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5月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B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71200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5月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B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冀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5月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B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冀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5月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B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冀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5月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字词书写 (共1题;共4分)1. (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ji)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A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w),便是敬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选自梁启超敬业与乐业)(1)给文中划线字“剖”选择正确的读音( ) A . poB . puC . p(2)给文中A处选择合适的汉字( ) A . 副B . 幅(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jiw直_旁_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1分)2. (1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丝路“糖史”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公元661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 n)”,意为“中国的”。“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造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1)选文主体部分以_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_。 (2)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蔗饧”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B . 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C . “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D . 石蜜、糖霜、“煞割令”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3)第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 (4)第段画线句中划线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5)请简要分析第段画波浪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6)积累链接: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开篇的“_,_”既以醉态表现了将军之威,又以角声描写了军容之壮,可谓英武刚烈,场景恢弘。 三、 诗歌鉴赏 (共2题;共9分)3. (3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论诗(南宋)戴复古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1)根据全诗,作者推崇的是_的诗歌。(从诗歌内容角度作答) (2)诗歌三,四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4. (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解释词语“一任”“零落”的意思。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四、 名著阅读 (共2题;共19分)5. (15分)名著阅读。 (1)“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符合歌词要求的故事情节是什么? (2)请用简练的语言说出水浒传中英雄好汉们性格上的共同特征。 6. (4分)阅读名著,回答问题。 “这火原是大圣放的。”“是你也认不得我了。我本是兜率宫守炉的道人,当被老君怪我失守,降下此间,就做了火焰山土地也。”(火焰山土地答孙行者问)“嫂嫂,老孙在此奉揖。”“尊府牛魔王,当初曾与老孙结义,乃七兄弟之亲。今闻公主是牛大哥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称之!”“嫂嫂原来不察理,错怪了老孙。他如今现在菩萨处做善财童子,实受了菩萨正果。你倒不谢老孙保命之恩,反怪老孙,是何道理!”“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那时节,你看他可曾损伤一毫。如有些须之伤,你也怪得有理;如比旧时标致,还当谢我。”“嫂嫂切莫多言。老孙伸着光头,任尊意砍上多少,但没气力便罢。是必借扇子用用。”“嫂嫂,那里去?快借我使使!”“既不肯借,吃你老叔一棒!”(孙行者与铁扇公主的言语交锋)(三调芭蕉扇人物对话选段)(1)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火焰山土地说这火本是孙行者所为,请你追本溯源,说说其中的来龙去脉。有人评论西游记,粗读是神魔故事,细琢却有世故人情。请结合图二孙行者向铁扇公主借扇子时的话语,谈谈孙悟空的沟通艺术。(2)请在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 假设下列作品的作者要召开一场记者发布会,请你结合对该作品的阅读体验,替作者回答记者的问题。A基地 B哈利波特记者:“阿西莫夫先生,您在之前的作品神们自己中说人类是神都拯救不了的愚者,却在基地这本书里依旧对人类抱有希望,这是为什么?”阿西莫夫:“_。”记者:“罗琳女士,您的哈利波特系列在20年中畅销全球,哈粉们通宵读书、彻夜排队,对于这样的疯狂,您认为除了魔法,还有什么原因?”JK罗琳:“_。”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7分)7. (2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智者幽默心孙燕华傍晚散步时,常与杨绛先生相遇,双方摆摆手以示问候。有一天,我看见她伸出手,食指和中指做V字状,心想,先生92岁了,还挺时髦,用年轻人常用的手势。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我问,这是什么意思?她笑着说:“小蚂蚁见面的时候,就是这样互相碰碰触角,咱们这样就算打招呼啦!”我赶紧伸出两个手指和老人的手指碰了碰。我们像孩子似的开心地笑了!老人带着一脸恬静的微笑走过去了。我对我先生说:“她老人家同钱钟书先生同舟共济数十载,经过那么多风雨坎坷,还有这种童心的幽默真不容易啊!”先生说:“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啊!”随后,我俩又回忆起1993年拜访冰心老人的一段往事。当时冰心老人腿脚不好,只能终日坐在写字台后面的椅子上接待客人。她告诉我们,前几天邮递员给她送稿费汇款单,跟她开玩笑,说:“您瞧,您老多有福气,坐在椅子上,就等着来送钱!”老人笑着说:“我这是坐椅待币!”启功先生的幽默也是出了名的。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我早就拜读过,每当想到文中的“瘫偏左,派曾右”,都会在酸甜苦辣的滋味中笑起来。前年夏天的一次拜访,让我又一次切实领悟到先生幽默的功夫。由于家中有一开山水小册页,没有图章,落款是“元白”启功先生的字,于是便将册页带去,请老人补盖印章。老人一看自己这件二十多岁时的画,笑逐颜开,连连说:“是我画的,补个章吧!”一方小小的印章刚盖完,老人又转身在窗台边上取了一个小铁盒,一边开着盒盖,一边神秘地慢悠悠地笑着说:“来点儿炭疽(一种病毒,可提炼成白色粉末状)!”一听“炭疽”,我们全愣了,我伸长脖子看老爷子的铁盒子。“白色粉末!”老人眼睛笑成一条缝,一边说,一边往外倒。“这到底是什么?”我们急着问。“滑石粉!”老人抖了个大“包袱”。我们全都大笑起来。噢!原来是他怕刚盖的印泥粘脏了对合的画面,照例撒上这种粉末来吸干印油。“嗬!您老怎么还知道炭疽呢?”我们逗乐儿地问。“今夭早晨看报,美国那儿不是发现有人往邮件里投放一种白色粉末一炭疽嘛”智者的幽默之所以意味隽永而各具特色,除了源于他们博大的学识之外,还由于他们既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是知识和生活造就了他们善于幽默的心。(选自北京晨报)(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时髦 _ 恬静_册页_ 隽永_(2) 成语谐音往往会造成一种幽默的效果。请还原第段中“坐椅待币”这个成语。 (3) 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三位大师各自的幽默特点。 (4) 结合文章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造就“善于幽默的心”。 (5)在上册书中我们曾学过冰心的作品_,她的诗集繁星春水是饱含童真与母爱的智慧之作,其风格深受印度诗人_的影响。 8. (17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春(节选)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她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晴,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段画线的A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了花的争奇斗艳,竟相开放。B . 第段画线的B句运用了比喻、排比的手法,写了花的色彩,突出花的艳丽。C . 第段中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选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来表现春风的温暖轻柔。D . 第段最后写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是为了表现春风的味道。(2)对“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写居民们正在做晚饭,屋顶上炊烟袅袅。B . 写做晚饭时的炊烟与蒙蒙细雨交织在一起的景状。C . 与“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相照应,从近处写出了细雨蒙蒙的景状。D . 用“一层薄烟”来比喻细雨蒙蒙的状态,写春雨细密而轻盈的特点。(3)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说一说上面文段描绘了哪些春天的图画,你最喜欢哪幅图画,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六、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2分)9. (12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欢守志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 , 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 , 虽家无斗储 , 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注】王欢:晋朝人。乐陵:地名。专精耽学:专心研究学问。营:谋求。诗:诗经。斗储:一斗粮的贮存。如: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或:有一次。哂(shn):讥笑。通儒: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1)下列划线字词的用法相近的一项是( ) A . 遂为通儒 遂反溯流逆上矣B . 时闻者多哂之 何陋之有C . 欢笑而谓之曰 而钱不湿D . 卿不闻朱买臣妻邪 卿今者才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3)王欢最终成为一位博学大儒的原因是_。 七、 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10. (1分)初三已经悄然来临,此时的你正在考场奋笔疾书一年后,你将离开校园,踏上新的路程,也将会有新生进入这间教室。这个人,此前你不曾见过,此后也难相遇。而他(她)刚从小学跨入初中,带着美好希望与忐忑不安,坐在你的位置上。现在,请你跨越时空与他(她)对话,给他(她)祝福和鼓励。 要求: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寄语给未来的新生。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八、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1. (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没有人喜欢谎言,人们欣赏真实;没有人喜欢虚伪,人们欣赏坦诚;没有人喜欢卑劣,人们欣赏高尚;没有人喜欢怯懦,人们欣赏勇敢;没有人喜欢逃避,人们欣赏担当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甚至当这一切美德都不复存在的时候,人们依然在内心深处小声地表示对自己的欣赏。请以“欣赏 的我”或“欣赏 的我们”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求:感情真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书写正确、工整,卷面整洁。第 14 页 共 14 页参考答案一、 字词书写 (共1题;共4分)1-1、1-2、1-3、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1分)2-1、2-2、2-3、2-4、2-5、2-6、三、 诗歌鉴赏 (共2题;共9分)3-1、3-2、4-1、4-2、四、 名著阅读 (共2题;共19分)5-1、5-2、6-1、6-2、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7分)7-1、7-2、7-3、7-4、7-5、8-1、8-2、8-3、六、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2分)9-1、9-2、9-3、七、 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10-1、八、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