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96960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苏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苏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溃退(ku) 烂熳(mn) 翘首(qio) 殚精竭虑(chn)B . 悄然(qio) 教诲(hu) 窒息(zh) 杳无消息(yo)C . 浩瀚(hn) 佃农(din) 侏儒(zh) 藏污纳垢(u)D . 要塞(si) 诘责(j) 炽热(zh) 和颜悦色(y)2. (2分)下列各组词性归类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 可以 外出 战术 恐惧B . 坚强 高雅 道德 严肃C . 先生 思想 颜色 东北D . 什么 他们 哪里 鲁迅3. (2分)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运用拟人,将薄雪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阳光斜射下薄雪呈现出淡粉色的美丽情态。)B . 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表明“我”对知识的渴求。)C . 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我便从口袋里掏出花生米来救急。(运用比喻 、拟人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出“我”独特的读书状态:物质贫乏、精神丰富。)D . 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表明“我”对知识的渴求。)4. (2分)下列各句是分别从哪方面来描写的?选出正确的一项( )它(天都峰)以高和险,让游人望而生畏,仰天长叹。黄山松针叶短粗稠密,顶平如削,干曲枝虬,苍翠奇特。光明逐走了黑暗,四周的一切都变得灿烂夺目,五光十色。无论何种姿态,都显示出顽强的万古长青的生命力,不怕长年的风吹雨打,冰雪欺压,屹立于悬岩危石之上,昂首苍穹。A . 神态 形态 色彩 观感B . 观感 形态 色彩 神态C . 形态 观感 神态 色彩D . 色彩 神态 形态 观感5. (2分)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判定无误的一项是(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A .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摹状貌B .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打比方C . 下定义 作比较 列数字 摹状貌D . 摹状貌 作比较 列数字 打比方6. (2分)下列各项对诗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诵读次北固山下的额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B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夜郎”古地名,与成语“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国是同一个地方。这里联想到夜郎国,用以表现友人被贬之远和诗人的关切之情。C .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D .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7. (2分)下列句子中空缺处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经过长时间的试验,主要问题一解决,其他问题就 了。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 美。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漾中舒卷 , 有点龙吟凤哕意味。A . 迎刃而解 质朴纯正 宛转悠扬B . 迎刃而解 淳朴本色 张弛不定C . 不攻自破 淳朴本色 宛转悠扬D . 不攻自破 质朴纯正 张弛不定8. (2分)(2013天津)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句诗运用新颖奇特的比喻,描绘出眼前梨花满树、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B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这两句诗慷慨激昂,表面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C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这两句承上启下,前一句对上片的写景作出总评,后一句引出对历代英雄的评论。D .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作者借助“海峡”这一物象,来表现两岸相隔的断肠真情,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9. (2分)选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A .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比喻)B .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拟人)C .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比喻)D .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引用)10. (2分)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A . 举例子 作比较 举例子B . 打比方 举例子 作比较C . 打比方 作比较 举例子D . 举例子 举例子 作比较11.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们的浅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又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B . 学校的树阴下,一群附庸风雅的学生正安静地看着课外书。C . 随机应变是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一种智慧。D . 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理所当然的。12. (2分)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的故居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淮安。B . 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C . 在酷热的夏季,雪碧、娃哈哈、农夫山泉等矿泉水是深受考生喜爱的夏季饮品之一。D . 中国珠峰登山队之所以能成功登上珠峰,是因为全体队员不畏艰险、团结协作的精神。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57分)13. (7分)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后面的问题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这座桥的特点是: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个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全桥结构匀称,和周围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选文中心内容是说明赵州桥的雄伟。B . 这一段文字的结构方法是总分总。C . 引用张嘉贞的话是说明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引用张鷟的话是说明桥的艺术价值高。D . 选文运用大量的数字说明,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特点。(2)“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一句中加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14. (30分)阅读理解孤独温暖的旅程铁凝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这样的问话令我感到刚才我那顾忌的多余。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他只是自嘲的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到达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他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捱过他的时光。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了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马铃薯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耐心和爱。1989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的说好。在这里,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我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这位艺术家在回忆录里写到当老之将至时,他害怕变成两种老人,一种是俨然以师长面目出现,动不动就以教训青年为乐事的老人;另一种是唯恐被旁人称“老”,便没有名堂地奉迎青年,以证实自己青春常在的老人。汪曾祺不是上述两种老人,也不是其他什么人,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寥、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是焦躁不安的世界。我常想,汪曾祺在沽源创造出的“热闹”日子,是为了派遣孤独,还是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是他觉得世界更需要人去抚慰呢?前不久读到他为一个年轻人的小说集所作的序,序中他借着评价那年轻人的小说道出了一句“人是孤儿”。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记述了他在沽源的另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可能他还有一种独到的晾制方法)收藏起来。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于是我又常想,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这使我不断地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用文学,或者用蘑菇。(1)作者在回忆汪曾祺先生的时候,既有与汪老的直接接触,也有从书本中了解的汪老。阅读文章填写表格。事件印象目光温和而又剔透下放沽源研究土豆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带着自己采集、晾干的蘑菇回京,并为家人烹制(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文中作者说汪曾祺先生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结合文章分别回答“温和”“剔透”这两个词语的含义。“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在这里肆虐 , 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这句话中加下划线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文中“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从文章看,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汪曾祺?(4)文章的标题“孤独温暖的旅程”有什么含意?(5)第段中“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汪曾祺为什么说“人是孤儿”。15. (20分)(2015山东东营)现代文阅读,回答1-4题。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起源(加拿大)普林格尔科学家一直认为直到4万年前,早期人类才开始突破自身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但近年的考古发现,早在20万年前,人类的创造力便崭露头角了。不过,不是进化中突发,而是经过“细水长流”般的累积才得以出现的。长期以来,考古学家都认为,使用符号如语言是现代人认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但近来,研究人员开始在考古记录中寻找其他现代行为的来源。20世纪90年代开始,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考古学家沃德利发掘西布度洞穴并进行了研究。其报告显示,西布度穴居人于7.7万年前便开始从木本植物中选择树叶制作寝具;树叶出自一种具有天然防虫效果的树,可以驱防那些目前携带致命疾病的蚊子。研究人员在南非其他地区发现,距今10万年至7.2万年前,居住在布隆伯斯洞的原始人能制作用于裁剪兽皮衣服的骨锥。这些用具和工具十分简陋,“但在一个仅由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世界里,想象新事物及将其付诸实现的能力便几乎成了魔法。”这是创造力起源的历史视角。虽然早期人类的创造力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的远祖与现代人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巨大差异。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我们这一种群从远祖之中脱颖而出呢?这是探究创造力起源的另一维度。物竞天择促使人类形成更大的脑。就脑容量而言,更新期灵长类动物的平均脑容量是450cm3,与黑猩猩相仿;160万年前的直立人约930cm3;而10万年前的现代人为1330cm3。在这样的脑容量下,估计有千亿神经元在处理信息,在约长1.65万千米的有髓神经纤维中传递,穿过1.51014个突触。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体质人类学家赛门德费瑞通过检测现代人、黑猩猩的前额皮质发现,其中有几个主要分区在人科进化过程中经历过重新改组。如现代人的额及前额叶皮层(负责实施计划与组织感觉输入的部分)在容积上几乎是黑猩猩的两倍。并且,此区域神经元间的水平空间增大约50%,给了轴突和树突更多空间。“这意味着大脑能有更复杂深远的联结,可以处理神经元间更为错综复杂的交流。”认知科学家嘉宝认为,当代那些极富创造力的人群,都是优秀的幻想者,总会通过以往的某个记忆或想法自然地联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联想有助于触类旁通,并导致创新思维的突破。且更大容量的大脑意味着更优秀的自然联想力;拥有数十亿并且空间宽阔的神经元的前额叶皮层可以处理更多刺激,有更多神经元可以参与特殊片段的处理,拥有更细致的记忆,探索更多潜在刺激间的联接。目前,嘉宝正通过计算机模拟大脑是如何在分析与联想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最终帮助人类走出认知萌发期,学会从新角度看待事物,从而让大脑产生创造力。“仅仅拥有更多神经元是不够的”,“人必须将大脑灰质的用途发挥到极致。”大约在10万年前左右,我们祖先的思维就已经犹如一个干燥的火绒盒,等待着合适的社会环境将其点燃。苏黎世大学的克里斯托夫发现,在一个行军蚁窝旁,一只雌猩猩拾起一根细枝,将其一端插入松软的土中,挡住巢穴入口,等待兵蚁出来。当蚁群爬满细枝10厘米长度时,她便将细枝拔出,熟练地将上面的蚂蚁吃掉。黑猩猩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但不能将知识上升为先进科技,也不会在使用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如制作新的工具。而现代人每天都在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并加入自己的创新,直到获得一个全新、复杂的事物。比如说,没有一个人能掌握便携式电脑中所有的复杂科技,这些科技成果来自好几代发明者的才思积累。人类学家将这种技术的积累称为“文化棘轮效应”。它首先要求人们将知识代代相传,直到有人能想到改进方法。伦敦动物行为学家刘易斯迪安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什么人类有创造力而黑猩猩却没有:拥有认知能力,故我们的祖先能轻而易举地将知识传递给别人。不止如此,伦敦大学进化遗传学家马克托马斯,从4万年前生活于欧洲的晚期智人达到创新高峰这个事实得出结论,采猎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大群体内,越是经常与他人接触的人,越有可能学到新发明。伦敦大学考古学家考沃德研究2012年考古发现,认为由于大约7.1万年前南非由人口密度增长而带来了技术复兴,并得出结论“像病毒一样,文化创新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加以推动”。这是创造力产生更为重要的原因。(1)本文从哪几个角度阐述了人类创造力的起源问题?(2)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简要概括“文化棘轮效应”产生的条件。(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三、 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14分)16. (10分)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黄河远上白云间,_。( _凉州词)求之不得,_。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_,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_,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_?(晏殊_)中军置酒饮归客,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_。(司马迁陈涉世家)复行数十步, _。(陶渊明桃花源记)17. (4分)连词填空。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暸解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_(心旷神怡、心悦诚服、赏心悦目)。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_(显露、揭露、暴露)出更多的矛盾。在人们眼前,还有一个_(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漫无涯际)地延伸开去的广阔领域。他们依靠天赋的才能,用_(静谧、平静、冷静)的头脑信任自己的才能,相信它会使他们走上正路,因为天赋的才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四、 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18. (1分)将下列句子排列成一段语意连贯、句序合理的话。A、是啊,这么多老师看着呢,万一一慌,读得结结巴巴,多难为情!B、京京觉得奇怪,抬头往赵小桢那儿一看,她满脸通红,慌乱地盯着面前的讲义。C、京京心里倒有点可怜起她来。D、她一定害怕得厉害。E、旁边的同学拿手拐子捅她,她却怎么也不肯抬起眼睛。F、可是,过了好几秒钟也没有动静。_五、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2分)19. (12分)(2012龙岩)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少时,且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注】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惠: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州纲纪:州府的主簿。(1)下列划线词与“人有负盐负薪者”的“负”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负箧曵履行深山巨谷中B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C .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D .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同释重担,息于树阴。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3)文中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两点启示?六、 话题作文 (共1题;共5分)20. (5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月夜沈尹默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是著名诗人沈尹默先生的小诗。诗句中的“立着”“靠着”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到现在,它仍能触动我们内心,引发我们对人生、对个性的思考。对此,你有哪些思考?要求: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拟题目。除了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第 15 页 共 15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57分)13-1、13-2、14-1、14-2、14-3、14-4、14-5、14-6、15-1、15-2、15-3、15-4、三、 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14分)16-1、17-1、四、 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18-1、五、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2分)19-1、19-2、19-3、六、 话题作文 (共1题;共5分)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