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088845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1. 周人很早就有建造宗庙的习惯,宗庙安置有代表祖先的木主,里面分建多少个“庙”则取决于宗主的等级地位。宗庙除了祭祀,还可以举行重大典礼、决定重大事情,具有礼堂的性质。与此相关的制度A. 有助于稳定西周社会结构B. 破坏了宗族内部的团结C. 形成了族权高于政权的局面D. 奠定了神权政治的基础【答案】A【解析】【分析】宗法制是维系西周社会统治的主要制度。【详解】材料中“宗庙”“祖先”说明是宗法制,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划分等级,有助于维系分封制度,故A项正确;宗法制有利于宗族内部的团结,故B项错误;西周是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并不是族权高于政权,故C项错误,神权政治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故D项错误。2. 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A. 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B. 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C. 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D. 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将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将集体生产变为农民小家庭个体生产,因而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土地租佃关系也逐步形成,因而推动租佃关系确立的是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将土地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为了让农民精心生产,勤奋劳动,并不能直接体现政府的重农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废除土地国有制,故D项错误。3. 我国古代货币名称历经变化,秦称半两钱,汉称五铢钱(二十四铢为一两),唐朝时称“开元通宝”(意取流通的宝货),改变了以重量为币名的传统,唐以后历代的铜钱都称为“通宝”、“元宝”。据此分析,唐朝“开元通宝”的流通反映出A.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 商品经济发展、商人政治地位提高C. 铸币权开始收归国有D. 货币被视为财富的观念已明显增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A项说法错误,古代中国一直强调重农抑商政策;B项说法错误,在中国古代,商人虽然富有但地位较低,材料不能反映商人地位提高的事实;C项说法错误,早在汉代铸币权就已经掌握在国家手中;从“唐以后历代的铜钱都称为通宝元宝”来看,货币被视为财富的观念已明显增强,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货币的产生与发展4. 17世纪,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与来华传教士合作,翻译或编译欧洲科学文化著作,向中国人普及欧洲的科学理念、科学文化。晚明时期的“西学东渐”A. 推动中国人普遍接受先进科学B. 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C. 利于中国科学文化与世界接轨D. 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答案】C【解析】晚明时期中国科学家主要是从“欧洲科学文化著作、科学理念以及科学文化”传播到中国,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中国科学文化与世界接轨,故C项正确。A中的普遍书法绝对,排除;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并不是因为一两本书就会改变,故B项错误;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开启是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和魏源的新思想萌发,故D项错误。5. 时间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1859年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改由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和外交事务。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后,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不再通过礼部及沿海督抚进行间接交往。上表中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表明,清政府A. 政治制度的分化趋向出现B. 对外交往仍处主导地位C. 涉外事务的官僚机构膨胀D. 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答案】A【解析】晚清最初负责外交的是“由两广总督兼领改由两江总督兼领”,后来“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说明外交事务办理用地方收归中央,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对外交往依然是被动地位,故B项错误;表格说明涉外事务的官僚机构变化,不是膨胀,故C项错误;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是鸦片战争,故D项错误。6. 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的重点集中在兴办铁路、学堂和编练新军等方面。有人据此指出:“目前之急,首在筹饷,次在练兵,而筹饷练兵之本源,尤在敦劝工商,广兴学校。”这些情形A. 表明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有了显著发展B. 与改良派所提倡的内容有吻合之处C. 阻碍了洋务企业与民族工业的并行发展D. 给了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合法机会【答案】B【解析】早期改良派提倡工商业发展、兴办学校,材料“筹饷练兵之本源,尤在敦劝工商,广兴学校”中说明通过工商业发展和兴办学校达到“筹饷练兵之本源”,属于改良派主张,故项正确;材料说明主张和洋务运动主张不符合,故项错误;该措施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发展工商业属于民族工业,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故D项错误。7. 我国最早的音乐期刊是1906年李叔同先生在日本编辑的音乐小杂志,自它诞生至1949年,我国的音乐期刊已知出版的达一百三十余种。其中,三十年代中叶,我国主流音乐期刊最有可能成为A. 专注音乐理论娱乐的阵地B. 表现主义音乐的宣传阵地C. 为救亡和抗战服务的阵地D. 中外音乐交流的活动阵地【答案】C【解析】根据“三十年代中叶”,结合所学,这时正是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的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故我国主流音乐期刊最有可能与抗日为主题,成为为救亡和抗战服务的阵地,故C正确;ABC不符合三十年代中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的社会背景,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三十年代中叶”,联系所学中国三十年代中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分析解答。8. 1978年56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同志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率中国代表团正式访问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联邦德国等西欧五国。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谷牧访问西欧五国情况汇报,会上谷牧提出引进西方技术设备等主张。这次考察A. 助推改革开放决策形成B. 促进改革开放深入发展C. 见识了知识经济的伟力D. 目睹了中西文化的差异【答案】A【解析】1978年56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同志访问西欧五国,回国后提出引进西方技术设备等主张,结合所学,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可知这次考察助推改革开放决策形成,故A正确;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B项中“深入发展”表述错误,排除;20世纪90年代出现知识经济,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抓住材料主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大意是:谷牧同志访问西欧五国,回国后提出引进西方技术设备等主张。结合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分析解答即可。9.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由此可见,雅典的民主是A. 人人平等B. 选贤举能C. 集思广益D. 人民主权【答案】D【解析】“政权不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体现人民主权的原则,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人平等”,排除A;材料信息与选贤举能、集思广益无关,排除BC。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政权不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析解答。10.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既没有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也没有选择一些国家的一党制,而是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起,创立和发展了一种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成为世界政党制度中的一朵奇葩。这种制度下A. 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在野党B. 坚持“轮流执政”的方针C. 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D. 既有政协职能、又有人大职能【答案】C【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当中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并不是在野党,故A错误;政治协商制度并不是各党派“轮流执政”,故B错误;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故C正确;政治协商制度并不等于人大制度,故政协没有人大职能,故D错误。故选C。11.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其表明包产到户A. 没有改变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B. 没有改变我国农业生产关系C. 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D. 是在中央直接推动下出现的【答案】A【解析】“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反映了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仍然是集体所有制,故A正确;包产到户使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关系,故B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包产到户的性质,没有涉及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的问题,故C错误;包产到户首先是农民自发的,故D错误。故选A。12. xx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它是对150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促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A. 吸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B. 吸收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C. 中国改革开放在城市全面展开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答案】D【解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属于国际因素,不是最主要因素,故A错误;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属于理论继承与发展的方面,也不是最主要因素,故B错误;中国改革开放在城市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错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对此,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故D正确。故选D。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13年和1833年,英国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9世纪20年代,英国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税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18411846年,又取消了605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035种商品的进口税。1846年废除了直接损害工厂主利益的谷物条例。1849年终止了从17世纪50年代保留下来的航海条例。1860年,英、法签订英法通商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互享最惠国待遇,减免双方重要商品的关税。摘编自高德步中国经济简史材料二: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郑观应、薛福成等人先后提出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由各国的相互隔绝的时代变为互相“联属”的时代。他们还认识到,导致这种时代变动的原因是西方各国工业发展,商务发达,使“环地球九万里之中,无不周游贩运”。通商贸易是沟通各国的桥梁,联系世界的纽带。他们谈到这种认识时说,“商务未兴之时,各国闭关而治”“划疆自穹,不相往来百货流商云集”,从而形成了各国交往、相互通商的新局面。薛福成说:“余观火轮舟车之迅捷,因念人心由拙而巧,风气由朴而华,固系宇宙间自然之理。”在对这种局势发出的大声疾呼中,郑观应以“鲸吞蚕食,虎踞狼食”来描绘这个局面竞争的残酷,可谓痛切而形象。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推行的通商贸易政策,并说明该政策得以推行的原因及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对通商贸易的认识,并加以简要评价。【答案】(1)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往的保护性关税政策成为英国经济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障碍;工业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和大垄断商人进行不懈斗争。影响:使英国的机器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竞争优势,为大宗工业品的输出和大宗原料、粮食的输入拓宽了世界市场;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促使世界贸易进入自由贸易时代。(2)认识:西方世界引发的工业化浪潮,蓬勃发展的商业贸易,打破了各国的隔绝状态,促使世界连为一体;科技进步对工商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商业贸易的发展,加剧了各国的激烈竞争。评价:他们认为在世界各国商业互通、发展和竞争的时代背景下,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这种认识体现了洋务思潮的较高水平;这种对世界现代化大势的认识,虽然还比较直观、肤浅,但已不同于近代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世界观念;这种新的世界观念的确立,使洋务知识分子从思想观念上开始走出传统的封闭型体系,走向现代的开放型世界,从而奠定了维新思潮的思想基础。【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后贸易政策的变化,近代中国学者对通商贸易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从材料中的“1813年和1833年,英国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等信息可以看出,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该政策得以推行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涉及到的工业革命的有关内容来回答。该政策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如拓宽世界市场、促进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和使世界贸易进入自由贸易时代等方面来回答。(2)近代学者对通商贸易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郑观应、薛福成等人先后提出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由各国的相互隔绝的时代变为互相联属的时代”“ 薛福成说:余观火轮舟车之迅捷,因念人心由拙而巧,风气由朴而华,固系宇宙间自然之理”“郑观应以鲸吞蚕食,虎踞狼贪”来描述这个局面竞争的残酷,可谓痛切而形象”等信息概括得出。对此简要评价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中国面临的世界形势进行分析,如这种认识体现了洋务思潮的较高水平、不同于近代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世界观念,这种新的世界观念的确立使洋务知识分子从思想观念上开始走出传统的封闭型体系,走向现代的开放型世界,从而奠定了维新思潮的思想基础,等等。点睛:本大题的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中的“简要评价”,均属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14. 材料: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之谜。对此已经有多个版本的解答。李约瑟自己认为,中国强大的封建官僚制度是最主要的原因;经济学家林毅夫提出,科举制度是最主要原因;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则提出,中国文字的模糊性和形式逻辑的缺乏是主要原因改编自易纲求解中国科技落后的李约瑟之谜和搜狗百科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李约瑟难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点,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1论题:封建制度与中国近代科技阐述: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日益黑暗腐朽;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的影响;文化思想上,科举制扼杀了人们创造力,重农抑商的负面影响等;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使中国缺乏对世界大势的了解等。(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可见,封建制度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示例2论题:封建官僚制度与中国近代科技【解析】根据“围绕李约瑟难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拟定一个论题”,依据材料“中国强大的封建官僚制度是最主要的原因”得出论题:封建官僚制度与中国近代科技;然后结合所学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政策进行阐述说明。也可根据“科举制度是最主要原因”得出论题:科举制度与中国近代科技;然后结合所学科举制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分析论述。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在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失败后,孙中山逐渐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化首先需要的是由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强势的政府来统一中国,并在强势政权整合下发展实业经济。而要使国民党具有承担强势政权的功能,孙中山走的第一步就是,使中华革命党内部讲究领袖崇拜,他要求重新登记的国民党员履行按手印的仪式,要对孙中山本人效忠宣誓,以此来强化领袖的权威性。其次,从1923年起,孙中山按照列宁主义的组织模式来进行国民党改组,借助于从苏联提供的物质支持、组织技巧,来使国民党集权组织化。第三,孙中山成功地在苏俄帮助下,建立黄埔军校,培养自己的党军。这样,孙中山成功地把国民党从一个处于边缘状态的脆弱松散的议会竞争型政党,转变为以党军为实力后盾,以孙中山的个人权威为效忠对象,以列宁主义集权组织模式为基础的新型的权威主义政党。摘编自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这一事件。【答案】(1)特点:建立强势政权;强化领袖权威;仿效苏联建立集权组织模式;建立党军。(2)评价:增强国民党的凝聚力;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奠定基础;推动国内革命的进程和国民大革命的到来;但为后来国民党建立专制独裁提供了合法的借口。(阐述: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以皇帝为中心,以地主阶级为基础的封建官僚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难以获取地位与权力,商业得不到蓬勃发展,技术发明给发明者和使用者带来的利益有限;另外,上行下效,导致全社会轻视工商业与创造发明,因此工业技术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示例3论题:科举制度与中国近代科技阐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制度,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这样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扼杀了创造力。明清时期的科技大多是总结性的成果,缺原创性的发明。因此工业技术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中国近代科技落后。【解析】(1)根据材料中“需要的是由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强势的政府来统一中国要使国民党具有承担强势政权的功能”等能知道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目的是适应建立强势政权的需要,在具体的措施上表现为“要对孙中山本人效忠宣誓,以此来强化领袖的权威性”“按照列宁主义的组织模式来进行国民党改组使国民党集权组织化”“建立黄埔军校,培养自己的党军”,概括可得强化领袖权威;仿效苏联建立集权式模式;建立军队。(2)根据材料“脆弱松散的政党”,通过“党军为实力后盾”“孙中山的个人权威为效忠对象”可知有利于加强国民党的凝聚力;根据所学可知,这也为后期国民党主导的国民大革命的顺利开展奠定军事基础和组织基础,促进了国内革命的发展。消极影响结合南京国民政府的相关史实可知为后来国民党建立专制独裁提供了合法的借口。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朝鲜战争结束,美国政府认为,“共产党国家只不过将停战作为削落和分裂自由世界的手段”。据此艾森豪威尔政府一方面加强对日韩的援助。另一方面努力促成“尽早建立包括菲律宾、日本、中华民国、韩国在内的西太平洋集体防御体系”。因此朝鲜战争以后,美日韩三国同盟关系也有了新进展。1853年11月17日,美韩正式签署共同防御条约,这标志着美韩同盟的建立,从此,韩国正式成为美国在东北亚一个重要的盟友。据夏季亭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格局整理(1)根据材料,指出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在东北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所采取的措施对东北亚局势的影响。【答案】(1)措施:加强对日本和韩国的扶植;建立对中国和苏联包围的西太平洋集体防御体系;强化美日韩三国的同盟关系。(2)影响:强化了美国对日本和韩国的控制;加剧了美日韩等国家与中国的对抗;影响了美苏争霸的格局;不利于中国的国家安全。【解析】(1)依据材料“包括菲律宾、日本、中华民国、韩国在内的西太平洋集体防御体系”“美日韩三国同盟关系也有了新进展”等信息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美国对日韩控制、对抗中国以及美苏争霸的角度思考回答。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唐甄(1630-1704年)号圆亭,清达州人。顺治十四年举人,任山西长子县知县,不久坐事革职,寄居吴下,潜心着述,家徒四壁,父母、兄死不能葬,仍振笔着书不缀,乐在其中。谓君子当厄,正为学用力之时。自负甚高,交往甚少。已之书稿,爱之如宝。批判“君权神授”,认为君主只不过是“匹夫”、“独夫”而已。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认为杀人之事,帝王居其半。官吏杀人,皆非彼之所杀,“天子实杀之”。其将官吏之“贪”视为天下最大的虐政之一。认为多官害民,天下难治,非民而官。认为人相处应如兄弟,同处天地之间犹同处一帐之内,并认为此“天地生人之道”。主张允许“士议于学”、“庶人谤于道”,“让庶民干政”。呼吁治不平必须富民,提出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户空虚,虽府库积财如山,实为贫国。著有衡书,含有权衡天下之意,后改名为潜书,另有潜文、潜诗等。摘编自中文百科在线词条资料(1)根据材料,概述唐甄的主要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甄的思想主张。【答案】(1)主要思想主张:批判“君权神授”,揭批君主专制的罪恶;痛恨官场腐败行为;主张社会平等相处、允许十士人和民众关心和议论政治;倡导藏富于民的经济思想。(2)评价:唐甄生活于清朝初年,其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思想要求。他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批判,以及主张社会平等、允许士民议政等,已具有初步民主意识。他的不仅继承发扬了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的经世传统和批判精神,还提出了救治社会弊端的具体措施。【解析】(1)据材料“批判君权神授”、“其将官吏之贪视为天下最大的虐政之一”、“认为人相处应如兄弟,同处天地之间犹同处一帐之内”、“主张允许士议于学、庶人谤于道,让庶民干政”、“呼吁治不平必须富民,提出富在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归纳。(2)评价,结合明清早期反封建启蒙思想的评价的相关知识,从其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结合其思想主张加以评价,即可得出其思想一方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体现了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