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61218 上传时间:2020-02-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叮嘱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B . 我们吟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人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呢?C . 麻城的杜鹃花海,织就了大地斑斓的锦嶂,黄梅的戏曲,婉转了世间动人的情感,武穴的酥糖,甜蜜了心头美丽的梦想。D . 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2. (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春秋;“五经”包括诗、书、礼、易和中庸。B .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文忠”是谥号,本文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也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情怀。C . 司马迁,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司马光,北宋史学家,编有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D . 契诃夫与莫泊桑均是法国著名作家,他们与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二、 书写 (共1题;共3分)3. (3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他见水响中,见一条蛇撺出去,认得是大圣,急转身,又变了一只朱绣顶的灰鹤,伸着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ti qin_子相似,径来吃这水蛇。(2)众皆 rn_,四望更无形影。(3)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作一根q gn_。三、 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4. (5分)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自北京奥运会后,民众层面逐渐淡化金牌意识。各地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愈发重视身体健康。据统计,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中老年市民人数大约有60左右。近日,足球名宿李铁还与镇江马拉松跑友代表们分享了畅跑马拉松。第处语序不当,应将_与_互换位置。第处成分赘余,应删去_。第处成分残缺,应在词语_后增补_。四、 默写 (共2题;共20分)5. (8分)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为者常成,_。 (2)_,不知其可。 (3)俱往矣,_,还看今朝。 (4)阡陌交通,_。 (5)读唐人诗歌,可见作者心胸气魄。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_,_”,可见王勃旷达的胸怀,他心中的友情已突破时空的阻隔;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_,_”可见杜甫博大的胸襟,他舍己为人,至死不悔。 6. (12分)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_ , _。(诗经蒹葭)晴川历历汉阳树,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渡荆门送别中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的诗句是:_ , _。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 , _。把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默写完整。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_ , _。_ , _。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五、 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27分)7. (12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本学期,黄桥初级中学初一(1)班将于3月28日下午两点在艺术楼二楼开展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活动。 (1)我们读过许多爱国诗句,请你写下你熟悉的连续的两句。 (2)张妍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她的开场白如下。请你仿照示例为她再写一句话,和两句构成排比。每个人对自己祖国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赞美祖国的山河,为之描画为之歌咏;_,_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表现。今天我们开展一次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爱国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大家积极参加。(3)假设老师安排你邀请家长参加,你回家后该怎样说? 8. (15分)(2013镇江)碎片阅读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成年人使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各类数字媒介的阅读率为24.5%,其中更有约2.8%的人只阅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刘稳说?:“上大学后开始接触新媒体,主要有手机报浏览新闻或直接浏览网页,以及看电子书。这种新媒体作用于人们无聊的、碎片的时间,方便而快捷,操作也容易,更利于随身携带,见缝插针地阅读。”(中国新闻网2013年6月7日)材料二:“微博体”走马灯般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句“你来或者不来”就堂而皇之成了“见与不不见体”。每一个“体”都很短命存活时间三天至一周不等,它的生命取决于下一个“体”到来的频率。“甚至有学生感叹:都不知道140字以上的东西怎么写了。”上海中学语文教师李莹莹对此表示担忧。(屈一平要屏幕阅读,还是图书阅读)材料三:前不久,一个我用1000条微博的时间来读一本书的帖子,引起了网民的热议和大量转载。文中提到:“作家要写成一本书,不同于写一篇博客,写一次报道,他动用的是他全部的人生经历,从构思到写作,花上几年,每一个句子都有过推敲,每一个观点都是深思熟虑过的,再静静等待从流行到成为经典。”(罗荣海网络时代别冷落了经典)(1)请结合材料概述什么是“碎片阅读”。(2)“碎片阅读”可能会对人有什么不良影响?请结合材料概括。(3)根据材料说说“经典”有哪些特点。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9. (10分)赏析古诗。登幽州台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什么?(2)整首诗通过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七、 名著导读 (共1题;共1分)10. (1分)读简爱,有一天,简爱在舅舅家被表兄打了之后,她回手反抗,却被舅母关进_里,她的舅舅里德先生就死在这间房子。八、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11. (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1)选文作者是_(人名),题目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意思_。 (2)以下语句和本文第段中作者所主张的读书之法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C .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D .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4)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_的批驳,从而引导家中子弟树立_的正确态度。 九、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3分)12. (2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论真性情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金钱、名声之类。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这就好像一个园丁,他仅仅因为喜欢而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许多美丽的花木,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当他在自己的园地上耕作时,他心里非常踏实。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也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个人,他一定会活得很充实的。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园地,不管他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买卖,他本质上始终是空虚的。这样的人一旦丢了官,破了产,他的空虚就暴露无遗了,会惶惶然不可终日,发现自己在世界上无事可做,也没有人需要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加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如果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你说,得活出个样儿来。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名声地位是衣裳,不妨弄件穿穿。可是,对人对己都不要衣帽取人。衣裳换来换去,我还是我。脱尽衣裳,男人和女人更本色。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人不仅仅属于时代。无论时代怎样,没有人必须为了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趣味。人生之大趣,第一源自生命,第二源自灵魂。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固有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他仍然可以生活得有趣。(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2)第三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五六段中的“样儿”“味儿”“陶醉和满足”等词语的含义。 (4)文章最后“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固有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他仍然可以生活得有趣”这句话富有哲理,你是怎样理解的? 13. (23分)枣香醉人,完成后面问题 。枣香醉人上午接到爷爷的电话,说給我酿了一罐醉枣,让我抽空回老家一趟。爷爷每年都会在枣子成熟的季节,亲手挑选出一颗颗饱满、红润的大枣,蘸上白酒,密封在破璃瓶中。瓶口用稀稀的黄泥土封住。静置两三个月后,待枣香、酒香融为一体,合为一物,才有了今天爷爷酿的醉枣。八十岁的爷爷和八十二岁的奶奶住在离小城六十公里外的乡下老家,固执而孤独地坚守着三间土坯房和一个种着七棵老枣树的大院子奶奶告诉我、枣树是她嫁给爷爷的第三天上亲手种下的,到现在已有六十个年头了。坐小城的公交车到村口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雪后的乡村,色彩单调得很,所有矮小的植物都被覆盖在白绒毯似的大雪之下。寂靜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色。汽车没停稳前,模模糊糊地看到偌大的村口只有枣树下伫立着一个人。下车一瞧,原来是奶奶。她正倚靠着一棵弯弯曲曲、疙疙瘩瘩的老枣树,张望着从远处驶来的汽车。呼呼的北风,依旧是那样寒冷、剌骨,不时地吹拂起她額前几缕花白的头发,但树下的她却像雕塑般一动不动,只有头上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在瑟瑟地抖着。奶奶的个子似乎又矮了一些,童年印象中的她是个大高个,干活利落,走路飞快。我总要仰着小脑袋看她,一溜小跑地跟在她的后面。只是,恍惚间,奶奶竟变成了眼前的模样;个子矮了,佝偻着身子,走路也有些不稳了。“不是打电话不叫你来接我吗? ”我慌忙上前搀住她的胳膊,把她全身的重量都揽在自己身上。“爷爷的气管炎又犯了吗? ”我问。“没犯,别担心,我们壮实着呢! ”奶奶一向报喜不报忧。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先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 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 ”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一阵疾风暴兩,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玢落下。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 最红的枣子。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检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时光如箭,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奶奶,那棵枣树怎么歪成这样了呢? ”我问奶奶。奶奶抚摸着干枯的树干说:“唉,这棵枣树也老了! ”记忆中这棵枣树结的枣子,即便是刚刚点红,滋味也是酸甜酸甜的,最为解渴、解馋。虽说是棵枣树,它的意义于我来说却是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的童年玩伴。春天,顽皮地在它疙疙瘩瘩的身上攀来爬去;夏天,撑一个木床,在它绿色庇护伞下纳凉;秋天,肆意摘取它的果实;冬天,又把所有积雪堆在它的脚下。它和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构成了我童年美好图画中最不可或缺的记忆。一年又一年,奶奶和爷爷为这个大家庭日夜操劳着,枣树发芽、开花、结出最大最红的枣子;一年又一年,奶奶粗糙的手上布满了淤黑色的老年斑,枣树的树皮翅起甚至开始一块块地脱落;一年又一年,爷爷健壮的身体日渐衰弱,枣树的果实也越来越少。时间,飞逝的时间,残酷的时间,把所有一切都改变了。爷爷、奶奶和枣树,却默默承受住了!家中,爷爷正在烧火,锅台旁摆着早已包好的两帘饺子“怎么又包铰子?不怕累着? ”我嗔怪奶奶。“不累,你不是爱吃菜馅的吗?我和你爷爷常包! ”灶下烧火的依然是爷爷,抢也抢不过他。他总怕我不会烧这种大灶。爷爷呼噜呼噜的气管和吱吱啦啦的风箱一唱一和的,听得我一阵阵的揪心。“让你们搬到城里就听话吧,你们这么大岁数了,还住在老家土坯房里,会叫人笑话我们不孝顺的! ”我又开始劝奶奶。“这房子咋了?不能住人?你们不都是在这房子中出生的吗?”耳背的爷爷显然是听到了我的话,像吵架似地嚷嚷着,固执的表情完全是一个三岁小孩子的模样,令我好气又好笑。“不就图你们有个根,有个老家吗? ”奶奶边往锅中下饺子边说。我正用勺子搅着下到锅中的饺子,听到这儿鼻子一酸。吃饭时,照例,爷爷、奶奶一个劲儿地劝我多吃。“别夹了,我都吃饱了,现在都流行减肥,哪有你们孙女这么胖的!”我夸张地比画着。“咱可不减,把胃都减坏了!”他几乎是对着我吼了。我要走了,爷爷让我捎上那一罐醉枣。“这七颗枣树真是老了,今年才结了半筐枣子!”我听到了他喉咙里发出两声似有似无的叹息声,很轻很轻,却只好装作没有听见,低头快步地走出家门。还是奶奶送我到村口公路上等车,患气管炎的爷爷不常出门,无论是谁送回老家,总是奶奶送出屋门,院子,一直送到村口。一个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爷爷和奶奶就像这院中七棵老枣树的根,铁铸石雕的根,屹立不倒的根,他们用生命培育出的儿女像极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红枣,所以不论我们的外表多鲜亮、滋味都甘甜,依然不能离开这深深扎根地下,已然融入血脉的生命之根哪怕他们走了一段崎岖难行的人生路,耗尽了全部心血、力气,只剩下了风烛残年的躯壳。奶奶目送我坐上了公交车,汽车缓缓开动,我慢慢地远离了老家,最后消失在我视线里的是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我紧紧地捧着那罐醉枣,不禁陶醉在了那浓浓的枣香和深深的四年之中。(1)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2)“哎,这棵枣树也老了!”这句话表达了奶奶怎样的情感?(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4)本文标题为“枣香解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文章描写雪后乡村的荒凉寒冷,是为了突出爷爷奶奶坚守老家的可贵品质。B . 奶奶说他们很壮实,经常包饺子,这都是为了不让“我”担心,宽慰“我”而说的。C . 文章结尾再次提到了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首尾呼应,表现了“我”对爷爷奶奶的依依不舍之情。D . 爷爷是个固执的倔老头,跟“我”说话像吵架似的,他“吼”的背后是和奶奶一样的对孙辈的关心体贴。E . 文章在塑造爷爷奶奶形象时运用了细节描写、心里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手法。十、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4. (5分)作文。你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你期盼老师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你乐于参与什么样的课堂模式?请你发挥大胆的想象和联想,以“我梦想中的语文课堂”为题目,描述出你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立意自定,除了诗歌外,文体不限,书写工整规范,字数不得少于500字。第 14 页 共 14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1、2-1、二、 书写 (共1题;共3分)3-1、3-2、3-3、三、 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4-1、四、 默写 (共2题;共20分)5-1、5-2、5-3、5-4、5-5、6-1、五、 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27分)7-1、7-2、7-3、8-1、8-2、8-3、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9-1、9-2、七、 名著导读 (共1题;共1分)10-1、八、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11-1、11-2、11-3、11-4、九、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3分)12-1、12-2、12-3、12-4、13-1、13-2、13-3、13-4、13-5、十、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