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32233 上传时间:2020-02-1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共25小题,2分/题,共50分)1.司马迁史记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A. 都江堰B. 郑国渠C. 漕渠D. 白渠【答案】A【解析】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蜀守冰凿”可知该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故A项正确;郑国渠是位于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故B项错误;漕渠和白渠都是汉代修筑,位于现在陕西西安附近,故C和D项错误。2.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韵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A. 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B. 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C. 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D. 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答案】D【解析】由材料“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说明清代广东地区农业领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已经产生于手工业领域,故D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农业种植领域的变化,未体现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农户竞争的结果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未体现农业集约化生产,故C项错误。3.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这一谚语反映了当时的西班牙A. 世界中心地位确立B. 出现了“商业革命”C. 出现了“价格革命”D. 物产资源十分丰富【答案】C【解析】新航路开辟之后由于大量的白银流入西班牙从而造成了白银泛滥,导致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要,这就是“价格革命”,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而非世界中心地位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而非“商业革命”,故B项错误;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问题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点睛: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是引起“价格革命”。其表现是: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象: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4.杨宁一教授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里写道: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致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取得了比第一阶段更多、更重要的成果。这说明A. 科学理论推动技术发明B. 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C. 社会根本矛盾发生变化D. 技术发明英国一枝独秀【答案】A【解析】据材料“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之一是科学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技术发明,故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根本矛盾是否变化,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是美国和德国为主,故D项错误。5.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重要业,其章程规定:将股份较大之人公举入局作为商董,在主要港口协助商总经营业务。这段材料反映了A. 近代企业制度在洋务民用企业中有所显现B.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西方管理模式C. 洋务民用企业的所需资金主要来自民间资本D. 洋务民用企业管理权由商董控制【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洋务民用企业中,开始按照股份公司的运作方式经营,说明洋务民用企业开始具备了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洋务企业实行股份制管理,并不是引进西方管理模式,故B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洋务企业资金的来源,故C项错误;洋务民用企业管理权仍有官府控制,故D项错误。6.1938至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数分别是104家、90家、10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这些内迁企业A. 平衡了地区间发展差异B. 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C. 为持久抗战提供了保障D. 避免了时局造就的破产命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38至1940年间”“民营工厂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可知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内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日本侵略对民族工业造成破坏,但更重要的是对抗战胜利和后方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故C项正确;民族工业内迁可以推动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但不能说是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排除A;民族工业内迁与新中国的工业基础无关,排除B;D显然不是材料中企业内迁的主要原因,排除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1938至1940年间”“民营工厂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民族工业内迁为持久抗战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7.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A. 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B. 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C. 放弃“左倾”错误路线D.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答案】B【解析】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出现在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过程中,为此当时党中央针对“缺点和错误”,进行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调整,故B项正确;“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是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缺点和错误”之前,故A项错误; 当时并没有完全放弃左倾错误思想,后来发动文革就是例子,故C项错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是1958年,故D项错误。8.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A. 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B. 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C. 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D. 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答案】B【解析】“创立资源保护队”、“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说明罗斯福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故B项正确;社会救济并不能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故A项错误;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也不是罗斯福新政的基本理念,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首要目标是缓解经济危机,不是资源保护,故D项错误。9.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调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是A. 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B.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C. 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D. 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答案】C【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在美苏争霸时期处于优势地位,20世纪勃列日涅夫受到欢迎,体现出苏联人民想重回大国的愿望,故C项正确;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只是航天处于领先地位,并不是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拖垮了苏联的经济,故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体制,故D项错误。点睛: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10.美国学者发布了(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显示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这种现象A. 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 加速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C. 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 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答案】A【解析】材料内容是经济全球化中利润分配极不平衡的表现,这种利益分配不均衡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故A项正确;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占据主导显然不利于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故B项错误;当今国际经济秩序仍需要建立,故C项错误;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是全球化的体现,不是材料体现出的主旨,故D项错误。点睛: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绝对优势。11.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 人的自觉意识觉醒B. 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 礼制社会功能加强D. 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礼被运用到政治领域,统治者希望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进而维系统治,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A项表述题干未体现,且与史实不符;B项中原有的等级秩序已经崩溃,不可能恢复;材料未提及孔子,故D项无从体现。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礼制社会化12.春秋以前,“天”被尊为最高神,是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春秋时期,祭神祀鬼虽仍是“国之大事”,而“天之爱民甚矣”。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祭祀活动巩固了宗法制度B. 政治演变发展了天人关系C. 天道权威萌发了民本思想D. 神权观念强化了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出现瓦解趋向,贵族政治遭受冲击,A、D两项错误;民本思想的萌发并非源于天道权威,而是民众力量显现的产物,C项错误。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天”由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转变为人类的关爱者,这是当时王室衰微,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的现实逼迫人们修正传统的天人关系的反映,B项正确。 点睛:点睛: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宗法制走向衰落,贵族政治走向衰落。所以抓住“变革”的特征容易排除AD。13.朱熹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他在这里强调A. 教育应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B. 要继承和发展太学的传统C. 仁者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D. 须全面贯彻孔子的教育理念【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人生八岁,皆入小学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教育应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的主张,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继承和发展太学的传统,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主张,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全面贯彻孔子的教育理念,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14.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发展商业,工商皆本B. 治贫需与治愚相互结合C. 整顿吏治,惩治腐败D. 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减轻了赋税,而不改变民间路后的习俗,不除愚昧,不改奢侈,仍然不可能是人民富裕起来,因此要让百姓富裕还需要使他们摆脱愚昧。故选B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15.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A.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C. 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反映市民诉求的“异质”思想也就出现,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所说的“异质”突破了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所说的“异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非“西学东渐”的产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所说的“异质”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甚微,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脱离程朱理学的思想【名师点睛】明清之际,近代前夜的中国历史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上,专制政治腐败,农民起义风气云涌;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思想上,西学东渐的趋势渐显,近代科技开始传人中国,开阔了人们眼界,而程朱理学、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一批进步思想家展开了反封建专制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批判斗争。其代表人物有明末的“异端”思想家李贽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16. 古希腊的一位思想家曾说:“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据此言论,该思想家最可能是A. 苏格拉底 B. 普罗泰戈拉 C. 亚里士多德 D. 屋大维【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力。由材料“古希腊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可知,材料讲的是美德即知识,这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所以答案选A。普罗泰戈拉是智者运动的代表,其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主张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元首政制的创始人,统治罗马长达43年,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17. 德国诗人海涅曾这样总结康德的思想,最初把上帝赶出了家门,而后来又偷偷地把上帝请了回来。这反映了当时A. 人们对待上帝的态度摇摆不定B. “科学万能论”让理性无限扩大C. 反对天主教会成为时代的潮流D. 人们反思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康德的思想,最初把上帝赶出了家门,而后来又偷偷地把上帝请了回来”信息可知,这反映了康德反思信仰与理性的关系,D正确;人们对待上帝的态度摇摆不定与康德的思想无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科学万能论”让理性无限扩大,排除B;反对天主教会属于宗教改革时期的主题,与启蒙运动时期不符,排除C。所以选D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康德18.法国学者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家的需要;在这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势地位。”材料说明A. 雅典的公民政治促进了智者学派的产生B. 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C. 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D. 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答案】A【解析】题干体现的是在雅典城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是指公民政治,“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说明演讲或者说辞是公民在当时政治生活中能够表现自己的重要手段,故选A;B的逻辑关系搞反了,应该是公民政治催生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积极性,由此导致了智者学派的应运而生,故排除B;只要是公民就具有政治地位,故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不能完整概括材料原意,故排除D。19.苏格拉底的审判一书的简历中有“苏格拉底的杀身成仁使得他扮演了西方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第一个殉道者、而且使信奉倍多女神或阿戈拉奥斯神的雅典违反了自己的传统精神和原则;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罪行的哲学家起诉、判罪、处死,这给雅典的民主烙上了永远洗不清的污点”。该简介中的这些话主要想表明A. 雅典的民主是完全不可信的B. 雅典民主也不是永远宽容的C. 雅典民主是本文文明的骄傲D. 苏格拉底是无罪的不应处死【答案】B【解析】【详解】苏格拉底之死,使“雅典违反了自己的传统精神和原则”,违反了“言论自由”,“这给雅典的民主烙上了永远洗不清的污点”,这体现了雅典民主的弊端,说明雅典民主也不是永远宽容的,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雅典的民主是完全不可信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出雅典民主的局限,这体现不出人文文明的骄傲,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论述苏格拉底是否有罪,故D项错误。20.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认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这一思想A. 谴责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B. 强调君权神授、社会契约C. 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础D. 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文艺复兴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基雅维利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权,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材料信息“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不能说明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君权神授、社会契约的主张,故B选项错误;启蒙运动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础,材料未涉及启蒙运动,故C选项错误。故选D。21.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A.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C. 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D. 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可知反映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地域性,但不能以此说明近代思想解放都具有地域性,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进行阐释,故B项排除;依据材料中“时毛风潮”“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等信息可得出作者更强调“思想革命”,比“时毛风潮”更具有积极意义,即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两者进行比较,故D项排除。22.中世纪的女人们认为,在私人领域以外,必须把头发藏好,要用帽子、头巾保护起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女人们则用白色或黄色的蚕丝做成假发装饰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整天在露天中度过。这表明文艺复兴的重要特征是A. 宽容的心态B. 人性的复苏C. 高雅的追求D. 理性的崇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世纪的女人们认为,在私人领域以外,必须把头发藏好,要用帽子、头巾保护起来”可知中世纪基督教会及神学思想束缚、压抑人性;“文艺复兴时期的女人们则用白色或黄色的蚕丝做成假发装饰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整天在露天中度过”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认为头发是美丽的象征,充分追求并展示美,是人性复苏的体现,B正确;宽容的心态与材料无关,排除A;高雅的追求只是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C;理性属于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D。所以选B考点:西方人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的特征23.历史学家连横说“夫无火药则不足以整军开矿,无罗经则不足以航海略地,而无印版则思想闭塞,学术停滞,不能人人读书。故欧洲今日之文明,其受福于此者不少。”从文明史的角度,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 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战胜封建贵族B. 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C. 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D. 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殖民征服【答案】D【解析】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凭借先进武器战胜落后的封建贵族,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建立,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指南针的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使得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印刷术在欧洲地区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欧洲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供了客观可能性,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与材料题意不符,故错误,符合题意。24.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A. 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B. 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C. 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D. 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答案】B【解析】依据陆游的诗内容可知诗人熟悉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将它们引入文学创作之中,可以说明文学创作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密切。A项不符合题意,与“野人无历日”相违;C项不符合题意,陆游这首诗是反映农人的生产和生活,而非贵族化;D项在题文中没有表述。25.历史学家张宪文认为:“以图像展现和解说历史,是历史研究最为有效的方法。”清明上河图(局部)(下图)历来就受到历史学、考据学、建筑学和民俗学等诸学科研究者的重视。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 下图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历史的第一手史料B. 该图史料价值主要在于其历史信息的完整性C. 图像再现了北宋民俗风情是风俗画研究的唯一史料D. 诸多研究者对该图研究的角度不同,而结论却一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风俗画,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的繁荣,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故A选项正确;清明上河图不可能反映完整的历史信息,故B选项错误;C选项错在“唯一史料”,故C选项错误;研究者对该图研究的角度不同,其结论应该不一致,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史学研究方法的的掌握与理解,尤其是原始史料与间接史料的区分,史料本身的真伪的判断,史料的研究角度与视角的不同,掌握以上知识即可正确判断。二、材料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确有一定道理。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因此,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实现了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向内在的信仰转换,把灵魂得救的钥匙从教会和神职人员手中转移到了每一个拥有真诚信仰的平民信徒心中。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改革运动。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心学是如何继承发展儒家学说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马丁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相似背景,指出两种思想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答案】(1)继承: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孟子的人性本善说;重视道德修养;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发展:与朱熹理学相比:否定了“格物致知”,主张内心反省(由他律变自律);与陆九渊心学相比:在发明本心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2)背景:新经济因素出现并发展;面临严重社会危机;传统思想束缚发展。相同之处:重视个体的主体作用;挑战正统思想(挑战权威);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具有平等观念;方法上由繁琐转变为简约,被动转为主动。不同之外:王阳明的思想本质从属儒家思想范畴,为封建统治服务;马丁路德的思想本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要求,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王阳明思想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在当时影响有限;马丁路德的思想推动了西方近代社会转型。【解析】(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应该从继承和发展两个角度来分析。继承:由材料一中的“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人人皆有良知”可以看出他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孟子的人性本善说;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一脉相承的地方为重视道德修养,王阳明同样继承了;陆九渊最先提出了心学思想,这成为王阳明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发展:与朱熹理学相比:结合材料一中的“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和程朱理学的相关内容可知,王阳明否定了“格物致知”,主张内心反省(由他律变自律);与陆九渊心学相比:陆九渊提出了“发明本心”,在此基础上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这就是发展。(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背景:由材料一中的“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和材料二中的“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以得出新经济因素出现并发展;由材料一中的“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和材料二中的“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可以得出面临严重社会危机;由材料一中的“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和材料二中的“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可以得出传统思想束缚发展。相通之处:由材料二中的“人人皆僧侣”、“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和材料一中的“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可以看出两者都重视个体的主体作用、具有平等观念;由材料一中的“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和材料二中的“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向内在的信仰转换”可以得出挑战正统思想(挑战权威);根据王阳明心学和马丁路德的主张可以得出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和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即可得救”可以得出,两者在方法上都由繁琐转变为简约,被动转为主动。不同之处:这需要从两者思想主张的本质和对当时社会影响角度分析即可。前者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王阳明的思想本质从属儒家思想范畴,为封建统治服务;马丁路德的思想本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要求,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后者从材料二中的“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该改革运动”可以得出王阳明思想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在当时影响有限,马丁路德的思想推动了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点睛: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查,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在我们的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相似的概念或者事件,通过比较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尤其是在复习时,更应该提倡用比较的方法来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题,讲王阳明的思想与中国之前的儒家思想进行纵向比较,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进行横向比较,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27.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曰:“奢则不孙(孙:同逊,恭顺),俭则固(固:简陋、鄙陋)。与其不孙也,宁固。”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世间名士,但务宽仁。摘编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材料二 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等方面。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材料三 津村先生肯则诲汝(指长女梁思顺)中央银行制度大善大善,惟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须毕业,而备课皆须于三月前完了。摘编自梁启超家书1912年12月致思顺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颜氏家训的基本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家训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3)与材料二的教育思想相比,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答案】(1)内涵:强调节俭、谦恭;注重农业生产;追求宽容、仁义。满分)主要因素:小农经济;儒家思想。 (2)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理学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3)变化:由注重儒家传统教育到强调学习经济理论和政治制度。【解析】【详解】第(1)问,“内涵”,依据材料一信息“奢则不孙,俭则固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世间名士,但务宽仁”概括得出:强调节俭谦恭、注重农业生产、追求宽容仁义等。“主要因素”,依据所学知识从小农经济、儒家思想等角度分析。第(2)问,“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等方面”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的强化、程朱理学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第(3)问,“变化”,依据材料信息“津村先生肯则诲汝(指长女梁思顺)中央银行制度大善大善,惟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须毕业”可知,与材料二的教育思想相比,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的变化是:由注重儒家传统教育到强调学习经济理论和政治制度。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西方启蒙运动中存在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一些启蒙思想家特别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对以中国和印度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启蒙思想家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阐述和评论东方文化,或通过对东方文化的颂扬来论证自己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或通过对东方文化的批判来阐述自己对西方文化的观点。16-18世纪西方译介中国典籍表时间事件1626年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将“五经”译成拉丁文1687年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在巴黎印行中国哲学家孔子,书中附有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译文1711年布拉格大学刊印了中国典籍六种收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小学的拉丁译文。此书后来被译成法文,于17841786年间在巴黎出版1776年后法国先后出版中国历史学艺术风俗习惯之研究海外传教士耶稣会士通信录中国通史中华帝国全志,把法国汉学推到了一个独霸世界汉学研究之圣坛地位据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等从材料中概括有关文化传播的信息,并运用所学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明确写出所提信息,分析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信息:1718世纪初,欧洲思想家重视研究中国儒家思想。分析:1718世纪的欧洲,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神学的日益腐朽,当时的欧洲已处于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神学统治的社会变革时期。为配合这种变革,当时的欧洲思想界急需在思想文化领域实现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的过渡,这就需要人们能够摆脱宗教迷信的束缚,回归社会的理性,而古代中国不重视神权的思辨哲学及对伦理道德的强调与追求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相符。因此,首先由传教士传到欧洲的儒家思想日益受到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的重视,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本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概括出一条有关文化传播的信息,该信息必须明确;然后运用所学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对该信息加以简要分析,必须有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由材料信息“启蒙思想家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阐述和评论东方文化,或通过对东方文化的颂扬来论证自己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或通过对东方文化的批判来阐述自己对西方文化的观点”可提炼出“1718世纪初,欧洲思想家重视研究中国儒家思想”;依据材料“1626年”“1687年”“1711年”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中国古代思想符合启蒙运动追求理性主义的要求等角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