顿吏治方面,隋文帝擢“仁明著称”的广汗太守柳俭为蓬州刺史,以“奉国尽心”的驾部待郎辛公义为岷州刺史,擢“治术尤异”的临颍令刘旷为莒州刺史,任“达于从政”的房恭懿为新丰令”、“文帝还经常遣使考察地方官吏,褒良盘能”等信息概括即可。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措施和所学可知,影响是节省了国家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对澄清吏治,减轻人民痛苦起了一定的作用。 故答案为: (1)措施:废除郡级机构,合并州县,裁减冗官;由吏部负责选任地方各级官吏;重用德能出色的官员;监察、奖惩地方官吏。 (2)影响:节省了国家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对澄清吏治,减轻人民痛苦起了一定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隋文帝地方治理改革措施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本题以隋文帝地方治理改革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材料三以 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答案】【小题1】(1)据材料“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可得出: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据所学知识可知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2)据材料“清末新政前后”“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背景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 (3)据材料“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可得出: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 故答案为: (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 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2)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 (3)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小题2】【小题3】【解析】(1)本题主要是考查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的趋势和积极作用。 (2)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据材料归纳。本题主要是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