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考模拟(二)试卷C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75626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考模拟(二)试卷C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冀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考模拟(二)试卷C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冀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考模拟(二)试卷C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冀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考模拟(二)试卷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列词语中,每对划线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慷慨/气概 吹嘘/面面相觑B . 镀金/踱步 辟邪/开天辟地C . 蜗行/旋涡 应和/随声附和D . 要塞/闭塞 粘贴/信手拈来2. (2分)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谮(jin)害 扶掖 强聒(gu)不舍 好高鹜远B . 田圃(p) 襁褓 味同嚼(jio)蜡 鞠躬尽瘁C . 腼腆(din) 诓骗 面面相觑(q) 尽态极妍D . 恣睢(su) 抽噎 锲(q)而不舍 险象叠生二、 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3. (1分)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_(视察 省察)。 (2)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_(辨认 辨别)是非。 (3)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_(启示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_(懒惰 懒散)。 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4. (10分)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 A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B . 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C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D .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E .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F .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中。(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_,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水何澹澹,_。(曹操观沧海)我寄愁心与明月,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杭州人民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_,_。”四、 综合性学习 (共3题;共44分)5. (20分)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校要举行“中华文化活动周”主题活动。你所在的班级选定了“茶文化”这个主题,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这次活动的主题是“茶文化”。请你将“茶文化”的“茶”字的笔画顺序写到下面的田字格中。 “茶”的笔画顺序:_。(2)请你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来说明“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材料一: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茶诗,到了唐代,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基本形成。茶文化与文学艺水联系紧密。刘禹锡的尝茶、苏轼的咏茶、文微明的陆羽烹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都是这二者结合的经典之作,茶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城市茶馆兴起于清末,后逐渐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戏剧、诗会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是中国普通人家秉承的礼仪美德。材料二:古老的中国茶文化在对外交流中逐渐传到各国,同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相结合,对很多国家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五代末至明初,中国茶文化迎来了第二个高峰,点茶茶道开始流行,茶文学和茶具文化日益繁荣、受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影响,外国的茶礼也于这一时期兴起,并逐步普及于王室、官员、僧道乃至百姓中间。(3)你所在的小组打算就人们喜欢茶的原因进行一次调查,以下是对几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的采访记录。 茶楼老板:我们茶楼从环境设计到经管方式都突出了传统茶文化,所以茶客盈门,我们的收入也就很好啦。年轻白领:我也喜欢上了喝茶。我发现工作压力大时,坐下来喝喝茶,就会感觉放松不少,心情也不那么烦躁了。退休老人:你还别看这茶不起眼儿,医生说它既能预防许多老年病,又能对身体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请你根据采访记录概括出茶为大家所欢迎的原因。(4)如果现在有人要在西湖边开一间“东坡茶社”,请你从下面苏轼的诗作中挑选两句作为茶社的对联。(只填序号) 从来佳茗似佳人日高人渴漫思茶欲把西湖比西子尝尽溪茶与山茗上联:_下联:_6. (1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当前很多年轻人通过手机进行阅读,对报纸、杂志、图书等传统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手机阅读对读者和对出版行业的改变其实刚刚开始,手机阅读所呈现的社交化、交互式阅读特性以及丰富的阅读体验注定会对年轻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而且手机阅读基本上免费,也使得传统的报纸杂志、图书阅读方式更加式微。材料二:手机阅读在年轻人中的风行,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阅读行为、模式、内容,甚至对思维方式都会产生很大影响。手机阅读的特征是功利阅读超越人文阅读、流行阅读超越经典阅读、信息获取超越知识习得、新闻关注超越文学感受、娱乐追求超越理论探讨,具有高度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的特质,这导致了年轻人图书阅读量减少,缺少耐心,不容易实现深度阅读。材料三:(1)当前阅读现象存在哪些显著特征? (2)上图是题为“手机族”的漫画,请介绍漫画内容,并为这一群体拟一条警示语。 7. (7分)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技术改变生活。近年来,“喜马拉雅FM”“懒人听书”等新兴的“有声阅读”平台越来越引发关注,许多人不知不觉地加入了听书行列。听书_能解放眼睛,释放耳朵,_能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自己。听书获取知识的便利性,偶然性、趣味性,给一部分生活节奏快的人带来了积极感受。(1)第句的画线短语“改变生活”按短语结构类型划分,属于_短语。 (2)请在第句的横线上补充一组恰当的关联词。 听书_能解放眼睛,释放耳朵,_能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自己。(3)第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五、 名著阅读 (共1题;共5分)8. (5分)简爱离开桑菲尔德庄园和回到菲尔德庄园的原因各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简爱怎样的性格特点? 六、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25分)9. (2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关于“对联”的主题阅读(话题背景)1月17日,央视网与国家图书馆、中国楹联学会共同发起鸡年春节春联征集活动,三天时间内征集到原创春联2万多副。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和律诗、京剧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国粹,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其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首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摘自互联网)(话题溯源)最早的对联是为了庆祝新春佳节,增添喜庆气氛的应时之作,被称之为春联。史料记载,早在秦汉以前,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家门前悬挂桃符的习俗。人们在桃树做的木板上画符以辟邪、祈福,每年总把“就桃换新符”。随着吉祥话越写越多,桃木板不够写了,就把桃木板上的句子改写到红纸上,就出现了所谓的春联。(话题现状)近些年来,写对联、贴春联的人明显少了,因而有人担心对联文化将会逐渐衰落。如今,写对联已成为过去式,春联纸无处可寻,写对联的人也纷纷老矣。人们不再习惯于写对联,而是到超市、集市上去买对联。春联实现工业化生产后,商家年年只卖“大路货”,鲜有个性化春联。延续了千年的传统,正在悄然改变,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有新闻报道指出,单元楼住户权20%贴春联,在“键盘时代”,能够自创、自书春联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调查数据)一项网络调查显示:(一)你家过年对联的来源(二)你对对联知识了解多少?(分为“十分了解、一般了解、几乎不了解”)(三)日常生活中你会创作吗?(四)你认为目前学生不了解对联的原因是什么?(各方声音)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对联是传统习俗也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传播文化、鼓舞士气,作用大,影响广。这种文化能够传承到今天,是不断沉淀,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泊的结果,更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结果。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叶子彤: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不可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包括对联文化在内。通过对联文化教育人民、鼓励人民、激励人民能够在社会的发展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小学教师崔伟明: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国家领导人讲话中常用到对联,语文课本也增加了对联知识,就连春晚也推出对联。然而现在对联文化存在断层现象,热爱对联文化的人都是五十岁以上年长的人,中青年人很少,他希望通过在学校推广对联文化,让孩子了解并喜欢对联文化,成为对两文化的传承者。(摘自互联网)(精选案例)“执政为民众志成城描绘宏伟蓝图,依法治市深化改革建设幸福商洛。”今年元旦过后,经过市政府的人们都会看到这样一幅大气磅礴的对联。创作这幅对联的人是商州城区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他叫刘心诚。几十年来,老人醉心于对联,把自己的社会阅历和心得,结合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编写成了一幅幅朗朗上口的对联,以此传承古老的对联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摘自商洛日报2015年2月12日)(新闻现场)石碁镇中心小学引导学生学对联、赏对联、写对联。石碁镇每月一联活动中,总有一群小学生参加,他们来自石碁镇中心小学,别看年纪小,却已是十足的小联迷,他们的作品不仅在石碁镇每月一联活动中脱颖而出,还有多幅作品被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采纳并刊登。(摘自番禹日报2015年5月17日,有删改)(1)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对联是中国文化的国粹,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B .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超过一半以上的人不了解对联,不会创作对联。C . 对联文化的传承,关键还是在教育,在学校。D . 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包括对联文化。(2)下列关于材料中“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意义”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中小学生学习对联,能成为对联文化的传承者,使传统文化代代相传。B . 对联文化能教育人、鼓励人、激励人在社会的发展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C . 可从对联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学习祖国博大精深的语言。D . 对联是传统习俗的一种,能传播文化、鼓舞士气、陶冶情操,却不属于传统文化。(3)下面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校对对联文化教育不够重视,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觉得对联知识枯燥无味,所以对对联不感兴趣。B . 春联实现工业化生产后,人们选择到超市、集市上去买对联,鲜有自创、自书春联。C .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联这种延续了千年的传统已悄然改变,现在已淡出我们的生活。D . 近年来,由于对联文化的逐渐衰落,人们不再习惯于自己写对联,所以春联纸无处可寻。(4)请从内容方面对(精选案例)中的对联“执政为民民众志成城描绘宏伟蓝图,依法治市深化改革建设幸福商洛”做简要赏析。 (5)就激发学生学习对联兴趣的问题,结合以上材料,给学校提两点建议。 七、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10. (13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病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当涂:_及:_更: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3)下列对孙权劝学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权劝学,既翻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B .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然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是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C .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D . 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脑的惊人增长。八、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1. (1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月(宋)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注】十轮:月光筛过梧桐影,落在地面就在叶影间成像,显得不止一轮。素娥:嫦娥。此诗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府,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了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1)两首诗中的“中秋月”都具有怎样的特点? (2)两首诗都是通过描写中秋月来抒发情感,那么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是否一样?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九、 作文 (共1题;共5分)12. (5分)创新作文在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大城市的繁华地段却越来越多地涌现出许多衣衫褴褛的乞丐!这种现象令人费解。请以“乞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700字左右。第 14 页 共 14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1、2-1、二、 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3-1、3-2、3-3、3-4、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4-1、4-2、四、 综合性学习 (共3题;共44分)5-1、5-2、5-3、5-4、6-1、6-2、7-1、7-2、7-3、五、 名著阅读 (共1题;共5分)8-1、六、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25分)9-1、9-2、9-3、9-4、9-5、七、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10-1、10-2、10-3、八、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1-1、11-2、九、 作文 (共1题;共5分)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