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II )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73751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II )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II )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II )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II )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知识积累 (共5题;共38分)1. (6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yu。这是因为我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 , 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装,以天然而不是人工取胜。(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划线的字注音。yu_清_湖畔(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 (3)“荡漾”的原意是_,在文中的意思是_。 2. (12分)古诗文名句默写。 (1)天接云涛连晓雾,_。(李清照渔家傲) (2)微动涟漪,_。(欧阳修采桑子) (3)渭北春天树,_。(杜甫春日忆李白) (4)_,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吴筠与朱元思书) (6)在心为志,发声为诗。徜徉古典诗词的海洋,诵读崔颢的“_?_”(黄鹤楼),我们可以体悟游子在异地思乡的心声;吟诵李白的 “_,_”(渡荆门送别),我们可以感知他在离别时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朗诵刘桢的“_?_”(赠从弟),我们可以领会他借松柏之刚劲,明自己志向之坚贞。 3. (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即更刮目相待 _ 录毕,走送之 _苟富贵,无相忘_ 固以怪之矣 _4. (2分)(2015贵州安顺)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观众回味无穷。B . 近来,菲律宾对中国南海黄岩岛主权的挑衅行为让中国人民义愤填膺。C . 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竟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存在,对此,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死灰复燃。D . 受利益驱使,地沟油上餐桌、旧皮鞋熬制老酸奶等食品安全事件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5. (14分)阅读名著朝花夕拾,完成下面的题目。(1)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这里的她是谁?(2)“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这段话是谁说的?(3)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剖析“_”和“_”两件事,揭示了古书中所颂扬的孝道的虚伪和残忍。(4)对于朝花夕拾的介绍,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 父亲的病回忆了“我”儿时为父亲求医治病的种种荒诞情景,揭露了几位庸医草菅人命的丑恶面目。B . 琐记中的阿长是个背后经常怂恿孩子们干坏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的一个角色。譬如,她怂恿孩子们冬天里去吃水缸里结的冰,鼓励孩子们比赛“打旋子”。C . 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D . 无常中,鲁迅通过对无常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6. (10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清淡出尘马国福某夜,独坐窗前,孤寂之时,伴一壶淡茶,翻看以前的读书笔记,无意中看到清代学者朱锡绶在幽梦续影的几句话:素食则气不浊,独窗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好诗如清风,佳句似佳茗,细细玩味,顿觉心清气爽。遂把这几句箴言发给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他很快给我回了四个字“从容入世,清淡出尘。”好个“清淡出尘”!它恰似一轮窗前明月,朗朗映我心;宛如一剪河堤绿柳,映辉蓬壁;就像一缕三月清风,一扫胸中烟尘,荡尽内心浮躁。在尘世中奔走追逐的我们,从容入世不易,清淡出尘更难。练达这样的胸襟和淡定之气,需要多少豁达,需要多少磨炼啊!每天,我们在纷繁的生活中困顿着、烦恼着、矛盾着、徘徊着、计较着,越是计较烦恼越多,烦恼越多,牵绊越多,牵绊越多,达成至高境界的可能性越小。不少人希望自己生命的底色有大红大紫的那份绚丽荣耀,有大富大贵的那份体面奢华。殊不知,生命这枝莲花越是涂靡艳丽,越接近凋谢零落,人红得发紫的时候,就是走向低谷的关头,一旦拥有的东西,已经接近失去的边缘唯有清淡如菊的生命之花,才淡然于人生花园的角落,为平凡的生活增添一份持久的芬芳和色彩。绚丽之色、富贵之气、理想之光,说到底是人的一种或近或远的欲望。常常觉得,生命就是一场为了终极目标而不断前行的船只,远方的岛屿、路上的渡口、理想的彼岸,蕴藏着许多诱惑。人,就像一只船,我们中间,大多数人是一只被劫持的船,被自己的欲望劫持的船。我们眼里只有目标,只有彼岸,只顾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而全然忽略了船岸边弱柳扶风的闲情雅致,天空飞鸟裁减云朵的曼妙情怀,远山峰峦叠嶂的磅礴气势。人生的初衷一旦偏离方向,被虚荣掩饰,让浮华蒙惑,很可能我们到头来收获的是一把眼泪,一声被暗礁伤害的叹息。有时候,常常听有的人感慨自己活的很苦很累,我想,苦也罢,累也罢,都是咎由自取。因为,一个人如果顾虑太多诱惑,心境就会变得很复杂,最终收获的只能是疲惫、困顿和劳累。所以,我们最终的结局就孕育在生命这场无常的航行当中自己对人生所抱持的态度当中。素食、独窗、默坐、读书,都是淡淡的雅致;而繁华、烟云、幸福、财富、目标都是浓浓的欲求。炫目诱人的东西最容易沾尘蒙灰,清淡疏朗的空间很利于拂尘荡灰。在沾尘蒙灰与拂尘荡灰之间的距离中,蕴藏着人性的许多色彩,或炫目,或平淡,我们痛苦的根源在于为了那些缤纷炫目而逾越了清淡和浓烈之间的距离。很喜欢佛家赵朴初老人的一首诗: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我觉得赵老的这种胸怀就是一种清淡。返朴归真的一把素壶,足以领略乾坤风云,气定神闲的一杯淡茶足以让人忘尽世间浮华。七碗生风,一杯忘世。这是禅的意境,是清淡,是超然。清淡上路,心中的烟尘少了,没有过多的心机,胸怀因此变得博大,一切因为放不下、得不到的物什引起的重负变轻了,步履因此轻松,心胸因此豁朗。得天独大,天马行空,我心自由,生命从容。在自然界,千帆过尽,繁花过眼,草木山川枯荣自如,只剩下水天一色,这是大地的超然淡定;在我们的内心,千金散尽,光阴远逝,生命由薄变厚,由厚变薄,这是生命的淡定超然。清水洗尘、淡菊养神。我们的周围,散布着许多灰尘,或物质的,或精神的。奢华升虚浮,心灵容易蒙垢;清淡滋超然,性情长久洁净。一粥一勺是清淡,健康、温暖、妥帖;一瓢一箪是清淡,随意、自在、安心。奢华也罢,绚丽也罢,生命终究归于平淡。淡到极至,尘世的历练让我们的内心不断贴近本真,让灵魂归于成熟、稳练、透彻。这未尝不是活着的一种至高境界。“从容入世、清淡出尘”既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修心、修身、修口的最高境界。人生百态,岁月如梭。顺逆、好坏、善恶等等相互交织、彼此依存,犹如太极阴阳,此削彼涨,但浑然一体。我们只有做到胸怀太极,置身其外,以平和的心态不断激发人生轨迹积极向上的一面,不断调整内因、外因的联动,才能更好的促进事物的更新与发展,才能使人生中偶尔出现的插曲、花絮绽放出绚丽的光彩。清淡是生命的内定力,仰仗这股超然之气,我们内心的岛屿必将是一番劲风过后碧空如洗、云白风轻的曼妙气场。就让清淡出尘成为生命最从容的姿态吧。(1)文中第段加点句子意蕴丰富,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2)为什么生命这枝莲花越是涂靡艳丽,越接近凋谢零落呢?为什么大多数人是一只被劫持的船?7. (25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秋天的心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辩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1)本文在开篇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请仔细阅读3-6段,用原文来说说作者笔下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3)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4)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的理解。(5)我国的文人墨客都非常喜欢秋天,本文就引用了很多关于秋的诗句,你还知道关于秋的诗句么?请写出一句。(不得照抄原文中的诗句)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0分)8. (20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太丘舍去_不亦说乎_传不习乎_(2)翻译下列句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述魏晋士大夫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由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组织一批门人食客编写。B .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书,其作者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C .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来人们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表示特定的年龄。D . 【乙】选文中的一些短语或句子已经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比如:“择善而从”“三入行,必有我师”。(4)【乙】第一章从哪三方面来说? (5)孔子认为对待他人要“择其善者而从之”。结合孔子的这一观点,请具体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甲】选文中“友人”的做法。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9. (1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后面题目。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颈联中的哪两个字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五、 写作 (共1题;共5分)10. (5分)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作。(一)“生活中,寻常小事也浸润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蕴含着意味深长的道理。”请以这句话为开头,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非洲尼日尔草原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河沟,非洲鲫鱼便生活在这里。天气干旱,有的河沟一夜之间水量就会减半,鲫鱼必须侧卧着一点一点向前努力游动,游向大一些的湖泊以求生存,这个过程艰辛而漫长。大概每年10月至11月之间,大草原上会有一次降雨,河沟水量大增,大部分鲫鱼停止向前游动,尽情享受雨水带来的丰富食物。不久,它们因河沟干涸被晒成鱼干。另外一些鲫鱼则抓住了水量充足的机会,快速向前游动,最终游入大湖实现了自保。请根据读后的联想和感悟,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 知识积累 (共5题;共38分)1-1、1-2、1-3、2-1、2-2、2-3、2-4、2-5、2-6、3-1、4-1、5-1、5-2、5-3、5-4、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6-1、6-2、7-1、7-2、7-3、7-4、7-5、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0分)8-1、8-2、8-3、8-4、8-5、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9-1、9-2、五、 写作 (共1题;共5分)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