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卷C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74197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卷C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北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卷C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北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卷C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卷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1分)1. (1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不耻下问”B .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C . 榜眼、探花是科举时代的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为榜眼,第三名的人为探花。D . 杜牧在赠别中写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3分)2. (3分)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谱上,英雄是最醒目的标识。他们或以_(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的勇敢而令人敬佩,或以胸怀天下的情怀而让人惊叹,或以不惧苦难的坚强而为人称到,或以见义勇为的壮举而被人赞(ya),或以砥厉奋进的坚毅而引人共鸣“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正是英雄为我们这个民族、这个社会,始终充灌着蓬勤的希望。(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字注音。 赞(y)_ 凛然_(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改为_ _改为_(3)根据括号内的释义,在横线上补充一个恰当的成语。 (4)画线句有语病,你的修改意见是:_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3. (6分)古诗默写。 (1)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2)夜阑卧听风吹雨,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河流大野犹嫌束,_。(谭嗣同潼关) (4)自古逢秋悲寂寥,_。(刘禹锡秋词(其一) (5)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_,_”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6)观沧海中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_,_;_,_。 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6分)4. (1分)解释下列词语。 矗立:_。徘徊:_。苍劲:_。五彩斑斓:_。目眩神迷:_。5. (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伍员亡,荆急求之。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 , 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1)下列句子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孙叔敖疾,将死(将要)B . 王数封我矣(几次)C . 丈人度之(猜测)D . 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派遣)(2)对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B .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C .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D .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4)文章认为“其所宝者异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中事例简要分析。 五、 名著阅读 (共2题;共2分)6. (1分)阅读下面一段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那罗刹小腹之中,疼痛难禁,坐于地下叫苦。行者道:“嫂嫂休得推辞,我再送你个点心充饥!”又把头往上一顶。那罗刹心痛难禁,只在地上打滚,疼得他面黄唇白,只叫:“孙叔叔饶命!”行者却才收了手脚道:“你才认得叔叔么?我看牛大哥情上,且饶你性命,快将扇子拿来我使使。”罗刹:“叔叔,有扇!有扇!你出来拿了去!”行者道:“拿扇子我看了出来。”罗刹即叫女童拿一柄芭蕉扇去,执在旁边。行者探到喉咙之上见了道:“嫂嫂,我既饶你性命,不在腰肋之下掘个窟窿出来,还自出口。你把口张三张儿。”罗刹果张开口。行者还作个蟭蟟(jio lio)虫,先飞出来,叮在芭蕉扇上。(1)这段文字中的“罗刹”又叫_,她因为_与孙悟空结下深仇大恨。 (2)孙悟空此次借扇子的结果怎样?后续故事如何? (3)选段体现了“孙行者”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析。 7. (1分)鲁迅在朝花夕拾序文中这样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鲁迅在“时时反顾”什么?结合朝花夕拾中的内容,写出两点并分析。六、 诗歌鉴赏 (共2题;共2分)8. (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臧克家我爱听人家把星叫作星星。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子民,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它们是那么渺小,渺小得没有名字,它们用自己的光圈,告诉自己的存在。仰起脸来,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一,二,三,你数!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1946年8月4日午于沪(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_。(2)诗人用“星星”象征_,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_;_。 (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 (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9. (1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宵月下有怀【唐】孟浩然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注】杵(ch):舂米、捣衣用的棒槌。此用作动词,指捣衣。佳期:指欢聚之日。望望:望了又望。(1)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中的景色。 (2)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6分)10. (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是一朵无声花葛闪二十三年前,我在乡里邮局工作。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邮局外,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天一夜,整个世界都是白色的。风,更是一刀一刀地呼啸而过,寒意侵入每个人的骨子里。而邮局里,我和几个同事也被冻得脚不停跺着地。雪太大,来办业务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我一个人呆在办业务的窗口,其他几个同事一边偎依着火炉搓着手,一边聊着天。而我,因为最后一个办业务的人也离开了,索性就伏在桌上看起了报纸。近四点的时候,外面突然挟风裹雪地刮进来一个“雪人”,一进门便噼里啪啦地拍打着身上的风雪。我被响声惊动,抬眼一看,原来是一个年龄在六十上下的老妇人。如此冷的天气,老妇人的衣着竟颇显单薄,铁青着脸色,双手一边不断搓着,一边哈着气。老妇人走近窗口,轻声问:“拍电报是这里吗? ”我点点头。“多少钱?”老妇人弱弱地问。“一毛五一个字。”我说,然后看她一身颇为寒碜的衣服,又追问了一句,“你要发电报?”要知道,那个年代里,若非太紧急的重大事情,一般老百姓是舍不得花钱拍电报的。“嗯,”老太太点点头,听了我报的价格,短暂的一愕。接着,又一边絮絮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纸包,慢慢打开一层又一层的纸,才露出里面躺着的平整的毛票子,一边说,“我儿子在东北当兵,好久没联系了哩。现在我们这里都这么冷,东北怕是更冷了。我想发个电报,给他提个醒儿。”我心里一暖,放下了报纸,听着外面风雪的呼啸声,便细细端详起眼前的这个老妇人。老妇人满脸的皱褶,像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过无数次,有的地方因为皮肤干裂,都裂开了巨大的口子。我突然想起家中的老母亲,和眼前的她竟是如此相像。“大娘,您要发什么内容? ”我问她,“字数越少,越省钱。”我提醒了她一句。老妇人低下头,思索了一阵子才说:“您就告诉他,天气变冷了,要记得多穿衣服。并且告诉他,妈妈很想他。”老太太说完,自己又在心底核算了一下,补充说,“十七八个字,是吧?”我按照她要表达的意思,在心底默算一下,还真是。但是觉得语言不够简洁,便对她说:“大娘,您看天冷,多加衣这几个字可以不?简洁,意思又表达了出来,而且省钱。”老妇人一听,显得很高兴,刚准备点头之际,突然又想起了什么,说:“您得告诉他,我这个当妈的很想他。例如,在后面加四个字妈妈想你。”我笑了:“看您说的,这世上哪有母亲不想儿女的呢。您哪,不说这四个字,您儿子也知道您想他,何必浪费这四个字的钱呢,六毛呢。”我特意地把“六毛”两个字加重了语气。老妇人稍微犹豫了一下,显然她似乎被我说的“六毛钱”给打动了。但转瞬间,她又改变了主意。“不!”老妇人坚持要加上这四个字,还说,“我就怕他不知道我想他呢。”老妇人一边说,一边把钱数好了,颤巍巍地从窗口递给我,在我接钱的那一瞬间,老太太忽然轻轻握住我的手,说:“同志,我真的好想我儿子呢。”我猛然感觉到,整个冬天的寒意好像蓦然就没了踪迹。只觉得,老太太那略微硌人的手掌间,传来的是一阵又一阵的鸟语花香。温暖,瞬间就在我心头铺展开来。原来,我们一直都觉得父母对我们的思念,是理所当然的。却很久都没有明白,母亲对我们的思念,却一直在我们的理解之外,像是一朵潜滋暗长的花儿,一直在无声中惊艳,于沉默中盛放。(读者2015年第23期)(1)文章第二段中的划线句是什么描写,作用何在? (2)老妇人面对“我”告诉她电报价格时,其心理活动十分微妙。作者通过特定词语巧妙地反映了这种变化,请依据文章内容,用原文词语填空。 听了报价,首先是短暂的_在我的提醒下,低头思索,被精简后,显得_而又再次被劝,在六毛钱上稍微_最后_要加上“妈妈想你”四个字。(3)从下面语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接着,又一边絮絮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纸包,慢慢打开一层又一层的纸,才露出里面躺着的平整的毛票子,一边说。如此冷的天气,老妇人的衣着竟颇显单薄,铁青着脸色,双手一边不断搓着,一边哈着气。(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题目“爱是一朵无声花”的含义。 (5)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19段的作用。 11. (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小学生“读书等身”说开去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改进教育方式,十几年来,开展每日午读、亲子读书会、阅读节等活动,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小学6年的时间,一个孩子竟能读1700本课外书。阅读不仅让孩子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成绩,还锻炼了口才和思维,跟爸爸妈妈在家里相处也变得更加融洽。有感于读书给孩子带来的变化,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位家长突发奇想,让孩子与读过的书合一张影,结果发现书堆起来,跟孩子身高一样高。如果要解码该校一些小学生“6年读1700本书”的奧秘,或许正源于学校通过改进教育方式,让这里有了更多“读书等身”的孩子,其实现路径就是挤时间读书“只要每天坚持花20分钟时间,就能在小学6年读完1700本书。”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与2017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比例下降:在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21%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63%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比较多,378%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一般,415%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成年国民阅读数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忙没时间”。相比小学生“读书等身”,我们是否有点汗颜?古人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抗战名将彭雪枫常告诫自己:“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我会输给工作的。”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不论行军作战多么艰苦,都坚持每日读书,常常手不释卷、挑灯夜战。他的名言是“知识之在于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座右铭是“苦读苦读一百个苦读”,约法三章是“每日决学两小时”。今天我们各方面条件都比过去优越得多,即使工作再忙,其实也不难发现有一些碎片时间。比如在公交、地铁等车时,在银行排队时,或者睡前20分钟,都能成为自己专享的读书时间。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对读书人而言,就是应该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碎片。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是拿手机刷屏,还是读电子书或者手不释卷,是对我们读书习惯与学习定力的考验。如果在碎片化时间看碎片化信息,那么浅表、庸俗就会无形放大;如果在这期间读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修养和才干就会不断累积。所以,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其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同时读纸质书和读电子书也并不相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早已为我们指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新时代,人人都想“下笔如有神”,取得像大文豪们那样“著作等身”的成就。然而,梦想不会从天而降,还需先静下心来,多挤点时间,“读书破万卷”,才能厚积薄发,梦想成真。作为普通人,纵然我们做不到“著作等身”,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也能做到“读书等身”。(有删改)(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第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仔细阅读第段,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4)根据本文观点,说一说在今天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怎样读书。 (5)下面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爱上了阅读,也让更多孩子“读书等身”。B . 第段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意在告诉我们:成年人纸质阅读量明显不足,原因是工作忙没有时间。C . 选文第段论述了读与写的关系:读是写的前提,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厚积薄发。D .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八、 小作文 (共1题;共1分)12. (1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一个从材料的主要角度探究出的道理。 攻克难题有一个准备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同学每天的家庭作业是两道数学题,并被要求第二天早上上交。有一天,这个学生回家后,才发现老师今天给了他三道题,而且最后一道似乎有些难度。从前每天两道题,他都很顺利地完成了,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学生想,早该增加点分量了。他很轻松地完成了前面的两道题,可是,第三道题似乎并没有那么容易。但是他有志在必得的决心,休息片刻后,他便满怀信心地沉入到解题的思路中天亮时分,他终于把这道题做完了。但他还是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认为辜负了老师的期望这道题竟然做了一夜。谁知,当他把这三道已解的题一并交给老师时,老师惊呆了。原来,最后那道题竟是一道在数学界流传百年而无人能解的难题。老师把它抄在纸上,也只是出于好奇心。结果,这个学生却在不明实情的情况下,意外地把它给解决了。九、 材料作文 (共1题;共1分)13. (1分)读书和旅行是我们开拓生命的两种不同方式。有人说,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也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试围绕“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要求:在标题或者文章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选择与观点一致的材料,最好既有事实论据,也有道理论据。恰当安排论证的结构,注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第 15 页 共 15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1题;共1分)1-1、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3分)2-1、2-2、2-3、2-4、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3-1、3-2、3-3、3-4、3-5、3-6、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6分)4-1、5-1、5-2、5-3、5-4、五、 名著阅读 (共2题;共2分)6-1、6-2、6-3、7-1、六、 诗歌鉴赏 (共2题;共2分)8-1、8-2、8-3、8-4、9-1、9-2、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6分)10-1、10-2、10-3、10-4、10-5、11-1、11-2、11-3、11-4、11-5、八、 小作文 (共1题;共1分)12-1、九、 材料作文 (共1题;共1分)1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