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考前冲刺交流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88178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考前冲刺交流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届高三历史考前冲刺交流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届高三历史考前冲刺交流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考前冲刺交流考试试题1.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A. 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B. 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C. 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D. 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答案】D【解析】儒家思想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君臣等级关系,显然符合西周时期分封制度下“家国同构”思想内涵,故D项正确;A中尊卑等级没有体现;B中君主专制是秦朝时期实行;C属于西汉时期特征,不符合先秦时期特征。2. 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更赋的实行A. 成为了汉朝敛财的重要途径B. 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 反映了汉朝商品经济的发达D. 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答案】B【解析】由材料“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可知,该做法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符合题意;ACD均不正确。点睛: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发展演变的一条即为,纳庸代役或后期的纳银代役,与材料所述相符,即农民在农忙时可以出钱由政府雇人代替,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进而促进农业的发展。3. 郑骞在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中说:“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这表明唐宋文化A. 集合起前代文化精华B. 居于文化轴心的地位C. 引领着后代文化变革D. 具有融会贯通的特征【答案】D【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唐宋上承前朝文化,下启后世文化发展,前后融会贯通的特点鲜明,故D项正确;A项中的文化精华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应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4. 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店面朝街,内部布局为三合院混合楼房、平房,为制墨作坊。到第四代传人胡贞观时,胡开文老店已经拥有管事、副管事、雕工、模工、墨工等各类雇工百余人,年产墨数万斤。这说明当时A. 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B. 徽商经营方式深受西方影响C. 体现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D. 徽州坊市制度残余依然存在【答案】C【解析】据材料“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年产墨数万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徽商属于商业资本,“胡开文墨庄”属于手工业生产作坊,这说明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增多,故C选项正确;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徽商经营方式深受西方影响,故B选项错误;坊市制度指坊市分开,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不属于此类制度,故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清朝徽商”、“胡开文墨庄”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商业资本进入生产领域,据此即可正确判断。5. 据文献记载,英国选择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意在武夷山茶”,但开放近9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与上海、武汉合称为中国三大出口茶市,并长期居第一。导致福州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机器制茶业兴起B. 海关关税的降低C. 国内政局的变动D. 国际茶市的扩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50.60年代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开始发展到长江流域,破坏了当时的经济发展,让福州的茶叶贸易得以兴盛,故C项正确。当时的茶叶制造属于手工生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海关关税降低的信息,而是强调国内政局的变动影响了茶叶对外贸易,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际茶市的扩大的信息,而是强调国内政局的变动影响了茶叶对外贸易,D项错误。6. 1928年7月,周恩来指出:“我们还有一个根本的固定的军事工作方针,就是为了联合战线,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周恩来得出这一认识A. 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反思B.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C. 吸取了中共“左”倾错误的教训D. 促使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答案】A【解析】由材料“1928年 ”“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可以得出所述为大革命时期党的政策,再结合“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由此可以得出该认识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认识和反思,A正确;1927年大革命以失败告终,B与题干时间不符;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等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不正确;D是在南昌起义之后。点睛:本题考查对大革命的失败的认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的理解,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原因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7. 1941年底,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不断挫败日军进攻。在多处给予来犯日军重大打击,最终来犯之敌狼狈逃窜,日寇重新退过新墙河,恢复战前态势。此次会战为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A. 全面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守态势B. 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C. 提升了国人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信心D.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答案】C【解析】根据“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不断挫败日军进攻”“此次会战为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长沙会战增强了国人抗战的信心,C正确;1938年抗战防御阶段结束,相持阶段到来,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时间不符合材料,AB错误;1937年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D。8. 1951年至1954年中国只新增1个建交国,而从1955年到1959年,有尼泊尔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B.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C. 印尼亚非会议的成功D.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1年-1954年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较少,主要是由于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而1955年-1959年数量增加,主要是由于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外交上开始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外交政策上做出了调整,故D项正确。1951-1959年都处于美苏对峙时期,因此并不是出现数量变化的原因,故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综合国力并没有较大的提升,故B项排除。中国参加亚非会议,并推动会议取得成功,正是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一次成功实践,故印尼亚非会议的成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9. 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罗马法重视私人权利保护,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B. 体现了国家至上理念C. 维护了罗马民主政治D. 维护了城邦整体利益【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说明了国家至上,而不是法律至上,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等信息可得出国家至上的理念,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法律的作用进行阐释,故C、D项排除。点睛:材料“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是解题的关键。10. “这既是第二帝国倾覆后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更是对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的产物。在历学近一个世纪的多次立宪尝试的失败后,终于在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中找到一条走出悖论、达致目标的正确通道”。材料评价的法律文献是A. 英国权利法案B. 德意志帝国宪法C. 法国1875年宪法D. 美国1787年宪法【答案】C【解析】根据“这既是第二帝国倾覆后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更是对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的产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后,总结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教训,通过各派政治力量博弈,最终通过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体制,C正确;英国和德国都是君主立宪制,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不符合“这既是第二帝国倾覆后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更是对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的产物”,排除D。【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第二帝国倾覆后”“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答。11. 它的签订,至少体现了三方面的意义:首先,制定了国际贸易活动的“行为准则”使国际贸易行为规范化、国际市场秩序化:其次,通过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奠定国际自由贸易的基础;最后,充当国际“商务法庭”,发挥贸易仲裁作用。“它”是指A. 雅尔塔协定B. 布雷顿森林协定C. 罗马条约D.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答案】D【解析】雅尔塔体系是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两国为首,东西方政治军事集团对峙、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截然对立的国际关系体系,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不可能发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A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形成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不具有规范国际贸易、削减贸易壁垒和贸易仲裁的作用,B错误; 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这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步骤,欧洲一体化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强了西欧的经济实力,体现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但这与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促使各缔约国降低关税,削减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符合题意,故D正确。12.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xx3月22日在白宫签署备忘录,宣布对总值6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主要涉及10个高科技领域,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此前美国曾动用过5次301的条款对中国进行所谓“贸易战”,主要涉及知识产权和清洁能源领域等。上述现象将直接导致A. 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增加B. 美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下降C. 促进美国国内经济的发展D. 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受阻【答案】A【解析】美国是中国最大贸易国,美国民众大多数消费品来自中国市场,“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将会导致中国对美国贸易减少,促使美国民众生活成本增加,A正确;美国制造业与中国贸易没有关系,B错误;该措施主要是中美国贸易,C错误;D中全球化受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材料二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德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的异同。(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答案】(1)异:中国工匠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德国工匠以机器生产为主;中国工匠多来源于奴隶罪犯,地位很低,德国工匠地位与其他职业平等;中国工匠通过心传身授学徒制方式加以培养,德国工匠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方式培养。(每点,答出3点给,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如果考生把中国工匠和德国工匠分别作答同样得分)同:都有精湛的技艺且精益求精;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匠精神;都受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都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每点,答出3点给,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原因:德意志民族文化底蕴和德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中世纪城市行会工作观的推动;宗教改革的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对工匠的培养;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发展;德国政府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每点,答出4点给,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认识:加大职业教育力度,注重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完善工匠的培养机制;结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创造尊重技能人才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提高工匠的地位;形成正确健康的工作观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国家管理体制。(每点,答出3点给,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关于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不同方面: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可从工匠生产方式归纳不同;根据材料“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可从工匠地位归纳其不同;根据材料“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可从工匠技术传授方式归纳其不同。关于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相同方面: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 “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从技艺精湛方面归纳其相同之处;根据材料“陶铸了中国匠师的敬业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精神、创新改造精神和爱国为民精神”“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可从特色精神归纳其相同;运用所学知识还可以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归纳其相同。(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可归纳为德意志民族文化底蕴和德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 可归纳为中世纪城市行会工作观的推动;“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 可归纳为宗教改革的推动;“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 可归纳为现代职业教育对工匠的培养;还可以联系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工业革命的推动、德国政府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等方面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第二小问原因:关于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本问开放性问题,可以从教育、科技创新、业务培养、职业道德、管理体制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间会议主要内容1950年6月七届三中全会不要四面出击,国家发展需要一个过渡时期1957年9月八届三中全会重新提阶级矛盾1977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九届三中全会则因林彪事件搁浅)给“四人帮”定性,并确立华国锋的领袖地位,以及决定邓小平的复出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大门打开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1988年9月十三届三中全会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xx年10月十五届三中全会建设新农村xx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xx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最大的突破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xx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标志着从1978年开始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入到新阶段。阅读上表并结合所学,自选三个时间节点,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一:三中全会折射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过程论述:1950年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主要是因为新中国刚成立,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实力有限,所以国家急需一个过渡时期来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主要是因为文革后“左”倾思想依然严重,急需思想解放,将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逐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主要是因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而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结论: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新中国经济建设探索过程,逐渐探索出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其它观点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三中全会体现党重视农村建设发展;三中全会折射出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等【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中信息从“三中全会折射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过程”提取观点。第二问论证结合近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从“1950年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主要是因为新中国刚成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主要是因为文革后“左”倾思想依然严重、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主要是因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归纳论证。点睛:全国卷比较注重中西思想的交流,考查该知识点主要从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命题,尤其是新思想萌发、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民主共和和新文化运动则是命题的重点。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史学家茅海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张之洞与戊戌变法研究,该项目利用张之洞档案对戊戌变法进行研究,通过全新的材料,为人们呈现了一个未曾看到的戊戌变法的面相。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康有为变法时,地方大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积极支持。对此,陈宝箴的后人陈寅恪曾说:“当时之言变法者,盖有不同之二源,未可混一论之也。咸丰之世,先祖亦应进士举,居京师。亲见圆明园干霄之火,痛哭南归。其后治军治民,益知中国旧法之不可不变。至南海康先生治今文公羊之学,附会孔子改制以言变法。其与历验世务欲借镜西国以变神州旧法者,本自不同。故先祖先君见义乌朱鼎甫先生一新无邪堂答问驳斥南海公羊春秋之说,深以为然。据是可知余家之主变法,其思想源流之所在矣。”茅海建教授在研究“张之洞与陈宝箴及湖南维新运动”中,对这一问题作了说明。张之洞与陈宝箴之间有长达十余年的交谊,他们在公务中相互配合,是志同道合的僚属和政治盟友,且在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上大体一致。张之洞对湘学报及湖南维新运动的干预,陈宝箴都予以支持和配合。两人共同上奏了废八股的科举改制奏折,暗中就有抵制康有为学说之意。陈宝箴上奏要求下旨康有为将孔子改制考自行毁板,并在变法最关键时刻提议召张之洞入京,主持朝政。摘编自刘本森:“张之洞档案”揭示戊戌变法的另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宝箴变法主张与康有为变法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宝箴、张之洞变法的历史影响。【答案】(1)同:这都主张通过变法,实现国家富强,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救亡的目标。不同:从实际经验中得知须借重西法改旧法的陈宝箴,与从“今文”、“公羊”中推出“孔子改制”之说的康有为,有着思想渊源的不同。陈宝箴是政府官员,突出实践的可操作性;康有为是维新派代表,理想性突出。(2)陈宝箴张之洞的改革,突出利用西方文化进行改革,可行性强,尽量避免激化矛盾,推进变法;维新变法失败后,张之洞、陈宝箴的变法主张为清末新政继承发展。【解析】(1)关于陈宝箴变法主张与康有为变法的异同,首先根据材料找出陈宝箴和康有为各自变法的主张,然后再进行比较。关于相同点,根据材料“康有为变法时,地方大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积极支持”“益知中国旧法之不可不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改革的背景、目的方面概括两者的相同点。关于不同点,根据材料“至南海康先生治今文公羊之学,附会孔子改制以言变法。其与历验世务欲借镜西国以变神州旧法者,本自不同”等信息可从理论和实践经验,从两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分析不同点即可。(2)根据材料“变法最关键时刻提议召张之洞入京,主持朝政”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陈宝箴张之洞的改革,突出利用西方文化进行改革,可行性强,尽量避免激化矛盾,推进变法;维新变法失败后,张之洞、陈宝箴的变法主张为清末新政继承发展等方面思考作答。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共发射81枚经过改进的“飞毛腿”导弹,其中向以色列发射38枚,向沙特阿拉伯发射41枚,向卡塔尔和巴林各发射1枚。有83%被(美国)“爱国者”导弹拦截并加以击毁。为什么“爱国者”导弹有这样高的命中率?有很多主要原因,但关键原因是卫星给它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情报。侦察卫星首先发现准备发射的“飞毛腿”导弹,向澳大利亚地面站发出预警,地面站将此信息发送到利雅得多国部队统帅部,统帅部发出“注意飞毛腿”的全面预警。一旦卫星发现“飞毛腿”导弹已发射,信息将通过上述渠道发送到“爱国者”导弹连。“飞毛腿”导弹总飞行时间约57min(分钟)(与射程有关),而卫星信息的传输只要23min(分钟),所以留给“爱国者”导弹有足够的预警时间进行拦截。摘编自王室朝海湾战争的特点与启示(1)根据材料,指出海湾战争中美国对伊拉克导弹作战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湾战争对现代军事战争的影响。【答案】(1)信息化程度高;作战协调性强;作战反应迅捷。(2)推进了现代军队的信息化和科技化建设;强化了作战各部门之间的高效合作;更新了现代战争的理念;推动了世界军事的发展。(每点,答出其中任意3点【解析】(1)依据材料“向以色列发射38枚,向沙种阿拉伯发射41枚,向卡塔尔和巴林各发射1枚”“信息将通过上述渠道发送到“爱国者”导弹连”的信息从信息化程度高、作战协调性强以及作战反应迅捷角度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推进了现代军队的信息化和科技化建设、强化了作战各部门之间的高效合作、更新了现代战争理念以及推动了世界军事的发展角度思考回答。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每一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市场是如此,精神的市场也是如此。”“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摘编自共产党宣言材料二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的论述,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社会主义经济学家研究和思考经济问题的主要理论依据。马克思的思想和方法,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越来越显示出经久的生命力、强大的解释力和重大的影响力。摘编自历史选修4(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有关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马克思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答案】(1)观点:提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学说;揭示了世界市场和全球化的趋势;展望了共产主义蕴含的社会理想。背景: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促使社会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日益暴露,爆发了经济危机、加剧了工人贫困和社会动荡;在议会改革和宪章运动中,英国工人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失败,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2)影响: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学说提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要防止两极分化导致社会分裂和阶级对立;不搞阶级斗争,但不能忘记执政的阶级基础;在全球化进程中,注入中国的活力和影响力,融入中国元素;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增加物质生产;给个人以更多的发展空间,以开放心态面向未来,追求社会公平、公正和民主。【解析】(1)观点:根据“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进行概括。背景:根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分析思考。(2)根据材料“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