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B卷).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31777 上传时间:2020-02-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B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B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B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B卷)一、单选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了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4.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5.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6.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7.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的本意不完全一致8.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9.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10.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道:“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下列思想中属于材料中所说的“转变迹象”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11.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12.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13.楹联续话卷一:“书道人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酒狂称圣草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下列作品与楹联描述的书法风格致的是( ) A.古诗四帖 B.兰亭序 C.贺捷表 D.乙瑛碑14.我国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徐朔方说:“小说成书时,三教合一盛行到这样地步,以至在宋、元、明士大夫中间难得找到一个不受对方影响的儒者、道人或居士。当时只有三教合一以道为主的道者,或三教合一以佛为主的和尚或居士。”下列小说中,最能反映“三教合一”这一文化现象的是(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儒林外史15.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 )A.宋代花鸟画艺术造诣高超 B.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C.中西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D.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影响深远16.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A. 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 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 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 内容丰富,包罗万象17.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18.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 )A.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 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C.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 D.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19.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20.“新建立起来的金碧辉煌的军事力量,不过是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幅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意在说明( )A.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B.扶清灭洋C.师夷长技以制夷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1.1884年,清朝官员张树声说:“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此段材料的核心主张是()A.改革教育,振兴中华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运用西学,体制变革 D.设立议院,民主共和22.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23.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确立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的研究课题,拟分五部分搜集资料:第一部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部分,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欲变社会,先变思想;第五部分,柳暗花明,以俄为师。其中,第三部分的标题应该是:( )A.五四精神,旗帜高扬 B.民主共和,三民立宪C.国共合作,国民革命 D.武装割据,开创新路24.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25.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A.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对象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D.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26.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进行武装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发动思想运动,解放民众思想C.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27.白话文原来是一种民间文学,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不是正式文体.然而,20世纪初期,它却在中国流行开来.这主要是因为()A.政府的大力提倡 B.思想启蒙的需要C.政治变革的推动 D.白话文通俗易懂28.下图是鲁迅设计的某大学的校徽。20世纪第二个十年,以该大学为主要中心,曾经大力宣传的思想是( )兴民权、设议院 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A. B. C. D.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30.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追求民主政治 D反对专制统治第卷 非选择题二、综合题(共三道大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8分)32阅读下列图片:(12分)请回答:(1)上述三人分别见证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领域的三次变化历程。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人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6分)(2)图2人物与图3人物相比,两者在对待儒家纲常礼教方面各有什么特点?造成这种不同特点的根源是什么?(6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受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材料三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8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5分)曲阳一中xx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月考历史答案1.C 【解析】A项,结合所学知识,“五经”里记载了儒家奉为典范的古代圣王的言行等内容,虽然系孔子所编订,但五经并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其大多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故A项错误。B项,如材料所述,汉代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五经”属于儒家经典,所以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C项,结合所学知识,儒家学派虽产生于春秋末期,但儒学的思想则产生于更为久远的历史传统。正如尚书等五部经典一样,其内容多涉及“三代”史事。故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时间上已不符合“三代”范畴,不在“五经”之列。故C项正确。D项,汉朝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可见儒学传统并没有断绝。故D项错误。2.A 【解析】A项,由材料可知,贫贱的士人可以随时为各诸侯国统治者所用。故A项正确。B、D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士人对功名利禄的态度和忠君思想。故B、D项错误。C项,材料中魏太子向出身较低的士人致意,但没有得到回礼,而且士人可以随时被重用,都说明当时诸侯国内部等级并不森严。故C项错误。3.C 【解析】A项,材料仅反映了墨子中的相关记载,无法体现“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故A项错误。B项,根据材料“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机械制造”等可以看出,墨子中记载了一些科学原理,但“完整”的科学体系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C项,根据材料中墨子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子涉及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等,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传承。墨子思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它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D项,材料反映了墨子中的一些定义和原理阐述,不涉及“贵族阶层”的旨趣。且结合所学可知,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中墨家的经典,墨家代表平民百姓,与贵族无关。故D项错误。4.D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派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都是为了适应各诸侯国发展国力巩固统治的需要,因而都从不同方面为统治者提出建议,使自己的主张能够被采纳,帮助统治者改善统治。争夺对诸侯国政权控制的说法错误,百家争鸣也没有厚今薄古,或颠覆以往的政治、文化等内容。5.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的掌握与理解能力。B项,秦朝儒家的学者针砭时弊,批判时政为秦始皇所不容,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儒学受到严重打击。汉朝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的思想,维护现实统治,故B项正确。A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故A项错误。C项,“为政以德”是指以道德原则来治理国家,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属于孔子的为政思想,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D项,董仲舒吸收了部分道家思想,但是当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6. 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古文史料的能力。A项,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认为儒家与佛教都是圣人之学,对治世治心都有帮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契嵩和尚是看到了当时儒家文化的庞大影响力,想借助于儒家文化来宣扬佛教,这是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的表现。故A项正确。B项,佛教与儒家在宋以前就开始了合流,“开始出现合流”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C、D项,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虽认为儒教和佛教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儒教仍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其统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故C、D项均错误。7. D 【解析】8.B【考点】宋代程朱理学朱熹的民本思想【解析】题干中朱熹的言论实际上为解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且题干中“君之尊又系于二者(国、社稷)之存亡”,故A项错误;题干中“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实际阐述了“民惟邦本”,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讲述君、社稷、民之间的关系,未提及压制人欲而合乎天理(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朱熹的言论是对孟子民贵君轻的阐释而已,非新发展,故D项错误。9.C 【解析】李贽的“狂狷”表现在他“剃光头发”,着装“亦僧亦儒”,讲学“收女弟子”。而根据封建传统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剃光头发是大不“孝”的行为;而儒家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将其与佛教并列,是对儒家正统地位的挑战;古代女子地位较低,传统社会认为女子不应接受与男子同等的教育。因此李贽违背传统的种种做法,实际上是在批判封建传统的伦理道德,试图冲破封建束缚。其他各项均不符合题意。10. C(改编题课本p22页习题)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A项,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项,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学”主张,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出自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故C项正确。D项,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提出“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1.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材料并提取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古文大意为:不管是老童(生)还是低秀(才),或者是没怎么读过书的人,都刻备有文稿作为交游、喝酒时的谈资。根据题干信息我们还可知士大夫间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互赠。这种现象说明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题干信息并不能体现士人地位的提高以及经世致用思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12.D 【解析】A项,活字印刷术是宋朝毕升发明的,不会出现于唐朝。故A项错误。B项,宋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故B项错误。C项,金刚经是我国最早雕版印刷品,并不是最早印刷品。故C项错误。D项,由材料中“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可知金刚经是佛教书籍,由此可知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故D项正确。13.A (改编题课本p44页习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张旭,世称“草圣”。从题干中“落纸云烟”、“酒狂称圣草”,反映了张旭的书法风格为草书。古诗四帖为草书;兰亭序为行书,贺捷表为楷书, 乙瑛碑为隶书。故答案为A。14.A【解析】A项,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故A项正确。B项,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故B项错误。C项,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故C项错误。D项,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守护人性,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故D项错误。15. 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A项,花鸟画并不等同于写意画。故A项错误。B项,墨梅图并非风俗画,也体现不出商品经济的繁荣。故B项错误。C项,题干材料并未涉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故C项错误。D项,“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反映了追求个人道德修养和崇高品质的观念,这属于理学追求修身思想的范畴;同时文人画本身及该画的墨梅意象也体现出了文人的气节精神。故D项正确。16.A【解析】“少引圣籍,多发天然”“ 雅俗共赏”说明元曲风格以俗为尚,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比较接近民众,贴近生活,人们容易接受,故A项正确;“寄情山水,意境悠远”属于山水画的特点,故B项错误;元曲的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句式整齐,语言精炼”是唐诗的特色,故C项错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明清小说的特点,故D项错误。点睛:优秀传统文化中,常体现出明显的民族性、地理性、时代性等特征,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只有具备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扬下去,本题契合弘扬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点,考查考生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知识层面上考查到了唐诗、文人画、元曲、明清小说等;能力层面考查到了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等信息。17.C【考点】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国人对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的关注【解析】题干问及的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1840年即已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状态,故A项错误;1861年洋务运动存续的35年里,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是晚清翻译西方著作数量最多,成绩最著的机构,它罗列了众多的学者译家和一些外籍传教士,戊戌变法时期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期间也的确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但不是小说翻译少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题干中“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推知外国其他类的作品翻译多,结合18401899年中国发生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故C项正确;题干分析的是的翻译作品中未大量翻译外国小说,未提及古典小说与其竞争问题,故D项错误。18.D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李鸿章之言显示,他认为日本实力增强的原因在于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这种观点代表了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洋务派向西方的学习停留在器物层面,不够深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其并未找到强国御侮之道。故A项错误。B项,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只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不主张全盘西化。故B项错误。C项,顽固派主张严守祖制,而洋务派开始向西方学习器物技术。故C项错误。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观点无法真正救亡图存,其没有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不仅要在器物上,还要在制度上、思想上进行变革才能挽救中国。故D项正确。19.A【解析】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魏源主张发展海军,认为掌握海权就能够达到自己“制夷”的目标,认为海洋对民族国家的稳定安全非常重要。这是从海洋文明的角度来看待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发展新式海军,没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C项,魏源的思想一直停留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层面,没有上升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理论的层面。故C项错误。D项,魏源思想在当时并没有起到彻底解放思想的作用,他不可能成功扭转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故D项错误。20.A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根据材料信息“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幅漂亮的拳击手套”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即单纯学习西方的科技器物,这决定其必然失败,因此A项说法正确;B项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可以排除;C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主张,可以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强调的是结果,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A。21.C【解析】材料虽然涉及了学校,但教育并不是本题的主旨所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可知其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其反对仅仅学习西方的“用”,而不学习西方的“体”,所以其核心主张应该是运用西学,进行体制变革,故C项正确;材料所提供的时间为1884年,此时尚未产生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错误。22. B 【解析】本题考查严复及国闻报。依据题干,作为维新人士的严复于1897年在天津创办了国闻报,国内采访主要偏重于北方是因为此时南方已经有了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创办的时务报,北方缺少这样的报纸;偏重对北方的采访,可以与南方的时务报相配合,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南北的国内大事;国外采访主要偏重于伦敦、巴黎、纽约等地方主要是因为这些城市相对发达,代表着西方先进的思想、科学技术以及政治制度,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国外大事。其他各项是对题干的错误解读。23. 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发展历程。A项,“五四精神,旗帜高扬”是指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属于第四部分。故A项错误。B项,“民主共和,三民立宪”是指19世纪末维新变法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历史舞台,提出三民主义,爆发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这一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该项属于第二部分之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的时期。故B项正确。C项,“国共合作,国民革命”是指1924年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奠定国共合作基础,大革命由此开始,时间顺序颠倒。故C项错误。D项,“武装割据,开创新路”是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时间顺序颠倒。故D项错误。24.C 【解析】本题考查“诗界革命”。A项,梁启超崇尚改良思想,并不主张革命。故A项错误。B项,白话文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被发展起来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倡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进行诗歌创造,掀起了“诗界革命”。梁启超的“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反映的是当时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下,梁启超为了适应“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而发出的号召。故C项正确。D项,早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了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改良思想家的活动,此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25.B(原创题)【解析】A、不符合维新变法的描述,故错误;B、材料中“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二者共同说明了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故正确;C、法家思想倡导社会变革,儒家思想中没有倡导社会变革的信息,故错误;D、该项的描述不符合维新派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故排除;26.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陈独秀思想的理解。由题干可知,陈独秀认为,中国近代以来的维新变法、复古逆流、辛亥革命之共和、袁世凯之恢复帝制等,都是政府所主导,而民众并未参与。因此,促进民众觉醒,解放民众思想是首先应当做的事,即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27.B【解析】“20世纪初期,它却在中国流行开来“是因为思想启蒙的需要,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28.C【解析】由图可知是北大的校徽,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所以是正确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是洋务派的主张。29.30.B(原创题)31.【答案】(1)背景:礼乐传统(2分);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3分);思想活跃(2分)。(2)主张:重建礼制社会(2分);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2分);积极入仕,以礼治国(2分);人人都践行周礼(2分)32.【答案】(1)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2分)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2分)陈独秀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反对儒家传统道德。(2分)(2)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陈独秀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但同时又存在绝对否定的片面性。(4分)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与否。(2分)33.(改编自xx天津卷)【答案】(1)态度: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原因: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8分)(2)分析: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