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半月考试试题(441-446班无答案).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6043911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半月考试试题(441-446班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半月考试试题(441-446班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半月考试试题(441-446班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半月考试试题(441-446班,无答案)1周王朝实行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通过分封,周王同姓、母弟和异姓功臣于各要冲地区建立了封国。西周的分封制A 授土授民强化了王室集权 B 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管理C 使贵族政治影响边远民族 D 消除了地方勢力对中央的威胁2礼记中讲,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毙”,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对于“死”的不同称谓体现了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郡国并行制3史记殷本纪说,商王之继统,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史记宋世家也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这都体现了A 严格的等级序列B 禅让制的被取代C 血缘纽带的强化D 王位世袭的混乱4“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是我国旧式婚礼中的惯常礼仪。这种“敬天法祖”民俗出现的制度因源可追溯到A 宗法制B 分封制C 世袭制D 礼乐制5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材料中的“秦制”是指A 三公九卿制B 法律制度C 中央集权制D 皇帝制度6xx年10月,影视巨作大秦帝国2的上映引起了轩然大波,这部影片再现了秦国一步一步走向强大,统一六国的整个历程,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秦国能灭掉东方六国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A 人民渴望统一 B 实力强大 C 统一策略正确 D 重视人才7全球通史写到:“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A 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 B 使中央得以垂直管理地方C 旨在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 D 由秦始皇首创并推行全国8秦朝时期,御史大夫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代表朝廷起草诏命文书,不仅可以弹劾百官,而且如果丞相位置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补其位。由此可见,秦朝设立御史大夫是为了A 监督各级官员 B 维系内外政治 C 防范丞相专权 D 加强君主专制9西汉文景时期的大臣晁错曾两次提出建议:向北部边疆移民,“先为室屋,具田器赐高爵,复其家(免除其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晁错提出该建议的主要目的是A 抑制王国势力 B 加强边疆建设 C 实行休养生息 D 缓解人口压力10元史载:“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材料中的“都省”指的机构是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中书门下省11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种种提案。士人因而特别关心国运,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一起作了数十篇模拟策试,尔后果然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A 有匡时济世的功能B 有诗歌取士的特征C 有制约君权的职能D 有民主议政的特点12根据马克斯韦伯等人的研究结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三公九卿制 B 内阁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军机处13清朝明确规定:入值军机参与机密的军机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皇帝在选用军机大臣时,必须顾及社会舆论和臣工态度。材料意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 限制了皇帝的用人权 B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 导致了政治体制僵化 D 易于机要事务的保密14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 皇权受到制约 B 世袭制度消亡 C 君主专制强化 D 地方权力削弱15据明史职官志记载,内阁因“避宰相之名”,故名内阁。在明仁宗之后,阁臣利用票拟之权(妙阁臣草拟对各种奏疏之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使内阁取得了处理国家大事之实权,利用详审奏章加以票拟之机压制六部。这反映当时的内阁A 分化了丞相的行政权 B 实际履行行政中枢职能C 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D 上升为法定的中央机构16有学者指出,我国古代专制制度在肯定君主一人对国家最高权力的独占,在赋予君主以无限的权力(全权)的同时,也就使他背上了无限繁重、超负荷的管理负担。与此描述最为符合的史实是A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 B 北宋设通判监督官吏C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D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17“他们将26类160余种货物税率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清政府从而在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力。”材料所评价的条款出自于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18在评述某史事的历史影响时,有人说“这是天朝体系崩溃的开始”,有人说“这是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开始”。该史事是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中国近代史上,某一个文件具有很强的空想性,为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农民的大同模式;并且由于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文件”是指A 十二铜表法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辛丑条约20“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三元里抗英斗争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2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实行了“以华治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勾结 B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C 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 D 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2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这种现点A 是对战争结果的准确预见 B 主要依据洋务运动的效果C 反映出列强对中国的支持 D 坚定了清廷对日作战决心23甲午战后,有人指出:“我们在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该认识的产生主要是基于A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 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工具C 洋务运动没有任何成效 D 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24民国二十九年九月二十二日新蜀报的社论写到:“华北方面,我军采取英勇的攻势,所获战果,最为伟大,在三年抗战中,创造了敌后游击战争的少有的辉煌记录。”该社论评论的战役是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百团大战 D 平津战役25中央军委于1938年10月10日成立总政治部,负责领导八路军和各留守部队、医院、学校及边区各地区部队、全国各游击区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无产阶级明确了自身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中担负的历史使命。这一举措A 覆盖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体成员 B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C 主要进行全面抗战路线的宣传和动员 D 有利于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261938年,美国生活杂志曾报导:“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小城镇很多,今天又增加了苏鲁地区一个小城镇的名字。这里发生的战争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是日本现代陆军自创建以来在海外战场遭到的第一次重创”。这个战役是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27据统计,“民族”一词在1911年年底前,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位243条,而到了1939年,则高达2369条;“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在1912年,1939年则达到了372条。这些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 国民革命运动推动了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B 红军长征宣传了北上抗日主张C 百团大战等捷报鼓舞了民众抗日的信心 D 全面抗战激发了空前爱国热情281932年,国民政府决定将上海、华阴、开封、德州、大沽等兵工厂停办,机器分运巩县、济南和汉阳兵工厂。1935年6月蒋介石指示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地,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这一做法A 加速了日本侵华步伐 B 意在全力“围剿”红军C 导致了经济比例失调 D 旨在为持久抗战做准备291937年11月1日,蒋介石曾在某次军事会议上命令:“根据外交部意见,九国公约会议将于十一月三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这次会议对我国命运关系甚大,要求各部队尽最大努力,在上海至少再支持两个星期,以便在国际上获得同情与支持。”由此可见,国民政府A 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B 寄希望于国际社会的调停C 开始谋划持久抗战的策略 D 放弃积极抗日的军事行动30有观点称“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假如你认为该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A 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 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C 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 担负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31太平天国运动中,一方面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天下人”平分“天下田”;但另一方面在法令中规定:“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这说明太平天国A 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的范畴 B 经济政策与政治制度脱节C 比较注重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D 政策法令具有极大随意性32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的“剪辫”行为()A 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 弘扬了传统文化C 体现了民主自由思想 D 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33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A 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 袁世凯上台实现了政局稳定C 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 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34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社会舆论空前活跃。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C 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D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35毛泽东在谈到辛亥革命时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这里所说的“失败”是指A 临时约法成为一纸空文 B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C 孙中山的革命斗争不断受挫 D 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36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叫平民政治,但是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材料表明A 民主共和观念被人们所接受 B 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 民主科学认识逐渐深人 D 民主宪政理念基本实现37某同学的笔记中有如下一段内容:“3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准备了新起点。因为它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党组织的影响扩大了,也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据此可知,这位同学的学习内容是A 中共二大的召开 B 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 C 南昌起义的意义D 红军长征胜利的影响381926年,陈独秀强调,在国民革命阶段,共产党“应该彻头彻尾表示独立的在野党态度”,要“严厉取缔党中机会主义做官热的倾向”,限令已担任县长的共产党员立即辞职,否则开除党籍。这说明陈独秀A 主张独立领导工农群众运动 B 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C 忽视了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D 坚持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39“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A 国民大革命 B 工农武装割据C 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D 新民主主义革命40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之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该规定A 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 B 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C 有利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