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专题13 抒情散文阅读精练练习.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6087492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专题13 抒情散文阅读精练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专题13 抒情散文阅读精练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专题13 抒情散文阅读精练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三抒情散文阅读(一)漫话围棋(xx成都中考)围棋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明。会下的人不多,不知道它的人却很少。围棋的历史到底有多久,谁也说不清。史书里记载围棋发明于四千多年前尧的时代。到了东周,围棋已经非常发达。孔子曾经谈到过围棋,论语中有一句话非常有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孟子在弈秋中用围棋比喻一个人要学本事,就一定要用心,这里孟子就没把围棋当作一种玩乐,而是当作一种本事或一种艺术来对待。围棋是怎么发明的呢?有人认为,古代的星象图是围棋的前身。吴清源先生说,围棋最早是占卜工具。也有人认为,围棋“棋有白黑,阴阳分也”,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文化。可以肯定的是,围棋是古代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一种理解模式。围棋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真是太多了。围棋的棋子、棋盘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子是圆的,所谓“天圆而动”;棋盘是方的,所谓“地方而静”。围棋别名很多。根据围棋形态。人们叫它“方圆”。根据棋子颜色,又叫它黑白、鸳乌。鸳鸯是白色的鸟,乌鸠是黑色的鸟。这样的名字很文雅。围棋也叫坐隐,这是特别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名字住在深山老林作隐士,寄居棋局之中。围棋的胜负也体现了中国式审美。其他棋类的胜负都是斩尽杀绝,把“老将”杀死,把“帝王”抓走才算胜。但围棋赢一日是赢,赢十日也是赢,不是斩尽杀绝,甚至能和平共处,这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的思想。棋子一黑一白,没有任何文字,是宇宙中最基本的色彩;棋盘横竖各十几道线,像地球的经纬线,朴素简洁。下棋规则也最简单,比赛中裁判不用解决什么技术纠纷。围棋又最能体现自由和平等。每个子都是平等的,只有放下去时才一指千钧,妙手臭棋立显。不论外形或者内涵,围棋都很容易被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接受,所以围棋又是世界的。(选文有删改)1文章介绍了围棋的哪三部分内容?请概括作答。_围棋的历史;围棋是怎么发明的;围棋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_2下面这句话,是从原文抽取出来的,应放在哪两个自然段之间?说说你的理由。没有任何东西能像围棋这样充分体现出中国的特色、思想和文化内涵,然而它又不仅仅是中国的。_该句应放在段之间:这句话前半句重在表达“围棋与中国的密切关系”,这与段的内容联系十分紧密;后半句又说“它又不仅仅是中国的”,这与段“不论外形或者内涵,围棋都很容易被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接受,所以围棋又是世界的。”相照应。故该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应放在段之间。_3第段中,画线处的两个例子可否删去一个?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_不能;孔子的话意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不如下棋。这点说明“下棋是一种不错的玩乐”;孟子的话则表明他将围棋当作一种本事或艺术,照应了“孟子就没把围棋当作一种玩乐,而是当作一种本事或一种艺术来对待”;两个事例各有侧重点,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围棋的历史功能演变,这符合本段谈到的“围棋的历史”;列举事例更能丰富文章内容,增加说服力。所以不能删。_(二)素颜如雪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雅致素朴。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光阴的味道。我在心里默念着,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似一杯萦绕在舌尖的清茶,少有的清雅,淡如微风。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的枝头,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美好。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香。读明人张岱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时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籁寂静,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天地粉妆玉砌,一派洁净。他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茶香茗,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优雅的事吗?几百年来,赏雪吟诗的诗人们来去匆匆,唯有张岱手中的笔,极简极淡。他似乎信手在西湖的舟中泼洒一幅水墨丹青,寥寥数笔,清淡、素净之极。好文字原来正是这样,不是花满枝丫,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风尘俱静,素雅纯粹。那些文字有画意,有诗情,有韵味。读季羡林先生暮年的文字,也是满目素洁和干净。不唱高调,至情至性,质朴无华。好文字原是清新自然,素面相见。他放下枝头所有的繁华,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静,纯粹。人生到了他那样的境界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三秋树,留下清绝、风骨的枝丫伸向天空,如一树清寒的梅。我喜欢画家林风眠的画,他笔下的仕女真是冰清玉洁。白衣女子坐在堂中,黑发挽起,细细的眉,朱唇一点,纯洁素雅,安详从容。一身素衣,却胜过万紫千红。她们在画中,或凝神,或抚琴,或低眉,你会感到,原来娴静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记得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的画展,我站在那幅残荷前,惊呆了。荷塘结了冰,只剩下一朵朵残荷在冰雪中挺立着,与我素面相见,清远静美。一瞬间,荷的清气扑面而来。那些雪中的残荷,犹如一个人的暮年,霜严雪寒中,自有一份气定神闲。一对夫妻,暮年时的爱情是素净如雪。有一幅油画,傍晚昏黄的烛光下,屋中桌前坐着一对老人,白发的男子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老妇人低头在编织毛衣。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俩人似乎都没有听。他们默默相伴静坐着,不说一句话,素净安详如两尊佛。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不说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读书,不能接见来宾。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生读书。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连爱情都显得多余。终无语,竟是最深情时。读唐诗宋词,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灵,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清澄和素洁。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落寒窗,一抬头,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隔着漫漫岁月,清凉和安然的气息迎面扑来。素,是生命的大美和庄严,也是人生另一个难得的境界。1作者围绕“素颜如雪”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_栀子花开的素洁清香;张岱、季羡林文字的素雅自然;林风眠、吴冠中画作的纯洁静美;钱钟书等暮年爱情的素净如雪;唐诗宋词中意境的清澄素洁。_2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_开篇点题,引出下文。_3如何理解第段的“好文字”?_“好文字”是素雅纯粹、清新自然的文字。_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的句子。_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暮年的季先生比喻成一树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季老先生简净、纯粹的人生境界,表达了对季老的赞美之情。_5文章以“素颜如雪”为题,好在哪里?_表达了作者对“素颜”的赞美,点明文章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以形象的比喻和诗意的语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_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举一例简述你心目中的“素颜如雪”。_示例:一个女同学,扎着马尾辫,穿着干净的校服,坐在教室里安静地读书,即是“素颜如雪”。一束绽放的芦苇,插在青花瓷的酒瓶,微风中摇曳,素净淡然,即是“素颜如雪”。_(三)苦瓜洪素丽齐白石在一幅白菜画上题字,言白菜是蔬菜之王,可见齐老是偏爱白菜了。我呢?我偏爱苦瓜。本草纲目上记载:“苦瓜花为末,霉疮,胃气痛,滚汤下;目痛,灯草汤下;瓜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叶晒干为末,治一切丹火毒气,金疮结毒,脂麻疔,大疔疼不可忍,酒下三钱;子苦甘无毒,益气,壮阳。”苦瓜的特性,是苦和寒,生冷之物,火气大的人吃了特别受用,可以“清心明目”;夏天喝了苦瓜汤,可以消热恼,解劳乏。苦瓜鲜叶捣烂了,可敷肿伤。鲜苦瓜破开,去种子及瓤,纳入茶叶,用线绑扎固定后,挂于通风处,阴干,每次用茶叶六至九克,水煎或开水泡服,可以治中暑。倘若去了种子与瓤的鲜苦瓜,均匀涂上芒硝,挂于阴凉处,待苦瓜干后,表层有结晶的白色霜状物,叫苦瓜霜,加冰片少许,研匀,吹喉,可治咽喉炎。这都是书上记的土法妙方。我一样也没试过,但,想来一定是有效的。小时候,夏天时,家里饭桌上常见一道苦瓜妙品:把苦瓜切成一截一截圆筒状,去子挖瓤;塞进肉末拌芡粉,加上盐、香料,塞实了,炖成汤,十分入味。几年前,我替一个在联合国做事的日本朋友恶补中文(他同时亦在联合国办的中文班上课),有一回,他的中文老师出一道题给他作文:“我最吃苦的一天”。他拿回来,我做他的枪手,大笔一挥,文曰:“我最吃苦的一天,是我吃苦瓜最多的一天,满满一桌上,有清炖苦瓜,苦瓜炒蛋,苦瓜炒肉丝,肉丝炒苦瓜,苦瓜红烧肉,红烧肉苦瓜我从早吃到晚,非常地吃苦”他照抄一遍,拿去给先生看,先生看了皱皱眉,又哈哈大笑,夸奖了他一顿,说:“有进步,你的中文有进步!”他十分得意,要请客,于是我们师徒俩绕遍了华埠(唐人街)餐馆,问不到一家有苦瓜这一道菜,失望至极,只好随便进了一个广东馆子。大概在异地里,苦味既不是味,苦瓜这道菜是不能上台盘的。苦瓜的苦是令人清心寡欲的苦,不是“哑巴吃黄连”的苦。“苦”亦可以是美味,可见人生的矛盾,不可理喻。从苦中品出乐,品出美来,是至乐,与至美。而这苦是自找的,不是胁迫,或外加的。因此,可以细细品味,慢慢浸淫,其美无涯,其乐无边;喜欢研究人生真谛的人,可以在苦瓜里吃出道理来,“佛法无边”之类的顿悟,可以在箪食瓢饮、苦瓜酱菜中摸到。道在高山、道在流水、道在瓦罐、道在尿溺、道在苦瓜,此所以石涛自称为“苦瓜和尚”也。大学时,曾和友人去狮头山的庙里小住,美其名曰“闭门深造”。某日逛到尼姑庵后面山坡上,看到一排围筑起来低低的苦瓜藤架,两人躺进纠缠的架下,密深深的叶子像五爪龙掌,叶心透明的绿,叶脉一丝丝,一条条地浮起。苦瓜一个个挂下来,直抵额头、眼皮,饱满滚圆的瓜身,是碧青加乳白色,发出瓷器的光泽,表皮上一个个圆珠般的疙瘩,正如凝结的烛泪,造型多美呀,有哪一种瓜菜比得上呢?然而里面滋滋流着苦液去年初夏,在山村田垄间漫步,尺来宽的灌溉渠道上,架了一个越空的苦瓜棚,苦瓜就由田垄边,水田侧,一段狭小的泥洼地里种出来,瓜藤对爬在架上,苦瓜一个个垂挂在山溪引下来的奔流不息的渠沟水上。深黑的水,因为流速大,偶尔翻出一点浪花,水是冰凉洁净的,苦瓜的影子和筛在叶间的阳光,一动一颤;抬头一看,是一梯一级上去的漠漠水田,苍绿的纱帽山,小瓦屋,以及悠悠之云影。一切的争夺苦战,暂时地脱略而遥远,只有眼前之一景,是那么平和,峥嵘,可感谢。此间的公寓,我在窗台上种了一盆小小的苦瓜藤,不指望它开花结果,但见五爪叶子日日吃力地攀在窗外围起的铁栏杆上,小小的绿叶十分争气,又把触须无孔不入地伸延。于是烟尘万丈的都市里的一扇窗子,为我编织了故乡夏日里一席苦瓜凉梦来。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苦瓜一文有对苦瓜的说明,如第段说明了苦瓜的_药用价值_、_特性_;有对相关事件的叙述,如第段“我”替日本朋友_写以“苦瓜”为内容的作文_,第段“我”和友人躺在藤架下看苦瓜;有对苦瓜的描写;有对苦瓜的议论2作者写苦瓜,为什么要从齐白石的题字写起?_齐白石的题字表明他偏爱白菜,以此引出“我”偏爱苦瓜。_3洪素丽擅长木刻画,下列语句最有木刻画味道的一项是(B)A苦瓜的苦是令人清心寡欲的苦,不是“哑巴吃黄连”的苦。B密深深的叶子像五爪龙掌,叶心透明的绿,叶脉一丝丝,一条条地浮起。C满满一桌上,有清炖苦瓜,苦瓜炒蛋,苦瓜炒肉丝,肉丝炒苦瓜,苦瓜红烧肉,红烧肉苦瓜D此间的公寓,我在窗台上种了一盆小小的苦瓜藤,不指望它开花结果。4根据“相关言论”,赏析第段中的画线句子。_示例:“深黑”“苍绿”从色彩的角度写景;“影子”“阳光”“云影”从光线的角度写景;“一动一颤”富有动感;“水”“苦瓜”“水田”“山”“瓦屋”“云影”由低到高,构成空间上的层次感。全句充满画意,清新优美。_5以下推测最不可能的一项是(C)A洪素丽可能非常崇拜“苦瓜和尚”。B洪素丽可能会回台湾定居。C洪素丽可能不喜爱中国传统文化。D洪素丽写苦瓜可能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6有人认为第段中“我一样也没试过,但,想来一定是有效的”这句话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明理由。_示例:我不认同。没试过却认为关于苦瓜的土法妙方一定有效,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语句,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苦瓜的偏爱。_7通读全文,结合相关内容,品出洪素丽笔下的苦瓜之“味”,展现你的研读成果。_示例一:我感受到洪素丽笔下的苦瓜之味是苦味,苦瓜的特性是苦和寒,药用价值很高。示例二:我感受到苦瓜中蕴含着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作者见到苦瓜藤架,竟躺进架下欣赏,还自己种苦瓜藤,在欣赏苦瓜中享受着自然之趣。示例三:苦瓜中包含着人生真谛。作者的童年是阴暗的,成年后离开故土,定居美国,饱受思乡之苦,然而她直面人生,通过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获得心境的平和,精神的超脱。苦既然是人生无法回避之味,我们就要学会从苦中品出乐,品出美。_(四)倾听草木的呼吸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浴在蓝色的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缓呼吸。我看见神的目光,隐在树林、云端、风里,默然注视,寂静观照。草木是他的孩子,他赋予它们父亲一样的深爱。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梅种很多,丰厚梅花、淡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不言其他,单名字就已是绝代天香了。这梅的名字真是好。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艳满树。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玉兰花的幸。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也不是脆的。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区乃春时”。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是蓬蓬勃勃的绿了。它们在水边相依,在水里拥抱,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喃吗?坐在青柳里,眼前是绿的,水里是绿的,朱自清先生的眼睛也成了绿色。在自清的光阴里自清,休息凡尘倦意,那倦怠轻飘飘地,被绿色淹没。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氲,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这让我想到林清玄的花燃柳卧:“如果说荷花是一首惊艳的诗,柳树就好像诗里最悠长的一个短句,给秋天做了很好的结论。”先生借花柳言说事理,一“燃”一“卧”,摹其各异风姿,突出彼此的默然衬托。无意褒扬谁,也无意贬斥谁,只说:大家只愿当鲜花,无人当陪衬的绿柳,但季节过去,怒放过的花被野风一吹就无形迹了,只余下旁边不起眼的柳树风貌展;再美的荷花,没有绿柳陪衬,恐怕也黯然失色了。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小时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而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我不是树,但行走草木间,总能看见自己的灵魂,干干净净。我在这世界里渐渐欢喜,散着长发,往深处而去,风不冷,只是远,远得吹不来暖,也带不走寒。这是自然常态,也是人间常态。这个春天,繁华落尽的背景上,我又看到了生命的沧桑。这沧桑活着,活在树上,也活在树外,活在每一朵落蕊的香。它接纳生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而不失真纯,它铺展风雨人生中的每一个场景而不暗光泽,它储藏人性本初的每一种善恶而不冷阳光。还有荷塘和竹林。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荷花会开,竹子也会青。鸟儿也不甘寂寞,它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我懊恼楼太高,树太低,站在窗前,伸长了耳朵,用眼睛聆听。每每被鸟鸣诱惑,离开书桌,雀跃下楼,小院生长在土地上的欢腾立刻包裹了我。夕阳从城市的高楼缝儿洒进来,院子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这光紧紧地包裹着院子的安宁与吉祥,外物难侵。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这是小院的福气,更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和鸟鸣,生长在三月的土地上,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哪怕一点点,一点点。但日子太快,悄然远去,不再回来。当我欣喜于花树的尽情绽放时,花儿已在凋谢的过程里。在微观的世界里,事物有自身的可逆性,但宏观世界里,任何事物都没有可逆性。这是科学与现实的悖逆。所以,在这个质量与能量守恒的社会里,人类惟一可以选择的能力,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道德主体,要为自己选择的行为负责。但凡人间百味,棱角相触,枝节相依,倘得彼此滋润,则柔软圆融,自成天地。我们一定得反观自我,思考一条洁净出路:究竟该怎样经验好自己的生存圈子,并与别的圈子共存荣,彼此滋生、促进、助长,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一个相对独立于外部的世界,一个灵魂的牧场,沉下心来,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心,让生命安立,让世界安生。三月,是春天最后的笙歌。玉兰轻轻地为三月画了一个花朵的句号,又轻轻地带了一下,带出一抹一抹的绿,绿起人间四月天。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缤纷惹人;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地,教人如何不喜欢?仓促的红尘之外,我与草木在一起,一起呼吸,滋养性灵。时间如舞台,一直在,在或不在的,是我们。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1从文中分别摘录出体现“玉兰”和“树”高贵品质的词语。_玉兰:孤勇;优雅。树:干净、坚守、温暖(真纯)。_2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赏析第段。_示例一:这段话从视觉(颜色)的角度,把柳比喻成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其颜色由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向绿不断变化,这种由浅而深的变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垂柳随着时间迁移不断成长的过程。示例二:这段话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相依,拥抱,呢喃”几个词赋予了垂柳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垂柳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垂柳的相偎相依,亲和对话的情状。示例三:这段话观察入微、文笔细腻,把柳树每个阶段的颜色变化用“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绿”等词语来描写,富有表现力。示例四:这段话联想丰富,将柳树、风联想为人,运用“相依,拥抱,呢喃”几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垂柳的相偎相依,亲和对话的情形。_3文章第段写到“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这么小”指的是这个院子本身的空间小,“这么大”首先是指这个小院丰富多彩的草木世界,其次是指小小的草木世界包含丰富的精神世界是让人丰富的人生启迪。_4通读全文,分析全文的主旨。_本文通过对梅、玉兰、垂柳等草木的描写,表现了对草木的高贵品质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人生世事富有哲理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