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6063258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对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杂然相许 许: 赞同B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C . 寒暑易节 易: 交换D . 何苦而不平 苦: 劳苦2. (2分)读课文与朱元思书,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第二段前两句写江水的清澈,着眼于静态;后一句写急流、猛浪,着眼于动态。一静一动。细致地描绘出“异水”的动人之态。B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一句写映入视野的两岸山林,以“高”状山,以“寒”状树,照应“奇”字。C . “千百”,“千”“百”等词在文中都是虚指,言其多。D . 第三段先从远处写视觉景物,再从近处写耳闻之声,从静到动,从详到略。3. (2分)下列各句中“去”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去死肌,杀三虫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挈妻子而去之走A . B . C . D . 4. (2分)比较下列各组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B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D .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5. (2分)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 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故B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 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D . 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6. (2分)对蒋氏的自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表现了蒋氏及其乡邻的悲惨生活。B . 说明捕蛇给蒋氏三代人带来的好处。C . 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D . 通过对比反衬揭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社会现实。7. (2分)下列各句中的“而”与“而山不加増”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河区智叟笑而止之曰B . 何苦而不平C . 人不知而不愠D . 黑质而白章8. (2分)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但辞爷娘去 蒙辞以军中多务B .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愿为市鞍马C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众服为确论D . 唯闻女叹息 闻之笑曰9. (2分)与“王即购之千金”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 吾干将、莫邪子也B . 困于心,衡于虑C . 为子报之D . 夫战,勇气也10. (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 世说新语主要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的逸闻轶事,特别详于士族人物的玄虚清淡B . 本文的写法不是对人物的一生或某个时期作出详细记载和评价,而是截取其中某个片断作客观的叙述C . 全文紧扣自改,着力叙述了周处“自改意”的来由和“自改”“的行动D . 陆云的劝导对周处并没有起到什么重要的作用11. (2分)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B . 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C . 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D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12. (2分)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B . 去以六月息者也。(判断句)C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倒装句)D . 是鱼之乐也。(判断句)13. (2分)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受学重文,孰不顺成?A . 接受教育,注重请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B . 接受学习,注重发问,谁不会顺利成功呢?C . 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D . 接受学习,注重发问,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14. (2分)对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杂然相许 许: 赞同B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C . 寒暑易节 易: 交换D . 何苦而不平 苦: 劳苦15. (2分)下列关于愚公移山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B .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C . 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D . 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二、 填空题 (共5题;共13分)16. (3分)己亥杂诗选自_ , 共350首。作者_ , 号定庵,_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17. (3分)愚公移山的体裁是_,选自_,这则故事反映了_。 18. (1分)白洋潮的主体描写白洋潮的壮观景象,作者采用_的空间顺序,写得次第井然。19. (2分)愚公移山选自_,这是一篇_。20. (4分)端午节,是阴历_月_日,高邮端午的风俗是_。据传说,端午节包粽子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_的。 三、 阅读理解 (共3题;共33分)21. (11分)阅读三峡,完成下列小题。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略无阙处 阙:_夏水襄陵 襄:_虽乘奔御风 虽:_属引凄异 引:_(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B . 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C .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疾。D . 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22. (5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23. (17分)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各题。(一)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二)饶州路大饥,米价翔踊 , 总管王都中以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言于江浙行省,以为须粜以下等价,民乃可得食,未报,辄于下等减价十之二,使民就粜。行省怒其专擅,都中曰:“饶去杭几二千里,比议定往还,非半月不可。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 乎!”其民相与言曰:“公为我辈减米价,公果得罪,我辈当鬻妻子以代公偿。”行省方悟,都中乃得免。(节选自续资治通鉴,有改动)【注释】路:元代行政区划单位。翔踊:物价飞涨。王都中:字符俞,元代官员, 官至两任行省参知政事。粜:卖出粮食。比:等到。鬻(y):卖。(1)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归:云归而岩穴暝/朝而往,暮而归B . 发:野芳发而幽香/黄发垂髫C . 绝: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 . 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中有足乐者(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未报,辄于下等减价十之二,使民就粜。(3)从写景的角度,对语段(一)“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一句进行赏析。(4)语段(一)中欧阳修被贬官至滁州,亲民爱民;语段(二)中王都中擅自降米价救灾,惹怒上司。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个选段中百姓对他们的举动分别有什么反应,并说说这样写有何作用。 第 10 页 共 10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二、 填空题 (共5题;共13分)16-1、17-1、18-1、19-1、20-1、三、 阅读理解 (共3题;共33分)21-1、21-2、21-3、22-1、23-1、23-2、23-3、2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