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VII).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081193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V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V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V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VII)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一点即便不是戏迷的朋友也知道。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流派繁多,魅力独特,千百年来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而戏曲进校园,意义重大。“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吸收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之精华,展现着独特的审美风范。教育家蔡元培说过,美育是人类打开心灵窗户不可缺少的工程。戏曲能帮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见证传统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除了美之外,还有真和善。岳飞戏、关公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很多经典曲目讲述是非、善恶、忠奸,弘扬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崇高价值追求。所以,戏曲进校园,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涵养心灵,从唱念做打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此外,对戏曲本身而言,进校园也是圈粉良机。看过去,从城里到乡间,处处搭台唱戏;从引车卖浆者到王公贵族、商贾文人,多是戏曲“粉丝”。比如鲁迅不爱看戏,也难忘幼时看戏的场景。他在社戏里深情追忆:“真的,一直到现在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但看如今,很多剧种失宠,戏迷锐减其实很多人只是缺少接触、了解的机会,而戏曲进校园让学生与戏曲文化亲密接触,有望让更多年轻观众“路转粉”,促进传统艺术薪火相传。不过,戏曲进校园虽易,要达成以上效果却不简单。为什么?因为校门好进,“心门”难开,戏曲进校园的对手主要是学生的“内心戏”。很多同学一听说表演传统戏曲,直接敬而远之。在部分年轻人眼里,戏曲的表演比较“拖沓”,而且唱词晦涩,很多人觉得无法欣赏,所以即便不要钱,也不太愿意去看。所谓“强扭的瓜不甜”,想让每个学生每年欣赏一场戏曲,这要求戏曲进校园时要“会玩”。比如在曲目选择上,除了针对不同学龄阶段的特点、由浅而深,还可以提供“菜单”式服务,让学生“点菜”。当然,戏曲进校园也不能只是观看表演,学校可以“定制”戏曲知识普及读本、引导孩子动手制作戏剧道具、试戏服等。此外,艺术表演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艺术熏陶也是如此。它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一年一两次进校园活动即便声势再浩大,其影响力也毕竟有限。所以,比戏曲进校园更可贵的,是戏曲“在”校园。早在xx,广州就每年开展粤剧专家授课、成立小小剧社、交流演出等多项活动。以荔湾区三元坊小学为例,如今很多学生不仅对粤剧略知一二,有的还学会了吹拉弹唱,能在舞台上体验跌宕的人生。总之,戏曲进校园是弘扬传统文化、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学生来说,审美、情操等都是“熏”出来的,它是慢的艺术,不能急,不能“暴饮暴食”,相信假以时日,“生旦净末丑”能觅得更多知音,戏曲进校园也能带给人们更多惊喜。(摘编自每年一场,全国大中小学生可免费看戏!)1. 下列关于中国戏曲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戏曲尽管流派繁多,但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的整体,有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B. 中国戏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范,是包含诗歌在内的多种文化艺术精华的集中展现。C. 中国戏曲有着很高的价值追求,弘扬了高贵、美好的精神,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D. 中国戏曲的表演节奏比较慢,唱词不易理解,让部分年轻人无法欣赏,敬而远之。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两个角度论证了戏曲进校园的意义,较为深入地阐述了戏曲对受众的影响。B. 文章引用蔡元培的话语,意在说明戏曲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更具说服力。C. 文章举出荔枝湾三元小学的事例,意在强调戏曲“在”校园比戏曲进校园更有效果。D. 文章论证层层深入,针对戏曲进校园的不利之处,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戏曲进校园既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获益,又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代代传承。B. 如鲁迅这般不爱看戏的人都追忆幼时看戏情景,可见戏曲在当时社会很流行。C. 只有让学生更多接触戏曲文化,而不只是看表演,才会让戏曲艺术薪火相传。D. 审美、情操的培养是慢的艺术,不能“暴饮暴食”,推动戏曲进校园也不能急。【答案】1. A 2. D 3. D【解析】1. 试题分析:B项,原文是中国戏曲“吸收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之精华”,而不是多种文化艺术精华的集中展现;C项,很多曲目是经典,而不是中国戏曲。中国戏曲中也有糟粕。 D项,“表演节奏比较慢,唱词不易理解,”不是中国戏曲本身的特点,而是“部分年轻人”的看法。2. 试题分析:文章没有论述戏曲进校园的不利之处,而是指出戏曲进校园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3. 试题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强调戏曲进校园不能急于求成,而不是说戏曲不要急于进校园。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冯骥才他俩又吵架了。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她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 “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很巧妙地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如小说开篇写丈夫通烟嘴时将桌子弄得脏乱的情节,和摔大瓷壶、摔门离家出走的情节,正与小说通过妻子心理描写评价的丈夫性格“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相呼应。B. 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又使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来说明她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和好作伏笔。C. 小说第8段展现了青年、中年、老年不同年龄阶段对曾经美好恋爱往事的态度,真实再现两人感情由浓变淡,直至不屑一想、勉强维持的过程。D. 朴实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突出的特色,小说中的人物说着朴实的话,做着朴实的事,叙事语言也是朴实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夸张的修饰,处处体现着朴实之美。5. 小说第6段写到了“雪”,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 有人说,看这篇小说看到了幸福温馨;也有人说,看这篇小说看到了悲凉落寞。你怎么看,请联系文本并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答案】4. C 5. 第段写“雪”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妻子的担心,出门寻老头;又引出下文对“恋爱”“新婚”往事的回忆。同时,“雪下得紧也烘托了妻子内心的复杂、烦乱、忐忑的心绪。段落最后写下雪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又很好的暗示了下文“恋爱”时两人情感的美好、圣洁、甜蜜。 6. 我同意第一张看法。(1)小说中老夫老妻虽多次争吵,但最后都能相互反省,自动和解,说明两人还是深爱对方的,否则,不可能和解。(2)小说中两人“恋爱”的情节,说明他们是有良好的感情基础的,吵架不过是他们老年平淡生活的一种调剂。通过吵架,更检验了他们的感情的真挚。(3)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特别事件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真挚感情的伟大,可贵。故小说让人看到了老夫老妻感情的深厚,让人感到了爱情婚姻的幸福温馨。我同意第二种看法。(1)小说中尽管夫妻二人又和好,相互自省妥协退让,回归正常,但曾经的甜蜜爱情已远去,正如文中所写“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2)两人无儿无女可以依靠,也只能相依为命,然后陷入和好吵架和好再吵的怪圈。(3)老夫老妻屡屡因为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而吵架怄气,说明老人们精神的空虚无聊,故借吵架让死水的生活起点波澜。小说看似温馨的结局下隐藏着老年精神世界的无尽悲凉落寞。【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直至不屑一想、勉强维持”不正确。点睛: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6. 试题分析:本题是探究题,答案不唯一。本题要求探究小说的主题是幸福温馨还是悲凉落寞,分析时结合文本中人物的塑造、小说情节的发展等,另外要求结合现实情况谈自己的看法,答题要有理有据,从文本中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内容,不要互相矛盾。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xx10月9日,是第48届世界邮政日,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透露了一个重磅信息:“中国快递业务量已经连续三年位列世界第一;全球快递业务增长中,中国贡献了四成。”据了解,顺丰、中通等6家企业成功改制上市,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业务规模已进入世界邮政前三强,创造了中国服务业和世界邮政业发展的奇迹。随着快递行业体量不断增大,如何优化快递末端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了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在中国邮政集团上海邮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周焕德看来,快递末端建设还存在不少的短板:“网点分布不均现象较为突出,末端网点建设水平不高;表现在标准不统一、配套设施不完备、功能分区不科学;快递企业对基层网点建设重视不够,对网点硬件建设和服务软实力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摘编自郭丁源中国快递业还缺几个国际巨头,xx10月11日中国经济导报)材料二(数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材料三高速发展的现代物流业,呼唤更精细的现代治理,而法治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快递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根据相关规定,“收寄快件未查验寄件人身份并登记身份信息,或者发现寄件人提供身份信息不实仍予收寄”,快递公司就要遭罚。一个产业遭遇的问题,不是靠行业自律或市场竞争就能完全得以解决,尤其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条例重点关注物品寄送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直击快递业发展的隐患和瓶颈。要落实“妥善保管用户信息等电子数据,定期销毁快递运单”,既需要整个快递业为数据“加把锁”,也呼唤管理部门在监管上“站好岗”。从数据流通环节看,只有尽快实现信息数据的“总对总”共享,才能确保实名信息数据在快递公司总部与邮政总局之间单向封闭流动。其实,从手工分拣到快递机器人,从几日达到当日达,国内快递业从未停止自我升级的步伐;从一家独大到多家放开经营,行业改革一直在路上。只不过,当一个行业的发展速度远超人们的预期之时,注定要求治理的脚步也相应加快。(摘自何鼎鼎加速补齐快递业的治理短板)材料四日本快递企业只有21家,且每年快递业务量的92%都集中在大和运输、佐川急便、日本邮政三家快递企业,这些快递企业无论是从营业网点的深度、广度,还是企业的设施设备、各级转运中心都有很大规模,这为企业打造统一的、标准的服务质量,快速而高效干支线运行和一体化的管理提供了支撑保障。反观我国,几千家的快递公司,每一家的公司都小规模,快递行业的各种资源都碎片化,在这样的现状下要使整个行业高效、快速、低成本运行的难度很高。在日本,日本邮政专攻普通邮件业务,大和运输等民营企业专攻小包裹业务,DHL等外资企业专攻国际包裹业务,佐川急便等物流企业专攻综合物流业务,整个市场是“差异化竞争、专业化经营、合作化发展”战略。从单个日本快递企业成长历程来看,其业务开拓也是一直专注于专业化方向的客户消费心理、行为习惯,从而实现多样化、高质量的快递及相关的运输服务产品满足客户需求,以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及范围经济性效益。反观中国,数以千计的快递企业均提供标准快递服务,造成整个行业在价格上的肉搏,陷入“谁先涨价谁先死、谁不涨价谁等死”的怪圈。中国快递行业应充分挖掘快递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合理的细分市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挖掘行业新的赢利点。(摘编自肖玉徽等日本快递业现状对我国快递发展的启示和借鉴)7. 下列关于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经连续三年位列世界第一,对全球快递业增长的贡献达到40%。B. 要完全解决快递产业遇到的问题,必须更多地依靠快递行业的自律以及市场竞争的调控。C. 要确保用户信息安全,既需要快递业为数据把关,也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D. 中国快递行业在充分挖掘快递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等方面,与快递业发展的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差距。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网点分布不均,资源碎片化,末端网点建设水平不高,快递企业对基层网点建设不够重视,这些都是我国快递末端建设的缺陷。B. 我国快递业务收入增速以xx年为界呈现出不同特点,之前6年增速一直在提高,之后4年则是有升有降。C. 物品寄送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是限制快递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以受到快递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的重点关注。D. 日本为了解决快递资源碎片化的问题,便将快递业务量集中在规模大、效率高、服务质量好的少数几家快递企业。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促进我国快递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答案】7. B 8. C 9. 优化快递末端网络建设;加强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和行业自律;整合行业内的资源,扩大企业规模,降低运行成本(或加快行业兼并重组步伐);细分快递市场,提高行业集中度,提供高质、差异化服务产品。【解析】7.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曲解文意,原文为“一个产业遭遇的问题,不是靠行业自律或市场竞争就能完全得以解决,尤其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而非选项中的“必须更多地依靠快递行业的自律以及市场竞争的调控”。8.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A项,“资源碎片化”不属于“快递末端建设”;C项,据材料二的图表可知,xx年的增速是下降的;E项,“日本为了解决快递资源碎片化的问题”,于文无据。9.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概括说明如何促进我国快递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做到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抓住文中正面强调促进我国快递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的举措或建议,还可以从做得不好的角度反面推理概括总结。从材料一“网点分布不均现象较为突出,末端网点建设水平不高”,材料三“一个产业遭遇的问题尤其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当一个行业的发展速度远超人们的预期之时,注定要求治理的脚步也相应加快”,材料四“快递行业的各种资源都碎片化,在这样的现状下要使整个行业高效、快速、低成本运行的难度很高”及材料四的最后一节内容可以概括出以下四个要点:要优化快递末端网络建设;加强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和行业自律;整合行业内的资源,扩大企业规模,降低运行成本;细分快递市场,提高行业集中度,提供高质、差异化服务产品。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褚翔,字世举,河南阳翟人。曾祖渊,齐太宰文简公,佐命齐室。祖蓁,太常穆子。父向,字景政。年数岁,父母相继亡没,向哀毁若成人者,亲表咸异之。既长,淹雅有器量。高祖践阼,选补国子生。起家秘书郎,迁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出为安成内史,还除太子洗马、中舍人,累迁太尉从事中郎、黄门侍郎、镇右豫章王长史。顷之,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外兄谢举为制墓铭,其略曰:“弘治推华,子嵩惭量;酒归月下,风清琴上。”论者以为拟得其人。翔初为国子生,举高第。丁父忧,服阕,除秘书郎,累迁太子舍人、宣城王主簿。中大通五年,高祖宴群臣乐游苑,别诏翔与王训为二十韵诗,限三刻成。翔于坐立奏,高祖异焉,即日转宣城王文学,俄迁为友。时宣城友、文学加它王二等,故以翔超为之,时论美焉。出为义兴太守。翔在政洁已,省繁苛,去浮费,百姓安之。郡之西亭有古树,积年枯死;翔至郡,忽更生枝叶,百姓咸以为善政所感。及秩满,吏民诣阙请之,敕许焉。寻征为吏部郎,去郡,百姓无老少追送出境,涕泣拜辞。翔居小选公清,不为请属易意,号为平允。俄迁侍中,顷之转散骑常侍,领羽林监,侍东宫。出为晋陵太守,在郡未期,以公事免。俄复为散骑常侍,侍东宫。太清二年,迁守吏部尚书。其年冬,侯景围宫城,翔于围内丁母忧,以毁卒,时年四十四。诏赠本官。(节选自梁史褚翔传)【注】弘治:即杜弘治,古代美男。小选:吏部郎的别称。10.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B. 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C. 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D. 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后称皇帝“即位”“登基”为“践阼”。B. “起家”意思较多,在“白手起家”中指“创立事业”,在“布衣起家”中指“出身”,文中的“起家秘书郎”就指的是“秘书郎职位出身”。C. 太子洗马,洗,通假于“先”,洗马也就是先马,意思是在马前做先导,是规谏太子的官职。例如晋代的李密,唐朝的魏征等。D. 国子生又称国学生,也包括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国子生主要是官员的子弟,他们多数会参加科举入仕,也有被直接授予官职的。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禇翔文才出众。一次,梁武帝在乐游苑召集群臣宴饮,下诏命褚翔和王训作二十韵诗,褚翔就坐后立即完成,进呈武帝,武帝十分惊异。B. 褚翔为官清廉。在地方,他廉洁自守,减少繁杂苛刻的政令,废除不必要的开支;在吏部,他公正清廉,不因别人的请托而改变自己的主张。C. 褚翔深受百姓爱戴。他被征召为吏部郎,离开郡县时,百姓无论老少都追随着送他出境,人们哭泣着与他拜别告辞。D. 褚翔深受朝廷器重。他曾多次升迁担任重要官职,并受到梁武帝的越级提拔;尽管他在担任晋陵太守期间被免职,但过了不久梁武帝便让他官复原职。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年数岁,父母相继亡没,向哀毁若成人者,亲表咸异之。(2)百姓咸以为善政所感。及秩满,吏民诣阙请之,敕许焉。【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褚向)才几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他哀痛欲绝,形容消瘦如同成人一般,亲戚都感到十分惊异。(2)百姓都认为是被他的好的政策感动。等到他任期一满,官吏和百姓去皇宫请求(让他连任),(皇帝)下令同意。【解析】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眉目”是并列关系,应该在一起,排除A项。“公庭”修饰限制“就列”,排除C项。“大通四年”表示时间,排除D项。结合句意分析,B项正确。句意:又入京任长兼侍中。褚向长得端正英俊有风度,眉清目秀,眼珠如漆,黑而闪亮,站在同僚之中,他都要被众人瞻望。太通四年,訑出京任宁远将军北中郎庐医王长史,三年后在任上去世。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起家”,意思是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官复原职”错误,“俄复为散骑常侍,侍东宫”可见没有官复原职。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亡没”译为去世,“哀”译为哀痛,“异”译为感到惊异(意动用法)。(2)“咸”译为都,“为所”译为被,“诣”译为到去、前往。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褚翔字世举,河南阳翟人。他的曾祖父褚渊,齐时任太宰,赠谥文简公,辅佐齐室。祖父褚蓁,追赠为太常,赠谥穆子。父亲褚向,字景政。(褚向)才几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他哀痛欲绝,形容消瘦如同成人一般,亲戚都感到十分惊异。长大之后,褚向学识渊博性情高雅,有器量。高祖即位后,褚向被补选为国子生。褚向被从家中征召出来任秘书郎,后迁任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他出京任安成内史,回京又任太子洗马,中舍人,屡经升迁为太尉从事中郎,黄门侍郎,镇右豫章王长史。不久,又入京任长兼侍中。褚向长得端正英俊有风度,眉清目秀,眼珠如漆,黑而闪亮,站在同僚之中,他都要被众人瞻望。大通四年,出京任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后在任上去世。表兄谢皋替他作墓志铭,概括褚向的为人说:“杜弘治都要崇尚他的姿容,庾子嵩也要自惭器量不如。他的品行高洁,有如清风明月。”评论者认为写出了褚向的为人。褚翔起初为国子生,成绩优秀。他为父亲服丧,期满后任秘书郎,累经升迁为太子舍人,宣城王主簿。中大通五年,高祖在乐游苑设宴招待群臣,特地下诏命褚翔与王训作二十韵之诗,限定三刻完成。褚翔即席完成,进呈高祖,高祖十分惊异,当日便命褚翔转任宣城王文学,不久又迁任宣城王友。当时任宣城王友和宣城王文学比其他王的属官高出二等,所以高祖越级提拔褚翔担任这一职务,在当时传为美谈。褚翔出京任义兴太守,他为政清廉,洁身自好,减省繁杂苛刻的政令,除去浮华靡费的用度,老百姓的生活很安宁。义兴的西亭有棵古树,已经枯死多年,褚翔到义兴后,树忽然生出新枝新叶,百姓都认为是被他的善政所感动。到他任期一满,官吏及百姓去京城请求让他连任,(皇上)下令同意。不久,朝廷又征召褚翔为吏部郎,褚翔离郡之时,百姓无论老少都追随着送他出境,人们哭泣着与他拜别。褚翔担任吏部郎的时候,公正清廉,不因为别人的请求嘱托而改变自己的主张,人们称赞他公正平允。不久,他迁任侍中,很快又转任散骑常侍,领羽林监,侍奉东宫。后来,他出京任晋陵太守,在任未满一年,因公事免职。不久又任散骑常侍,侍奉东宫。太清二年,他迁任守吏部尚书。那年冬天,侯景围困宫城,褚翔在围城内为母亲服丧,因伤心过度而去世,死时四十四岁。皇上下诏追赠他为吏部尚书。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送王缄苏轼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注】此时词人被贬,任杭州通判。王缄是苏轼结发妻子王弗之弟,此时王弗已归葬成都十年。凭:烦请。14.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忘却成都来十载”两句中词人由眼前的王缄想起了亡妻王弗,虽是由眼前人忆已故人,但其实十年来对妻子的思念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词人心头。B. “故山知好在”两句是说王缄此来,让自己知道故乡人事依旧,因而稍感宽慰。但有感于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因而又不禁悲从中来。C. “殷勤且更尽离觞”中,“离觞”即离杯,指离别的酒宴。此句写词人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面对诸多烦恼的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D. 词的上片写自我悲痛心情的缘起,并扩展到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时复杂难遣的悲情。全词语言沉郁苍凉,抒情曲折委婉,令人慨叹。15. 这首词抒发的情感十分丰富,请简要赏析抒发了词人那些情感?【答案】14. D 15. 送别亲人的惆怅之情。妻子去世十年,又见其弟时产生了无限回忆。“坐上别愁,归来肠断”蕴含着深深的惆怅与伤悲;悼念亡妻的悲痛之情。此时结发之妻虽已去世十年,但伤感悲痛之情却时时萦绕,“忘却”是虚,“思量”是实;仕途不畅的失意之情。此时词人被贬杭州,政治的失意让他接连被贬,心情抑郁;思念故乡的悲凉之情。词人说自己一生漂流辗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难以遣怀。【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句内容分析及手法赏析。D项并非比喻的修辞手法。E项“抒情曲折委婉”有误,本词情感丰富,但抒情并不曲折,亦不委婉。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坐上别愁,归来肠断”蕴含着深深的惆怅与伤悲;“忘却”是虚,“思量”是实;此时词人被贬杭州,政治的失意让他接连被贬,心情抑郁;词人说自己一生漂流辗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难以遣怀。点睛: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名句名篇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与琵琶女相见的情形,以“_,_”两句表现诗人急切的心情,同时描绘出琵琶女羞怯的情态。(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_,_”两句写到的那种老师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3)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_,_。”【答案】 (1). 千呼万唤使出来 (2). 犹抱琵琶半遮面 (3). 彼童子之师 (4).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 去以六月息者也【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始”“犹”“授”“抟”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薜荔”是古诗文中_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凉的意味。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_,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斜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原离骚中就有“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_,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袭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_。17. 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司空见惯 同流合污 青云直上 心驰神往B. 层出不穷 随波逐流 青云直上 爽心悦目C. 司空见惯 随波逐流 扶摇直上 心驰神往D. 层出不穷 同流合污 扶摇直上 爽心悦目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B. 古代文人仕途多困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C. 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薜荔抒情。D. 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19. 下列在句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若是晴朗的夏天,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他涂上一层金色B. 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他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C. 远远望去,阳光为他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D. 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他涂上一层金色【答案】17. C 18. D 19. B【解析】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第一处: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文中指“薜荔”意象在古诗文中常见,用“司空见惯”更恰当。第二处: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根据下文“活出自己的精彩”等可知,用“随波逐流”更恰当。第三处: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前者可用于事物也可用于升职;后者只用于升官又快又高。根据语境,用“扶摇直上”更恰当。第四处: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爽心悦目:指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文中是指诗歌描写生动,不是指眼前景色美好。故用“心驰神往”更恰当。故选C。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文中划线句子“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语病主要是不合逻辑,修改的关键是把句子的逻辑关系理顺。A、B两项,“身处逆境”包括了“仕途不顺”及“怀才不遇”的情形。不能并提。C项,“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的说法绝对。且“仕途不顺”与“怀才不遇”有交叉,不合逻辑。D项的修改最恰当。故选D。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连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仔细阅读文中括号上下文内容与四个选项,根据括号所在的上文已经交代“夏天来了”这里就不要再说“夏日”,上文说了“风雨雷电”,这里说“天气晴朗。”先说阳光照射,后说仿佛彩霞,这样更符合逻辑,故选B。2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感吾生之行休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 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 之二虫又何知C. 适莽苍者 彼且奚适也D. 不矜名节 犹蒙矜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行”,副词,将、即将;名词,行为。B项,“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C项,“适”,动词,到。D项,“矜”,动词,自夸、夸耀;动词,怜悯、同情。21. 对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加点词活用进行归类,下列选项归类有误的一项是遂见用于小邑而莫之夭阏者翱翔蓬蒿之间则告诉不许 复驾言兮焉求寓形宇内复几时 臣不胜犬马不惧之情眄庭柯以怡颜园日涉以成趣或棹孤舟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德合一君A. / B. / C. / D. /【答案】C点睛: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22. 将下列短句组合成两副有关名胜的对联。黄河九曲 搁笔题诗 三楚一楼 临江吞汉两人千古 华岳三峰 抱关来 凭槛立(1)陕西潼关(古关隘、要塞)上联:_ 下联:_ (2)湖北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上联:_ 下联:_【答案】 (1). 华岳三峰凭槛立 (2). 黄河九曲抱关来 (3). 搁笔提诗,两人千古 (4). 临江吞汉,三楚一楼【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对联的理解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两副有关名胜的对联”。依据题干中提示“陕西潼关(古关隘、要塞)”可以确定“黄河九曲”“华岳三峰”属于这一对联;“搁笔”相传李白登黄鹤楼,见崔颢黄鹤楼诗,则叹服不已,便自搁笔。“两人”是崔颢和李白。依据“湖北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可以确定:“两人千古”“搁笔题诗”“三楚一楼”属于这一联。再依据对联仄起平收的规律,写出答案。写作23.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大象因为不堪老鼠的骚扰,去向狮王求猫。不料,狮王却将老虎派给了它。大象觉得奇怪,问道:“大王,我是因为怕鼠才向您求猫,您为何派老虎给我呢?”“老虎不是比猫更勇猛一些吗?”狮王颇为自信地说,“虽然本大王没有见过老鼠,但却可以断定,老鼠一定很强大!不然,你怎么会怕它呢?老实说,本大王甚至担心连老虎都不是老鼠的对手哩!”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彩虹美丽无比,却生命短暂;石桥生命长久,却形貌欠美.可贵的是,它们都没有以己之长揭彼之短,而是互敬互赞.这则美丽的寓言不正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吗?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尺虽比寸长,但也有不够长的时候;寸虽比尺短,但也有用得上场的时候.“金无足赤,玉有微瑕”,“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都说明了这一道理.史记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有一天刘邦与韩信闲聊,刘问:“爱卿与朕孰能耶?”韩曰:“若论带兵,上不如我,信将兵多多亦善.”刘又问:“卿何故为我所御?”韩曰:“上善将将,信不及.”韩信的回答实在妙得很,即维护了皇帝老子的面子,又说出了人各有所长的道理,难怪刘邦听后得意得“嘿嘿”直笑.爱迪生和爱因斯坦,两人都是大科学家,但前者擅长的是发明创造,后者却以理论研究为专.如果有哪位好事者硬要避其长,就其短,强迫他们一个搞核物理理论研究,一个搞实用物品的发明,那么人类文明的发展不知要滞缓多少年! 在我们的同学当中,科科拔尖、样样都帅的人固然有,但恐怕只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同学既有“长”科,也有“短”项.即使是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也一定会有过人之处.容志行、何灼强读书时成绩并不好,但这并不能否定其体育上的专长及后来的为国争光.孔子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既然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那么我们就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对待别人,既不因自己有不及人之处便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弃,也不因他人有不及己之处便自高自大,盛气凌人.只有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尺短寸长,人无完人.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彩虹和石桥一样,有一个谦逊的胸怀,在四化建设中贡献出更多的才智!【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我们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是一则寓言:大象向狮王求猫,而狮王却派给了大象老虎,面对大象的质疑,狮王却振振有词,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我们可以确定本题的立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技能,科学而切实的做法应该是各司其职,知专其能。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凭主观想象办事。点睛: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此类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可抓住对话,采用“寓意揭示法”来审题立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技能,科学而切实的做法应该是各司其职,知专其能。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凭主观想象办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