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10月调研试题.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073890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历史10月调研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届高三历史10月调研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届高三历史10月调研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三历史10月调研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时期,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规定任何人出任国王的大臣,都必须经过一次竞选进入下院成为议员。英国议会出台这一决议的目的是A. 确保权利法案实施B. 结束国王专制权力C. 置内阁于议会控制之下D. 防止首相滥用职权2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1883年,帝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保障立法疾病保险法;1884年,又颁行的意外亊故保险法;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在柏林发起第一届国际劳工保护会议,禁止妇女儿童从事有害健康的劳动到1894年,徳国工业产值超过英国,1910年经济总量超过英国。这说明A. 统一后的德国专制色彩浓厚B. 法律的颁布推动了社会进步C. 德国用议会来粉饰专制统治D. 德国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3美国学者帕尔默认为:“从1871年到1890年,俾斯麦在他任联邦帝国宰相的二十年间,往往设法在下议院自己这一方取得多数,不过他并不认为在原则上非依赖多数不可,他奉行的信条是只有皇帝和他的宰相才有权统治这个国家。”这说明当时的德国A. 帝国宰相必须对下议院负责 B. 帝国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C. 形式性民主甚于实质性民主 D. 仍然不是君主立宪制国家4根据英国xx年生效的固定任期议会法,首相特蕾莎梅在获得三分之二下议院议员的支持后,宣布解散下议院,于xx6月提前举行大选。对这一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是A. 英国首相既是行政首脑,又是立法机构最高长官B. 现代英国首相在得到国王支持的情况下,有权解散议会C. 英国首相拥有解散议会的权力,体现了典型的三权分立的原则D. xx6月大选后,梅姨所在政党取得多数席位她才能继续担任首相5西南军阀中的一部分人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或护国战争,有的人还曾参加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充当过革命的角色。但在同北洋军阀的武力对抗和纵横摔阖中,他们自身也变成了军阀。这一状况根源于A. 传统自然经济的分散性B.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瓦解C. 同盟会内部的争权夺利D. 近代教育的半殖民地性61938年9月,中国在国联会议上强烈要求全面制裁日本。因为欧洲剑拔弩张的形势,各大国的外交部长多数不在日内瓦。国联作出了成立以来最强硬的决议,指称日本违反国际协定,各国可以力所能及地个别援助中国。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此时中国国内正值武汉保卫战B. 欧洲大国忙于处理苏台德问题C. 中国的抗日获得一定国际同情D. 反法西斯力量已有初步的联合7北伐战争期间,郭沫若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时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各地方来归附的军队很多,凡是有来归附的军队,他们最先请求的便是派遣政治工作人员。”这种现象表明A. 政治宣传促使各地方军队来归附B. 政治工作有助于提升军队战斗力C. 政治工作成为国民革命主要工作D. 各地军队决心接受三民主义思想8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A.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改变了国人对西方民主的认识D. 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91935年4月成立的资源委员会是南京国民政府主管重工业的主要机构,其所办各厂矿,分布均远离沿海,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国民政府的着眼点是A. 发展经济以便剿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B. 为应对日本扩大侵略作持久抗战准备C. 加强中西部开发以改善民族工业布局D. 与地方实力派争夺利益与经济主导权10清末民初,嘉定东南部“因邻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应供求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盖自爪哇传来,佐西餐中之肉食”,宝山县则种洋葱“以销售申地,为西餐主要物”。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 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近代农业商品化生产趋势加强C. 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 沿海地区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11“帝国主义控制下的中国海关的报关制度,几乎全靠商人的良心来申报进口货物的确实数量,关税一直按照商人呈报的数量,而不是根据海关查验数量来征收。”该报关制度A. 冲击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 制约了外国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C. 促进了中国海关近代化D. 延缓了自然经济的解体12李鸿章在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中指出:“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A. 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B. 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C. 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D. 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13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时间政策名称1947年5月设立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3月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特区1997年7月设立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C. 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D.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14“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A. 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 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C. 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D. 利于新中国各地区均衡发展15下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C到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人民公社化运动B. “大跃进”的影响 C. 自然灾害的影响 D. 国民经济的调整16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指出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此,新中国在过渡时期的实践有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劳动竞赛办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普及人民公社提高公有化的程度A. B. C. D. 17辛亥革命前,“断发易服”的呼声日益高涨。有人将戊戌维新的失败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一些海归留学生认为“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这些观点A. 表明“断发易服”具有观念变革意义B. 说明维新运动没有涉及社会生活领域C. 揭示了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D. 反映出维新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18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付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该守则A. 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B. 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C. 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D. 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19维新派主张“断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万国同风”,便于操作机器和武器、讲究卫生等。1905年,端方、戴鸿慈等出洋考查宪政的“五大臣”也发出了“断发”的声音,“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得不下达谕旨,准许人们自由剪辫,被迫承认了“断发”的合法性。以上变化主要说明了A. 断发体现革命色彩B. 断发触动清朝国体C. 政府主导社会生活D. 政治时局影响习俗20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由此推断A. 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 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 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 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21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B. 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科学合理C. 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D. 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221894年,赫胥黎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他认为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因为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而应当在同它斗争中不断走向完善,这一主张A. 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理论渊源 B. 是中国近代革命思想的理论渊源C. 认为生物界的物竞天择并不适于人类社会 D. 强调生物界的物竞天择,宣扬社会进化论23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的“加速度定律”,美国的独立宣言等,这些看似不同领域的思想成就,其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此信念是指相信A. 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根源B.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均蕴含着通则C. 科学能够带给人类幸福D. 知识是改善人类生活的主要工具241999年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京东、苏宁易购等自营式电商企业随后相继诞生,xx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网购市场。xx的“双11不仅是购物狂欢节,而且承载更多的是观念更新。这说明A. 中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受益者B. 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C. 电子商务成为笫三产业的支柱产业D. 网络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251996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到2.1%,为30年来最低水平。1997年5月,美国失业率已降到4.8%,为1973年以来最低水平。199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3.2%,继续在西方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B. 政府压缩社会福利的开支C. 没有出现大规模经济危机 D. 冷战结束,国防开支减少26有学者认为“哥白尼革命”对贬低人的地位起了促进作用,因为它把人赶出了宇宙中心的尊贵地位,把人贬为无穷无尽的宇宙机器中的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得出这一认识的依据是“哥白尼革命”A. 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 对宇宙现象做出了科学的解释C. 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 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27“他的哲学中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也对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他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他是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材料中的“他”对自然科学的贡献是A. 发现了热辐射过程中的能量分布规律B. 提出时空的变化和结构与物质的运动、状态密切相关C. 其理论使力学和天文学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D. 第一次将神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赶了出去28英国人博兰雅于1874年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格致书院的考试,“或询西学,或问时务”。特别是王韬主持书院期间,“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材料最能体现该书院A. 中体西用的办学理念B. 经世致用的办学特色C. 培养人才的办学宗旨D. 西学为主的办学内容29王韬易言跋:“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郑观应危言新编:“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长经也。”这表明二人A. 否定在中国进行政治体制变革 B. 排斥西方社会自由平等的民权理论C. 与地主阶级顽固派的主张趋同 D. 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根本对立30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 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 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C.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D. 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二、连线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和美国的参战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在这场大战中,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通常所称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欧洲”现已死去,而且无复活希望。哈乔霍尔本,1951年材料二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西方世界如今是人类命运的主宰者。似乎十分有悖常理但又千真万确的是,对西方实际统治的反抗已大大有助于完成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征服。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存,世界其余地区不得不模仿西方。正是西方的方式,信仰和目标已为人们所接受,并被用来同西方的控制作斗争。F.L.K.胡斯,1953年(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全球和地区两个角度概括指出“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含义及其成因。(2)材料二中讨论“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别指出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东山再起”原因。(3)指出材料三的核心观点及作者的主要着眼点。3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可以直接获得当时最发达的西欧国家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大规模流入。美国获得广大西部疆域后,其国内自然资源可以充分供应并满足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使它在崛起过程中不会因为资源短缺而中断经济增长。美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20世纪中后期的两次技术革命的主要发源地,这使美国的生产力和企业管理制度处于不间断的创新过程,在核心竞争力上很快超过欧洲并长期保持领先地位。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对欧洲的巨大债券和战争赔偿,实现了世界范围的财富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从而奠定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而无疑最为重要的是,国内充足的不断增长的内需作为美国经济最强劲的拉动力,其经济活性之强大,拥有对经济环境变动较强的抵抗力和巨大的缓冲空间。美国在崛起过程中,没有成为英国霸权及其殖民体系的直接挑战者,在两次大战中都成为英国的主要盟友。美国不是推翻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而是在英国霸权自然衰落的过程中逐步取而代之。相反,德国和日本却充当了对英国霸权的挑战者,这不仅导致德、日崛起的失败,而且掩盖了美国崛起的巨大后果。在美国上升为新霸权国家的同时,构建了新的国际体系和国际关系理念,加着辅助的经济军事政策,从而稳定了美国长期作为世界领导的地位。摘编自论美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崛起的原因。材料二自地缘政治时代到来之后,世界最强国家和世界最强新兴国家之间总是存在紧张局面,没有哪个大国愿意把第一的宝座拱手让出头号强国和平地将其位置让给第二强国的一个例子是英国19世纪晚期允许美国超越它。今天的情况则不同,第一强国是美国,是西方的旗手正在快速追上的第二个强国是中国,一个亚洲国家如果中国在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超过美国,这将是两个世纪以来一个非西方国家首次成为第一强国。很少有美国人认为,中国和平崛起是由于中国的地缘战略敏锐或者是美国的地缘战略失误。主流的看法是美国对中国相当慷慨,允许中国和平崛起,因为美国是一个善良、慷概的国家。外媒称中国崛起是因美国忽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人主流看法的不合理性。(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美国与中国崛起的共同之处。33(12分)社会流行词汇反映了社会的变迁。阅读下表回答问题。时间流行词汇18401912年师夷长技洋布洋火兴民权革命19121949年共和约法民主科学实业救国她19491978年列宁装三大改造人民代表粮票1978年以后专业户乡镇企业村民委员会股票互联网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某一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参考答案1 C【解析】从材料中“任何人出任国王的大臣,都必须经过一次竞选进入下院成为议”可以看出内阁大臣的选举需要有议会成员的身份,所以此举是为了权利的制衡,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错在本题没有涉及到王权;D选项说法过于具体,除首相外还有其他内阁成员。 2B【解析】材料表明,德国颁布社会保障立法和召开国际会议保护劳工利益,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体现了法律的颁布推动了社会进步,B正确;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俾斯麦认为真正统治这个国家的“只有皇帝和他的宰相”,从中可以看出皇帝处于绝对的核心,享有最高统治权,帝国宰相需对皇帝负责,两者存在权属关系,故排除A项;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帝国议会完全处于从属地位,而非最高权力机构,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根据“往往设法在下议院自己这一方取得多数”“他奉行的信条是只有皇帝和他的宰相才有权统治这个国家”体现出形式性民主甚于实质性民主,C正确;当时的德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只不过君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故排除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关键信息是:只有皇帝和他的宰相才有权统治这个国家。 4D【解析】英国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英国首相只掌握行政权,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现代英国首相在得到国王支持的情况下,有权解散议会”,排除B;“英国首相拥有解散议会的权力”,体现了行政权、立法权的关系,无法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C错误;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首相由议会选举中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故D正确。 【名师点睛】根据所学知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同时结合材料“英国xx年生效的固定任期议会法”分析解答。 5A【解析】近代军阀割据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经济的独立性,这与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分散性有关,故A项正确;当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并没有瓦解,故B项错误;同盟会内部的争权夺利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教育不是根源,根源主要是经济因素,故D项错误。 6D【解析】材料中是国联的倡议,并不能说反法西斯力量开始联合,反法西斯力量开始联合事1942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武汉保卫战是1938年6月至10月,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欧洲大国忙于处理苏台德问题是1938年,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国联的态度表明中国的抗日获得一定国际同情,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7B【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派遣政治工作人员”,说明政治工作对于提升军队战斗力具有较大作用,故B项正确;A项中“各方”说法绝对;C中主要工作并不符合国民革命主要工作;D中“各地”说法绝对。 8A【解析】“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是民族意识的觉醒,“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是民主意识的觉醒,故选A;B只符合后者,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CD。 9B【解析】1935年日本已经开始侵华,材料中国民党重工业厂矿的分布,说明是为了对付日军侵略进持久抗战的准备,故B项正确;湖南和陕西并不是红军长征所经过之地,故A项错误;改善工业布局不是当前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当前主要任务是抗日,不是争夺经济主导权,故D项错误。 10B【解析】材料中“马铃薯”“洋葱”均不属于粮食作物,这些品种引进和种植说明农产品逐渐商品化。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耕与织发分离,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C项中“成为主流”说法绝对;材料中说明的是饮食结构,不是社会结构的巨变,故D项错误。 11A【解析】帝国主义控制下的中国报关制度并没有按照严格的海关制度,导致大量商品倾销中国市场,严重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该措施只能促进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入,故B项错误;该措施阻碍了中国海关近代化,故C项错误;大量外国商品的输入会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故D项错误。12D【解析】从材料当中可以得出李鸿章只看到,日本学习西方技术强大起来,没有认识到日本的富强不仅仅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包括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等等。 所以他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所以选 D。A、B、C三项中A项已找到强国御辱之道明显不合题意,因此错误;B项是顽固派的观点,李鸿章属于洋务派。因此错误;洋务派的李鸿章并未看到日本成功的本质因此并未有效法日本全盘西化的主张。因此C项错误。13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设置都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管理地方事物,从而巩固国家统一,以促进共同发展,B正确;A仅符合“一国两制”;C三项政策都不符合;D仅适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故答案选B。点睛:民族自治区是从中国历史出发,结合各民族发展实际情况,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而设立的,这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经济特区是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出发,选择具有地理、资源等优势条件的地区,国家结合国内外实际给予特殊政策而设立的,这同样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特别行政区是在主权回归与港澳顺利过渡、和谐发展等目标均能实现的背景下设立的,也蕴含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14D【解析】材料中“一五”计划实施时,坚持“优先保证工业不在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同时规定大部分工厂都建在远离沿海省份的内地城市,由此说明“一五”计划有利于新中国各地区均衡发展,故D项正确;A、C两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应排除;B项所述过于绝对化,错误,排除。【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优先保证工业不在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分析解答即可。15D【解析】分析材料CD段指1960-1965年城镇人口数呈下降趋势,联系所学,AB两项可排除,AB项时间上不相符,本题主要原因应选D项,面对当时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1961年对国民经济正式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城镇人口当时的下降与国民经济开始的调整有密切关系。16A【解析】过渡时期即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期间新中国的实践有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劳动竞赛、办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正确,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故A正确。【名师点睛】知道过渡时期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段时间,结合所学知识,以时间来判断即可。17A【解析】根据“有人将戊戌维新的失败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一些海归留学生认为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表明“断发易服”不仅是习俗变革,而且具有观念变革意义,故A正确;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要反映“断发易服”的必要性,并非“揭示了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排除C;D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18A【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内容来看,上海在近代时候已经出现公共交通礼貌意识,这样的守则体现出社会对公共意识的培养,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公共意识的变化,不是交通的发展;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使用人群,无法得出该结论;D选项无法从材料中确定,因为这种现象这是用于上海的租界。19D【解析】从材料中所体现的内容上来看,清政府对断发的态度是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断发可以看做是政治时局的晴雨表,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1905年,端方、戴鸿慈等的提议不具有革命色彩;B选项说法不准确,断发只是一个形式上内容,不具有实质上的意义;C选项错在“主导”二字。20D【解析】表格显示,关于“禁缠足、兴女学、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妇女问题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关注,故D项正确。万国公报不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A项错误;B中“实现了言论自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表格中没有反映“清政府革除陋习”的信息,C项也排除。【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妇女地位的变化点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涉及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及通信工具、大众传媒等几个方面。(1)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2)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21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即可说明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和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原先文明史观科学。据此排除A、B,D项符合题意;C项“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明显具有片面性。故选D。考点:史学研究范式文明史观考点: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史学研究范式史观 文明史观22C【解析】材料中赫胥黎是将进化论的原则应用到社会科学上,举出人类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而应当在同它斗争中不断走向完善”,也就是反对物竞天择,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维新思想理论渊源主要是严复翻译的观点;B选项错误,革命与此不一致;D选项与材料观点相违背。23B【解析】材料中“其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表明本题是找寻这些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的思想都是出于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宗教对他们的影响不是根本的;C、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科技的作用,而是分析其产生原因。24B【解析】从材料“xx的双11不仅是购物狂欢节,而且承载更多的是观念更新”可知,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故B正确;A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25A【解析】题干反映了1996年到1997年美国经济发展呈现了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和经济高增长的局面,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故选A选项。D选项与此无关,故排除;B、C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26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材料认为哥白尼把人从宇宙的中心贬低到宇宙中的尘埃。哥白尼的主要贡献是提出“日心说”,打破了 “地球中心说”。开阔了人民的视野,并未推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所以C项错误。经过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哥白尼的学说也是错误的,因此A项错误。并未对宇宙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因此B项也是错误的。而如今人们仍然赞美哥白尼的并不是他的“日心说”理论,而是他对人们思想的解放,使人们能够跳出自身狭隘的认识。因此D项是正确的。点睛:此类试题一定要读懂材料,再根据所学知识来做出判断。27C【解析】根据“他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可以看出这位科学巨人应该是牛顿,其重要的科学理论是经典力学体系,发现热辐射过程中的能量分布规律,不是牛顿,排除A;B是爱因斯坦相对论,排除;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用科学来解释物质世界的运动,使力学和天文学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C正确;将神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赶出去是牛顿科学的意义,而不是对自然科学的贡献,排除D。28B【解析】材料未体现“中学为体”,故A项错误;“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说明格致书院学的都是当时实用的学问,故B项正确;学校肯定是要培养人才的,这一说法太过空泛,未反映书院的特色,故C项错误;除了西学,还强调“时务”,故D项错误。29B【解析】材料反映出王韬、郑观应主张维护孔孟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排斥西方社会自由平等的民权理论,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否定在中国进行政治体制变革,排除A;王韬、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发展商业,同西方商战,地主阶级顽固派主张祖宗之法不可变,固守传统,因循守旧,不主张变革,故C错误;王韬、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派,他们的思想为维新思想奠定基础,故D错误。30B【解析】试题分析:在甲午战争战败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就有割地赔款的内容,故A错误;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洋务运动前后,故C错误;林则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D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思想的破产,中国对西方的学习转入制度层面,故选B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戊戌变法君主立宪政体31(1)从全球的角度看,指的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成因: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殖民活动及殖民体系的建立;启蒙运动和启蒙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等。从地区的角度看,指的是以法徳两国为主体的欧洲大陆体系。成因:法德两国欧洲大陆上两大传统强国;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2)着眼点: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原因:东欧方面,苏联的扶持(或走人民民主道路)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作用(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西欧方面,美国的扶持(或杜鲁门主义的推行)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存在(或建立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马歇尔计划的推行)、西欧的联合。(3)核心观点:西方主宰世界。着眼点:文明的冲突(或文明史观)。【解析】本题考查“传统的欧洲体系”和二战后欧洲发生的新变化。传统欧洲对世界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很大,从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等的影响即可看出。二战后欧洲发生的变化受当时冷战、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含义,应当联系教材所学,可知从全球来说,指的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这种体系的形成原因,应当联系近代新航路开辟后的重大事件如工业革命、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启蒙运动、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等方面来说明。从地区来说,指的是以法徳两国为主体的欧洲大陆体系,这种体系的形成原因,应当联系近代法德两国作为传统强国来说明。(2)“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着眼点,根据材料中的“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可知是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角度。20世纪50年代东欧与西欧“东山再起”的原因,应当联系教材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说明,如对于东欧来说,政治方面应当是走人民民主道路,经济方面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对于西欧来说,美国的扶植和西欧的联合都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3)材料三的核心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存,世界其余地区不得不模仿西方”分析得出。作者的主要着眼点,根据材料中的“正是西方的方式,信仰和目标已为人们所接受,并被用来同西方的控制作斗争”分析得出是文明的冲突。32(1)移民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疆域广阔,资源丰富;工业革命的推动,核心竞争力领先;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经济霸主地位确立;内需充足潜力大,经济活性强;尽可能减少与现存国际体系的对抗,确保外部环境稳定;通过构建新的国际体系和国际关系、调整经济军事政策等方式稳定其地位;美国具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实施了得当的策略。(2)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对中国一直采取遏制、封锁政策,即使在中美建交之后,美国也仍然扶植日本等国家、地区封锁包围中国。可见,中国的和平崛起并不是由于美国的慷慨。冷战时期,美国忙于与苏联对抗和对欧洲的控制。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政治力量的壮大使得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和平崛主要是由于中国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坚持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都是和平崛起;都有有利的国际环境;都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战略决策的得当【解析】(1)根据材料和近代美国发展历史可以知道,美国之所以崛起主要原因有,移民对美国社会的促进作用,美国资源丰富,疆域辽阔,美国积极参与了三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的国际机遇,美国国内市场充足,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政策和地理位置的优越,战后美国构建新的有利于自身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美国历届政府的政策促进。(2)材料中的观点是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是美国人允许,和慷慨的结果,首先,这一观点否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对中国的打击和遏制,其次,之所以对中国容忍让步,主要是因为美国实力的下降,受到国际上多极化力量的挤压,同时,冷战结束以后的世界环境逐渐趋向和平发展,不利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再次,中国政府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中国的崛起主要靠自力更生以及良好的国际环境,与美国的容忍和慷慨无关。 (3)从中美两国崛起的基础知识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共同之处是,都是和平的崛起,都具备有利的国际环境,都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都采取了正确的战略。33示例一:流行词汇受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影响,又反映了政治民主化的状况。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在当时流行。1912年,辛亥革命后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成为流行词汇。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思想,民主成为流行词汇。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成为流行词汇。20世纪90年代,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推进了农村民主制度建设,村民委员会成为流行词汇。示例二:流行词汇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又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中国市场,外国商品涌入中国,洋布、洋火成为流行词汇。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实业救国思潮的流行,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实业救国成为流行词汇。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粮票成为购买粮食的票证。三大改造和粮票成为流行词汇。1978年改革开放,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了大批专业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专业户、乡镇企业成为流行词汇。1992年,十四大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纷纷投资股市,股票成为流行词汇。示例三:流行词汇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又反映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状况。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在当时流行。辛亥革命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流行词汇。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思想与科学精神。提倡新道德,主张男女平等,创造出了新词“她”,民主与科学成为流行词汇。“她”成为流行词汇。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向苏联学习,社会上列宁装流行。改革开放后,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互联网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成为流行词汇。【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某一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据材料提到,师夷长技、洋布、洋火、兴民权、革命共和、约法、民主、科学、实业救国列宁装、三大改造、人民代表、粮票专业户、乡镇企业、村民委员会、股票、互联网,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某一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例如:流行词汇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又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中国市场,外国商品涌入中国,洋布、洋火成为流行词汇。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实业救国思潮的流行,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实业救国成为流行词汇。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粮票成为购买粮食的票证。三大改造和粮票成为流行词汇。1978年改革开放,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了大批专业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专业户、乡镇企业成为流行词汇。1992年,十四大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纷纷投资股市,股票成为流行词汇。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