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试卷(II )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97952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试卷(II )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试卷(II )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试卷(II )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试卷(II )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积累与运用(25分) (共7题;共25分)1. (9.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曾经三次到周庄,两次是在春天,一次是在冬天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那一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那天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j,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 , 令人目xun。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yn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d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1)给文中划线字注音。 _晶莹参差渗出来(2)给文中拼音写出汉字。 jxunynd屋_令人目_屋_听(3)仿照划线句子,写一个句子。 2. (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B .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作家、剧作家、小说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骆驼祥子是他的代表作。C . 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D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春秋战国时期约五百年问的诗歌,共305篇。3. (2分)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俩最后一次见面的光景 , 我还记得很清楚。B . 暴雨过后,窗外一片狼藉。C . 小明上学迟到了,遭到班主任的批评,真是祸不单行。D . 旅人思家久立,见鸟儿归巢,更触目伤怀。4.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在建设 三峡大坝的过程中,工人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B . 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C . 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中场所。D . 提升质量是语文教学改革目前的当务之急,我们应当高度重视。5.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两千多年前,蒹葭以爱为主题的诗,那片伫立千年的芦苇,见证了远古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B . 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C .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见证。在博物馆里,处处是珍品,步步是文化,那些流逝着历史智慧的文物,让人惊叹不已。D .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沿袭能够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的家族文化。美好家风的形成是漫长的,不可能一气呵成。6. (5.0分)古诗文名句默写。 (1)足蒸暑土气,_。(白居易观刈麦)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诸葛亮出师表) (3)“今夜偏知春气暖,_。”表现了诗人真切地感觉到春天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了。(刘方平月夜) (4)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揭示戍边将士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 (5)请写出古代诗文中描写“愁”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_,_。” 7. (3分)以下是某同学梳理儒林外史人物匡迥(匡超人)的任务单,请你一起完成。 (1)【梳理经历】将下列事件的序号填入相应地点上的横线上。 细心侍奉病重的父亲跟着潘三,替别人考试、写假文书隐瞒已婚事实,与老师的外甥女结婚跟着景兰江参加西湖诗会潘三被捉后,找借口不去探监深夜苦读A温州府:_B杭城:_C京师:_(2)【分析性格】结合匡超人的经历思考:他的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探究意义】匡超人的性格变化,让我们联想到祥子、闰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联系人物性格变化的内因和外因,探究吴敬梓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二、 阅读与理解(45分) (共4题;共44分)8. (4分)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王维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注】袁安:东汉大臣,字邵公。有一年大雪下了一丈多深,袁安家门前被雪封住。洛阳令以为他已冻死,命人扫雪而入,却见他躺在床上睡觉。问他为什么不出去,他说:“大雪天大家都在挨饿,不该去求人。”翛(xio)然:无拘无束的样子。(1)作者把胡居士比作袁安,有什么用意? (2)有人评价颈联“雪字不着,尽得风流”,请赏析其诗句的妙处。 9. (15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轮扁斫轮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 , 疾则苦而不入 ,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选自庄子【注】轮扁:制造车轮的人。甘而不固:滑动而不牢固。指轮孔太大车辐条松动。甘,滑。苦而不入:滞涩而难进入。(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是以先帝称之曰能B . 轮人安得议乎/衣食所安C . 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受之天也D . 释椎凿而上/爱不释手(2)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3)你从轮扁说的这番话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10. (8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心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深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料,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绝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1)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横线中补全段的主要情节。 “我”想吃螃蟹_母亲捞起螃蟹_(2)第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3)阅读第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跟把端蟹放进了竹要。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母亲为什么“咬咬牙”?又为什么“闭起双眼”?“可是竹委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母亲为什么“再一次跑回到溪边”?(4)文章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 11. (17.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点燃一个冬天游睿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带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把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地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儿回。住远一点儿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教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看到啥了?”女人问。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得早点回家。”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肆虐,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原来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_。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晚上:_。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2)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_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_、_的好女人。 (3)文中(B)处画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请对(A)处画线句做简要点评。 (5)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_。深层含义:_。三、 写作(50分) (共1题;共50分)12. (50分)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一)请以“伸出我的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二)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人生路上充满了挑战,挑战首先是挑战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敢不敢迈开第一步是挑战,要不要改变不适当的行为习惯是挑战,愿不愿意承担应负的责任是挑战,能不能承认错误也是挑战请以“挑战”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字数在 600 字以上。第 14 页 共 14 页参考答案一、 积累与运用(25分) (共7题;共25分)1-1、1-2、1-3、2-1、3-1、4-1、5-1、6-1、6-2、6-3、6-4、6-5、7-1、7-2、7-3、二、 阅读与理解(45分) (共4题;共44分)8-1、8-2、9-1、9-2、9-3、10-1、10-2、10-3、10-4、11-1、11-2、11-3、11-4、11-5、三、 写作(50分) (共1题;共50分)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