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第八章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5927889 上传时间:2020-02-11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2.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第八章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国际贸易第八章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国际贸易第八章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动态因素与国际贸易理论 1 四 罗伯津斯基定理 一 罗伯津斯基定理内容罗伯津斯基定理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 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 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2 原因 当某种生产要素增加时 要将其投入生产 必须与另外一种生产要素相结合 在生产要素被充分使用的条件下 就要求另外一个部门释放出所需要的生产要素 结果使释放生产要素的部门产品的产量减少 证明一 K K K X生产部门 Y生产部门 LX KY 3 二 罗伯津斯基定理实践意义1 对资本存量相对增加的国家 可以预期到它们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的规模会趋于萎缩 所以对于那些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在资本存量不断增加的条件下试图通过贸易保护政策来维护起劳动密集型工业是不可行的 4 2 对劳动要素供给趋于增加的发展中国家 不适时宜地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则可能导致比较利益的丧失 并使经济出现欲速则不达的结果 3 一个国家的比较利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一个国家要素的积累和增加 其要素密集度就会发生变化 而这会导致其比较利益的变化 此时 该国应适时地调整其生产和产业机构 5 第一节生产要素的增长与国际贸易 一 生产要素的等比例增长与国际贸易生产要素的等比例增长不改变一国生产要素相对丰裕程度或比例 只是生产要素的量的增长 因此 不会影响贸易条件和贸易结构 6 生产要素等比例的增长时 可称为中性的生产要素增长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要素等比例的增长的情形是十分少见的 生产要素增长通常都是偏向的 生产要素偏向的增长对贸易结构 甚至对贸易的流向都会产生影响 7 二 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与国际贸易 一 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的含义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指进口竞争品生产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绝对量增加 而且其增长的速度快于出口品生产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增长速度 8 9 二 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改变了该国的生产结构 本国进口竞争品生产的增加会替代一部分进口产品 从而会降低一国对原有贸易的依赖程度 10 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的另一种可能是 进口竞争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增长是那样多 以致该国进口竞争品生产的增加不仅替代了进口 而且还可以增加产品的出口 11 三 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与国际贸易 一 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的含义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指出口品生产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绝对量增加 而且其增长的速度快于进口竞争品生产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增长速度 12 二 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使出口品的产量增加了 这就扩大了出口商品的供货来源 因而会扩大产品的出口规模 13 14 比较而言 偏向出口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增长与偏向进口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增长对国际贸易规模的影响是完全相反的 前者使该国对外贸易的规模扩大 后者使对外贸易的规模缩小 15 五 悲惨的增长当一国某种产品的产量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定比重或一定的市场份额时 其产品供应量的增加必然影响到国际比价 在这种情况下 本国的偏向出口的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减少增长带来的收益 而本国偏向进口的增长使本国的贸易条件得以改善 并带来额外的收益 16 世界其他国家的偏向出口的增长对本国有利 使本国的贸易条件得以改善 而其他国家的偏向进口的增长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对本国不利 17 悲惨的增长 或 贸易贫困化增长 是指本国的偏向出口的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即随着出口的增加 出口收入不但没有增加 反而减少了 18 X Y 19 发生悲惨性增长通常需要有以下几个前提条件 1 经济增长是偏向出口型的增长 2 该国在世界市场上是一个贸易大国 即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该出口品的世界价格 3 该国的进口边际倾向较高 既增长国对进口的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 4 该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价格需求弹性非常低 20 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相信 工业国家的增长是偏向进口型的 而不发达国家的增长是偏向出口型 贸易条件的恶化可能会引起不发达国家福利的减少 21 第二节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 一 国际产业大转移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挑战 一 国际产业转移的含义国际产业转移 主要指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 将产业 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 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带动移入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22 二 国际产业转移对传统理论的挑战新增长贸易理论着重于解释动态贸易利益的问题 新增长贸易理论是一个涉及国际贸易 经济增长和产业组织等多个领域的边缘理论 其关注的中心是技术创新 技术转移在国际贸易格局变动及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决定作用 23 该理论以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 1934 为基础 被称为熊彼特主义 其直接形成源自于弗农描述的 产品生命周期 假想 认为每一种产品都经历了一个在发达国家发明 出口 转移到不发达国家 再向发达国家出口这样几个阶段 进而构造了贸易动态均衡模型 24 二 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productlifecycletheory 是解释工业制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之一 1966年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 RaymondVernon 在其 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 一文中 建立了产品生命周期论 它是关于技术变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的重要理论 25 一 产品生命周期论的假设撇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提 产品生命周期论推出了如下假设 一是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传递受到限制 26 二是生产函数是可变的 而且当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后会产生规模经济 三是产品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所表现的要素密集特点是各不相同的 四是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需求和消费结构是有差异的 27 二 产品生命周期论的主要观点产品周期理论认为 一种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里 需要很多不同的投入成本 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 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 28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 成熟和标准化阶段 说明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产品要素密集度不同 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同 并把企业的区位选择与海外生产及出口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动态分析 该理论将世界各国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 即创新国 一般是发达国家 次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 29 1 创新阶段 创新阶段 是指新产品开发与投产的最初阶段 少数在技术上领先的创新国家的创新企业凭借其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进行技术创新 首先开发出新产品并投入本国市场 30 2 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 是指新产品及其生产技术逐渐成熟的阶段 3 标准化阶段 标准化阶段 是指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定型化阶段 31 32 表8 1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基本观点 案例 33 三 对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的评价1 对解释产业内贸易 跨国公司跨国经营现象都有一定的价值 2 实现了比较优势观念由静态到动态演变的飞跃 说明企业的比较优势会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发展而发生动态变化 34 该理论的局限性在于 它难以说明当贸易双方各种要素禀赋 包括技术 不存在差异或差异较小的情况下 如何进行贸易的问题 对于大部分发生在美国 欧盟与日本等发达国家产业内的双向投资行为 该理论无法解释 它无法解释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建立起来以后遍及全球的投资行为 也无法说明非替代出口的投资增加以及跨国公司海外生产非标准化产品的现象 35 第三节国际劳动力流动与国际贸易 一 国际劳动力流动的成因所谓移民是指那些离开他们一直生活的 缺乏工作机会或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 向有希望找到工作且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的转移的人们 36 影响移民的因素很多 主要归结为两类 一类是拉的因素 另一类是推的因素 拉的因素包括 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教育设施等 从推的因素看 包括人口过多 而就业的机会相对过少 移民或劳动力的流动与世界经济的变动周期 特别是移入国经济状况关系密切 37 二 国际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福利分析1 构造生产函数 我们假定一个由本国和外国组成的世界 各国都拥有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 两个国家只生产一种产品 我们简单用 产出 来指这种产品 38 在这种假定条件下 两国经济联系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实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各国的产出水平就取决于可获得的要素数量 这种要素供给与一国产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国的生产函数 我们用Q T L 来表示 39 Q T L 产量Q 图8 5一国的生产函数 劳动L O 40 图8 6劳动边际产品 41 2 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原因及影响 假定本国与外国有同样的技术 但是土地 劳动比例不同 如果本国劳动相对丰裕 本国工人的实际工资就会低于外国 而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就会高于外国 这就产生要素流动的流动 42 如果允许两国的工人自由流动 工人们就会从本国流向外国 这种流动会减少本国的劳动力数量 因此提高了本国的实际工资 相反 外国的劳动力增多 实际工资下降 如果劳动力的流动没有障碍 这一过程将持续到两国的劳动边际产品相等为止 43 MPL MPL MPL MPL O O 本国实际工资 外国实际工资 图8 7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原因及影响 L1 L2 44 对于世界劳动力的再分配 要注意以下三点 1 它导致实际工资率的趋同 2 它增加了世界的总产出 3 尽管有这些得益 仍然有些人由于这一变化而受伤害 劳动力国际流动导致实际工资率的趋同 增加了世界的总产出 降低了某些社会集团 阶层的福利水平 45 第四节资本流动与跨国公司理论 一 资本国际流动的形式和跨国公司 一 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国际资本的流动按照对流动资本实际控制权利是否转移 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式 1 间接投资 间接投资又称证券投资 指在资本流动的过程中 资本连同对它的实际控制权一同转移 交易过程不管通过什么环节和中介机构来进行 最终大都表现为资金的借出和借入 46 2 国际直接投资 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投资者在以资本流动的方式转移资源的同时 还获得对投资对象的直接控制权 具体方式包括 在东道国开办独资企业 收购或兼并国外企业 与东道国的企业合资开办企业 对国外企业进行一定比例以上的股权投资 利润再投资 47 国际直接投资FDI与国际间接投资FII的区别 1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和经营管理权 2 FDI必定流入具体的生产或服务部门 而FII的直接流向一般并不是具体的生产或服务部门 而是各种资本市场 48 3 FDI经常伴随着生产要素的转移和重新配置 如资本设备 人员等 而FII并不必然引起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配置 4 FDI的收益来自企业的利润 其收益多寡取决于企业经营的好坏 故常有波动 并不固定 而FII的收益一般是相对固定的 如债券利息和优先股息 只有普通股的红利 才是波动的 49 世界FDI的特征 1 地区格局的三极化 2 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倾斜 3 FDI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50 二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 又称多国公司 国际公司和宇宙公司等 51 跨国公司在国外的附属企业有子公司 联合企业和分支机构 子公司通常界定为要有50 以上的投票权 联合企业则至少要拥有10 以上的投票权 分支机构是指在国外的独资或合资公司 只要是跨国界进行直接投资并且获得控制权的企业就叫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指在多个国家建立子公司进行跨国界的直接投资并且获得控制权的企业 52 二 垄断优势论研究跨国公司的特有优势是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的一个出发点 这一理论是由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先驱 美国学者海默 StephenHerbertHymer 创立 由金德尔伯格加以完善 海默认为 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具有不同的性质 直接投资的特征在于控制国外的经营活动 而间接投资不以控制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为核心 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得股息 债息和利息 53 海默认为 一 东道国的当地 民族 企业比跨国经营企业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1 民族企业更能适应本国政治 经济 法律 文化诸因素所组成的投资环境 2 民族企业常能得到本国政府的优惠和保护 3 民族企业不必担负跨国经营企业所无法逃避的各种费用和风险 54 二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企业必须拥有竞争优势 以抵消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2 不完全市场的存在 使企业拥有和保持这些优势 55 金德尔伯格列出市场不完全的几种形式 A产品市场不完全 B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市场不完全 C规模经济 D政府的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造成的市场扭曲 56 前三种市场不完全使企业拥有垄断优势 第四种市场不完全则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以利用其垄断优势 进入东道国市场 57 三 非完全竞争市场上跨国公司的优势1 产业组织形式的寡占特点 2 对某种技术的垄断 3 企业家才能或管理能力的 过剩 4 具备获取廉价的原材料和资金的渠道 58 垄断优势论只是解释了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原因 即解释了可能性 并没有解释必然性 是一个必要条件 而不是一个充分条件 因为企业还可以通过商品直接出口 或转让特许权的方式到海外扩张 59 市场内部化理论对垄断优势论的疑问 特定的技术和知识所形成的垄断优势促使企业进行FDI 导致了企业的跨国化 但为什么企业不把这些只是和技术作为商品在国际上销售 而要转让给自己的海外附属企业呢 即为什么不在外部市场上转让 而要在内部市场进行交易呢 60 三 市场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提出 由加拿大学者拉格曼进一步加以发展 巴克利和卡森在研究跨国经营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上 首先提出了内部化理论 61 如果说企业所拥有的特殊优势是它成功地进行对外投资的必要条件 那么拥有市场内部化的优势便能构成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 如果一个企业拥有某种垄断优势 至少有三种途径可供选择 即出口 技术转移 直接投资 62 市场不完全性假设的重要意义 商品市场的不完全 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这些方面的市场失灵连同运输成本等因素一起 可以解释企业选择商品出口 技术转移为什么被排除在跨国公司的选择之外 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上寻找答案 这也正是内部化理论的基础 63 中间产品 是指在基本投入和最终产品之间 为生产过程所不可缺少的所有中间投入 例如知识 信息 技术 零部件 原材料 商誉等 64 一 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1 无形资产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 公共物品 的性质 如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 在外部市场上转让容易扩散 2 无形资产的订价受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困扰 3 不确定性 uncertainty 的存在使上述的不对称现象难以克服 65 市场内部化的因素成为决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 即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克服外部市场不完全性给企业经营效率带来的不利影响 66 二 影响中间产品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实现中间产品市场的内部化的因素1 行业特定因素 主要包括中间产品的特性 外部市场结构等 2 国别特定因素 指东道国政府的政治 法律 经济状况 3 地区特定因素 指地理位置 社会心理 文化差异等 4 企业特定因素 指企业的组织结构 管理经验 控制和协调能力等 67 同时他们还认为 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是技术 信息等知识产品市场不完全 二是零部件 原材料等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 前者往往产生水平一体化的跨国公司 后者往往产生垂直一体化的跨国公司 68 内部化理论回答了企业为什么要将独占的信息 技术 知识 管理经验等 在内部让渡 而不通过外部市场让给局外企业 但企业也可在国内的企业内部加以运用 进行生产 然后出口商品 即内部化理论依然没有充分说明企业为什么到国外市场进行投资生产 更不足以说明FDI的地理方向 69 四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邓宁教授于1977年提出的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国际资本迅速流动和跨国公司的高速发展 70 邓宁的折中理论包容了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厂商理论 区位理论 工业组织理论 吸收了经济学中的各派思想 把国际贸易 对外直接投资和非股权转让三者合为一体 71 一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要满足的条件1 企业在供应某一特定市场时要拥有对其他国家企业的净所有权优势 2 如果企业拥有对其他国家企业的净所有权优势 那么 对拥有这些优势的企业来说 它自己使用这些优势时 必须要比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去使用更加有利 72 3 如果企业在所有权上与内部化上均具有优势 那么 对该企业而言 把这些优势与东道国的区位因素的结合必须使企业有利可图 区位因素包括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及对外国企业的鼓励或限制政策 要素禀赋一般指东道国的自然资源 人力资源 市场容量等 73 二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内涵1 所有权优势 Ownership 它包括来自于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占有生产的优势 生产管理上的优势 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由于多国经营所形成的优势 74 2 内部化优势 Internalization 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经营活动 将优势的使用内部化要比将优势的使用外部化更有利 3 区位优势 Location 区位优势具体表现为 东道国市场要素投入和地理分布状况 生产要素的成本及质量 运输成本 基础设施 政府干预范围与程度 各国的金融制度 国内外市场的差异程度 以及由于历史 文化 风俗偏好 商业惯例而形成的心理距离等 企业从事国际生产必然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它决定着企业从事国际化生产的区位选择 75 外国直接投资的实现就意味着投资企业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者最佳结合的实现 76 OIL模式 三优势模型 77 结论 如果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内部化优势 则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难以在内部加以利用 只能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 如果企业仅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而不具备区位优势 这意味着缺乏有利的国外投资场所 因此企业只能将有关优势在国内加以利用 而后依靠产品出口来供应当地市场 如果企业具备了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所有权优势 则意味着企业缺乏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基本前提 海外扩张根本无法成功 78 三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1 理论贡献 1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克服了以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片面性 2 该理论为跨国公司运作的全面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 理论局限性 1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所提出的对外直接投资条件过于绝对化 有一定的片面性 79 2 该理论对这三种理论的简单综合 缺乏从国家利益的宏观角度来分析不同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3 对三种优势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停留在静态的分类方式上 没有随时间变动的动态分析 4 邓宁所论述的决定依据侧重在成本分析基础上 但它假定不同进入方式的收入是相同的 这不符合实际 80 第五节生产要素流动与商品贸易的关系 总体看来 要素流动与商品贸易之间有替代和互补两种关系 应该特别注意这两种关系成立的假定前提和替代或互补发生的机制 从静态的局部的分析出发 要素流动与贸易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 从动态的 发展的角度看 两者之间又是相互补充 81 一 要素流动与商品流动的相互替代一般说来 商品流动和要素流动都会对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产生影响 因此这两种方式对于改变商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的作用是趋于均等的 从这一角度出发 商品流动或要素流动存在着替代关系 一 在H O S模型的假设前提条件下 完全的自由贸易和完全的要素流动都会实现全世界生产的最优配置 82 二 在存在贸易限制的条件下 要素的自由流动最终也会实现各国商品价格的均等化 从而消除贸易产生的基础 三 在存在要素流动限制的条件下 贸易的自由化最终也会实现各国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从而消除要素跨国流动的基础 83 二 要素流动与商品流动的互补关系如果贸易是由生产技术方面的差异所引起的 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关系 如果存在生产技术方面的差异条件下 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关系 84 一 由于两个国家在同一行业内的生产技术不同 因此其要素的生产效率也不相同 二 在要素流动封闭条件下 要素生产效率的不同导致各个国家要素相对价格的不同 三 在要素流动开放条件下 要素将从收益低的地方流向收益高的地方 而这种流动本身又会加剧贸易流动的基础 85 四 在上述条件下 要素流动的结果使得每个国家出口部门所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存量都会增大 这反过来会强化H O S模型中贸易发生机制的基础 86 人们在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二者的关系时 考虑到资产专用性 资产专用性是指 一种资产一旦投资形成就很难改做他用 除非在转移过程中承担巨大的价值损失和生产力损失 在要素跨行业移动变得越来越困难的同时 各种核心要素跨国移动却变得越来越容易 这使得国际分工逐步进入商品流动和要素流动并重的时期 两者之间的替代或互补关系也变得日益复杂 87 总结 1 各国生产要素的规模和结构会发生变动 而变动的情况不同 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不同 2 生产要素的等比例的增长会导致一国贸易规模的按要素增长的速度同比例扩大 而不会影响贸易条件和贸易结构 88 3 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会增加进口替代品的生产量 也改变了该国的贸易规模 导致贸易规模的缩减 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扩大出口品的生产规模 还会促进贸易规模的扩大 4 偏向出口型增长使产品产出增加时 如果该国的出口收入不但没有增加 反而减少了 该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增长前 这种情形被称为 悲惨的增长 或 贸易贫困化增长 89 5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解释工业制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之一 它把技术变化作为国际贸易的又一个决定因素 试图解释国际贸易形态的动态变化特征 6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与国际贸易一样 虽然它原则上使每个人的福利得到改善 但事实上会降低某些集团 阶层的福利水平 90 7 有关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 主要包括垄断优势理论 市场内部化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8 在不同的前提假设下 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商品贸易既可能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 又有可能是互补关系 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