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周末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95304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周末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周末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周末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周末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75分)1. 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A. 宗法分封制形成中B. 贵族爵位等级萌芽C. 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 神权色彩比较浓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和宗法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到的“子”“公”“伯”“侯”“男”等都是后来的我国封建社会的贵族爵位等级名称,所以材料说明在商代贵族爵位等级萌芽,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统治秩序的稳定与否,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封赏贵族的称谓,而不涉及神权色彩,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等级制度2. 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由此可见,先秦节庆A. 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B. 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C. 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D. 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答案】B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前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加强对的人民管理3. 明朝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载:“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这说明“族约”的主要功能是A. 注重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B. 约束家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C. 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D. 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注重血缘纽带体现的是?族约?的主要特点,不是功能,故A项错误;“族约”主要是为了约束家族成员,并非追求政治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某一家族的“族约”,因此强化专制统治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中?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等内容有利于凝聚宗族,从而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4. 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i),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A. 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B. 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C. 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D. 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时期在诸侯的墓葬中发现了九鼎和编钟等葬品,而在西周时期,九鼎是天子的象征,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遭到破坏,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C项。5. 下面两幅图主要反映了A. 宗法制度遭到了很大破坏B. 由分裂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 分封制度产生了双重影响D. 分封制的崩溃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第一幅地图反映的是分封制的积极影响:对周天子形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拱卫了王室。第二幅地图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弊端:战国时期,天下分裂,王室衰微。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仅从地图中是看不出“里”(即血缘关系的破坏)。B、D在材料中均无法反映。6. 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B. 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 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D. 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A项与材料“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矛盾,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故B项错误;分封制是在周灭商以后实行的,故C项说法错误;材料“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体现了血缘政治,材料“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体现了地缘政治,可见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王权相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紧密结合,具有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7. 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国(诸侯)天下的政治体系。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这反映了A. 等级制度更加森严B. 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C. 部落联盟向国家权威转变D. 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知识点,旨在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由题干材料“商周时期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 国(诸侯) 天下的政治体系”反映的是“王”与卿大夫及各地诸侯之间通过血缘关系即宗法制以维系其统治,维护奴隶主贵族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所以商周时期实行贵族政治;“春秋战国时期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标志着官僚政治的开始,封建统治者强“国家”观念。综上可知,D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相悖,排除;封建领主不仅是其土地的所有者,并且享有相应的行政司法权利,而封建地主则只是土地的所有者,或是一个依托土地的经济体,并不享有司法行政权,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体现的只是形式,不是实质,错误。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及其状况8. 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A. 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B. 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C. 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D. 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提到,“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西周到秦朝,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9. 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A. 统一性与集权性B. 分散性与松散性C. 统一性与制衡性D. 独立性与落后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体现出西周政治制度的分散性和松散性,B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A项错误。制衡性、落后性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C、D项。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0. 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式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 人的自觉意识觉醒B. 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 礼制社会功能加强D. 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礼被运用到政治领域,统治者希望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进而维系统治,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A项表述题干未体现,且与史实不符;B项中原有的等级秩序已经崩溃,不可能恢复;材料未提及孔子,故D项无从体现。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礼制社会化11.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 “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B. 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C. 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D.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答案】D【解析】据材料“纵剖面看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的现象,说明西周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故D项正确;“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在夏朝,不是西周,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当时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是紧密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故B项错误;西周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学生应该可以联系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认识到“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2.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答案】D【解析】由“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由于受血缘亲疏的影响,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正确;由“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说明作者强调的是两者结合的消极影响,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中心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所产生的效果,故AC项错误。点睛:对材料“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13.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14. 出身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后天常常会出现阶层间的流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社会流动”增大的主要原因是A. 小农经济形成B. 分封制逐渐瓦解C. 宗法制的破坏D. 百家争鸣的出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封建的小农经济开始出现,并未形成,故A项错误;西周统治阶层赖以存在的分封制瓦解,使得周王室衰微,诸侯叛乱,即阶层间的流动,故B项正确;宗法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的等级制度,但宗法制主要解决的贵族在财产、土地方面的利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与阶层流动联系不大,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阶层流动、诸侯争霸在思想上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属于所学历史主干知识,这题是在隐性考查分封制瓦解带来的影响。考生需要对古代重要的国家机构概念进行准确区分,明确各自的职能。提醒大家复习备考时关注历史主干知识 的复习,尤其是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准确把握。如,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或者重要的政治制度等 概念在今后的复习备考中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15. 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A. 借助于天加强统治B. 人主权力不断加强C. 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 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核心意思衔接不好,不正确。CD两项的表述,本身错误,排除。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帝王权力的加强借助于天加强统治16. 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A. 宣扬以德治国B. 辩护政治法统C. 推动经济交流D. 加强民族融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虽然涉及到了水德,但是和以德治国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可知其采用终始五德说是为了辩护政治法统,故B项正确;采用终始五德说和经济交流无关,故C项错误;采用终始五德说和加强民族融合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央集权的目的17. “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 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 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秦代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比较完善管理体系,故正确答案选B项。A项、C项不合材料主旨,D项不符合材料所对应的基本史实,故应排除。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地方管理18.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 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阅读及史实再现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下虽无世禄之臣”可见秦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官员任用上的血缘标准,这从本质上说是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选D。A指的是西周。B不符合秦朝。C出现于隋唐。19. 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A. 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 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答案】C【解析】材料“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指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正确;郡县制是巩固统一的措施,不是实现统一的保障,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故B项错误;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废除了贵族特权,并未强化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本题关键是“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出考查的是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0. 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A.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 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C.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D. 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继承了夏启开创的世袭制与家天下的原则,D项正确。秦朝通过废分封,行县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A、C项错误。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B项错误。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21. 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反映了A. 秦国经济较其他诸侯落后B. 秦国政权的集权趋势加强C. 秦国盛行残酷的人殉制度D. 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只是谈到秦一号大墓的情况,反映的也仅是秦朝的情况,没有涉及到其他诸侯的经济状况,因此无对比,也就无法看出是先进还是落后,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反映了秦国的集权趋势在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依据秦公墓就说明“秦国盛行落后的人殉制度”是不合史实的,故C项错误;“重视农业”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错误。【名师点晴】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的主要特点:1、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帝的决策与执行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帝位的终身制和皇位的世袭制;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权利的高度集中,地方自主权限有限。2、两对基本矛盾贯穿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的始终: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二是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秦国的统治22.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 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可知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故答案为C。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过于绝对,故A项排除。分裂动荡未必引发专制,排除B项。专制制度的基础应该从经济方面考虑,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演变23.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 制度法令的统一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天下为公”的表现是选贤任能。郡县的长官一律由皇帝按照其才能、政绩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打破了以往仅凭血缘世袭垄断政权的现状,改变以往的“任人唯亲”,因此答案选D,其他几项与题意明显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名师点睛】这是xx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5题。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24. 历史转型是个非常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B. 皇权和神权相结合C. 家国同构D. 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封建”阶段并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夏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夏商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家国同构;“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西汉武帝时期,时间不符合,排除B;A项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始于秦朝;“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因此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5.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A.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 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 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现代化”指的是“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即废除先秦时的世卿世禄制,打破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体系,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依据官员政绩和才干考核的制度,故答案选C。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说法片面,故A项排除。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是现代法治,故B项排除。君民共治不符合君主专制特征,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官僚政治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26题13分,27题12分,共25分)26. 制度的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礼记丧服小记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礼记大传材料二“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做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家”(礼记杂记)的说法。(1)根据材料一,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的作用。【答案】(1)内容:祭祖的同时祭天。祭祀者按照血缘可分为“大宗”和“小宗”,天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级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则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2)作用:区别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关系;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祭祖祭天、 “大宗”和“小宗”、大宗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等方面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等方面概括宗法制的特点。(2)本题根据材料二“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家国同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血缘关系亲疏、社会等级关系、家国一体等方面说明“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的作用。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解析】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类型的试题,要求史论结合、层次清晰、学科语言准确等,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材料中王夫之反对对分封制的讨论与争鸣,认为郡县制的实行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且实现了天下的“大公”,提出郡县制尽管有一定的弊端,但相对于分封制总体上是历史的进步。解题时首先理解上述材料信息所包含的主要观点;其次,通过审题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即依据材料信息或其他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断与实践”的中心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创新性政治制度及实践作用的主题,如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或科举制有效地稳定了社会秩序等,并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对上述主题加以分析阐释;再次,表述成文,先概述任一论题,后结合相关知识对该论题具体阐释,如分析郡县制的问题,包括郡县制的进步性和以往分封制的局限性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