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二模考试试卷D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68691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二模考试试卷D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冀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二模考试试卷D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冀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二模考试试卷D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冀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二模考试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综合题 (共1题;共3分)1. (3分)阅读下面图片,完成小题。 (图片来源于钱江晚报2016年5月13日)(1)阅读图片中的数据及与数据相关的文字,你得出哪些结论? (2)下列对图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图中漫画的主要意思是告诉人们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以防被偷走。B . 图中设置锁状图标“ ”的用意是提醒人们不要将手机、电脑等通过网络连接。C . 上网时不点来历不明的链接,不要浏览不健康的网站。D . 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要妥善保存身份证、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你对图片内容的理解,对材料中某小伙的做法加以分析。 2016年4月8日,北京某小伙莫名其妙地收到一条“订阅增值业务”的短信,他根据提示回复了一条“取消+验证码”的信息之后,自己的手机SIM卡被恶意复制,卡中的个人信息全部被盗用,半天之内支付宝、银行卡里的钱被席卷一空,而最后他也没能完全明白自己的钱究竟是怎样被黑客盗取的。(材料来源于北京青年报2016年4月13日)(4)如果把上面的图片张贴在公共场所的宣传栏中,你认为此图片对网民能达到宣传目的吗?请说明理由。 二、 综合性学习 (共3题;共16分)2. (5分)书写:请你用正楷抄写下面这首诗。 观书有感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 (6分)经典咏流传节目在央视播出后,引起同学们的热议。请你参加以下几项语文实践活动。 【节目简介】经典咏流传以“和诗以歌”的方式,将古诗词和现代音乐相结合把诗唱给你听,使经典文化永远流传。【传唱再现】传唱经典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经典传唱人乡村支教教师梁俊和石门坎的孩子们创作故事2013年,梁俊带着新婚的妻子来到贵州省石门坎支教。在两年的乡村教书时光里,他尝试唱着古诗弹着琴,为孩子们带来了100多首诗词,其中50首谱成曲。梁俊骨子里的文人风骨让他坚信:读古诗,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我发现,原来我也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梁俊如是说。2018年春节,梁俊和孩子们登上了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吟唱了苔。梁俊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就是这首诗歌的意义。在我心中,大山的孩子们也如诗中的苔花一样,也有绽放的时刻,体现生命的价值。”梁俊和孩子们让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在一夜之间,唱响了中国。走红之后,梁俊又着手推进公众号“梁俊唱古诗”,将“诗性教育”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各方声音】经典咏流传,这节目配得起这么一个名字。一首诗,一支曲,再加上一个人,这其中的故事和缘分让人非常享受,也激活了我们的文化心。纵横天下(来自豆瓣)每期节目,我最爱听康震老师的点评。这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简直是经典咏流传的灵魂人物。麦兜(网友)为古诗词配曲是件有意义的事。可惜的是,节目中有不少歌曲明显是为了节目仓促而作,显得文化底蕴不足。拾文化(来自百度百科)诗词曲赋凝聚了中国古人的审美观念和生命智慧。进行再创作,是一件严肃之事,必须心怀敬畏。一些改编,看似赏心悦目,实则破坏了诗词本身的意象与境界。小桥流水(来自新浪网)节目质量不敢苟同,比如三字经中的“悌”被传唱者读成“d”。还有,鉴赏团某些嘉宾过于煽情搞笑,经常误读诗词,实在看不下去。守护一亩田(网友)【节目影响】经典咏流传在春节期间播出后,就在豆瓣获得94分的好评,创文化类节目新高。前四期节目视频播放量近2亿,近百篇相关文章获得10W关注,节目推送的17首歌曲霸屏QQ音乐排行榜。这些现象都说明了_,也让更多人感受到“诗词唱经典,中国正流行”这一文化新气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在两会上提出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的提案。(1)对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大家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个节目将古诗词和现代音乐相结合,让人感受到一种文化新气象。B . 这个节目让乡村支教教师梁俊走红,也让一首孤独了三百年的小诗传唱开来,获得了新的生机。C . 康震老师的参与,让这个节目获得了更多的好评。D . 这个节目热播后,文化类节目成为市场的主流。(2)根据上下文,为【节目影响】部分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内容。(不超过10字) 这些现象都说明了_,也让更多人感受到“诗词唱经典,中国正流行”这一文化新气象。(3)有人认为,经典咏流传热播看似带来文化繁荣,但这种繁荣只是一种假象,事实上是种“虚”荣。你赞成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上述材料,阐述你的观点。 4. (5分)中秋佳节晚宴,远在外地的亲人都回来了,大家欢聚一堂,你想站起来说几句祝福的话,你会说什么?请将内容写下来,要求语言符合情境,150字左右。 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5. (7分)诗文名句默写与运用。 (1)根据语境,默写相应的诗文名句。 诵读经典诗文,可以怡情悦心。读一读曹操的观沧海,“_,洪波涌起”让我们领略大海风急浪高,惊涛拍岸的气势。读一读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_”让我们徜徉在江南宁静和谐的田园之间:读一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_”让我们沉醉在边塞奇绝壮观的雪景;诵读经典诗文,可以修身养性。读一读论语,“_,_”告诉我:们面对不当得的富贵,要视之如轻云。读一读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_。”激励我们要学会担当,才能增长才干;读一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提醒我们为祖国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2)中国人取名常常从古诗文中汲取灵感。请你利用下列诗句,从A或B中选择一项,拟一个名称,并说明含义。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为建于某风景区山顶的亭子拟一个亭子名:_,含义:_。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为“周”姓孩子拟名:_,含义:_。四、 名著阅读 (共1题;共5分)6. (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众人道:“是我们不是了。古人有言:火烧到身,各自去扫;蜂蚕入怀,随即解衣。若还杨提辖在这里,我们都说不过。如今他自去的不知去向,我们回去见梁中书相公,何不都推在他身上。只说道:他一路上凌辱打骂众人,逼迫的我们都动不得。他和强人做一路,把蒙汗药将俺们麻翻了,缚了手脚,将金宝都捕去了。”老都管道:“这话也说的是。我们等天明先去本处官司首告,申复太师得知,着落济州府追获这伙强人便了。”(节选自水浒传,有删改)(1)选文中的“强人”是指哪些人? (2)选文中杨提辖“自去的不知去向”,结合名著内容,说说他此时的“去向”。 五、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7分)7. (14分)文言文阅读 刘氏善举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诚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 , 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注释】殆尽:几乎全部烧光。(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昼则疾耕作于田间 于: _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悟: _(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3)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8. (3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滕宗谅知湖州,胡瑗聘为教授。先生倡明正学,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其教人之法,科条纤悉具备。立“经义”、“治事”二斋:经义则选择其心性疏通、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治事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后专管太学,四方之士归之至庠序不能容旁拓军居以广之。既而疾作,致仕 , 东归之日,弟子祖帐百里不绝,时以为荣。熙宁二年,神宗问刘彝目:“胡瑗与王安石孰优?”对曰:“臣闻圣人之道,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其用也。国家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偷薄。臣师尤病其失,遂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故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皆臣师之功,非安石比也。”帝曰:“其门人今在朝者为谁?”对曰:“若钱藻之渊笃,孙觉之纯明,范纯仁之直温。钱公辅之简谅,皆陛下之所知也。其在外,明体达用之学,教于四方之民者,殆数十辈。其余政事、文学粗出于人者,不可胜数。此天下四方之所共知也。”(选自宋元学案安定学案,有删改)【注】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祖帐:道旁设帐践行。偷薄:不敦厚。(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必公服坐堂上_原师尤病其失_殆数十辈_(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四 方 之 士 归 之 至 庠 序 不 能 容 旁 拓 车 居 以 广 之(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体现胡瑗分科教学、一专多能的教学特点。B . “臣师尤病其失”,可见胡瑗反对浮靡,注重实学。C . “科条纤悉具备”,反映了胡瑗在教学上制定了非常严厉的学规来管教学生。D . “以身先之”,从正面烘托出胡瑗注重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做好表率作用。(4)侧面烘托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并分析其用意。 (5)结合胡瑗的“教人之法”及学生刘彝所说的话,概括胡瑗的教育主张,并简要说说你对其教育主张的理解。 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9. (10分) (2013苏州中考)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题。春天是改革家鲍尔吉原野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遍布天涯。“草都绿了,冬天想回也回不来了!”这是春天常说的一句话。春天并不是从冬天到达夏天的自然过渡,而是改革。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在冬天里苏醒。冬天是冷酷而古板的君主,拒绝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一变化,冬天就不成其为冬天了。正如不变化,春天不成其为春天。春天和冬天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春天取胜。谁都想象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白雪认为自己这么厚永远都不会融化。如果它们是钱,就永远花不完,但是积雪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变成沟壑里的泥汤浊水了。春天朴素无华,春天大象无形,春天弄脏了世界又让世界进入盛夏。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变了江山就退隐。它认为柳枝的叶苞就是叶苞,它并不是春天;青草也只是一株草,也不是春天。肩负改革使命的春天,说来就来;完成改革使命后的春天,说走就走。在北方,爱照相的人可以跟夏天合影、秋天合影、冬天合影,最难的就是跟春天合一张影,春天的脚步比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还要快。(摘自文汇报2013年5月22日第11版,有改动)(1)在作者看来,有人“没感觉到春天”的原因是什么?(2)文章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春天?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3)文章第段中,作者写“春天”在改革中碰到了哪两个问题?写这两个问题对表现“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有什么作用?(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下划线短语的表达效果。谁都想象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5)根据全文内容,分条概括“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的特点。10. (12分)(2015江苏南京)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材料一】人们在荒僻地和那些远离居住区的地方都从未发现过麻雀。(甲)麻雀,同鼠类一样,眷恋人类的住宅。它们在树林里,在广袤的田野里都不乐意。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城里的麻雀比乡村还多。它们乐于待在人多的地方,以便依靠人们生活。我们集散种子的各处自然成为它们喜欢出入之处。它们又多又贪,它们尽干蠢事;它们的聒噪令人心烦,它们的欢跃给人添乱;它们一文不值,它们的羽毛一无所用,它们的肉不好吃。因此,它们到处被驱赶,人们甚至不惜花很高昂的代价将它们轰走。(节选自布封动物素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改)【材料二】麻 雀法法布尔麻雀属于鸟类,而不是昆虫,但是,它们与人朝夕相处,所以,我心血来潮,在观察研究昆虫的同时,又想到了它们:麻雀在哪儿搭窝筑巢呢?每一种动物都应该具备一门生命攸关的建筑技艺,以便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可使用的场地。在尚未有屋顶和墙壁的年代,麻雀是利用树洞来作为其栖息之所的,因为树洞较高,可以避开不速之客的骚扰,而且树洞洞口狭窄,雨水打不进来,但洞中却别有一番洞天,宽敞得很。因此,即使后来有了屋檐和旧墙,它仍旧对树洞情有独钟。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树洞,麻雀就只好不辞劳苦地一点一点地搭建自己的窝巢。令人惊叹的是它筑巢时所使用的材料。它的那张床垫可谓形状怪异,由一堆乱七八糟的羽毛、绒毛、破棉絮、麦秸秆等组成,这就需要有一个固定而又平展的支撑物来支撑。这种困难对麻雀来说,简直是小事一桩,它会想出一个大胆的方案来:它打算在树梢上,仅用三四根小枝丫作为依托,建窝搭巢。它的这个窝巢悬于半空中,摇摇晃晃的,要想让它不掉下来,可得具有高超的建筑技艺呀!它在几根枝丫的树杈间把所能找到的东西碎布头、碎纸片、绒线头、羊毛絮、麦秸秆、干草根、枯树叶、干树皮、水果皮等等全都聚拢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很大的空心球,一旁有一个小小的出入口。这个球形窝体积庞大,因为它的穹形窝顶需要有足够的厚度来抵御雨水。这个窝布置得很乱,没有一定之规,没有艺术性,但却非常结实,能够经受得住一季的风吹雨打。我家屋前有两棵高大的梧桐树,树枝垂及屋顶。整个夏季,麻雀都飞到这儿来栖息,生息繁衍。梧桐树交相掩映的碧绿枝叶,是麻雀飞出其家屋的第一站。(乙)小麻雀在能够飞翔觅食之前,总是在这第一站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吃得肚子滚圆的大麻雀从田间同来也先在此歇息;成年麻雀经常在这儿开“碰头会”,照管家中刚刚出巢的小麻雀,一边训诫不听话的孩子,一边鼓励胆怯的孩子;麻雀夫妇常在这儿吵嘴;还有一些麻雀常在此议论白天所发生的事情。它们从清晨一直到傍晚,络绎不绝地在梧桐树和屋顶之间飞来飞去。然而,12年中,我仅见过一次麻雀在树枝间搭窝的。一对麻雀夫妇忙碌着,辛辛苦苦地在一棵梧桐树上搭建空中巢穴,但是,它们好像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不满意,因为第二年我就没看见它们再搭了。瓦屋顶提供的庇护所既牢固又省力,何需再费心劳神地去搭建什么空中楼阁呢?看来,麻雀们更加偏爱这种省时省力而又牢固的屋檐下的窝巢。(选自昆虫记,陈筱卿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材料三】但令四海常丰稔,不嫌人间鼠雀多丰子恺(选自护生画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注释画中诗句出自明代方孝孺的百雀诗:“曲巷高檐避网罗,朝来饱啄陇头禾。但令四海常丰稔,不嫌人间鼠雀多。”稔(rn):庄稼成熟。(1)三则材料中,作者对麻雀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各出于什么原因?(2)材料二中,作者详略得当地说明了麻雀是如何利用不同场地筑巢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甲、乙两处都用了拟人的方法,但语言各有特色,请分别举例说明。七、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1. (5分) 逢喜事时,好心情给人幸福甜蜜;遇挑战时,好心情让人自信乐观。给自己一份好心情,生活中处处盛开艳丽的花朵;给别人一份好心情,人世间时时洒满明媚的阳光请以“好心情”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书写要求工整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文中若需出现人名,可用化名代替。第 16 页 共 16 页参考答案一、 综合题 (共1题;共3分)1-1、1-2、1-3、1-4、二、 综合性学习 (共3题;共16分)2-1、3-1、3-2、3-3、4-1、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5-1、5-2、四、 名著阅读 (共1题;共5分)6-1、6-2、五、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7分)7-1、7-2、7-3、8-1、8-2、8-3、8-4、8-5、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9-1、9-2、9-3、9-4、9-5、10-1、10-2、10-3、七、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