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五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90807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五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沪教版五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沪教版五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教版五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谦逊(xn) 胡髭(z) 号叫(ho) 衔觞赋诗(shng)B . 干涸(k) 媲美(p) 牟取(mu) 即物起兴(xng)C . 家醅(pi) 苋菜(jin) 哂笑(shn) 龙吟凤哕(hu)D . 咫(zh)尺 执拗(ni) 阴翳(y) 相形见绌(zhu)2. (2分)下列句中加下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父母有时会对孩子长吁短叹 , 感觉他们已经在自闭症中失去了一切,然而我坚信这是一种错觉。B . 在大义面前,在亲情面前,管家兄妹三人轰轰烈烈、几死几生地开创了闯关东的大业。C . 这篇文章拖泥带水 , 读起来索然无味。D . 如今,她脸上早已没有了刚下岗时的期期艾艾的神情,浑身上下透着成功者的自信。3. (2分)下列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删掉“不”字)B .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将“不管”改为“尽管”)C . 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伪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打击。(将“伪造”改为“生产”)D . 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删掉“会不会”)4. (2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春联,是文学殿堂里的一枝奇葩,它发自千人之心,出自万人之手,各展其才,各显千秋,豪放_,婉约_,粗犷_,细腻_,洋洋洒洒,蔚为大观。A . 如旭日喷薄 似风拂杨柳 如小桥流水 若大江东去B . 若大江东去 如小桥流水 如旭日喷薄 似风拂杨柳C . 如小桥流水 似风拂杨柳 若大江东去 如旭日喷薄D . 似风拂杨柳 如小桥流水 如旭日喷薄 若大江东去5. (2分)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宋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B . 行路难李白唐朝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C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D . 己亥杂诗龚自珍明朝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二、 书写 (共1题;共4分)6. (4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填写汉字。扬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处处都可以找到yn_藏了千年历史信息的文化资源,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既有bn_危的,也有新生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各种文化形态参差多样,勾连交错,互相shn_透,形成万花筒般变化多z_的文化生态。三、 默写 (共1题;共8分)7. (8分)(2017南充)默写填空。(1)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两章)(2)晨兴理荒秽,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3)举杯邀明月,_。(李白月下独酌(其一)(4)_,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5)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_。(范仲淹苏幕遮)(6)_,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7)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句子是_,_。四、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3分)8. (13分)七(2)班学生学习了老王这篇课文后,开展了以“关爱弱者”为主题的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1)根据下面的情节,填空。他从破败的农村来到城里以拉洋车为生。有一天,他为了多挣两块钱,抱着侥幸心理拉客出城。不料走到半路,连人带车被十来个兵捉去。他在兵营里只好每天给大兵们扛行李,挑水烧水喂牲口,汗水从头上一直流到脚后跟,他恨透了那些乱兵。选段出自_,作者是_,文中的他是指_。(2)如果祥子是我们身边的一位不幸者,我们该如何帮助他渡过难关?(3)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做好事反而遭诬陷的现象,比如救助被撞倒的老人,却被家人认为是撞人者。因此就出现了“见危不扶”“见死不救”的现象,对此,你怎么看?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9. (10分)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相关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一个“过”字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请结合诗句做简要赏析。(2)“杨花”,“子规”,“明月”是诗人表达情感的三种意境,请选任意一种做简要分析。六、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10. (14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为人谋而不忠乎_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饭疏食饮水_ 仁在其中矣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宋代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的复旦大学将论语中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定为校训,请你解读一下这所学校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如何承担起今天“治天下”的重任? 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55分)11. (2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一把寂寞的锄头范宇这是一把寂寞的锄头,静静地倚靠在斑驳的墙壁上。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在皎洁如水的月光里,没有半点光泽。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诉,把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月光被无情的岁月割伤,父亲与这把锄头的那些逝去的遥远影像在我的心头慢慢变得清晰可及。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飘进晨雾里,又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从黄昏里归来,这几乎成为父亲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晨雾与黄昏比我更懂父亲,它们能够感受父亲脸上的每一点苍老与沧桑,以及内心掠过的每一抹喜悦与忧伤,所以它们总是以最美丽的姿态迎送父亲。在晨雾与黄昏的更替中,也交织着父亲充沛的精力与疲惫的身躯,见证着父亲永不弯曲的脊梁。我常常坐在门前那棵不知年龄的香樟树下等待父亲从黄昏里归来;走到树下,父亲也偶尔会坐下来抽一根烟。青烟一圈圈漫过父亲的头顶,漫过高大的香樟树,飘向比天边更远的天边。青烟散了,黄昏却紧锁住父亲的眉头,年少的我一点也不懂父亲眉心间的惆怅。我八九岁时,父亲去铁匠铺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父亲给我讲的一句话,“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在父亲心里,锄头就是一切,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他也希望,我拾起这样的希望并把它延续下去。父亲的话就是箴言,我年少的心始终坚信着。可后来,父亲却先背叛了。父亲离家的前一夜,我听见了他的叹息与母亲的啜泣。那夜,月光也像今夜这样皎洁,父亲那把锄头被泥土打磨得锃光瓦亮。锄头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躲在墙角,望着天上闪闪烁烁的星星发呆,一声不吭。“难道就没有其它办法了么?”母亲哽咽着说。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要是有法子,谁愿意背井离乡呢?”整个漫长的夜里都充斥着这样沉重而无奈的对话,少不更事的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一点辛酸,虽然我并不明白父亲为何不得不逃离村庄。次日清晨,深秋的薄雾把通往城市的路遮盖得严严实实,像是有意要留住父亲远行的脚步。墙脚的锄头上,也沾满了露珠,晶莹剔透,与母亲的眼泪一样,没有半点杂质。父亲背上大大的帆布包,摸了摸锄头,便一头扎进了迷雾中。这年,我十二岁,念小学六年级;妹妹六岁,刚念小学一年级。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十年时光转瞬间就溜走了。十年前,父亲怎就狠下心来扔下这把锄头,毅然决然地从村庄逃往城市?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像一团凌乱的绒线交织在父亲心里,他不得不忍着巨大的悲痛逃离。在父亲心里,这把握了十多年的锄头早已成为他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怎能说背叛就背叛呢?上有祖父、祖母要赡养,下有我和妹妹要供养,父亲似乎感到了这是一把锄头再也不能承受的重担。乡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不得不让始终坚信一把锄头可以在土地上开垦出无限希望的父亲的心头产生动摇。不仅父亲动摇了,村庄里一个又一个农人都动摇了,纷纷逃离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锄头寂寞了,村庄也开始变得荒芜。但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这里面栓着的全是爱,从未改变。我坚信,终有一天,父亲以及那些离开村庄的农人们都将全部回来,重新握起那把锈迹斑斑的锄头,书写村庄的富饶和秀美。因为有爱,村庄与锄头也是宽容的,可以原谅农人一切不得已而为之的“逃离”与“背叛”。父亲这把寂寞的锄头,仿佛在月光中轻声对我说,我愿意继续等下去。或许,远在他乡的父亲也听见了。一把寂寞的锄头,是村庄的忧伤,也是村庄的温度。(选自2013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版有删改)(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1段画线的句子。 (2)文章说“父亲却先背叛了”,后来又说“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是否矛盾?为什么? (3)父亲对锄头的感情是复杂的。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父亲对锄头有哪些复杂情感。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所说的“村庄的忧伤”和“村庄的温度”? (5)阅读全文,探究题目“一把寂寞的锄头”的丰富意蕴。 12. (30分)(2015山东聊城)回答1-6题。素颜如雪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雅致素朴。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光阴的味道。我在心里默念着,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似一杯萦绕在舌尖的清茶,少有的清雅,淡如微风。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的枝头,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美好。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香。读明人张岱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时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簌寂静,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天地粉妆玉砌,一派洁净。他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茶香茗,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优雅的事吗?几百年来,赏雪吟诗的文人们来去匆匆,唯有张岱手中的笔,极简极淡。他似乎信手在西湖的舟中泼洒一幅水墨丹青,寥寥数笔,清淡、素净之极。好文字原来正是这样,不是花满枝丫,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风尘俱静,素雅纯粹。那些文字有画意,有诗情,有韵味。读季羡林先生暮年的文字,也是满目素洁和干净。不唱高调,至情至性,质朴无华。好文字原是清新自然,素面相见。他放下枝头所有的繁华,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静,纯粹。人生到了他那样的境界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三秋树,留下清绝、风骨的枝丫伸向天空,如一树清寒的梅。我喜欢画家林风眠的画,他笔下的仕女真是冰清玉洁。白衣女子坐在堂中,黑发挽起,细细的眉,朱唇一点,纯洁素雅,安详从容。一身素衣,却胜过万紫千红。她们在画中,或凝神,或抚琴,或低眉。你会感到,原来娴静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记得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我站在那幅残荷前,惊呆了。荷塘结了冰,只剩下一朵朵残荷在冰雪中挺立着,与我素面相见,清远静美。一瞬间,荷的清气扑面而来。那些雪中的残荷,犹如一个人的暮年,霜严雪寒中,自有一份气定神闲。一对夫妻,暮年时的爱情是素净如雪。有一幅油画,傍晚昏黄的烛光下,屋中桌前坐着一对老人,白发的男子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老妇人低头在编织毛衣。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俩人似乎都没有听。他们默默相伴静坐着,不说一句话,素净安详如两尊佛。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不说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读书,不能接见来宾。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生读书。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连爱情都显得多余。终无语,竟是最深情时。读唐诗宋词,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灵,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清澄和素洁。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落寒窗,一抬头,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隔着漫漫岁月,清凉和安然的气息迎面扑来。素,是生命的大美和庄严,也是人生另一个难得的境界。(1)作者围绕“素颜如雪”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2)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如何理解第段的“好文字”?(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的句子。(5)文章以“素颜如雪”为题,好在哪里?(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举一例简述你心目中的“素颜如雪”。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3. (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如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拍下一张照片是最容易不过的事。照片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自拍照、毕业照、旅游照、新闻照等,比比皆是。照片记录了生活点滴,照片呈现了大千世界,有的令人喜悦、感动,有的令人痛苦、惭愧,有的令人思索、回味总有那么一张照片会让我们印象深刻。请以总会想起那张照片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600字以上。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1、2-1、3-1、4-1、5-1、二、 书写 (共1题;共4分)6-1、三、 默写 (共1题;共8分)7-1、7-2、7-3、7-4、7-5、7-6、7-7、四、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3分)8-1、8-2、8-3、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9-1、9-2、六、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10-1、10-2、10-3、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55分)11-1、11-2、11-3、11-4、11-5、12-1、12-2、12-3、12-4、12-5、12-6、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