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 .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96541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倡导婚姻自由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反清革命解析:选B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反映的是易服;“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反映的是19世纪末妇女不再缠足现象。2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解析:选C从“外国杂货”“广告的内容”等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3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材料主要反映了()A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B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C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 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解析:选D辛亥革命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使个性解放、人人平等、女子参政、易风革俗等新的观念充斥着变革中的社会,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改变了传统的具有尊卑观念的礼仪,取之以西方的平等的握手等礼仪;改变缠足、留辫等陋习等。4近代上海曾流行一首歌谣:“乡下小姑娘,要学上海样,学死学煞学不像,等到学来七分像,上海已经换花样。”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近代上海引领全国时尚B近代上海时尚变化快C近代社会生活城乡存在明显差异D.近代中国农村姑娘都崇尚洋气的社会生活解析:选D这首近代上海的歌谣反映了上海作为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引领全国时尚,但歌谣并未讽刺中国农村姑娘都崇尚洋气,故D项错误。5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刊文评论时事:“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这一评论反映出()A实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B.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C雇佣关系刚刚开始出现 D.近代工业促进报刊业繁荣解析:选B材料说明人们仍然用封建时代对女性的要求来看待近代工厂的女工。近代工业出现后,女人去工厂做工,具有封建思想的人看不惯,说明是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故B项正确。6下图是1929年2月10日官方报纸长沙日报上发表的打倒正月初一专号,这反映出当是()A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B风俗改造有激进倾向C文化专制趋势加强 D新文化运动持续发展解析:选B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打倒正月初一反映出对中国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它的可取之处,彻底否定的做法有激进倾向,故B项正确;这一现象与阶级矛盾尖锐无关,故A项错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反映出文化专制的削弱趋势,故C项错误;1929年新文化运动已经结束,故D项错误。7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这表明上海()A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 B.各地经济发展具有严重的不平衡性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 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解析:选D从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均出现在马路上可以看出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故D项正确。 8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 ()A学习西方的渐进性 B物质文化的多元性C社会生活的包容性 D社会生活的多样性解析:选A根据题中“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可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同时在中国存在。这体现出中国近代物质文化的多元性、社会生活的包容性、社会生活的多样性。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9竹枝词中近代上海的新鲜事物:“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 C近代通讯技术传入中国 D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解析:选C材料中的“鸿”指鸿雁,在中国古代鸿雁代指书信,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在近代上海由于近代化的发展,上海的通讯发生了变化,旧式的通讯方式被新的方式所代替,所以答案选择C项。10下列关于我国近现代大众传媒的表述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时期架设了首条电报线 B.戊戌变法时期开始出现近代报刊C北洋政府时期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D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进入网络时代解析:选A近代中国架设了首条电报线是在19世纪70年代,属于洋务运动时期,故A项正确;近代报刊出现是在19世纪40年代,故B项错误;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是1905年,属于晚清时期,故C项错误;中国进入网络时代是1994年,故D项错误。11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B.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 C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解析:选C“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可见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故C项正确。12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外来文化的影响 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C人们的思想解放 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解析:选C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20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从本质上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人们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都属于表面现象,不属于本质,可以排除。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材料二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明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三梁启超曰: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梁启超变法通义论女学材料四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也因此成为近代妇女解放的代言人。但历史地看,梁启超的“贤妻良母”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也有把女子的价值划在“相夫教子”的狭小圈子之嫌。王美蓉中国近现代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目的之比较(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婚恋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反映婚恋观的成因。(6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妇女教育观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该教育观的影响。(8分)(3)材料四用什么方法评价梁启超妇女观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妇女观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二分别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明朝后期政治、经济、思想状况进行分析,可得出明朝中后期婚恋观的成因。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 “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政治、思想、教育的角度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信息“历史地看”可得出材料的评价方法是历史的评价,由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来评价可知是辩证的评价;第二小问,结合影响可得出妇女观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 答案:(1)婚恋观:材料一遵守礼制(三从四德),坚守妇道;材料二追求个性、婚恋自由。成因: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2)特点:把妇女受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或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影响:解放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妇女救亡图存的使命感。(3)方法:历史的评价(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辩证的评价。关系:妇女价值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妇女观念的解放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14百余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举行通车典礼,被后人称为“中国铁路建筑史的正式开端”,比西方最早修建的铁路晚了半个世纪。它是英美背着清政府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清政府在交齐28.5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后,竟把这条有用的铁路给拆除了。到1904年日俄战争前,1万多公里中国的铁路权益先后落入列强之手。1909年10月,中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建成通车。1910年湖北省要求准予商办川汉铁路。从1928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的10年间,国民党政府在关内仅修建3 600公里铁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勉强修建了1 900公里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只顾发动内战,基本没有修建铁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仅有2万多公里铁路,大都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能够维持通车的只有l万多公里。材料二从195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算起,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完成为止,新中国先后建成干支线6 100公里,新增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18%以上。新建的宝成、兰新两大干线以及黎湛、蓝烟、鹰厦、萧穿等线加强了西北、西南与全国的联系。xx年4月27日,上海磁悬浮结束两年试运,正式投入营运。xx年7月1日,青藏铁路顺利实现了全面通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xx年6月30日15时,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到xx,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1.6万公里以上。以高速铁路为骨架,总规模5万公里的快速铁路网将基本建成。(1)根据材料一,概括旧中国铁路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10分) (2)与旧中国相比,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10分)解析:第(1)问,“状况”从起步时间、规模大小、发展速度、分布状况、路权归属等方面概括;“因素”从外部列强入侵、内部政局动荡、经济落后等方面分析。第(2)问,“变化”依据材料二从数量增加、布局更加合理、科技含量更高等方面分析;“背景”从政治上的独立、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并借鉴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等方面分析。 答案:(1)状况:起步晚;发展缓慢;列强争夺路权;由国办到商办;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不均衡。 因素:列强入侵;政府腐败无能;战乱频繁,政局不稳;经济落后。(2)变化:铁路数量增加;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铁路网;运行速度提高;实现铁路现代化。背景:民族独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