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零班).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52560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零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零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零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零班)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一、单选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有学者在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时提出,“民主制度往往可能是低效率的,有时还可能是腐败性的,但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这说明( )A政府低效和腐败引发公民不满 B城邦至上根植于民主制度C公民参政必然带来行政的低效 D直接民主的弊端更为突出2“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根据材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 )A得到了西欧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B促进了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C提倡了在信仰上的绝对自由 D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31648年,欧洲国家达成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承认新教合法地位,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地位平等;各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各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这些规定( )A有利于推动主权国家的形成 B表明了罗马教会立新教为合法宗教C促进了欧洲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D造成了各诸侯邦国割据的状态4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A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 B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C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 D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5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据表可知( )A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C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 D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6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颁布俸禄制,诏云:“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朕宪章(效法)旧典,始班俸禄。”这反映了( )A战乱导致典章文书大量毁坏 B俸禄制导致官员的贪污腐败C旧势力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 D改革借鉴了汉族的官僚制度7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据此可知,均田制( )A限制了官僚贵族利益 B导致了中原地区租佃关系盛行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加速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变8据宋史记载,北宋有7位武将曾担任过地方知州: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宋代( )A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B地方百姓更加拥戴武将知州C统治者改变重文轻武的政策 D武将担任地方知州较为普遍9下表反映了中华民国成立之初两大政党的情况。据此推断,两党斗争的焦点应体现在( )A是否拥护袁世凯 B是否拥护民主政治C是否实行政党政治 D是否拥护君主专制10“这战争,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的彻底崩溃,进而成为塑造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材料所述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也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特点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 B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C没有厘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 D“冷战”思维仍然主导者当前国际关系12 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曾这样评述:“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两面神雅努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其中的“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指的是( )A 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B改革没有使俄国的政治制度发生本质改变C改革对俄国实现近代化的目标有积极意义 D改革后农奴未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权13俄国学者苏汉诺夫指出: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列宁的全部“观念”怎么能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并行不悖?苏汉诺夫旨在( )A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 B批评四月提纲有关俄国革命的观点C说明俄国革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D指责新经济政策违背了马克思主义14有专家认为:中国的洋务运动虽以“求强求富”为口号,但始终侧于以“求强”为核心的军事工业进行近代化建设和经营;而日本明治维新在“殖产兴业”口号指导下,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也大力兴办民用工业,这一观点认为两国早期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原因是( )A是否统筹好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B是否处理好国企和民企关系C是否统筹好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关系 D是否对社会进行了广泛动员1519世纪中叶,西方工业文明开始猛烈冲击东亚文明。作为弱势文明的日本文明,其反应也有其本身的特点。下列描述中,对日本文明保持自己的特性有影响的是( )A“饮似长鲸吸百川” B“不认账”的心理C“船小好掉头” D“短路效应”16 下表是中国抗战时期从美苏和其他国家进口的武器数量以及与1943年本国生产的数量对比(只计运抵中国战场的武器数量)。据此表可知( )1943年国产量抗战总进口量从苏联进口量从美国进口量从其他国家步枪66831917220272289000机枪1233117380520035111829迫击炮24830030800火炮01972104096836坦克0828200装甲车010000100飞机0227999712820A中国抗日战争是东方抗日的主战场 B对1943年美国援华应该理性分析C美国对华军事援助集中于轻型武器 D苏联是抗战时期援华最多的国家17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这表明( )A德意志邦联制下地方权力过大 B普鲁士专制主义传统受到遏制C德国国家结构呈现联邦制特征 D当时德意志统一尚未真正完成18据清末某官员记述,自1888年漠河金矿创办运行,“时不过二年,骤能如此其盛,若沿边一带,矿务渐次开拓,商务即可渐饮腾茂,星罗棋布。边境虽虚,何尝不可借开矿招商而实之哉。”这表明了当时( )A鼓励实业的政策成效显著 B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C开办漠矿有利于巩固边防 D官办企业促进了商业繁荣19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甲午战争如此评论:“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材料中梁启超( )A认为清朝的现代化运动必须进行新的范式转换 B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提供了部分事实依据C客观公允地评价了失败主要原因是政治的腐朽 D认为李鸿章的思想已经具有了民族民主色彩20在中世纪欧洲,政治所具有的基本涵义不包括( )A.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活动开始萌芽 B.政治是与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的C.这一时期政治研究从属于基督教神学 D.以典型的封建君主制为基本规范211694-1697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罢免了内阁中反战的托利党人,建立起由辉格党“小集团”所组成的一党制内阁。威廉此举( )A推动了英国政党制度的出现 B行使了法律赋予的权力C体现了国王与议会权限不明 D削弱了英国内阁的职权22 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23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中小学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部分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 )科目内容社会事件本体之研究:东北研究、东北事件之原因近果、抗救方案国语读:东北枪声、被压迫者的呼声等算术事件损失方面的计算:建筑物的损失、工商业等音乐国耻歌、义勇军歌等A国耻教育始终是近代学校教育的主题 B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C国民政府为全面抗战进行舆论准备 D教育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强烈24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B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C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二、材料分析题(共三大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计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明朝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明清时期还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疏略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问责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西方官员问责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进行简要评价。(10分)(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东西方监察制度对当今监察工作的启示。(7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西方文明是近代文明历史演进过程的主角,其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总结了八个西方文明的特征:宗教、语言、政教分离、法治、社会多元化、代议机构、个人主义、希腊、罗马古典遗产。鸦片战争后,中国文明与来自西方的近代文明全面接触,古老的中国开始慢悦吸收融合近代文明。其中对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是“法治”、“代议机构”和“个人主义”。据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中外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题论,中外关联,史论结合。)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材料 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拜相,对太学进行改革:(1)创设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被按程度分进不同之舍接受学业。(2)调整太学直讲。王安石把反对新法的焦千之等5人罢撤,委派拥护新法的叶涛等6人为太学直讲。规定教师两人共讲一经,对教导有方者予以提升,而“执事不修”者则予以贬黜。(3)严格太学考试升舍制度。太学生各选一经,随直讲学习,月一私试,岁一公试,成绩合格者方可递升舍次。其中,上舍生中特别优异者,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免去乡试、会试(礼部试),参加“释褐试”后直接补官。(4)设立经义局编审经学教材。熙宁六年(1073),朝廷设立了经义局,着手对诗、书和周礼进行新的注释和训解,编辑出版三经新义。上述各项措施的先后付诸实施,使北宋的官学为之一振。熙宁七年(1074),诏赐朝集院的房舍50楹于太学,以拓广太学,从而使太学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摘编自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作用。(7分)xx上饶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一、 选择题(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BDADCDDAACCB题号13141516171819221222324答案BABBCBCDBDCB二、材料分析题(52分)25、【答案】(1)特点:加强立法,巡视法规系统化,巡视由度规范化;巡视系统多元化,巡视范围扩大、效率提高;巡视官员之间可相互监督。注重内部反腐。(4分)原因: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逐利风气日盛,官员腐败现象严重。(4分)(2)不同:明清时期最高统治者不受监督,近代西方对所有公职人员进行监督;明清时期是官员内部的监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还通过新闻媒介实行社会监督;明清时期监督的目的是保障君主权威和地位,近代西方是保证民主制度的落实。(6分)评价:都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改善政治风气;都有利于建设良好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但由于目的和所处时代、方式不同,在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4分)(3)启示:必须加强对公权的约束和监督(或应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借鉴他国监察制度,取长补短;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监察内容和方向;发挥制度和社会作用,建立完备的监察网络。(7分)26、【答案】示例一论题:西方近代法治文明的传入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法治进程。阐述:中国传统文明中只有基于人治的法制建设和制度,而无基于民主的法治理念和传统。近代以来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社会契约精神和法治精神对传统的专制体制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清末新政中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这是中国近代步入民主法治时代的形式上的标志,但由于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专制主义统治秩序,因此对民权的保障和对皇权的限制都是极为有限的。辛亥革命后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规定了民众享有的权利,仿照西方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现代政治体制,是中国近代民主法治进程的里程碑,但由于其不符合国情,运行缺乏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最终沦为一纸空文。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时期颁布了多部宪法,尽管实践效果有限,但每届政府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违逆民意,不得不颁行宪法为执政“依据”以顺从民意,这说明中国社会的法治精神和宪政观念在不断增强,宪法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论题二:西方代议制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与实践。阐述:近代以来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发展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中国国门洞开后,先后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层次的学习过程,其中制度层面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民主。早期维新思想家主张设议院、兴民权,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康梁领导的维新变法迈出了实践的第一步,解放了国人的思想。清末新政时期预备立宪,代议制民主成为立宪派的共识,但由于改革落后于革命,最终清政府未能挽救自身命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资产阶级的宪法,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进程。27、【答案】(1)特点:分层次教学;采用升级淘汰机制;以法令推动改革;考试与选拔官员相结合;学校教育与考试制度密切结合;制度不断完善。(8分)(2)严格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缓和了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之间的矛盾;未真正起到缓和统治危机的作用。(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